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活与命运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摘抄

2021-05-11 03:59: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摘抄

  《生活与命运》是一本由[俄罗斯] 瓦西里·格罗斯曼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9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一):那一通電話簡直穿透了我整個人

  當我讀到斯大林那個突如其來的電話的時候,就在那四五秒鐘之內,強烈的感覺到一种被上帝拯救的溫暖,就如同維克多感受到一樣,但我隨即就意識到締造這一切的人不正是這位上帝般的人物嗎?那大概就是斯德哥爾摩症吧,我感覺我在這不到一分鐘的時間裡,有了切身的感受。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二):3-25

  您还是告诉我,将来的人在善良方面能不能超过耶稣?这是最主要的!请告诉我,如果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人类仍然带有我们今天的刚愎自用和利己主义,包括阶级的、民族的、国家的、个人的利己主义,人类的强大将给世界带来什么?那时的人会不会把全世界变成总星系规模的集中营?就是说,就是说,请告诉我,您是否相信善良、道德、慈悲心的进化?人是不是在这方面也会进化?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三):“战争与和平二世”

  《生活与命运》是我看过的“战争与和平二世”。这两本书里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内容中都讲的是二战时期发生的事。他们都讲了那时英、美、法三国与德国的数次大战。而最后那三个国家都解放了,德国战败了。 这个标题讲的是生活和命运,也就是二战时期的生活和命运,就像战争与和平一样,战争是在前线的战争,而和平却是富贵人家在城市里、小乡村的和平。总的来说,这两本书都抒发了一种情感, 一种为自己的祖国胜利而骄傲的情感。他们的心里其实在说,我们的祖国,终于没有白费那些前线战士们的死,挺过来了。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四):人性的渺小和伟大

  如果不是因为梁文道“觉得推荐它是自己不能回避的道德义务。”我是断然不会去碰这本900多页的苏联文学。 这本书与很多描写战争的作品不同,不着墨大场面、不渲染悲壮、不刻画对立、也不打造英雄。无论是苏联人还是德国人,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农妇,他们都不再只是历史中的某种符号而是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人。因此书中很多场景,初觉匪夷所思,细品却极尽真实。他们的命运虽不能由自己掌控,但好在还能选择怎样去过生活。他们在时代洪流中有多渺小,所展现出的人性就有多伟大。 书中有一场“601号楼”战斗与四行仓库特别像。《八佰》还没来得及看,希望能拍出我想象中的感觉。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五):人性的渺小和伟大

  如果不是因为梁文道“觉得推荐它是自己不能回避的道德义务。”我是断然不会去碰这本900多页的苏联文学。 这本书与很多描写战争的作品不同,不着墨大场面、不渲染悲壮、不刻画对立、也不打造英雄。无论是苏联人还是德国人,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农妇,他们都不再只是历史中的某种符号而是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人。因此书中很多场景,初觉匪夷所思,细品却极尽真实。他们的命运虽不能由自己掌控,但好在还能选择怎样去过生活。他们在时代洪流中有多渺小,所展现出的人性就有多伟大。 书中有一场“601号楼”战斗与四行仓库特别像。《八佰》还没来得及看,希望能拍出我想象中的感觉。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六):《生活与命运》

  在斯大林格勒上开展着一场两个集权主义国家间的战斗,一方是屠杀犹太人、设立集中营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另一方是屠杀自己人民、设立劳改营的苏联社会主义。和平时期(包括相对安全的战场后方和战争胜利之际)的集权体制扭曲人性,而战火下的残酷生存境遇恢复了人的本来面目——既然朝不保夕,倒是想说就说、想做想做,还管它什么呢!当战争夺去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当战争在自由和解放的名义下为胜利者落下帷幕,殊不知以生命追求的自由非但不能在战后实现,而且战前集权主义下的非自由状态重新笼罩那一片爱国者们挥洒热血的土地——这种集权主义下的非自由状态同样无情地夺去千千万万人的生命。战争并不比和平时期的集权统治残酷??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七):《生活与命运》

  人性首先是动物性,是动物就得面对生存和竞争,面对自然和灾难。需要食物,需要水、需要安全,甚至需要交配。战争、政治运动将人类的生存环境压缩至狭隘的空间,人性得以放大。从动物性的角度考虑,就有了争夺、有了出卖,灵魂是很难受动物性需求、欲望的煎熬的。可怜的人像猫一样蜷缩,像狗一样觅食,这就是人。人性,其次是超越动物性的灵性。对道德困境的束缚、对自由的追求、对善良发自本性的流露,保护弱小的本能,敢于自我牺牲的勇气。犹太人像牲畜一样被一列列火车运往集中营的时候,没人希望死,每个人都抱着生存的一线希望,挤着呼吸新鲜的空气,抢着沾尝从狭缝里飘进来的雨水,甚至相互之间还防范着,计较着。当终于得知要面临死亡时,也是无可奈何的受着命运之神的鞭打,温顺的排着队,走进毒气室。人性的改变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八):从今天起,来做笔记!

  我很懒,我知道,可我会改正的!

  很久没碰到这样一本书了,可以让你舍生忘死的去爱,爱得透心透骨!

  十岁玩命读战争与和平那会儿,想的是什么?小孩子的猫腻而已!被大人夸一句,抵得过一年偷来的糖!

  今天重读这一本,就想慢悠悠的找一种行文的感觉。。。俄国文学特有的博大和散慢,在这本书里似乎大概可能都有了吧!!!不肯定是因为离得太近了,怕有些东西看不清,或是被忽悠!

  为什么?因为肚量,因为气度!

  喝着七十五度的伏特加,在零下四十度里写着生死契阔的往昔今生,还有什么看不开的?沈阳的纬度还挺接近俄国的,七十五度的伏特加我兑着可乐也算喝过!

  今夜一晌贪欢了,可惜那些刻在骨头里的拼命记着的过场的人已经不在了!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九):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

  读完这样一部厚重广阔的巨著,才疏学浅的我实在很难去评价或是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巧的是,昨天刚看完书,今天听了须一瓜在一席的演讲,结尾的两段话让我非常有触动,它清晰地告诉了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以及文学能带给我们什么,而这也是我一直在问自己的问题。

  “所有的判决都是人生的剪影,所有的档案都是在简单地简略地呈现和进行着巨大的遮蔽。只有文学,才是世相人心的工笔画,它至少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去以比较全面的深刻的知觉,去触摸人生的幽微凹凸裂隙。

  而判决书或者什么裁定书只能告诉我们什么东西不能做,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会让我们洞见,在裁决和裁定的后面那个生命蒸腾的丰沛世界。所以我觉得只有文学会让我们停留在人性万花筒面前,去凝神、去思考,让我们获得更深刻的、更广阔的理解力,去把握真实、去认识同类、去接纳万物。”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十):生活与命运-胜利下的阴影

  这或许是今年读过最惊喜的书了。对于那场伟大的战争不同角度下的描写,跟高晓松所说的胜利下的阴影有点类似。最有趣的是你仿佛在书中看到的是10年和20年后的那个中国,但是苏联加上了一个战争的大背景。也许那场战争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上演得更加悲壮与惨烈,也更为复杂多变,可是我们并没有一个叫瓦西里·格罗斯曼的人。对于那段过滤过的历史,也许我们需要找到那些过滤器上遗留下来的故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