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咖啡馆之歌》读后感摘抄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一本由[美]卡森·麦卡勒斯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8元,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伤心咖啡馆之歌》读后感(一):伤心咖啡馆之歌
小说里创造出的奇异世界,无疑是平庸生活里最好的调味剂。好的小说是一种高雅艺术,作者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的世界甚至比现实世界有更多的丰富的多样性,或者说,作为普通人的我们缺少那种感受世界多样性和生活里的暗流的能力,作者却提供给我们这样的视角。
这应该被称作是艺术的敏感性、或者文学天赋。
文字的品质就在这里见高低。
《伤心咖啡馆之歌》读后感(二):世界上有爱者,也有被爱者,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麦卡勒斯于1951年出版的小说集,共收录七篇麦卡勒斯最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伤心咖啡馆之歌》讲述了爱密利亚小姐、罪犯马文•马西和罗锅李蒙三人之间诡异荒诞的爱情故事,展示了欲望、甜蜜和心碎,用爱的荒谬印证了孤独的必然和永恒。
麦卡勒斯最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合集
令几代读者心醉神迷的经典作品
◇世界上有爱者,也有被爱者,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
《伤心咖啡馆之歌》读后感(三):无题
多年其买给专事写作的妈妈。自己也顺便看了一看。
和绝大多数文学价值极高的书一样,由于真正的现实就有荒谬和不可解的本质, 该书也揭示了这真实的一面,没有任何粉饰。
许多爱就是稀里糊涂的,而孤独是不可避免的。
捧着一杯咖啡,阅读该书,寻找轻松的阅读快意似乎不是对这本的期待。
阅读该书本身并没有带给我多大快乐,而对于作者我是非常尊敬的。我尊敬一切细致观察、深入思考、毫不怜惜地描写和发人深省的行为。
《伤心咖啡馆之歌》读后感(四):被爱的人都有恃无恐
随着阅读习惯的养成,读书量慢慢增加,也认识到更多的作家,最近读的一些书,很多都是与作家、书的第一次相遇。当然,也包括这本《伤心咖啡馆之歌》。
卡森·麦卡勒斯,可以算得上一位天才作家。称得上天才,也必然会有一些不同于常人的经历与之相称,而麦卡勒斯有的是病痛,15岁患风湿热,29岁瘫痪。像中国作家史铁生,身体上的痛苦,也滋养了精神上的思考,麦卡勒斯的小说也带有她独一无二的色彩,热烈浓郁又带有厚重的悲凉、孤独。
《伤心咖啡馆之歌》收录了七篇中短篇小说。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伤心咖啡馆之歌》,南方小镇的骄阳、尘土,和镇上一群爱看热闹的人。爱密利亚小姐、李蒙表哥和马文·马西,三个古怪的人,纠缠成爱与被爱的循环,“世界上有爱者,也有被爱者,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
另一篇印象深刻的是《家庭困境》,讲述的是一家从南方移居到北方生活家庭,因为妻子无法适应北方的气候、环境,染上酗酒的恶习,渐渐使原本和谐的家庭陷入困境。不再是像《旅居者》中被排除在家庭之外的费里斯,马丁有妻子和一双儿女,但他同样是孤独的、无助的。他能摆脱的了失控的妻子吗?人总会向温暖靠拢,在黑夜里看着妻子熟睡的脸庞,窈窕的身姿,他再一次妥协,逃离孤独。
最后一篇《树·石·云》,也是发生在一家咖啡馆里的故事,首尾呼应。一位四处流浪、邋里邋遢的老罗密欧向年轻的报童讲述如何开始爱。从被妻子的抛弃的伤心遭遇中,找到自己的科学:爱应该从一棵树、一块岩石、一朵云开始。先学会爱任何东西,才能爱女人,这爱中的高潮部分。但这高潮部分什么时候开始呢?“我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呢”。
《伤心咖啡馆之歌》读后感(五):孤独,是一种救赎
