文学概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文学概论》是一本由老舍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概论》读后感(一):学文学,从这里入手
关于文学,我们甚至无法给它一个确定的定义,因为它包含的内容太过于庞大,所涉及的知识也或许复杂。文学类内容是人们日常行为的基础,然而深入研究却会发现它的内容的繁杂,能做到深入研究的人少之又少。文学是什么?几句话说不清,只有真正的去学习,去理解,去研究才能明白其所概述的内容。老舍先生所著《文学概论》或许能为我们做一些解疑。 老舍先生是我们所熟悉的现代文学家,小说家,戏剧家。学生时代课本中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让我们认识了他,其文学素养是有目共睹的。。这本《文学概论》是老舍先生的文学理论著作,也是他的创作实践之感悟和总结。在这本书中,老舍先生综合古今中外的论文,以其作家的视角对文学进行全方面的解读,也让我们对文学有了基本的认识。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每一个时代都有着其璀璨的文明,文学是历史文明的一部分,只有去了解文学的内涵才能更加理解历史。 老舍在《文学概论》中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一些文士论文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些解析,这些解析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追寻其深意,比如《诗经》因为历史原因,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会看古文古诗中的深意和它所有表达的训戒,却往往忽略了文学本身的欣赏。在老舍的《文学概论》中,我们可以深入的去了解古典文学,也要懂得其文字本身的含义和其引申的含义,更要懂得去欣赏文字所营造出来的文学之美。 《文学概论》中老舍对文学的特质、文学的创造、文学的起源、文学的风格做了简单且有深意的介绍和概括,也让我们对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诗与散文的区别,老舍也有些自己的理解。古诗讲究韵律之美,在新文化运动之前,无论是白话文,还是白话诗都少之又少,我想即使如今,现在诗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但真正被人们记住的恐怕太少了。这个可能与诗歌的韵律之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然,老舍先生也对诗歌,戏剧,小说等进行了自己的理解。 文学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它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我们在阅读和学习的时候是由浅入深的,并且需要着大量的时间,对于普通的我们来说,也许并不需要深入的研究,但最基本的文学常识还是要懂得的,基础错过应该避免的。 《文学概论》是一本基础的文学理论入门去,对文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进行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文学概论》读后感(二):为什么我说一定要读文学理论型书籍
我对于老舍先生的记忆,仍旧停留在先生写的那篇《济南的冬天》,那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学生时代,因为这篇文章天天嚷着让父母带我去济南看看,去感受济南冬天的风,济南的泉,济南的山。
《文学概论》是老舍先生为数不多的文学理论著作,既是他创作实践的感悟,也是他学习的总结。
走出校园之后,再也没有读过这种理论类型的书,而是以读小说和散文为主。除了个人爱好之外,更多的是走出校门,读什么书便不再受约束,读书只为了取悦自己,自然选择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书。读小说这种故事型的书既能更好的集中精力,忘却工作的压力,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见识更多的可能性。
就像工作时间长了需要进修一样,读书也一样,读了很多的小说之后,也需要读一读像《文学概论》这样的理论性的书籍。它既能帮助我们学会思考,也能帮助我们学会总结。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取得成就,不仅仅看他的工作量是多少,更要看他自己对工作的总结,这就是为什么那些闷头工作的人很少得到晋升,而那些善于总结,善于表达的人反而晋升更快。
读书也是这样的道理,读了再多的书,不总结,只是把它当作一本故事书,当作打发时间的消遣之物。这读了和没读,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老舍先生的这本《文学概论》共分为15讲,我把它整理成三大部分,分别为文学的历史、文学的特性和文学的载体。
