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100字

2021-05-10 00:55: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100字

  《苏格拉底之死》是一本由柏拉图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格拉底之死》精选点评:

  ●分分钟绕晕你

  ●终于结束了,这是极其糟糕的阅读体验,再也不想来了。

  ●大多数人都知道苏格拉底为了遵守城邦的法律,为了正义,从容赴死。但这样的说法还是很空泛,未必能让人理解。 经典要自己读,不要阉割。

  ●一个人应该去学习、寻找、发现那些关于事物的真理,倘若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他就必须采纳人类能提出的理论中最好、最有说服力的那个,就像乘着一个木筏那样,乘着它穿过险象环生的人生。

  ●他总想搞清楚一切事物的标准。

  ●读的不是这个版本 读不懂 等我读懂了再来评论吧 读完了太迷茫了 2019第一本完整读完的书

  ●上过西方哲学史这门课,都没有好好读过苏格拉底。大开眼界。理性,虔诚,热爱智慧,无惧死亡,这才是哲学家的样子

  ●苏格拉底面对死亡的思考讲述灵魂和身体,身体为愚蠢,恐惧,爱欲所纠缠。灵魂是可以被哲学所掌控,这才是永恒的智慧。

  ●《斐多篇》

  ●智慧人~ 快乐人~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一):苏格拉底—理性对热情的加持

  2021-2《苏格拉底之死》 (尤息弗罗篇、申辩篇、克里托篇、斐多篇) 单看苏格拉底的对话,让我感觉他是个智力超群的、却惹人嫌的、对本质有偏执追求的、又挺可爱的老头。对话有点喜剧的感觉。但放到当时雅典社会充满内忧外患、公民盲目乐观、缺乏内外形势客观判断的大背景下,苏格拉底的对话就变得严肃起来。支持苏格拉底对话的基础,不仅有对理性的热爱,还有对雅典城邦的的热爱。苏格拉底的所有理性都服务于这种感情。在这里,苏格拉底的言行体现出高度一致性,因而特别严肃。人的天性是模仿。比起能言不能行的偶像,言行一致的偶像对人类的影响要深远得多。 苏格拉底信仰理性论证的力量,时常与人争辩。我看到,苏格拉底不仅展示了理性的力量,更是展示了理性与“相信”结合,能够把路走得多么深远: 人如果仅仅依赖感情对外界做出反应,其感情不会久远,自我维持不了长久的或者说深刻的一致。当感情加受了理性的加持,接受理性的分辨,自我会变成更加牢固、更加强力的存在,从而使节制成为可能,达至明智。相信是原点。相信不是论理论出来的,因为论理是一种反思,让我们看到行动中不一致的部分。追求一致性是人的本能。我们经常做出不一致的行为而不自知(自我欺骗),哲学能够反思这种不一致。 这种一致就是自我,这种一致就是相信。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二):尤西弗罗篇 论证

  尤息弗罗的观点及苏格拉底的刨根问底

  先写总结吧,推论是书摘式的,特别长。

  Q:虔诚到底是什么?

  一、任何被诸神喜爱的事物就是虔诚的,否则就是不虔诚的。

  神之间有争论吧,特别是对于某些不容易决断的事情,那么必然存在一件事是某些神喜欢的,而正好是某些神不喜欢的。那这件事情就是既虔诚又不虔诚。可是虔诚与不虔诚是正好相反的,那不可能一件事情是既虔诚又不虔诚的。那么这些事情上你说的话就是不对的。

  二、剩下的论断就是所有神同时喜欢的就是虔诚的,所有神同时厌恶的就是不虔诚的。

  东西之所以被神喜欢是因为神喜欢。而神喜欢虔诚是因为那是虔诚。这里推出虔诚不等于神们喜欢。所以虔诚是什么?

