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激情读后感摘抄
《心灵的激情》是一本由欧文·斯通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08.00,页数:8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灵的激情》读后感(一):弗洛伊德的工作和爱情
弗洛伊德,大名鼎鼎,全球皆知。他的精神分析法,他的潜意识理论,他的梦的解析,他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意识结构,开辟了人类认识的新大陆,让人更深层次地从心理上认识自我;并且,此后,多的数不清的小说、戏剧、电影、绘画等艺术样式,拿来弗洛伊德,大展神威,造就形式各异的精彩。
有人说,享受鸡蛋就好了,不需要知道它来自哪只鸡。我们运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在生活的众多方面,我们都清楚那些有助于我们的东西,来自弗洛伊德,他便是那只鸡。不过,对于这是只有深度的鸡,是改变了文化、改变了世界的鸡,我们有兴趣了解,并且有着非常大的兴趣。了解他,有助于了解他的理论。因为有时候,一个人的生平和他的成就密不可分。而《心灵的激情:弗洛伊德传》就给我们揭开了弗洛伊德这只名动全球的鸡的大半生。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弗洛伊德的爱情,弗洛伊德的事业,弗洛伊德的朋友,弗洛伊德的家庭,弗洛伊德的爱恨和追求。这是一个立体的弗洛伊德,一个生活在上世纪的医生的弗洛伊德,一个不断在心理领域不懈前进的弗洛伊德。在书中,作者尽力以平视的角度,来描写弗洛伊德。面对爱情,弗洛伊德有暗喜,有迟疑,有暧昧,面对家庭,他要拼命工作,来回奔波;面对事业,他拼搏前行,独立承受压力和外界的冷嘲热讽。弗洛伊德身后享得大名,万人称颂,但在他成名之初,在摸索前进的路上,总有质疑,总有挫折,总有世俗的风霜刀剑;好在他坚持了下来,终于名垂后世,得到广大程度的承认。
在写作手法上,这本弗洛伊德传用了小说的笔法,不吝言辞,人物形象及环境都作细致的描绘,弗洛伊德的相关理念以及他人生中相遇的人物,也都多着笔墨,使人信服又有情节的吸引及人物的多维度。阅读之后,宛似看过一部人物的传记电影。这或者跟本书作者欧文·斯通原先曾常写作剧本,有着不小的关系。
《心灵的激情》读后感(二):真则不丑,假则不美
在所有读过的传记文学中,欧文·斯通的作品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当年读《渴望生活》,热情似火的梵高、绚丽的向日葵、的浩瀚星空,至今尚在记忆中时时呈现。
后来,知道斯通尚有《心灵的激情--佛洛依德传》、《马背上的水手--杰克·伦敦传》,不过却一直无缘拜读。虽然《马背上的水手》多次再版,确很多次网购《马背上的水手》而不得;《心灵的激情》似乎在中国文联社1986年出版后一直未见再版,更是难以求索了。
按《译后记》,姚锦清先生在参与翻译《心灵的激情》并审校1986年中国文联版之后不久,出国定居。本次应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之约请,于2013--2014年费时1年多,对原书进行修订与重译,才有了今日这套16开本、867页,898千字的新版。
在精神分析法出现之前,作为维也纳派,佛洛依德追随老师们,相信所有的神经疾病都是器质性的,是脑部病变引起的。所以,医生所能做的工作就是等待病人死亡之后解刨脑部,检查病变。
经过在巴黎追随夏科医生学习,在作为开业医生期间,佛洛依德渐渐摆脱了传统的观念,学习电击疗法、催眠术的应用,逐步确立起自己的精神分析学派。
然而,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甘苦,真的不是我们凡人能够想象的。
面对各种指责及对个人的污蔑,佛洛依德坚信“真则不丑,假则不美”,不断开拓精神分析法的疆域;面对内部的不断分化,佛洛依德以宽容、以有利于精神分析法的推广为原则,最终使得精神分析法得到确认,为人们打开心灵的黑穴。
也许这种坚持以医学的方式解释精神分析法,正是精神分析法得以进入科学领域的前提。
不能不佩服斯通的学识之富,在这本以佛洛依德生活为点缀,以佛洛依德思想为主干的传记体小说中,斯通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作出清晰的描述,使我们在未阅读佛洛依德著作的情况下,得以对精神分析学说作出较为全面的了解。
《心灵的激情》读后感(三):佛洛依德和精神分析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华盛顿的时候,我的好朋友Patrick每周二晚上下班后都会参加一个小组的讨论课。这门课叫做“Anthroposophy”——人类哲学。他曾经跟我说过,这门“人类哲学”的学科,本质上说就是人类应该有更高的智慧,而现在人类是堕落的,我们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得到这种更好的智慧。
我完全不相信这一点。但是看Patrick这么认真的去上课,又会在想,这门“人类哲学”真的是门科学吗?
