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光影创作课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光影创作课读后感1000字

2021-05-13 02:22: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光影创作课读后感1000字

  《光影创作课》是一本由[法]邦雅曼·贝热里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光影创作课》读后感(一):最喜欢的部分

  第二部分:光源。单一光源带来的神奇效果,硬光源与黑色电影,灯笼如何成为运动光源。第三部分,人像布光技巧,分析一张脸的上镜头性。第四部分,精彩的室内布光技巧,控制日景、夜景、清晨、烛光晚餐,最重要的是控制阴影。

  《光影创作课》读后感(二):制作周期紧张

  也许,这批创作者根本没想过十年后,二十年后,还有人会谈起他们拍摄的电影。他们喜欢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在伦勃朗,维米尔的绘画作品中体会光的方向,明暗对比。他们不太喜欢冰冷的测光表,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愿意为把一个场景拍摄的尽量完美,而向制片方争取时间,在摸索和实验中,发现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些摄影经验和技法是经典电影的遗产,但当下快节奏的风气往往让人沮丧。明星档期有限,制作周期紧张,都让摄影师的坚持显得可笑和迂腐。但电影手艺就是在垃圾流水线上被遗忘抛弃的。

  《光影创作课》读后感(三):专业的用光教程

  我不是专业的电影摄影师,只是基于个人兴趣阅读这本书,希望增强我的电影欣赏能力,对我来说,这本书过于专业和艰深了,不过,取法乎上,得之于中,这本书给我打开一个新视界,让我明白原来电影的用光是这样处理,这种知其所以然的引导,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因为里面提到《末代皇帝》,所以先读了这一章,然后去找了《末代皇帝》电影来看,看完一遍后,又读了那一章,然后看了第二遍电影,第三次读那一章,通过这种反复,来加深理解,对我来说这种学习方法是有效的。

  书借自图书馆,因为近来对电影感兴趣,以后研究视频的时候,应该还会重读,所以先标记一下。书中有些人的体会也是很有启发,比如韦克斯勒从老水手处学来的“孩子,在你想要改变世界以前,为什么你不先学会打好一个水手结呢?”

  《光影创作课》读后感(四):从理论到技术

  《光影创作课》,开明宗义,讲的是摄影布光的内容,这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灯光参数讲解、摄影工作坊影片还原、洗印工艺;细分下来,摄影师工作坊那部分还可以分为影片场景还原和摄影师幕后访谈。

  这本书再版的时候,是2015年,而书中所列举的案例,是2012年以前,更多的是90年代的片子,从这点来看,技术上存在不少的滞后性。一些做法在今天已经很少做或者不存在了,比如胶片洗印工艺。但今天的摄影手法,依然延续了当时的拍摄观念、美学思路,比如灯光对于场景氛围的塑造。

  没有经历过早期的胶片拍摄时期,或者不是影视从业人员,对里面很多技术上的讲解,就有点难以理解了,像ENR、银增强工艺;但从幕后角度,一窥电影制作的过程,可以说过瘾,像照明布景、交叉主光这些手法,行业外的人,并不一定知道。

  《光影创作课》读后感(五):本人现在是越来越有情趣了

  看动画片 给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唱蔡依琳的歌 和6岁的小男孩一起玩篮球 其中受益最大的是是看动画片 现在只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有一句空前绝后的台词足以让所有作家汗颜 阿拉蕾就要冲过终点线了 啊 她手里举着的马克博士的便便好像奥运火炬呀

  2

  冰冷的手指麻木的敲打着键盘 一看到这样的句子我就很疯狂 我就从来没有一个人坐在电脑前打字的经历 原因是我家没电脑 至于这个凌晨的梦想我想只有N年后才能实现了 我的一个口头禅是 同样是人 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言承旭第一张专辑 第一次 一路畅销 销量排第一 超过了周杰伦 我们刘岚的偶像是这样答记者问的 这次销量第一应该是好朋友让的吧 我还要打电话感谢好朋友周杰伦 刘岚说 这人估计火烧神经了 自己偷着乐就行了吧 还要打电话给周杰伦找贬

  我想最可惜的一点是 等刘岚长大以后有条件去见F4了 他们已经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33

  《光影创作课》读后感(六):电影创作摄影灯光设计经验谈

  这本摄影师工作坊精选非常易读。所选摄影师在不同的类型创作上阐发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书分摄影技术基础、光源、人像、室内日景、室内夜景、后期技术和场景照明七部分。摄影师针对不同的创作需求,模拟还原经典场景的照明并作出了深度解析。