孤独,也许就是每一个人最终的终点与宿命。想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无所畏惧。
“任何一次恋爱的价值与质量纯粹取决于恋爱者本身。”
“我们大多数人都宁愿爱而不愿被爱。几乎每一个都愿意充当恋爱者。道理非常简单,人们朦朦胧胧地感到,被人爱的这种处境,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无法忍受的。被爱着惧怕而且憎恨爱者,这也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爱者总是想把他的所爱者剥得连灵魂都裸露出来。爱者疯狂地渴求与被爱者发生任何一种可能的关系,纵使这种经验只能给他自身带来痛苦。”
“虽然这次恋爱表面上的情况是又可悲又可笑,你必须记住,真正的故事发生在恋爱者本人的灵魂里。”
是的,人人都希望去爱自己所爱,不愿意沦为那个只是被爱的人,纵然被爱能让自己在某些时刻觉得是幸福的。但那终究都是短暂的。只被爱而没有爱,是可悲的,也是可怜的。
艾米莉亚是爱者,愿意为李蒙表哥去付出,当她在付出的时候,她是快乐的。她愿意为李蒙表哥的一切任性买单。李蒙表哥就在这场被爱中放肆着,却没有着与之抗衡的能力。于是,当有能者出现,他便倒戈相向了。曾经,那个能者也是一个爱者,只是,那是一个被完全忽略的爱者。
有所期望,只剩绝望。
人们往往不愿意面对回忆,却又不可避免的总是一再回忆,尽管这些回忆只会让自己陷入旋涡。最后艾米莉亚将门窗都钉上板,彻底的封闭,彻底的隔绝别人的窥探,躲藏在自己的世界里。
一种伤心的自我救赎。
《伤心咖啡馆之歌》读后感(六):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没有想到会在锺书阁买下这一本书,在坐地铁的路上就把《伤心咖啡馆之歌》读完。
对于爱者与被爱者的解读令人印象深刻。
我们大多数人都宁愿爱而不愿意被爱。几乎每一个人都愿意充当主动爱的人。而被爱的这种处境,对许多人来说,是无法忍受的。被爱者惧怕且憎恨爱者,因为爱者总是想把他的所爱者剥得连灵魂都裸露出来。爱者疯狂地渴望与被爱者发生任何一种可能的关系,纵使这种经验只能给他带来痛苦。
这种解读的角度,似乎之前从未想到过。也正是因为这种情感上的不对等,才会导致爱者一直不满足,永远在骚动;而被爱者总是不满意,有恃无恐。
关于爱米莉亚小姐和罗锅的故事,像是充分地把这种爱与被爱的不平等展现的淋漓尽致。爱米莉亚对罗锅的初始爱,不就是因为自己的孤独寂寞,强行在罗锅上想释放这种爱的情感,可能爱是当时唯一能做的事。对于罗锅后面各种过分的表现,爱米莉亚不可能自己没有感觉,一味的纵容只是因为害怕失去。可能墨菲定律同样在这适用,一旦你害怕失去,那么这种东西就注定要失去。
你爱我一点,我爱你一点;你爱我多一点,我爱你多一点,感情的势均力敌,可能是所有人向往的。但是看到自己喜欢的人,习惯性的变成一个猎手,好似怎样都改不了。
或者像我现在这样,不打扰,是我最后的温柔吧。
祝好,pp。
《伤心咖啡馆之歌》读后感(七):爱比不爱更孤独
如果一定要在一个正当好的年纪选择爱上一个人,那么我一定选择那个让我如此心醉沉迷的你。不管你是驼背还是个小矮人,不管你是否可以回报我同样的爱,我依然会选择爱你,虽然爱比不爱更孤独,但是我依然希望自己拥有爱你的勇气。
正如高大美丽富有的艾米莉亚小姐会爱上这个远方而来,毫无依据能够证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所谓的表哥,即便他是个小罗锅,其貌不扬,既不性感也不英俊,但是也许他的身上就是有一种魅力值得这位小姐去爱,想要讨得他的欢心。
读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总是能够体会到最深层次的孤独,以至于在地铁阅读的时候忍不住会为此叹气,她的笔下的人物看似物质生活都能够得到满足,可是在精神世界和感情生活永远不能够得到同等的慰藉,艾米莉亚被罗锅出卖,此后的日子里将自己锁在阁楼上,只留一个小缝偶尔看看外面的阳光,然而也并不关心世界上其他的任何事情;《金色眼睛的映像》中上尉与军官各有富足的生活,既不被战争所扰,也无尘世的烦忧,但是偏偏他们都得不到爱,似乎那些军官们的妻子都是不爱自己的丈夫的,对于她们而言,军官仅像是给予她们基本物质生活的提供者,这些提供者是其他任何人都是可以代替的,可以是一个中年上尉也可以是快要