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鱼乐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鱼乐的读后感大全

2021-05-10 00:33: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鱼乐的读后感大全

  《鱼乐》是一本由北岛 编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鱼乐》读后感(一):鱼乐

  还没有读完,先分享两句有意思的句子

  做一个人,就是一个必须吃东西的东西。

  山和山无法相会,人和人总会重逢。

  坚持本真的诗人,生活在自己的童话镇,他拒绝学习外语,一直要以最本真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诗歌的魅力,世界的人都明白你的忧郁.

  《鱼乐》读后感(二):《鱼乐:忆顾城》

  可能是我自己太过庸俗和社会,无法了解诗人的世界,但仅就我个人观点,我无法接受顾城这种人,或许可以称之为渣男,在他和谢烨的婚姻中,太过自私独断,在十几年的婚姻里,一直在以自己的想法生活,从未考虑过妻子是否愿意喜欢这样潦倒的日子,占有欲强,毫无责任感,因为觉得儿子会打扰夫妻生活就厌恶儿子甚至将他寄养在毛利族人那里,自己想过贾宝玉那样三妻四妾的生活甚至将小三接来与妻子同住却不允许妻子离婚,在妻子精神出轨时甚至因此将其杀害,如果这样也是舒婷所谓的爱的话,那这份爱未免也太过沉重了吧

  《鱼乐》读后感(三):顾城和谢烨根本就是一对儿畸形的共生!

  近期阅读都是关于顾城的书,从他友人们的口中也慢慢拼凑出了他与谢烨相对完整的一生。顾城的内心一直是个长不大的孩子,谢烨完美充当了他母亲的角色。孩子被溺爱久了就会把索取当成习惯,直到母亲终有一天禁受不住身心的疲惫,策划自己在他的人生舞台退场。她主动帮他接来英儿,想让她代替自己的角色,以为她能解放自己使她与儿子团聚生活。因为自从儿子生下后顾城就把他送给了毛利人收养,顾城认为这个男孩的诞生破坏了他心中完美的“女儿国”,更痛恨这个孩子分散、夺去了谢烨对自己的注意力和关爱,他一边反感着自己对谢烨的依赖,一边又享受着她如母亲般的溺爱照料。他不会做饭、不会说英语和打字,失去谢烨就等于他即将失去了生存能力,谢烨错就错在爱一个人失去了自己,当她把积攒多年的愤怒终于一倾而出决定和他离婚时,他像个错愕无助的孩子,最终酿成了这个悲剧,从始至终顾城和谢烨根本就是一对儿畸形的共生!

  《鱼乐》读后感(四):鱼乐

  《鱼乐 忆顾城》

  顾城在中国时代记忆里,在中国诗人里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不管有没有读过他的诗,都会听过他的名字,包括后来他的在新西兰激流岛的生活,包括杀死妻子谢烨,都成就了他的传奇。作为同时代最著名的诗人北岛,在结束了半辈子的世界漂泊后,定居了香港,他结集编出了这书,找到了一批与顾城交集的朋友,诗人学者,让他们谈谈顾城,给读者还原一个全面一些的顾城。诗人文笔,大都好读通透,带着意味深长的嚼劲,大概是诗人有隐喻的魔力棒。在精神世界里,顾城拥有强大深遂的力量,在现实世界里,顾城几乎一无所能,缺失了与之相对的平衡,也许这样他就乱了,在纯净童真的自我世界里,他构建一个王国,在不可逃避的现实里,他无所适从。此书很好的描绘了他们所知的顾城,其中的爱恨情仇,早已深埋土地,没有答案,但我们知道,顾城与谢烨成了时代记忆的佳话,也成了时代记忆的魔鬼,然后美丑兼备的流传下来,唯有顾城的诗集,还有会影响一部分漫长生命的青年人。