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是因为不同的汉字组成一起之后,就变成了不同的意思,相同的汉字在不同的语境之下也有不同的意思,因为多种多样才被成为一种学问。
编者说:这是一本难得的文学理论入门书。确实,作者从文字的起源,到古今中外文字的使用,逐步到现在文字载体的多样性。循序渐进,既有层次,又有内涵。既简单又丰实,虽不是饕餮盛宴,却是精致的农家小菜,清香又可口。
因为全书语言简练、易懂,读起来就好像一个满腹经纶的老教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读完这本书,也就上了大学的15堂大课,这门学分也就能修到了。
读文学理论型的书籍,除了能够让读者学会主动思考外,还能拓宽读者的眼界。
但理论型的书籍不是小说,虽也具有连贯性,但是一般很难利用几个时辰就能读完。这本《文学概论》虽然说是入门型文学理论,但是里面会有一些生僻字和古文,需要读者自行查找翻译,自行理解,所以读起来颇费些力气。
但有意思的地方也在于此,一篇枯燥的理论型书籍,因为有了古文的加持而多了一些趣味性。
《文学概论》读后感(三):老舍的文学:敢表达、敢美、敢想象
老舍先生一直是以小说和剧作著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是现代文学史的经典之作。但他更是一位立意独到、博闻多识的文学评论家。《文学概论》1931-1934年在齐鲁大学授课时写下来的讲义,其中援引古今中外作家、评论家,哲学家等人的观点,还将当时刚出现在兴起于西方文艺评论加以引进整理,全书分15讲,十多万字的篇幅包含了历代文说、文学的特质、创造、起源、风格,以及诗与散文的区别、文学的形式、倾向、批评,以及诗、戏剧和小说分述。全书成功独特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立意新颖、见解独到。 首先,关于文学,作者总结大概以下几个观点,从中国历代文说来说是反对文以载道和诗言志载道;文学的特质是表达情感、美、想象;文学的创造是解释人生、展示个性、扑捉自然;文学的起源是完善生命的需要和真理、美、想象、情感的需要;文学的风格是自我的表现、个性的表现;文学是独立的,不是政治的附庸等等。
这些观点,引人深思。以往人们常说文以载道,实际上是给文学戴上了很重的负担,让文学去指出社会的出路,指出道德的方向,把文学强嫁给政治和道德,显然已经使文学丧失了自身独立的价值。老舍提倡文学保持自身那份艺术的、想象的美。很纯粹,关注心灵层面的体验。欣赏文学作品,也应该从文学的美入手,不要用逻辑的东西去硬套,要去感受作品传达的情感;他论诗“诗之道在妙悟”;“艺术家遇到启示,便好像怀了孕,到时候非生产不可”。艺术品是创作者个性的表现,表达着他们内心的美和真理。而作为欣赏者,首先应该去试着发现作品的良美之处,训练自己那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我们都需要用这些文字的美来丰富自己的心灵。
二、目的明确,语言风趣 老舍在引言开篇时说“在现代,无论研究什么学问,对于研究的对象须先有明确的认识,而后才能有所获得,才能不误入歧途。”这就给本书做了一个主题总基调,就是为了防止对文学被载道传统绑架、断章取义的危害。在这个基础上,每一讲都是根据标题这个论点展开,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文学概论是比较枯燥的,从理论上分析文学和文字,总给人一种过于正式和官方的感觉。由于文学理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多地人喜欢心灵的触动,那一点妙悟,那一点心有灵犀,很难用语言形容,也不愿从字理语法的角度去分析,所以在中国文学概论这块的研究实在不多。老舍先生文字深入浅出,秉承了作者喜欢的幽默风趣生动活泼的笔法,读来使人倍感亲切,仿佛作者就在面前,循循善诱,其中关于文学的形式,诗与散文的分别,乃至于各种文学形式——诗、戏剧、小说的讲解,对于个人的文学鉴赏都是大有裨益。
三、辛辣批判,赞美进步 同样在引言中特别指出中国文人评论文学常犯的毛病,这使本书带上一层批判色彩。作者标新立异,治学严谨,对于含混不清的文学领域敢于直击要害,对于根深蒂固的错误文论也直于抨击,令人叹服。相反,对于于艺术、文化、文学确立正确观点、树立良好评判,有益于艺术文学健康发展的,始终秉持与时俱进、发展的长远眼光去赞美,不惜溢美之词。这样一批一赞、一张一弛,否定与肯定地表达观点,让人清醒地认识文学的核心要义。
如在中国历代文说中辛辣批判的有指出孔子论诗只是作为政治工具、文学成了政治牺牲品,班固对赋价值之否定,肯定曹丕《典论》肯定文学价值与美、致力文章和表现自我,陆机《文赋》发于心灵和终于技术,范晔“以意为主,以文传意”,萧统《文选》为文学正确划界。也正反两方面辩证看待刘勰《文心雕龙》中文道不分、文学范围不清及其价值之所在;肯定钟嵘《诗品》“直寻”和声律见解,否定用古评断和为诗人划等级。否定唐代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人的重道轻文;赞美司空图“神韵说诗”;批评欧阳修、王安石“道胜于文”,肯定严羽《沧浪诗话》“诗之道在妙悟”;肯定明代李梦阳诗文界分和见解文以载道,否定他的形式模仿;批评清代王士祯主神韵和沈德潜重格调;极力推崇袁枚的性灵说等等。
《文学概论》读后感(四):【共振书评周】不道德的文艺,可是很美,算不算好的文艺?