  引导:公平的事情里面有些是不虔诚的,而虔诚的都是公平的,所以虔诚是公平的子集。

  三、公正中关切神的部分是虔诚与公平的,关切人的部分就只是公平的。

  首先这个关切人跟关切神,两个“关切”含义不同,关切人我们很明白,就是给人带来益处的。我们做不到给神带来益处,如果说服务神,可是神也不需要我们服务。

  四、如果一个人在祈祷或祭祀中知道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事来取悦诸神,这些就是虔诚的行为,能给家庭和国家带来利益。反之,不虔诚。

  祭祀就是给神东西,祈祷就是问神拿来东西。这就像一场交易。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神给的,所以我们给神的都是神不需要的,而我们祈祷的都是我们想要的。这个交易看起来很不公平啊。

  五、神在祭祀中得到了尊重,喜悦。

那也就是说虔诚是被神喜欢的东西?之前不是说一堆说了虔诚不等于被神喜欢的东西吗?又回到原点。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三):克里托篇 书摘(非书评)

  ——仅用于整理我自己的思路——

  为什么我们要那么在乎大多数人的看法呢?最有理性的人的意见更加值得参考,他们所相信的事情会是事实。

  人们能够做出最大的恶,这样他们也能去做最大的善事。那样是很不错的。但他们两者都做不了,因为他们既不能使人变得智慧,也不能使人变得愚蠢,而只是随意地做事。

  主题:在雅典人没释放我的情况下逃跑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如果它是正确的,我们就要试图逃跑;如果不正确,我们就要放弃逃跑的念头。

  1、那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做错误的事情了。甚至也不能用错误的行为去回应错误的行为,就如人们所说的,我们绝不能做错误的事。

  2、1推得。不管一个人怎样对待我们,我们也绝不能对他做错误的事,不能用错误的行为来回应错误的行为。

  3、由于苏格拉底在城邦生活,没有逃离城邦,没有试图去更改城邦的法律,那可以认为苏格拉底同意要根据法律生活,他并不是通过口头,而是通过行为同意的。

  4、如果苏格拉底无知羞愧地逃跑,就是以错误来回应错误、用伤害来回应伤害,打破之间协议,那就伤害了最不该伤害的人——自己、朋友、城邦以及法律。

  所以不能逃跑。

  苏格拉底的对话中提及,我们不应该重视人们的所有意见,而只应该重视其中一些,不该重视另外一些,不是所有人的意见都该重视,而只是重视其中一些人的。

  这里是在说,克里托,一方面说应该跟随大多人的决定,应该继续生活下去,关心子女等;又在另一方面劝说苏格拉底应该越狱,而被关监狱却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在这里似乎是在说只听从部分人的意见。这样考虑事情前后矛盾。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四):读书| 《苏格拉底之死》

  我仍然在探究关于死的问题。

  死是什么?如何面对别人的死?如何面对自己的死?

  如果说活着就是一次以死亡为终点的旅程,那么每日的行程,其实都是在为死亡做准备。这一点,正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在人类历史上,面对死亡最坦然、最平静且最温和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算第一个。据最后守在他身边的朋友说,在死亡到来的时刻,他的态度安详高贵,显得快乐平和。

  这本《苏格拉底之死》,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写的对话录,分为《尤息弗洛篇》、《申辩篇》、《克里托篇》、《斐多篇》四篇,记述了从苏格拉底被法庭召唤到饮下毒酒的这段时间里发生的几次谈话,详尽地解释、分析描述了苏格拉底面对“罪状”的申辩、他对于死亡的理解、他为什么明知判决是错误的,却安然受死?以及他生命最后的情状。

  以前我只是听说过苏格拉底的大名,从未沉下心来读关于他的书。现在带着饥渴和疑问,读来竟觉得字里行间有令人安心的力量。

  当我们转而开始关注“悼词美德”的时候,意味着要从终点回望人生,能够参照的,或许就是对待故去亲友的态度。

  比如,很愿意回忆某人,大家谈起来都觉得很快乐,这人大抵就具备了“悼词美德”,而这,也恰好是苏格拉底给他的学生和朋友留下的印象。

  以下根据我个人的兴趣点,从5个方面总结本书内容。

1、 申辩。

  1) 苏格拉底的两大“罪状”,一是“腐蚀青年人”,二是“不信城邦所信的神灵,而去信一些新的神”。

  2) 对于第一项指控,苏格拉底的申辩首先是他自己“一无所知”,没有什么能够去影响别人的,而且与他谈话的人,无论年老还是年轻,都不认为自己被他“腐蚀”了,并都要来帮助他。

  3) 对于第二项指控,苏格拉底表示“我相信神灵,比我的指控者们更加坚信”。并表示自己是神灵送给雅典城邦的礼物,专门来谈论那些用以省察我自己和别人的话题,因为,“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2、 什么是死亡?