  鉴于大城市寸土寸金,一直克制买书欲望,但摄影,画册类的书,实在无法被电子书取代。丰富的布光图和全彩高清剧照,可以直观体会具体场景如何设计,经典段落的创作想法如何从萌发到完成。

  也许,这批创作者根本没想过十年后,二十年后,还有人会谈起他们拍摄的电影。他们喜欢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在伦勃朗,维米尔的绘画作品中体会光的方向,明暗对比。他们不太喜欢冰冷的测光表,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愿意为把一个场景拍摄的尽量完美,而向制片方争取时间,在摸索和实验中,发现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些摄影经验和技法是经典电影的遗产,但当下快节奏的风气往往让人沮丧。明星档期有限,制作周期紧张,都让摄影师的坚持显得可笑和迂腐。但电影手艺就是在垃圾流水线上被遗忘抛弃的。

  本书精选的21位大师都有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用光线,色彩和生动的人物把自己的想法写入了世界电影史。大师没那么遥远,很多大师在年轻的时候甚至也没有学电影摄影专业,重点是有了进入行业的机会后,不停摸索,创造。达吕斯·康第(《七宗罪》《午夜巴黎》)就承认不是跟所有的导演都能配合创造出《七宗罪》这样的电影。摄影师没用斯坦尼康,举着摄影机跟着演员狂奔,创造出“法式精神分裂镜头”风格,让人难忘。导演和摄影指导需要在美学上有契合,也可以听进去对方的想法,才可能出现惊喜。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末代皇帝》《现代启示录》)、拉乌尔·库塔尔(《筋疲力尽》《朱尔和吉姆》)、亨利·阿勒康(《罗马假日》《柏林苍穹下》)、乔丹·克罗嫩韦思(《银翼杀手》)、欧文·罗伊兹曼(《驱魔人》《法国贩毒网》)、维尔莫什·日格蒙德(《花村》《第三类接触》)、哈斯克尔·韦克斯勒(《灵欲春宵》《飞越疯人院》)、斯蒂芬·H·布鲁姆(《情枭的黎明》《碟中谍》),学了电影,也可能记不住摄影师的名字,但电影片名绝对如雷贯耳。没有做过这些作品的详细拉片分析,很难完成一个摄影系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所以半路出家的人,自学尤为重要。如果目标是拍电影,必修课迟早要上的。

  USC、UCLA、NY U、La Fémis等欧美电影名校是多少电影学子梦想的学校。多年前碰到一个哥们儿,年纪不小,还在苦苦拍短片,考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多次,他说这是亚洲最高性价比的学校和专业,会提供胶片,摄影棚,手把手教摄影专业技能,帮助学生毕业创作,只要考上,不愁找不到工作。后来他如愿以偿,并通过广告大赛赚回了自己的学费。现在,数字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打破了壁垒,很多非科班出身的人也可以拍得不错。

  视野开阔,创作才能别开生面。约翰·霍拉说,“我们创造的东西98%观众都觉察不到,然而,他们都会在冥冥之中被我们所创造的东西所感动。”

  《光影创作课》读后感(七):敬畏光影

  第一次真正接触摄影照明是刚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刚入学两三个月,某热血的同学兴致勃勃张罗拍短片便过去帮忙。辛苦鏖战3天怀揣着激动的心情素材倒进了剪辑房的电脑上——这是什么鬼?室内场景里每个镜头的光都不一样,不论如何调解画面颜色都无法统一……当时初生牛犊,拍摄时为了打亮画面乱挪光源咎由自取,后来导演只好补(重)拍了大量内容并调成黑白才蒙混过关。

  现在回想起这差不多10年前的囧事有些不好意思,但这确实是人生中第一次对光影产生敬畏的时刻。之前一直好奇为什么大部分的华语在画面上和不管是欧洲还是好莱坞的电影比较时都会逊色许多,入行后有机会接触摄影师后才真正了解,抛开DP构图、后期调色之,灯是决定性因素,尽管如此灯光却依然相对被忽视。

  对于要从事影视工作的人来说,你不用在非专业的领域专精,但你肯定需要多少有点了解。而灯光恰恰是很多从业者所缺乏了解并十分重要的部分。正因如此我保持一颗对光影敬畏的心阅读了这本书。老实说最开始我并不抱任何希望,如果不是访谈的话,也无非是拎几个电影桥段出来简单分析几下然后给出一些基础的布灯图那种……对啊,我脑海里想的是XX摄影经典教材的电影版,卖这么贵估计是全铜版纸印刷的缘故吧!