《文学概论》是一本非常硬核的书。老舍先生在这本书里面旁征博引,将文学的疆域一再拓展。同时老舍先生在书里面的观点也极其硬核,很多在文学史上赫赫声名的人物都成了先生笔下“讨伐”的对象。
正因为这本书涵盖了太多的文学作品和类型,因此想一次读懂它恐怕是不现实的,但要想有一些实在的收获却也不难。或许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们在审视其他文学作品的时候,就能以一种更系统、更全面的角度,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
01.不一样的老舍
老舍先生自身在文学史上成就斐然,在长篇领域有《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这些扛鼎之作(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大明湖》毁于战争,实为遗憾,后据此创作短篇《月牙儿》);在中长篇领域有《二马》、《牛天赐传》这些精品;在短篇小说中《月牙儿》、《微神》这些小说更是能体现先生十分之笔力。顺便一提,老舍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完成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几乎算是中国科幻小说之先河。
然而在《文学概论》里,我们却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老舍,不再是作家的身份,而是文学评论家。
这是老舍先生的一本文学理论著作,书里面详细而系统地写到了先生自己对于文学、对于创作、对于艺术的看法。这些观点未必能奉为圭臬,但总可以让我们有所收获。
在这本书里,我们处处可以体会到老舍先生庞大而又深邃的艺术积累。从先秦到中世纪,从诗歌到戏剧,从孔子到柏拉图,甚至就连当时的一些外国名家(诸如托尔斯泰、狄更斯),先生也是信手拈来,可见老舍先生作为评论家涉猎之广。
这是一本关于文学、关于创作的理论集,书里面谈到了一些我们普通读者并不会去认真考虑的内容,比如文学是什么?比如文学的起源,比如文学的风格。
不懂这些,对我们读者而言似乎没什么影响,然而创作者似乎应该认真考虑这些问题。因此这本书又是一本创作者之书。我们可以想见,老舍先生自身的作品,或许就是这些观点的一大验证。
02.文学与道德
文学和道德是什么关系?这是《文学概论》里重点讨论的一个问题。
先抛开老舍先生的理论,在当代的阅读环境中,文学创作必须符合主流道德观,那些三观不正的作品一定会掀起一场又一场的骂战,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识,我也一度这样认为。
然而老舍先生在这本书里面提出一个问题:不道德的文艺,可是很美,又算不算好的文艺呢?
电影人是枝裕和说,“电影的存在并非是为了审判个人。”
《道林格雷的画像》里面说,世人所谓的不道德之书,其实展现了世界本身就有的耻辱。
老舍先生的观点与上述观点同属一派,先生也认为,道德不是,也不应该是文学作品的全部。如果过于苛求道德完美,那就会忽略文学本身的价值。
梁实秋先生对此也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戏剧有社会教育的功能,但戏剧本身的价值却不尽在此。文艺与道德有密切的关系,但那关系是内在的,不是目的与手段之间的主次关系。
是的,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教育,那些不道德之书并非是为了引导人们的品行。因此没人可以要求文学创作必须摒弃三观不正的作品,要是这样的话,恐怕文学史上的半壁江山都要因此陨落了。
03.我们为什么创作
在文学创作中,除了将文学与道德挂钩,还有一种风气是将文学与实用性挂钩,仿佛文学创作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实现其他目的的工具和途径。老舍先生在《文学概论》里面直言,这有实用的道德真真把文艺毁苦了!
西方先哲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每每透露出将文艺放在政治之下的倾向,让文学替政治去工作;这种倾向同样出现在了咱们古代中国,“文以载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些曾被奉为圭臬的文学理论都被老舍先生直白地驳斥了。老舍先生说,这种办法,不管所宣传的主义是什么和好不好,多少是叫文艺受损失的。
是的,文学应该是独立的,自由的,而不该成为任何其他的附庸。只有独立地思考文学,独立地去创作,我们才有机会考虑,到底什么是文学。
从老舍先生的这一观点出发,很多文学作品都被其背后的其他含义掩盖了。就比如孔子在与弟子谈论《诗经》时,文学价值往往不是他们主要考虑的,他们只是借诗作为自己讲学的说话而已。于是我们后人读到这里,也往往会忽略文学本身的欣赏,而去看古诗古文中字字有深意,处处有训诫,所谓文以载道就是如此。
但正如文学不应该每每与道德掺和在一起立论,文学也不应该将实用性作为第一考量。文学不一定非得有用,非得有意义。就像我们生而为人,也并非要追求事事都有意义。
文学创作可以只是一种简单的兴之所至,只是因为有想写的东西,所以动笔了(当然一些反动想法,别有用心的创作除外),甚至,创作可以是一件自私的事,只是为了讨好笔者自己。
文字写出来,并不一定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有时候我们只是为了表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