  死亡就是灵魂和身体的分离。而灵魂是不死的和不可毁灭的,会居住在另一个世界,即冥界当中。对于哲学家而言,死亡意味着回到神的怀抱。

3、人死后的旅程。

  当人死时,生前的监护神灵会带领它们走向亡者的集中地。经过审判,再安排进入或痛苦或幸福的生活。这个对于死后世界及分配方式的描述,后来在东西方的宗教中都有体现。

4、 为什么接受死亡?

  1) 既然是合乎规范的法庭判决,就应当尊重这个判决,哪怕它是错误的。

  2) 没人知道死亡是否是人生最大的祝福,然而人们害怕死亡,就好像他们知道死亡是最坏的事情似的。把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当成知道的,这种无知是该受责备的。

  3) 如果死亡是灵魂与身体分离,那么这正是哲学家渴望的,因为哲学家的灵魂最轻视身体,最想从身体里逃跑,成为独立的自己。所以真正的哲学家践行哲学,就是在为死亡做准备。

  4) 自己已经七十多岁,若是这把年纪面对死亡时还满腹牢骚,那就说不过去了。

  5) 有学生或彭宇要为他交钱,或劝他逃跑,都被他拒绝,因为不想陷他人于不义,让他们面临被放逐、被剥夺公民权或者失去财产的危险,或被认为是毁坏法律的人。

  6) 他所有的行为都遵从一个精灵的指引,在他被判决以后,他的行为也从未被精灵阻止,可见这样做符合神的意志。

  7) 死后可以见到古圣先贤,与他们谈话、交流,检验他们,这将会是大到不可测量的幸福!

  8) 死亡意味着回到神的怀抱,这是令人向往和快乐的事。如同天鹅,在知道自己将要死亡时,会唱得最为动听,因为它们为自己即将走近所服侍的神而感到高兴。

5、 苏格拉底最后的日子。

  1) 由于处决要等出海祈福的船队回来以后才能执行,所以苏格拉底在监狱呆了一个月,在此期间,他不仅把伊索的寓言写成韵文,还写了赞颂阿波罗的抒情诗,而以前他从未写过诗歌,他表示这也是受神的指引。

  2) 请求大家,少挂念点儿苏格拉底,多考虑考虑真理。

  3) 他人生最后的一句话是:“克里托,我们还欠阿斯克勒比俄斯一只鸡,不要忘记了还给他。”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五):斐多篇 书摘(非书评)

  这是在苏格拉底饮下毒酒前最后的探讨,关于生死、灵魂的存在与否,灵魂的永恒与否。

  这一段看得云里雾里,不过整理整理应该就懂了吧。里面有几段话觉得太深刻了,就跟道家一样领悟到了整个宇宙的感觉。(暂时只有点头的份)。

  1、如果大地是球形的,并处于宇宙的中心,它并不需要由空气或任何其他力量来保持住不致坠落。宇宙在各个方向上的整齐一致以及大地本身的均衡,就足以使它稳定,因为一个东西平衡地处于一个整齐一致的东西中间时,不会向任何方向倾斜,而总会保持不动。

  2、大地是非常大的。我们沿着大海居住,就住在赫拉克勒斯石柱与菲西斯河之间的一小块地上。就像蚂蚁或青蛙沿着池塘居住那样,还有其他人分布于大海的另外一些边。大地上到处布满了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各类洞穴。这些洞穴中汇集了水、雾以及空气,等等。而大地本身则是纯净的,跟星星一样同处于纯净的太空当中。这个太空又被很多研究它的人称为‘以太’。水、雾以及空气都是以太的沉淀物,它们总是会流进大地上的那些洞穴里。我们就住在这些洞穴里,但我们自己又并不这么觉得,而是认为自己住在大地的表面上。就好像住在深海下面的人,认为自己住在海的表面。他们透过海水看到太阳以及其他天体,就认为大海就是天空,因为他们既迟钝又虚弱,从来没有到过海面,或者把头伸出水面,或者跳出大海到达我们这里。他们没看过多少比他们的居住地更加纯净、更加美丽的地方,也从没听闻任何见过的人谈论起它。