读佛洛依德的传记《心灵的激情》,可以看得出,佛洛依德为精神分析这一门学科此做出的努力。看佛洛依德和他的朋友们每周三聚会,去咖啡馆探讨,最后在欧洲一起为了创建精神分析协会,觉得特别美好。
读过一篇报道,说信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就如同信仰一门宗教。但是在我看来,“精神分析”可能仅仅是一种访谈技巧。从这本传记中了解,它并不是一门脑科学,而是通过精神分析的实施者对患者的谈话,来治愈患者。越读我就越怀疑精神分析的科学性,因为,成功治愈患者的精神问题,和精神分析的实施者的阅历、方法,以及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读到最后一章第十节,有一段证实了我的观点。
“他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见了一次面。……两个人都对对方怀有戒心,各自坐在房间的一边,相向而谈,每个人都讲自己的那一套理论,爱因斯坦讲数学,西格蒙德讲精神分析。双方都听不懂对方讲的是什么,但一个主要的区别在于:佛洛依德相信爱因斯坦的科学发现是不容置疑的真理,而爱因斯坦则坦率地对无意识心理表示怀疑,他不敢相信精神分析真的能探查到内心深处,从而改善人们的健康、增进人类的知识。”
但是,佛洛依德建立了一套从性起源的论述和方法论。他对此所做的努力,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开始读佛洛依德传记《心灵的激情》,第一是因为读了作者欧文斯通(Irving Stone)写的梵高传记,觉得太好看了,第二呢,则是本身想了解一下心理学,想了解一下这位精神分析的创始人。
果然没有失望。对于对精神分析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入门好书,其中很多故事都可以当做病例来看,而佛洛依德和他的伙伴们对他们的治疗手法,也可以算作浅浅入门了。
《心灵的激情》读后感(四):[书评人俱乐部]大师的养成
看看改变现代人思想的三个犹太人之一的成长路线。原来大师这么可爱过啊。突然想起爱因斯坦吐舌头笑脸的那个图了。
可以说西格蒙德年轻时是个典型的学究式逗比。小小的个子,大大的理想。刚开篇泡美眉就说起发表的各种研究论文,一天才博士啊。也通过玛莎的口说出了西格蒙德最初的梦想“我明白了,你是想通过在实验室的研究来消灭目前存在的其他疾病。”
西格蒙德的切入点就是与严格意义上的医生不一样,只适合研究不适合救死扶伤人文关怀。可他的研究成果却影响了整个现代心理学。不得不崇拜啊。
和其他心理学家一样。西格蒙德也一路受挫,波折不断。但他一直没放弃精神病学的研究。而且很明显他是个高智商的家伙,还很懂的审时度势。退而求其次,不能直接做研究,先去做医生,养家糊口后再考虑未来。穷人家想实现理想就是比较艰难,但取得的成就也往往比较大。当下只知道喊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的孩子们。有没有想过变通的路?天上掉馅饼的事也许会有,但是能接得住还是被砸个趔趄就两说了。还是学学弗洛伊德什么环境下该做什么事。没解决温饱就大谈精神愉悦是没好果子吃的。
咱在大学时代也是各种痴迷心理学, 还选修了个性心理学的课,就记得好多心理学大家是犹太人了,有智慧的民族啊!荣格,阿德勒,马斯洛,弗洛姆,罗杰斯啥的看了一堆。 不过看多了心理学的书,各种理论一通灌输,后遗症就是觉得心理没点儿病好像都不正常了似的。在自己变神经前打住了对心理学的狂热,冷静啊。期间唯独是没敢读的是《梦的解析》,总觉得弗洛伊德太高大上。奉劝没有点定力和志向成为心里咨询师的非心理学专业学生,在没人引导的情况下慎读相关书籍,容易走火入魔。
题外话,人物传记还是多读读的好,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什么样的人,大师多是很有故事的人。知道一本书背后的故事才更理解书中的理论。想起读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为啥他对自卑这么敏感这么深入研究?其实源于他幼年的自卑感受。而西格蒙德能创立精神分析学,也与他的医学研究背景分不开。
最后说说作者是很会写人物传记的,整本书很有即视感,文笔细腻,800来页的上下册读着也很轻松。很想去把书柜里那本《梦的解析》薅出来啃了。
《心灵的激情》读后感(五):一切从追求爱情开始——评《心灵的激情:弗洛伊德传》