  结果还真不是!首先这本书是ASC(American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s,美国摄影师协会,就是电影字幕里摄影指导名字后面一定会挂的:某某某 A.S.C.)自己的出版社出的,专业性不言而喻。其次这本书竟然用了我没想到过的seminar和workshop的形式,它有单纯在创作理念上的内容,也有到摄影棚内实操还原的干货。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都不是作者一个人瞎意淫出来的,而是真正找到了21名行业内有不同侧重点的DP(有的是正儿八经的大师,有的并不是真正的出名但精于某个类型)现身说法。光是这一点就值回票价,因为终于不用接收二手知识了。

  个人最为受益的是《银翼杀手》摄影指导Jordan Cronenweth在工作坊里通过女演员的毛衣反射光线到男演员面部来补光的做法,这不但是狭小空间内布光的特殊解决方案,更用移动光源制造的光影参与了叙事。另外《七宗罪》摄影指导Darius Khondji的部分虽然没有工作坊的部分,但作者还原出DP在拍摄《七宗罪》里主角在楼道里追逐凯文史派西那场戏的设计意图和处理方法。读完这章后我甚至觉得这里的内容可以影响到我之后剧本中场景设计的工作方式。

  如果是摄影专业的读者,我觉得书中的灯位图、光圈、测光表参数会让你有一种站在大师身后当助理的阅读快感。虽然书中花了不少篇幅讲到了现在已经淘汰(作者写此书时胶片被数码取代的时刻还没来临)的胶片拍摄与冲洗内容,但我认为在全世界大部分电影学校关闭胶片课程,毕业作业全用数字摄影机的时代,有责任感和热血的DP们还是得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万一如果以后你牛逼了某大导演找你拍全胶片的电影呢?

  至于非专业读者,书中提到的繁杂术语和章节你完全不用管(其实我本身也不太懂摄影),直接跳过就好了。你们可以在譬如上文提到的Darius Khondji章节里找到绝对足够乐趣的拍摄幕后趣闻和电影鉴赏上的启发。

  《光影创作课》读后感(八):低成本与大师对话

  读到最后两章,特别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作为一名学电影的学生,由于主攻方向不是电影摄影,所以课堂上能够接受的专业摄影技艺是有限的。去年有门课叫“Cinematography for Directors”,顾名思义就是给导演们上的摄影课,绝大多数只是一些理论的阐述和摄影思维的启迪,而摄影学习中最重要的实践在课堂上因为时间有限,仅仅被压缩成几节灯光工作坊。如果对摄影感兴趣,只能帮同学拍摄短片的时候,尝试玩一些自己从书本上啃下来的理论知识,但常常捉襟见肘,不得要领。

  课堂上,老师曾发给我们一篇ASC杂志上关于《七宗罪》的摄影访谈,洋洋洒洒数千英文字,在开头两段,一个相同中文含义的英文单词就被写作者换了十几个,让我们在大半夜看的头昏脑胀,而这次看到本书里将杂志里面的文章系统全面的翻译梳理了出来,又重温了一次电影拍摄过程中,摄影师对各种环境氛围的营造和极端条件下的布光技巧。

  “看书就是与大师对话”,而本书里关乎电影摄影技艺的对话,全是所谓的“干货”,不掺杂半点水分。当然,本书面对的人群还是倾向于有一定基础知识的从业人员或者狂热的电影爱好者,因为一些基础的概念,很多都是胶片时代的产物名称,如ASA(数字时代都称作ISO),光孔数值的单位“T”与“F”的区别,都没有能完全详细的介绍。所以,作为启蒙读物,也许并不是那么合适。

  前段时间,《末代皇帝》的摄影斯托拉罗来中国举办大师班,可高昂的费用让我们这些学生望之却步。然而,本书中最后一章的大师讲述,对片子中色彩的运用也讲解了一二。试想一下,仅仅花100元左右,照样可以听大师的讲解,又何尝不可呢?

  除此之外,特别有趣的是,书中讲解极端环境下布光遇到困难的案例竟然有时也和学生作品拍摄遇到的情况类似。

  比如,第四章里讲到单一光源的运用时,摄影师乔丹讲到当时受环境所限,只是在窗外打了一盏灯,却惊奇的发现,这样营造出来的氛围已经足够,并且男主角浅色的毛衣也作为反射光源照亮了女主角的脸部。如此生动的细节除了让人诧异大师们拍摄时的“取巧”之外,也给我们初出茅庐的电影制作者一个警醒-就是到底实拍时打几盏灯?