  《鱼乐》读后感(五):旁人回忆录

  难说顾城没有精神问题。从个人角度来说,我在读诗歌的时候不愿意去考究诗人生平事迹以及写作当时境遇——无论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我们读诗歌的时候都希望它能够给自己内心宁静。就像我们看到风景——有人体味到的是眼下繁花似锦有人看到的是他日萧索荒芜。诗歌鉴赏的时候,每个读者都用自己的境遇和当时当下的感受去理解诗歌,这才是诗歌本身意义所在。如果诗人写出来仅仅为了记录自己的事情那旁人就有窥伺隐私之嫌疑(而这似乎无法避免,但却不是诗歌最主要的功用)。本书不同人来写顾城,当然不乏赞美之词,但我看到的是另外一个并无太多笔墨记录的隐忍多情的女子——谢烨。我们不能因为顾城诗歌天才就忽略了他杀人的事实——这种自私的近于癫狂解释为孩童守护自己物品不愿失去的纯真,简直可笑。我建议诗歌作者分开来看。不能因为文学建树就忽略为人本身的狭隘——你可以多情,却不允许别人有情。谢烨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离开“还俗”去过没有顾城的世界很正常。但是却因为一个无法与之沟通的对象而失去了生命,实在可惜。

  这个问题还得长文去谈。但很多文章有亦有写明,不赘述。

  《鱼乐》读后感(六):无言

  评价一个人们常常以是非论,要么对,要么错,功是功过是过,似乎只有这样界线分明才是对一个人最完整正确的论断,但其实往往不是。人是最复杂的动物,对与错之间又是那么的难以分辨。

  如果当做一个邢事案件来讲,一个是凶手,一个是受害者,那么就必有一个是错的。杀人者不可原谅。可是若是放到道德社会里,放到人群中,所有的事情都会有前因后果,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一个诗人的理想国的破灭等于他人生的尽灭,不管始作甬者是谁,终归还是这个诗人性格缺陷成为主要原因。可是若不是与众不同的性格,若不是他存的那难能可贵的天真,又如何有那些神来之作。天才往往伴随着与常人不同性格际遇。但是我不想评论对与错。

  若论对,谁又全是对的呢?若论错,谁又没有过呢?一切事情都是所有当事者在推动,直到屠刀举起,直到毁灭。而留给世人的全部都是猜测和疑惑。

  这是一本记忆之书,一群人的回顾,不管站在哪一个角度,不管对事情能否还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是一个诗人离开我们二十年后再一次以这样一种方式与众人的见面。但愿天国无忧,但愿爱情还在。

  《鱼乐》读后感(七):诗人是守株待兔里的兔子

  在许多文人的笔下读到了意料之外的顾城。

  纯粹天真如孩童,却有些异于常人的偏执和疯狂。每个诗人,不,应该说是每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大约都有仅属于自己的美学理念。那个对帽子总是有执念的顾城的美学我是无法理解的,大约他的内心深处的模样只有他自己可以看见。

  我喜欢他的诗,那个在12岁就写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诗人笔下,总是能轻易流露出孩子般的天真自然,同时也有着过尽千帆的沧桑老成。

  说到顾城,绕不过谢烨和英儿,这两个在他生命里留下深刻印记的女人。顾谢二人的爱情原本是个童话,让任何人都歆羡不已的爱情童话,直到英儿和大渝介入了他们。但是说到底他们的悲剧其实与他人无关,是他们的性格所致。他们已经深爱到融进了彼此的灵魂,但是这感情却脆弱到一碰就碎成了渣。

  「山和山无法相会,人和人总会重逢」(出自一苏联小说),但是1993年十月八日之后,世界和顾城再也无法重逢。

  在他二人已经逝去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更愿意仔细朗阅他的诗而不是八卦他为何杀妻自缢,正如王安忆所言,「即使在生活中不可能将童话进行到底,至少在想象里,尤其是,童话中的主人公都去了天堂,领得现实的豁免权」。

  以上,致顾城,致顾谢二人的爱情。

  《鱼乐》读后感(八):忆顾城

  “你挥一挥手/正是黎明之前的寂静/我终于没有/看清你那一瞬间的表情/你挥一挥手/正好太阳刺进我的眼睛/我终于没有/听清你说的是不是再见”

  这是高晓松纪念顾城三组曲中的《回声》。选择走向毁灭的传奇,世人只能通过零碎的记忆试图拼凑出他想要留下的警世名言。但或许他并不打算传达什么,不过是倦了“to die, to sleep; 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 顾城在信中说“他们说要赚钱,我就去了世界” 诗人的梦中有着凡人撑大了双眼也看不见的美轮美奂,而梦做得深沉,却又常被现实所背叛。