读欧文·斯通的《心灵的激情:弗洛伊德传》时,我常常忘记自己看的是一本传记。而是一本主角是“西格蒙德”的小说。书里从西格蒙德与玛莎的约会开始,“他们顺着羊肠小道起劲地向山上走去,修长年轻得身影有节奏地上下颠动着。”像是一场美好的剧目拉开了序幕。
欧文·斯通从弗洛伊德与玛莎的相遇相恋开始叙述,也许是从遇见玛莎开始,弗洛伊德的人生际遇被推向了另外的一个方向。在遇见玛莎之前,弗洛伊德是个不想行医、只想在实验室做实验研究的医学博士。虽然他是著名的生理学家布吕克的学生、在布吕克的研究所工作,但他从不喜欢行医。而遇见玛莎、想要与玛莎结婚的动力,迫使弗洛伊德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进而选择了到综合医院学习行医,只为了学习好医术,以后开私人医馆赚钱。世间往往如此,一切伟大,都始于平凡。
从进入综合医院做实习医生,机缘巧合成为助理医生,弗洛伊德先后在外科、内科、皮肤科等部门工作,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病人。最让弗洛伊德感受深刻并且深受影响的,要数那些“精神上受苦的人”,他意识到不能因为这些病人影响到自己的个人感情,却因治疗他们素手无策而感到灰心丧气。我相信,这样的经历,对弗洛伊德往后的从事精神分析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一个伟人的诞生,从来不是没有缘由的。弗洛伊德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从小接受父亲与犹太民族传统教育,青少年学习生理学、医学知识,甚至在维也纳这个在世界历史中充满特殊意义的城市成长,遇见一生挚爱“玛莎”。这样方方面面的条件都是成就弗洛伊德的要素,而我认为,成就弗洛伊德的伟大,在于他的性格。书中讲到,弗洛伊德以自己为实验,尝试服用“可卡因”,研究“可卡因”的效用;在父亲死后,开始了对自我的分析,将自己做的梦逐一进行记录和分析,并为之坚持了两年,后来写出了《梦的解析》著名理论。正是由于弗洛伊德有这么一种善于思考、去深究、勇于坚持的性格,才让他敢于在“心理学”这片无人的荒野前行,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并不断前行,即使途中与曾经的伙伴分道扬镳,被迫害,依旧坚持自己的研究,最终在心理学的领域开辟出属于弗洛伊德的道路,取得了不朽的成就。
整整两本书读下来,断断续续用了一周多的时间,在近90万字的故事里,经历了弗洛伊德的一生。不得不说,我很喜欢欧文·斯通的叙述方式,一切从追求爱情开始,而弗洛伊德与玛莎的这条线索也贯穿整本书。这样的方式,将弗洛伊德这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这样一位仿佛离我们很遥远的伟人,一下子和我们拉近了,也给予了这本传记一个美好的底色。
——bushii记于2015年6月22日
《心灵的激情》读后感(六):在悲情的世界,深情地活着
很多年前看电影《爱德华大夫》,被神奇的释梦吸引,通过梦中的意向,破获杀人案件,神奇的精神分析进入了我的眼帘。怀着好奇心开始涉列有关精神分析的书籍,欧文▪斯通撰写的《心灵的激情:弗洛伊德传》似一叶扁舟,带我走进弗洛伊德的世界。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他以毕生精力,研究了未曾被人们关注的“潜意识”,创立了精神分析学,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在医学、文学、哲学等方面均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并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他在漆黑的隧道中寻找尽头,发现微弱光线,勇往直前探索科学真理,这种冒险、求实精神,使弗洛伊德、爱因斯坦、马克思一起被称为“改变现代思想的三个犹太人”。
透过弗洛伊德的世界,以下两点对我触动较深:一是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的女人。弗洛伊德收入不多,家里经常有人拜访,留下吃饭,玛莎都会精打细算的购买食物,维持生活,玛莎不仅仅在生活上照顾家庭,精神上还是弗洛伊德的陪伴者,倾听他的喜怒哀乐,分担他的痛苦。反思作为妻子的我,是如何对待爱人的呢?是否倾听过他的心声,经常赞美他?自己该学习的方面太多,首先要学会接纳,接纳不完美的一面,学会爱,传递爱,体会家是避风港湾的内涵;