  通常情况下,年轻的摄影师,由于经验不足,技艺尚浅,通常在拍片时会尽量多的带各种各样的灯具。但是到了现场,慌乱之下,却也根本无法施展每重灯具的效用,所以,常常给小成本剧组增加累赘和烦恼。让我们看看本书中几位摄影大师的建议吧:“年轻的摄影师总会犯这样的错误——过度照明。”“如果分辨不出每盏灯的职能,你就应该关掉多余的灯光了。”我想,这些金句良言,对于学生时代拍短片的我们来说,是经验也是警醒。

  最后,理论再多,终究它是“技”,还需要我们在实际拍摄中多多实践,磨练这门手艺。而本书中摄影师常挂在嘴边的“艺”,才是我们更应该探索的东西。

  毕竟,华人中的大师李屏宾也说过类似的话:你不观察光影,你就不知道生活是怎么一回事儿。

  《光影创作课》读后感(九):打开光影世界背后的那扇门

  当我还是个影视专业的学生的时候,拍了很多短片作业。其中自己独立编导过一个短片。拍片子的确是个耗费精力、人力、财力的事情,前两个努力一下还好解决,财力是最麻烦的问题。当时为了缩减开支,就只好尽量的少打灯,为此也稍微修改了一下剧本,减少了晚上的戏。整个短片拍摄下来,基本全是自然光,造型美术上也是不加修饰,我美其名曰“粗糙美学”,现在再看起来都觉得脸红,前段时间还和一个朋友看了一遍,自嘲:这是我当年用心拍摄的垃圾。

  可能是因为有过这种简陋创作的窘境,也可能是对新浪潮的情结,拿到这本《光影创作课》我首先看的就是第22章库塔尔谈《筋疲力尽》的创作。这就是一部由于预算有限(当然也有美学追求的原因)而采取写实主义造型风格的影片,库塔尔也是在戈达尔“纪录片”风格的要求下,尽量的少打光、不打光。从库塔尔的创作谈中可以窥见新浪潮的年轻影人们在当时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在创作理念、技术运用上的革命性。

  由21位摄影大师亲授创作经验,无疑这本书中满是关于光影创作的干货。创作需要天赋和灵感,但更基础、更重要是经验范畴里的知识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影视创作者,继而往更高的境界迈进。除了实用的经验技巧,这本书可读性还是很强的,由于是结合具体的创作者和作品,经验技巧的传授经常包裹在一些幕后的故事之中,更易读。哪怕你不是准备从事影视创作的专业人员,也能从阅读中加深对于一些导演、摄影师、作品的了解。你可以了解戈达尔的随性、暴躁与幽默,你可以发现《七宗罪》看似脏乱的灰蒙雨巷中细腻的灯光造型设计,你还可以解密斯托拉罗在《末代皇帝》中构筑的关于溥仪的生命色彩轨迹……

  可以看出这本书在结构上比较灵活,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跳跃式的进行阅读。作者贝热里在前言中也说了,这本书的结构遵循了由技术基础到场景设计的课程顺序,但是每一部分都可以独立阅读。每一部分不光是形式上的独立,更有趣的是摄影师的理念各不相同,他们在创作观、美学观、甚至是世界观上的碰撞,让这本书更加的丰富自由。

  这是一本好书,但并非没有门槛。对于一些没有专业功底、创作经验的普通影迷来说,很多概念还是会很陌生和晦涩,尤其在阅读前两章感光测试、洗印工艺的部分。这不难理解,毕竟收录的这21位摄影师大师的创作谈是发表在专业杂志《美国电影摄影师》上的,本身谈论的对象更多的还是面对一些专业院校师生、同行业创作者。这让我想起了另一本书《电影摄影:理论与实践》,这是系统地介绍摄影基础理论知识的读本,相较灵活的《光影创作课》而言更像一本严谨的普及型教科书。

  作者在前言中坦言,由于写作背景的原因,本书的案例全是胶片拍摄和印制的,缺少数字化创作时代的摄制经验,这方面还有待完善。另外,纵观全书来看,还是西方学院派的摄影师居多,是技术主义、表现主义的美学倾向,缺少更多元的美学视角,比如像李屏宾,他的创作是追求自然主义的禅意美,这是典型东方文化视角下的美学观念。

  作为一名影视创作者,或许不应该把这些读本当作万能药,它并不能使你摇身一变成为大师,但是这就像美术家起初的临摹名作一般,它是一种滋养,也是让你知道山就在那儿,等着你去翻越。

  作为一名普通的影迷,或许更应该把这本书当成一把钥匙,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电影所构筑的美妙的光影世界的本源,可以打开更广阔的审美视角,推开光影世界背后的那扇门,了解电影究竟从哪里来。

