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罪与罚》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罪与罚》读后感摘抄

2021-05-10 00:37: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罪与罚》读后感摘抄

  《罪与罚》是一本由【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6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罪与罚》精选点评:

  ●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正如莎翁所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罪与罚》中我们可以看到陀氏对人性的刻画、对心理学的分析、对俄国社会现实的揭示、对哲学观点的阐释,也能看到宗教色彩抑或是陀氏自己的影子。有人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俄罗斯,而我觉得他更像是文学秘境,你可以不承认其伟大,但这本书却值得你一读,每个人都能从中收获些什么。

  ●拖了许久终于读完,也明白为什么自己在看一半的时候会非常喜欢男主....都是精分啊。结局很美好,生活已经代替了思辨。

  ●为什么评分这么低啊! 觉得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很像,刑事案件加大量内心独白。非常喜欢作为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桥梁的陀氏。

  ●你终究会知道你不是当初你以为你是的那个人,虽然有时候知道这点代价有点大,好在主角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得到了真爱和重生。

  ●把十来个人物的变化、(一部分人物的)重生浓缩在短短几天时间内,还能讲述得既深刻又有故事性。虽然我是第一次拜读陀翁的作品,但我很快就喜欢上这些文字了。书的前言导读篇幅略长,个人感觉可以读完后再了解。

  ●受苦受难出思想

  ●翻译是真的恶心 其余很不错

  ●再也不想看俄罗斯小说了

  ●主角有丶意思……只能说人物很真实了(๑ºั╰╯ºั๑)

  ●终于读完了。读到1/3之一处中断了很久。

  《罪与罚》读后感(一):第一次读《罪与罚》的一点感受

  

因为算是正式读陀的第一本,鉴于自己对盛名在外的陀几乎可以说一无所知,一向不爱读序的我还是老老实实认真读了正文前的两篇序,结果就是虽然对陀其人有了一点了解,但却在读正文的时候经常犯困

  《罪与罚》读后感(二):死的时候,释怀一点,不要有那么多思想包袱。

  

背景描述性太多,铺垫得太多,这对于大多文学素养较为深厚,喜欢历史的读者来说是一个比较能接受的写作方式,但对我这个啥都不行的人来说,读背景铺垫那一段简直要命,读一页怀疑一下自己,读两页梦游一下天姥山,读三页瞌睡连天,最后还算是坚持了下来,也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当然读完之后,还是有一些不舍,觉得这本书值得自己再读一遍,可是当再次翻到首页的时候,还是会给自己找借口说,下一次吧。

很喜欢里面的一段话:“有一个人被判了死刑,一小时后就要执行,他这样说或想道:如果他必须在高耸的峭壁上或在一块只容两脚站立的弹丸之地过活——而周围是一个深渊,一片汪洋;永远是漆黑一片;永远是孤独无依;永远是狂风暴雨;——他还是愿意在这块一俄尺宽的地方站一辈子,站一千年,永久地站着——即使这样过活也还是比马上死好!只要能活着、活着、活着!不管怎样活,只要能活着!……这话一点不错!天哪,这话一点不错!人是卑鄙的!因此管他们叫卑鄙东西的那个人也是卑鄙的。”

  《罪与罚》读后感(三):一个现代意义上拉撒路的故事

  读陀氏的小说是一种体验,一种含混不清,压抑并久久不能散去的内心震撼与堵塞感。如同奥古斯丁,卢梭与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一样,罪与罚也是一部基于基督教的原罪意识的自述文本。不同的是,陀氏通过对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的描写,展现出了在宗教与传统被西方的资本主义与自由意识冲击得土崩瓦解的时代中,一个现代人如何面对自我的问题。 无论是高利贷老太婆的刻薄与贪婪,马尔梅拉多夫的贫穷与不自制,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的虚荣与谵妄,卢仁的自私自利与算计,斯维德里盖洛夫的色欲与贪念,还是妹妹杜尼娅的虚妄与不自知,基本书中出现的每个人物都是带有“罪”的。我们也看到了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承担了生活的苦难所带来的“罚”。而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与罚则体现在,作为一个饱尝了人间苦难的虚无主义者,他内心深处的超人理论与现实生活是格格不入的。在迈出了跨向非凡的人的那一步之后,他面临了来自法律,道德,良心等各方面的灵魂拷问,和社会切断了联系的他是痛苦并无法自处的。最终这种痛苦一步步地将他带入了死局。 显然他的实验失败了,虽说最后他在索非亚那里找到了某种精神上的救赎,但他真的错了吗?不,陀氏小说的意义在于它跳脱出了对与错,善与恶的二元划分。同样他想表达的是通过忏悔也得不到救赎,真正的罪与罚在于直面生活的苦难与内心的挣扎,以及对这一切的一种彻底的承担。 在昏暗的光线照着这间几近家徒四壁的屋子里,一个杀人犯和一个卖淫女,他们竟奇异地聚在一块,一起读着这本永恒的书。一个现代意义上拉撒路的故事。