二是不管前面是否狂风暴雨,坚持自己的理念前行。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后,在西方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正如他说“前一代人的邪说就是后一代的正统观念。”跟他学习的阿德勒、荣格背离他的理论,另创自己的理论,在与荣格讨论时,他晕倒在地,好像被刺痛倒地的父亲,伤心不已,他感受到荣格的压抑,内心渴望自由、独立、要求决裂的感觉,面对曾经钟爱的继承人,他虽有不舍,但相对钟爱的理论,让他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弗洛伊德是个坚持己见,从不放弃的人,纵使孤立无援,也决不像权威和世俗妥协。
《心灵的激情:弗洛伊德传》生动翔实的展现了弗洛伊德的生活、心灵及事业,通过再现的案例,看到精神分析化腐朽为神奇之处。通过精神分析认识自己,及时地觉察自己,吾日三省吾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静下心来,胸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情,像佛洛伊德那样,在悲情的世界,深情地活着……
《心灵的激情》读后感(七):佛洛依德如何处理同性恋病人
美国传记作家Irving Stone写的梵高实在太好看,于是买来了他写佛洛依德的传记《心灵的激情》。上下两册,啃了一个月刚刚读完上册。可能是佛洛依德的生平没有梵高的精彩,没有巡游四方的故事,都是在维也纳过着一个医学研究者的生活,所以读起来也没有梵高的传记那么有趣。
读这本书之前,无意看到一则书评说这本传记“同样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各种样本”。颇有意思。Irving Stone把佛洛依德的研究的病人样本全部用故事的形式写出来,绘声绘色。
第九章,《凡人生前皆不幸》,第九节。
“男同性恋使佛洛依德医生感到困惑。那些不因自己的状况而不安,在同性恋关系中如鱼得水的人不需要也不想来看医生。来找他的都是些不愉快的、感情上收到骚扰的、急切需要帮助的人。他发现,他们十分真诚地渴望过正常生活。他们需要极大的勇气才能探路自己的怪癖,这种怪癖从一开始就使他们感到惊恐,并竭力想要了解它、控制它。……”
“然而当需要为这些反常找出原因时,他发现自己不知所措了……他意识到这是他的失败,并对不了解内情的病人承认这一点:他无法从这团乱麻中理出引过来。他需要更多的知识、更深的洞察力。但是,病人没有时间等待。虽然维也纳对异性恋颇为宽容,并赋予诱奸与通奸一种快乐、迷人、天真无邪的色彩,但对同性恋非常苛刻。同性恋无法以轻歌剧的形式出现。……”
我在美国做了这么久的性别教育工作,其中涉及到同性恋权益的进步,以及大众对同性恋的认知。往回看,同性恋一直被认为是精神疾病。
而佛洛依德(1856-1939)做研究的年代,同性恋显然是被当成一种精神疾病的。跳脱不了时代背景,他仍然能够以超前的思考方法,来帮助“病人”。
“他最终只能做到使病人明白,他们不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怪物;在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同性恋在某种程度上曾被人们所喜爱。这是一种可怜的复位,但也是他唯一能够给予的。他郁郁寡欢地思索着自己的失败。他也知道,这种精神神经症病人一定会有他们的女性同类,不过至今还没有女性同性恋患者来找过他,即使在这隐秘的家庭诊所里。”
然而,传记作者Irving Stone(1903-1989)是在1971年写这本书。1973年,美国精神病学会才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里剔除。从1950到1960年代,美国的司法制度仍严重歧视同性恋。著名的同性恋维权运动石墙事件(1969年)虽然已经发生,但是社会仍然在这一时期对同性恋仍然是不友好的态度。所以可以看得到书中的很多用词都有偏颇,比如“怪癖”、“正常生活”等。
去年我回国,同性恋婚姻在全美合法,这已经离佛洛依德研究同性恋和精神病已经100多年。