  我们的情况跟这些人是一样的。我们住在大地的一个洞穴里,却认为自己住在它的表面。我们把空气称作天空,觉得星星就在其中移动。跟那个住在深海里的人类似,因为我们的迟钝和虚弱,我们无法到空气的上面去。如果任何人到达了那上面,或者依靠翅膀飞到那里,他就可以看到上面的世界,就像鱼从水中伸出头来看到我们的世界一样。如果他能够看到那个世界,他就会知道那里有真正的太空、真正的光线和真正的大地。因为我们这里的大地,这里的石头和整个我们居住的区域,遭受了侵蚀和损毁,就像海里的事物被盐水侵蚀那样。

  海里长不出什么好的东西,只有洞窟、沙子以及无尽的泥浆——跟我们这里的东西比起来,海里的东西并不美。同样,我们的世界跟上面那个世界比起来,那里的东西则远远比我们的高级。

  ————————————————————

  世界是一层一层的球,别人观察着我们,就如同我们观察着蚂蚁。 《平面国》就有类似的描述。我们能看到的,感知到的,只能局限于我们看到的感知到的,很难跳脱出当前身体所接触的维度。我们也许能想想思维是什么样的,却真的难以想象思维的生命当是如何。五维六维就更不要说了。

  ——————以下为普通的摘录———————

  通过智慧,我们能拥有真正的勇气、节制、正义。只有在智慧当中,才会存在这些真正的美德,而与有没有快乐、恐惧等这些感觉之类的事物无关。不是通过智慧得来的美德只是徒有美德的影子,实际上则充满了强迫和虚伪。

  —————分割线以下为辩论书摘—————— 被人们称为‘快乐’的东西看起来是多么奇怪;它跟它的对立面之间的关系又是多么令人惊奇。那个对立面又被叫作‘痛苦’的东西。一个人在同一个时刻,不能既是快乐的,又是痛苦的。但当一个人追求其中一个并得到它时,几乎也摆脱不了另一个。它们就好像是两个生物,但共用着一个头。

  Q:为什么一个人自杀是不对的呢?

  A:我相信神是我们的监护者,我们人类是他们的财产。

  如果你的一个财产,在没有得到你任何关于希望它死的指示下自杀了,你会生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可以施以惩罚,你会惩罚它。

  所以,一个人不能自杀,除非得到了神关于他有必要那样做的指示。

  Q:什么理由认为一个真正把生命用在哲学上的人在面对死亡时应该感到高兴,为什么他会期待着死后将会在另一个世界中得到最大的福祉?

  A:1、我们相信存在着死亡。而且相信死亡就是灵魂和身体的分离,相信灵魂从身体里分离出来独立存在,以及身体也从灵魂中分离出来独立存在。

  2、由5推得。哲学家比任何人都想令灵魂从其与身体的联系中分离出来,获得自由。

  3、当一个人走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时,身体是会成为一个障碍。因为人不能从看和听当中得到任何真理。既然看和听会不精确,那么其他感觉也会无法清晰、精确。

  4、由3推得。灵魂在考虑任何事情时,只要与身体在一起,显然就会受到身体的误导。当灵魂不受这些感觉的影响,既不听也不看,既不痛苦也不快乐时;当它距离身体尽可能地远,不再与身体有任何接触、有任何联系时;当它单独存在,只是靠自己去探索实在时,它的推理将做得最好。

  5、由4推得。我们要想拥有纯粹的知识,就必须从身体那里逃离,靠灵魂自己来观察事物本来的面目。(这里我们应该是说哲学家)

  6、除了哲学家外,人们都是因为害怕和恐惧才变得勇敢的。虽然通过害怕和恐惧变得勇敢显得有点奇怪。

  证实了哲学家面对死亡感到高兴,期待获取真理的福祉,以及非哲学家是因为其他理由而高兴,没有期待获得真理的福祉。(大概是这样,挠头)

  Q:论证,灵魂在人死后确实能继续存在,仍然能够继续拥有力量和理智。

  1、凡是有对立物的事物,只能产生自它的对立物外,而不会有别的来源。例如,当一个东西成为较大的东西的时候,它之前一定是较小的东西,然后才变成了较大的东西。所以,每一个事物都是从其对立物中产生的。

  2、 每一对相对立的事物,在这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关系:存在着两个过程,分别为从其中一个到达另一个的过程,以及从另一个返回到第一个的过程。大家都是成对的,不可能只有活着与死亡是单向的。