  北岛让人们看到了顾城的许多面:他是法国人笔下纯净的黑眼睛,是美国人所谓的东方Bob Dylan,是虚妄自私的暴力狂,是不妥协的大孩子,他是所有这些,而又都不是。我们无从知晓,也无须再去纠结孰是孰非。重要的是他留下了一个纯真年代的回忆。

  当年看《午夜巴黎》时,心想要是可以倒回去一个年代的话,一定是那个属于《今天》《一无所有》和《顽主》的年代。那时,姑娘们倾慕才华多于钞票,梦想还没成为IPO的代名词,诗和远方就住在心里而不是搭乘商务舱才能去的地方。

  不管怎样,感谢这本书为我们掀起记忆的一角。

  《鱼乐》读后感(九):天真无邪

  “鱼生水,水生花,花生好人家”。一个一直在做梦和用梦作诗的天真的大男孩。这个世界对于他来说,太复杂了。想不被影响,想一直“我行我素”真的很难。爱情和照顾是他需要的,但代价也是他难以支付的。悲伤的故事。

  谢谢你的诗。

  ====分割线,下面是摘录的喜欢的诗====

  「我所有的花,都从梦里出来。我所有的梦,都从水里出来。」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一代人》」

  「《来临》——

  请打开窗子,抚摸飘舞的秋风

  夏日像一杯浓茶,此刻已澄清

  再没有噩梦,没有蜷缩的影子

  我的呼吸是云朵,愿望是歌声」

  「《奠》——

  我把你的誓言

  把爱

  刻在蜡烛上

  看它怎样

  被泪水淹没

  被心火烧完

  看那最后一念

  怎样灭绝

  怎样被风吹散」

  散文:

  「在语言停止的地方,诗前进了。在生命停止的地方,灵魂前进了。在玫瑰停止的地方,芬芳前进了。」

  题字:

  「明月常有而归帆难求」

  《鱼乐》读后感(十):孤城

  顾城,朦胧派诗人,活在童话里的人。爱诗的人或多或少是有灵性的,因此我是个俗人。

  鱼乐:忆顾城 中最喜欢的便是钟文写的,但文昕的文章更客观。

  读完,第一推断,谢烨害死了顾城,痛苦了英子,也埋葬了自己。兴许她是阴谋策划者,但叫人无法恨她 怨她 怪她,因为她也是受害者。精神维度上的渐行渐远,其实早对这份情感埋下伏笔,这是必然的分离,只是这令人发颤的的结局绝非意料之中。

  文中说,极端的人才能理解极端的想法。我是赞成的。谢烨渐渐的不再铸造童话,并非说她市井,只是她要活,要活必然要生,生的理想也渐渐使我们趋于平庸。

  对英子的接纳,起初我不明白,且我认为这辈子我都无法理解,为何一个女人的心竟会这般大?只是后来我读懂了 … 照现在的说法叫:套路。她要逃,逃离现在的生活,逃离顾城,她不得不为自己的离去做准备,她大方的接纳了英子,不做深了解的人或许也如我最初那般感慨。(“文中多个作者多处谈及“死”可见谢烨之狠心)然而这一切都是阴谋的开端,原谅我用这样的词,兴许该更为倚丽体,可事实尚如此。

  后来英子的离去她是愤怒的,她愤怒英子毁了她为自己所构造的生活蓝图,且我认为英子早与谢烨有预谋,只是英子更能掌握自己的船舵。但是无论如何,她知道英子在与否她都是要离开顾城的,因此我认为顾城有无英子这一人物后续的存在,他的死—— 是必然的,但我想若没有英子,谢烨大概能活。

  英子绝情却也无错,她本是“大我”,她活得真实,她根本无法进入那座童话城堡。

  我们只能感叹,世间竟有顾城这般“大孩子”存在,“本真 本己”。这是我们所不能及的,倘若哪天,我们的心也这般干净,那么医院和坟墓便是我们的去处。

  正如谢烨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道理中活着,其实谁也不错,事情只是在过程中进行。”是的,谁也不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鱼乐的读后感大全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