科学的每一个脚步,迈得都异常艰辛。当我们回头看,在中国,也仅仅是短短的10多年前,同性恋被从精神疾病名单剔除(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在美国,也仅仅是40多年前而已。我记得当时关于图灵的电影《模仿游戏》上映的时候,有一则影评说到,别忘记了,在图灵因为同性恋身份被迫害而死,也就在短短的半个世纪之前而已。
《心灵的激情》读后感(八):盗火者 弗洛伊德
艾宾浩斯曾经说过,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但是只有一个很短暂的历史。但就是在这短暂的历史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的理论对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等几乎是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谈论心理学的历史,必然不能够避开心理分析学派, 想要讨论心理分析学派又怎么能够摆脱这个理论的创始者——弗洛伊德。
自己一直是对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好奇。高中的时候,家附近开了特别大的一个新华书店,于是有事没事就喜欢跑到那里找书看,就在那个时候,在二楼的心理学专柜上看到了弗洛伊德的书——《梦的解析》。梦,解析,不知怎么的就让那时的我觉得无比魅惑。于是翻看再三,买了下来,但却因为暑假马上结束课业一下子加重而束之高阁。高考结束后的一个闷热的午后,刚睡醒,一个人躺在床上胡乱想事,突然间就想起了弗洛伊德的这本书,于是兴匆匆的走到书房,从书架上把这本积灰的心理学名著拿了下来。翻开了第一页后,就再也没停止,虽然内容并不见得那么好读,但是那种追求真理,这个终极目标一直魅惑着我看下去,就像是书中弗洛伊德在探索人的奥秘时候的那种热切与渴望。也正是带着这样的一种心情,我开始阅读欧文斯通写的这本弗洛伊德传。
故事开始的时候,已经是弗洛伊德的青年时期,还是一个学生但是又需要走向社会,一方面孜孜不倦与学习想要在这个领域安身立命做出一些事情,一方面却又因为家庭原因不能如愿甚至受到冷嘲热讽,对于二十多岁的男孩,弗洛伊德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困扰,痛苦、翻腾的热血、激情、爱恋,人这辈子最为动人的感情都在这时候汇聚。虽然,弗洛伊德面临了很多问题,但是我说他是幸福的,因为他知道自己喜欢的真正是什么,那样东西能够支撑他一直走下去,哪怕是刀山火海、铜墙铁壁,他也愿意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命运女神的阻挠,因为在他的心中,这不是一条痛苦的路,这是一条有着星辰大海的征途。看书的时候,能够接着清晰的理路发现弗洛伊德如何在学习、实验、治疗过程中探寻到那些关于人类的真理,生命的奥秘,那些日后震动了世界,让社会发生巨大改变的理论是如何慢慢在建构起来的:潜意识理论、梦的分析、性的认识。
看到弗洛伊德如何探索梦的奥秘的那一部分的时候,无比的兴奋,连接着几年前看《梦的解析》的记忆。这一理论的诞生,有着弗洛伊德近乎痛苦的摸索。在其朦朦胧胧中知道了梦的在心理治疗中的影响之后,他开始试着分析自己的梦,每天都给自己留出一定的时间,放好充足的墨水和稿纸,开始一步一步剖析自己的梦境,到最后得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个不怎么愿意让人承认的科学事实。在我看来,那种在真理和感性之间的挣扎几乎是最痛苦的经历,就像是带给人类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必须遭受的痛苦一样。在这一理论的发现到实践再到推广被承认、尊重、研究,这一路弗洛伊德走的不容易,却也是最为吸引我的情节,像是激烈、热切的鼓点一直在激励着弗洛伊德,也在感动着我。