  3、 由2推得。从活着中可以死亡,从死亡中可以产生活着。

  4、如果每一个拥有生命的东西死后都会一直保持着死亡的状态,而不会再回到生命的状态中来,那么,到最后所有东西都会变成死的,而不会有任何活着的东西存在了。

  5、所以重生确实存在,生命能从死亡当中返回,死者的灵魂也是存在的。

  Q,论:学习无非就是回忆。

  1、一个人如果能够回忆起任何东西,他在回忆之前,一定已经事先知道了被回忆的东西。

  2、在我们开始看、听或进行其他感觉之前,我们一定已经拥有了关于相等本身的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那些相等的事物与相等本身做比较,并注意到这些事物虽然在尽力模仿相等,但总存在不足,存在缺陷。

  3、我们只有在出生之后才开始看、听或运用其他的感觉。

  4、由1+2+3得。我们一定在出生之前就拥有了关于相等本身的知识。

  5、同理可得,所有这些类似知识,我们一定在出生之前就已经获得。

  6、如果我们在出生之前获得了知识,但在出生时失去了它,后来又通过与之相关的感觉而恢复了这些曾经拥有的知识。我们是否把这种知识的恢复叫作学习,也可以叫作回忆。(由8推得)

  7、所以,要么我们出生的时候拥有知识,并且这种知识伴随终身;要么人们所说的学习就只不过是在回忆过去曾拥有的知识,即学习就是回忆。

  8、一个拥有知识的人可以对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做一个解释。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关于比如推论当前论题的知识。所以,学习就是人们在回忆他们曾经学过的东西。(不然每个人都能掌握全部知识,所以叫学习为回忆。智商不够也是我的错吗TT)

  9、我们的灵魂在具有人的形体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们与身体分离,并且拥有着理智。

  于是论证了,我们的灵魂在我们出生前就已经存在。之前论证了,灵魂在我们死后仍然继续存在。

  接下来论证灵魂是否永远存在

  1、总是保持不变,保持同一个状态的事物,不会是组合物;反之,那些随时间改变的,从来不保持同一个状态的事物,它就是组合物。

  2、假设存在着两类事物吗,即一类是有形的,另一类是无形的。

  3、我们的构成有两部分,即身体和灵魂。身体有形,灵魂无形。

  4、灵魂通过身体去进行探索时,不管是通过看、听,还是别的什么感觉——通过身体去探索无非就是通过这些感觉去探索——它都会被身体拉扯到那些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动中的事物上面来,它就会像一个喝醉了酒的人一样,感到迷糊,感到晕眩,步履徘徊,停滞不前。但当灵魂独自去探索时,它就踏进了纯净、永恒、不朽、不变的国度;这个国度中的事物与灵魂同属一类,或者相近。当灵魂单独存在,不受阻碍时,它就总是跟这些事物待在一起,与这些事物沟通、接触,并停止了迷惘的徘徊,永远保持在同一个状态中。灵魂的这种状态,就是智慧。

  所以,灵魂最像是神圣的、不死的、理智的、统一的、不可分解的以及永不改变的;与之相对,身体则更像是凡俗的、会朽的、多样的、不理智的、可分解的以及总是变动的。

  灵魂在进入人类身体之前已经存在,而构成它的那些事物尚未存在。用和声来跟灵魂做类比,肯定是有问题的。七弦琴、琴弦以及声音在还没有形成和声之前便已经存在,而和声则是最后形成,又第一个毁灭。

  关于灵魂是永恒不死的。

  “基本属性论证”。(a)灵魂具有活着的性质(不存在一个东西,既是灵魂,又不是活着的)。(b)与“活着”这个性质相对立的性质是死亡。(c)如果某物具有性质P, P的对立性质是非P,则该事物不会接纳性质非P。所以(d)灵魂不可能接纳死亡。等同于说,灵魂是不死的。苏格拉底列举了奇数、火等例子来说明该论证的合理。对于奇数:(a1)三是奇数。(b1)与奇数相对立的是偶数。(c)如果某物具有性质P, P的对立性质是非P,则该事物不会接纳性质非P。所以(d1)奇数不能是偶数。对于火的例子:(a1)火是热的。(b1)与热相对立的是不热。(c)如果某物具有性质P, P的对立性质是非P,则该事物不会接纳性质非P。所以(d1)火不可能不热。

  

——这段对我来说还是有点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