  《罪与罚》读后感(四):再思,罪与罚。

  拉斯科尔尼科夫以理想的名义犯罪,其实根本没有认清自己,杀人不过是走投无路,能力不足,现实无奈的借口与出路。就像很多,如肄业的,放弃。都是假装理想又没准备的逃避罢了。 打着理想的名义,又怕不入流的蜚语。 “这不能不说是对理想主义者的一个警钟。实现理想,要自己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知何所为何所不为。之后才可付出实际行动构筑理想。 ” ——所谓拉米祖欣阐述的务实哲学?我不能说同意,但也不是不同意。 我不能共情拉斯科尔尼科夫最后的情感归宿。但我敬畏爱。陀老写的真烦人真赤裸现实真烦人! 但我一定认为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杀人不过是自己傲慢自卑的借口。因为肄业的“优等生”,我,深有体会。 现实不对么?真他么不对。 你对么?对的标准又是什么?用不对的现实?狗屁的社会? 此后种种先按下不表。 小说框架我有很多个不喜欢不认同,可拉斯科尔尼科夫以杀人的借口表达的自卑懦弱假理想瞎现实实在让人痛哭流涕。 庄子曰,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且不论语境,单此8字,我倒是极认同。 若放到生存语境中来,我饿了杀个人实在不算什么。 若放到文明宇宙中来,哪里不是黑暗森林? 整个人类所构建的幻想才是可笑的罢。 人类社会本就是一场美丽虚伪的泡沫,你的钱是你想象出来的,不然你怎用支付宝,银行怎搞准备金?你的社会是想象出来的?其实哪里有他么的国家,一场游戏更贴切。 那爱呢? 拉斯科尔尼科夫最后皈依爱情。我不信爱情。但我信爱。 所以爱,又是不是人类的终极幻想? 爱, 你来自脑海, 还是心房? 心房吧。我想那不是幻想。是心房。

  《罪与罚》读后感(五):初读《罪与罚》有感

  不知为何,在读《罪与罚》之前,我还没读完过一本俄国长篇小说。现在也算体验过了。

  在19世纪,俄国出现了很多颇有影响力的作家,可以称得上是俄国文学的黄金时代。这部《罪与罚》则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

  打开这本书之前,我已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因为对于我来说,号称名著的小说,读起来往往不如通俗书籍有趣。当我打开书本,两篇“序文”映入眼帘,一篇介绍陀思妥耶夫斯基,另一篇介绍《罪与罚》这部书,占了全书近十分之一的篇幅。于是,在我阅读正文之前,还得一点点啃着两篇小论文似的“序言”。

  并不是说这两篇论文写得不好,通过它们,我比较全面的了解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人,也了解了《罪与罚》这本书(并且被强行剧透)。但作为读者,更希望阅读小说本身的内容,也许把这些解读放在书后会更好一些。

  小说本身描写了一个善良青年为践行自己的思想,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此为罪);而后陷入疾病、神经紧张且失去倾诉对象的状态(此为罚的一部分);随着主人公人性的复苏,他自首(接受罚的另一部分)流放到西伯利亚的一个故事。

  整个故事以第三人称叙述,主线即为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与罚。小说的第一章描写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前的犹豫,以及犯罪的实施;杀人后拉斯科尔尼科夫陷入更大的困境,直到第六章结束时自首。(我要吐槽的剧透主要是这一点,因为本来只能猜测主人公的自首,但在序言中就被告知了)。尾声以主人公明白自己的罪结束。故事的主要部分集中在短短几天时间,主要人物不超过二十个。虽然故事发生在彼得堡这个大场景中,但作者通过巧妙的安排,将各个人物串联起来,构成了故事所需的一个完整集合。

  整本书的故事性比较强,当我开始阅读正文后,我发现(虽然被剧透了)我被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拿起书就舍不得放下。这也是我读过的名著中,故事性坚强的一部。也算得上老少咸宜了吧。

  总之,与俄国文学的初次接触令人愉快。不禁对托尔斯泰抱有较高的期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