  《光影创作课》读后感(十):技术与艺术并重,实践与理论齐飞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对哈斯科尔·韦克斯勒叹息有了非常深切的共鸣:“在这个行业里我没见过有谁——不管是演员、导演、演员还是电影摄影师——是没有意识到我们的作品质量正在下降的。但我们还是拍了,因为有人花钱请我们拍。在我看来,我们现在正在经历全球性的文化低潮。”

  近期的《十二公民》靠着五官争功式的群口相声赢得不少好评,但如果书中的摄影师们看到这部电影真不知道会不会被气昏古七。一百零六分钟的片子里,糖水片式的浅焦大脑袋占了不止八十分钟,对焦失败的致命错误比比皆是,简直让外行狗都吓出一身冷汗。更不要提那简直魔幻现实主义的灯光设计和色温转换,下午六点四十五那大雨之后日光灿烂到这个程度,真的带胶布吗?就好像觉得观众是没有生活常识的外星人一样。数码设备的出现极大的降低了拍摄成本本来是件好事,但不精致的制作正在利用技术上的便捷性试图彻彻底底地毁掉电影,这一门年轻的艺术。

  所以后浪能出这样一本集结了专业电影摄影大师教导的专业电影指导书真的是功德无量的一件实诚事,毕竟大师课的费用不是满怀热情却又缺乏指导的电影新手可以负担得起的。《光影创作课》话语详实,配图丰富,更不要提其中的灯位图和技术参数等一系列的实用参考资料,实在方便了新手按图索骥练习灯光设计和镜头设计,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参考书。

  对于缺乏胶片摄影基础和灯光基础的新手来说,这本书相对来说难度太大,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有一本亨利·霍伦斯坦的《全新黑白摄影教程》可能会大大帮助理解摄影、胶片冲印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灯光方面,《电影摄影照明基础教程》可能是一本还不错的参考书,但也比较难,基础方面的书暂没有主意,欢迎大家推荐。对于艺术来说,固然看不见摸不着的上层建筑确实大道至简,并不艰深;但因此期翼一直在技术层外绕行,最终会导致我们被迫留在肤浅的层面上。这里也建议后浪也能够出一些可以常备查阅的基础知识小册子,填补空缺。

  但是总体来说,《光影创作课》真的是一本匠心独具的专业参考书,21位电影大师各有侧重的介绍了不同情况下的灯光设计和拍摄方法,期间还借着大师的访谈介绍了一些如“光线种类”、、“画面比例”、“片场职业进阶”的实用知识,弥补知识盲点且毫无说教感。更有趣的是,21位大师风格、侧重各种各样,有商业摄影出身的斯坦·贝尔托德,有专注电视摄影的史蒂文·博斯特,有我特别喜欢的,几乎融合了早期经典好莱坞风格和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的亨利·阿勒康,有“伦勃朗式”追求古典油画般画质的伊夫·安杰洛,同样也有号称“不打光”的新浪潮“自然主义”弄潮儿拉乌尔·库塔尔。总之阅读《光影创作课》就好像阅读一部美学与技术并济的电影史,这超越了传统教科书“一条道走到黑”的指导方法,表现出“条条大道通罗马”的包容性。确实,如果早些年精致的古典好莱坞美学与新浪潮美学能早一点互通有无,在同一个环境下包容成长的话,估计历史上也没有那么多极端的骂战了……………………吧?

  总之这本书看完了会有点世界大同的感动,真好啊。

  我非常喜欢摄影大师在技术指导层面之外流露出的价值观、艺术观以及他们的片场观,借着阅读这本书思考以后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风格的导演的感觉是美好的。在看电影与读部分导演专著的过程中会有种“控制狂万岁”的畅快,似乎觉得希区柯克“专制”的拍摄方法才是他艺术成就的核心。但归根结底,电影仍然是一种团体艺术,明白“很多工种天生就是从属于其他公众的,但这并不使得人和人比其他人更高一等,每个人都应该感到他们受到了平等的对待。” 这本书温和点出的三观实在击碎了了这些年过度推崇新浪潮“作者电影”而日益兴起的精英主义谎言。嗯,单靠任性确实拍不出什么好片子。

  “技术与艺术并重的电影摄影终极读物,精选自《美国电影摄影师》重磅专栏,全面记录USC六大电影名校教学现场,大师亲授《七宗罪》《筋疲力尽》等片实拍技巧。” 读完后,确实发现推荐语真实不虚,以人格保证大力推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