退休的将军或者是一个商人,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庸品,她们渴望的仅仅是从男人身上获得基本物质需求,而情感生活则是可以自己寻找,所以在上尉家中的聚会上,利奥诺拉的情夫们甚至可以欢聚一堂,觥筹交错之间一丝尴尬的气氛也无,那是因为在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人几乎内心都是空虚与孤独的,他们只是想要随意地找个人来派遣这种孤独,而并非指定谁,此时,不爱就不会那么孤独,而稍有一点信仰的人则会在这种五光十色中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像一个异类追求未知的事物。
在一段感情中,不爱的那个总是可以轻易地就放下这段过往,而爱的那个则是最悲哀的,他也许永远地无法释怀,永远被笼罩在这段所谓的爱情里。有时候没有出轨与其他人的介入,当有一方不爱了,便是结束,很多种我们自以为是爱情的情感其实恰好不是爱情,而可能是一种依赖,就像一对恋人在一起久了,生活习惯会变得相近,但是并不代表这就是爱情,只是可能他们习惯于这样的生活方式,并不想要有所改变;而单身的人也是这样一种状态,所以也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喜欢。
《伤心咖啡馆之歌》读后感(八):如果能将爱与孤独分离开
令人感到绝望的孤独 是原罪的原罪
因为孤独 而贪食 吃一切自己喜欢却不健康的食物 知道吃了对身体不好 可是依旧在吃 因为可以缓解孤独
因为孤独 而色欲 抛弃理智抛弃感情 只想要身体的陪伴 只要有另一个人或者物体的存在就好 就不那么孤独了
因为孤独 而去爱一个人 抛弃自己去爱一个人 无论他有多么丑陋或者败坏 或者他对自己有多么的差 都去爱
把自己的心拿出来 去爱 去祭祀自己的孤独 明知道早晚会失去 也义无反顾 或许早已分不清是爱还是孤独
最后的最后 爱米利亚小姐还是退回到了被木板封锁的房间里 一个人孤独的 等待和死亡相遇 似乎一切归零
只是这故事怕是从头再来一遍 也依旧如此 打开的门 倒出去的酒依旧不会倒流回来
因为渴望爱情 或者逃避孤独的心情 是永无止境的 孤独可能是无敌的 总想利用爱情去摆脱他 可是只有爱恋者自己才知道 爱情大多数时候都成为了帮凶 这一味加深孤独的催化剂 下手很重 反应过来的时候 才发现 摆脱他比摆脱孤独还要艰难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因为没有人从爱中获得过幸福 也没有人从孤独中得到了解脱 作为爱恋者的重重改变 在被爱者眼里可能是一文不值的 他并不在意你的改变 就像他从不在意你这个人一样 这种不在意 比故意还要让人无法反驳 被爱者们都放弃了坐享其成的幸福 去追赶自己的爱人 犯错牺牲 拿自己的心当祭品 给爱情挥霍 命中注定一样
我想爱情对人最大的威胁是害怕失去 每当心中有了这份害怕时 那离失去真真的也是不远了 因为爱怕失去 因为失去 自己又要一个人了而害怕 如果能将爱与孤独分离开 或许就能离开威士忌反射出来的枷锁 看清自己的心不需要威士忌
在这个沉闷的小镇里 灵魂是冰凉的 就这样 强壮如爱米莉亚小姐 也会有想放弃思考 放弃抵抗的时候 李蒙表哥就在这时钻了进来 他用自己的一套咬住了爱米莉亚小姐的爱 肆无忌惮洋洋得意 不知道威士忌是让人糊涂还是让人过分清醒 它消融了人理性的防线 只想要爱 不想要孤独 简单粗暴 痛快任性 麻痹了自己的痛 只看得到爱人的欢乐 当这个小镇里的人们都看清的时候 爱米利亚小姐早已没了方向 是她爱的太深了 还是她对孤独的恐惧太深了 直到最后李蒙表哥的一跃 那背叛的姿势 爱人的人冲破了自己 爱人的人终于没了自己 伤心的咖啡馆里 没有人因为爱而获得过温暖
如果能将爱和孤独分离开 才知道爱是不是真的爱
如果能将爱和孤独分离开 才知道孤独其实很单薄
如果能将爱和孤独分离开 那对于爱 对于孤独 都是一场救赎吧
《伤心咖啡馆之歌》读后感(九):小镇一如既往的沉闷
没有公园。
没有图书馆。
没有咖啡馆。
是那种一眼便可望穿的沉闷小镇。
或许,我是能够体会到卡森·麦卡勒斯笔下小镇的那种忧郁的,因为我来自类似的小镇。“镇子里没有多少东西,只有一家棉纺厂、一些工人住的两间一棟的房子、几株桃树、一座有两扇彩色玻璃窗的教堂,还有一条几百码长、不成模样的大街。每逢星期六,周围农村的佃农进城来,闲聊天,做买卖,度过这一天。”唯一不同的是,我遇到的那些小镇里没有教堂,多了些其它品种的果树。