每每看传记的时候,总是在想,人的价值是什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思考的愈多,便愈觉得那么多世俗的事情都是如此的无聊。吃饭、洗澡、睡觉、逛街、闲聊,日复一日,走不出来的循环。然而我们也不需要干一碗热腾腾的鸡汤,来给予我们生活的希望,我们得承认生活无非就是如此。但是一种对人类的研究的超越性追求,却成为了我们无聊生活的普罗米修斯之火。弗洛伊德的一生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心灵的激情》读后感(九):永远的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心理学一代宗师,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做出了很大贡献,用简短的文字很难加以概括。精神分析学已经跨过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弗洛伊德的学说远不止精神分析,而是一个无所不包的“主义”,它涉及心理学、医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历史、神话、宗教、艺术等广泛领域。
这本书主要以弗洛伊德的学习、工作、学术思想为主线展开,文中同时穿插了他的爱情、友情、家庭等,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真实饱满的有血有肉的弗洛伊德。作者从弗洛伊德与玛莎的相遇相恋开始写起,爱情最美,也许这样的开头是大多数人所喜欢。弗洛伊德最初的梦想在实验室做实验研究,当一名医学博士。但为了生存,为了爱情家庭,他迫不得已选择了行医及私人诊所赚钱。他进入了综合医院做实习医生,后来有幸成为助理医生,他先后在外科、内科、皮肤科等部门工作,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病人,这让他在以后的行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为重要的是他对那些“精神上受苦的人”有着深深的同情和理解,这给他以后从事精神分析是有较大的影响的。其实在我们现在国内,在医院的门诊数量中占70%的人需要看心理医生。
弗洛伊德出生于犹太商人人家,从小受良好的传统教育,青年时的他洁身自好,刻苦学习,立志成才,而且勇于践行。一种新的超前的观点要被世人接受,总要经过一段曲折之路,弗洛伊德的学术思想的传播当然也是充满荆棘,所以他的命运就象他的学术一样充满起伏跌宕。他荣幸地获得了去法国跟随当时最权威的神经学家夏可学习的机会,学习成果却使他被导师迈内特甚至整个学院摒弃。他根据大量临床实践经验,提出无意识和性欲理论,却使他成为学界和基督教会公敌……但是,弗洛伊德是个具有独立的人格的学者,他坚持已见、从不放弃的人,即使孤立无援,他也从未向权威和世俗妥胁。
尽管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一直存在着争论,他仍不愧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极其伟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学观点使我们对人类思想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术语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自我,超我,俄狄浦斯情节和潜意识等等。他强调人的行为中的无意识思维过程极为重要,他证明了这样的过程如何影响梦的内容,如何造成常见的不幸,如口误,忘记人名,致伤的事故,甚至疾病。
书的最后,洛伊伊德在纳粹的威胁下离开维也纳前往英国,一年后逝世,享年83岁,弗洛伊德,这个伟大的心理学大师,永远地留在人们的心中。
以前读过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凡高传》,他是一名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曾为多位世界名人撰写过传记。他喜欢用小说等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命运起伏,善于抓住读者的心理,而让读者随着情节氛围而产生共鸣。他的文笔优美,语言流畅,本书开篇是这样的:“他们顺着羊肠小道起劲地向山上走去,修长年轻得身影有节奏地上下颠动着”。这开场白常常让我想到《百年孤独》: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对许多爱好心理这的读者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部传记,却更象一本经典精神分析学的入门之书, 其中有许多弗洛伊德剖析来访者及他自己的案例,弥足珍贵。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精神分析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分出了许多流派,这是弗洛伊德没看到的,现代的精神分析学与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有很大的区别。但他作为精神分析的先驱者和创始人,他的思想一直照耀着人们探索未知的路上。
《心灵的激情》读后感(十):弗洛伊德在事业和家庭中的人格魅力
(刊于《南方日报》2015年7月11日A14版)
文/俞耕耘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这位深刻影响20世纪后人类文明与现代思想的巨人,他的著作与人生争讼纷纭,褒贬不一。但毋庸置疑的是,想为其立传不会“讨巧”:有弗洛伊德自传在头,有各种版本传记在后。然而,欧文·斯通的《心灵的激情》却以传记文学的视野窥透了这位思想巨擘的多重角色和生活质感。理论的沉思和日常的欢愉参差互见,医生的诊疗和教授的传道相应相生。作家的描写冷静又富于想象,视角立体又兼具多维。他全景式还原了生活场景的细节,描绘了弗洛伊德身边的“人物群像”。在书中,他们早已成为了“文学形象”。
欧文·斯通在多元复杂的“角色关系”中分析传主形象、人性和气质,这也消解了以传主为话语中心,褒贬其他人物的一种“暴力”。无论荣格、阿德勒与弗洛伊德有怎样的恩怨纠结,作家显然用多元移动的视点,平和审视了“同道关系”的相交与分野。在书中,你能感到精力过人的荣格,侃侃而谈,气势纵横,才学飞扬的神采。特立孤高的阿德勒,从开始就不是追随者,他保留意见,独立思考,对任何体系都保持警惕的距离。他们成为了弗洛伊德的路遇“风景”,偶然的同行和必然的分道一样“美丽”。
在“师友关系”中,弗洛伊德是作为后进新锐和先行导师的形象出现的。书中有意描绘了弗洛伊德是如何“评职称”的。这与以艾宾为代表的师长,温厚大度的人格,提携后进的姿态密不可分。这种学术环境反衬着当下学术处处散发的金钱和权力味道,带给我们深刻反思。可以说,弗洛伊德是以“医生”的职业来做“精神导师”的事业。他对于拓展学说,发展门徒,尤为在意。“西格蒙德认为这些通信者有可能成为自己的学生,因而总是在收信的当天就认真答复,从不马虎”。他以诚相待,忘年相交,师生友谊往往熔铸“亲情”,很多年轻学生将其视为“父亲”。因而,他的精神分析事业得以播撒到各地:如德国的亚伯拉罕、布达佩斯的费伦齐、苏黎世的荣格等等。
弗洛伊德是幸福的,他的成功光晕和玛莎同在。玛莎聪慧坚韧、善解人意,顾全大局,可谓是“女性美”的典范。欧文将玛莎作为弗洛伊德的“背景”描写,处处都有她的光影。她的美德在于“成全”,表面上看只是“贤内助”,事实上却成为弗洛伊德“爱的栖息地”。作家关注温情的家庭氛围:作为儿子、父亲、丈夫、兄长的弗洛伊德是个充满担当的“顶梁柱”,温暖众人的“好男人”。
他的光热超出了理论,更在生活上,家庭里,诊疗中。他对寡居的妹妹百般关心,对小姨子敏娜寄居的理解,对女儿因样貌自卑的引导……都让我们看到弗洛伊德的人格魅力。他把病人当做贴心伙伴,发现他们的“天才”长处,聊天散步不仅治愈疾患,更成就了真挚友谊。直到今天,他仍给我们以启发:医患关系在本质上是医生把病人是否当做人的问题。
欧文的力度在于他的书写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分析了弗洛伊德在错误和痛苦中的自我检视和超越挣扎。弗洛伊德有其自身的弱点:他的心理分析富于天才,在识人上却远不及亚伯拉罕的直觉敏锐。他对人性颇有研究,但对纳粹本质缺乏认识,对形势却估计不足。他对病人分析有加,对自身的心理压抑却疑窦重重。伟大从每刻的反省与超越中诞生。他反思了父亲之死带来的不安忏悔背后深藏一个诅咒弑父的情结;检讨了一战前自己对民族和战争狂热迷恋的罪恶;审视了自己执意留守导致女儿安娜被纳粹逮捕的自私。他在抑郁中超越,在超越中不凡。
一个伟人在乱世有始有终,获得现世声誉终究是幸运的。他教会我们:研究理论不能丧失日常欢愉,执着事业不应淡忘家庭温情。医生和教授这两个高尚名词在当下社会的蒙尘,正是因为缺少弗洛伊德这样的拂拭者、守护者。
文章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7/11/content_74478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