它们像是一处非常偏僻、与世隔绝的地方。在那里非常无聊,有着古怪的,甚至疯疯癫癫的气氛。 寂寞的,忧郁的, 就是这种感觉。我曾不知道多少次, 路过很多这样的小镇, 没有希望,压抑而无所事事,让我一次次的逃离。
叽叽喳喳的热闹下,藏着深刻的寂寞与绝望。茶余饭后,他们聚集在一起,打发着一群人的无聊,依靠议论别人家稍有不同的故事,维系活下去的乐趣。就像故事里那群在爱密利亚小姐开的咖啡馆里打发时间的人一样。
我想也只有爱密利亚小姐这样的女人,才能如此坚挺的活在那样的小镇里吧。她非常的能干富有,在“本县要算首屈一指了”,是个长得黑黑的高大女人,“骨骼和肌肉长得都像男人”,“头发剪得很短,平平地往后梳”,“脸上有一种严峻、粗犷的神情”。这样的女人,似乎长得活得都很MAN,以互补定律来看,她爱上穷困潦倒,又是罗圈腿驼子的李蒙表哥(罗锅),并不让我惊叹。 爱密利亚小姐除了稍稍有点斜眼,“她还能算一个好看的女子”,因此,帅气俊美的马文·马西爱上了她,似乎也还算合理。
“人,除非是丧失了意志或重病在身,否则你是不能把他们拿来在一夜之间变成有价值、可以赚钱的东西的。”而就在一夜之间,爱赚钱的爱密利亚小姐竟然“养”起了突然出现的李蒙表哥。似乎特别不可思议,但我们可以从作者卡森·麦卡勒斯个人经历去感受,她曾三次中风, 29岁时瘫痪,如果认为她这样设置故事情节,是一种自怜的话,似乎就要好理解的多。爱密利亚小姐爱上了李蒙表哥,并事事迁就他。而后他的背叛,将她彻底置于深渊。
令我费解的是,马文·马西为爱密利亚小姐一改流氓习性成为正经人,暗恋很久之后才鼓起勇气求婚,但以只持续十天的婚姻关系结果来看,她并不爱他,甚至有些恨他,那她为何要答应呢。马文·马西获得假释后重新回到小镇,李蒙表哥在第一眼看到他,就极力讨好他,这一段畸形的三角恋在这里才凸现出来。李蒙表哥之所以一眼便爱上了马文·马西,或许正是在他身上感受到了自己欠缺的那份力量,所以显得他特具魅力和吸引力吧。
李蒙表哥帮助马文·马西伤害背叛了爱密利亚小姐,她的生活从此一蹶不振。那个坚强的女人没有再爬起来,或许正如小说一开始说的,“你和别人一起生活了以后,再独自过日子就会变成一种苦刑了”。她后来的生活,的确是一种苦刑。李蒙表哥走后的第四年,她找木匠把窗户都钉上了板,那时候开始她就一直待在禁闭的房间里。
小镇一如既往的沉闷。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伤心咖啡馆之歌》读后感(十):反正最后每个人都孤独
文/文小妖
卡森·麦卡勒斯似乎已成为“孤独”二字的代言人,窥见她的作品,能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到一种类似于绝望的孤独,也许,这与她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15岁第一次患中风,她的人生从而改写。在她不长的一生中,企图2次自杀。她从自杀中活过来了,却没能逃脱病患的折磨,最终因病而逝。
一个有过生死经历的作家,加之不健康的躯体,使得她看到的东西比其他人更为通透,这份通透融到了文字里,泛起一层凉凉的孤独。
《伤心的咖啡馆之歌》讲述的是爱密利亚、马文·马西、罗锅李蒙表哥之间一段荒诞的爱情故事。爱密利亚漂亮且能干,偏偏不爱英俊的马文·马西,两人十天的无性荒诞婚姻导致马文破罐破摔,锒铛入狱。而后身体畸形的小罗锅李蒙找上门来,爱密利亚不仅没有质疑所谓的“表哥”,还收留了他,之后更是爱上了这位表哥……
卡森通过这个故事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欲望,就算身体畸形的李蒙也有被漂亮能干的爱密利亚爱上,并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在她的笔触下,爱情并不是对等的关系,畸形在她眼里是正常表现,就算世人所不认同,她依然坚持己见。
在她笔下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有着独立的思想和想法,哪怕是看起来最幸福,最圆满的一群人,依然各自都有各自的孤独。爱密利亚有着自己的孤独,所以常常为大人小孩看病,酿酒种植都是一把好手的她热衷于打官司和诉讼。为了芝麻大的一件事,她可以卷入到漫长而激烈的争讼里去。正是因为孤独,才要找一些事情来打发,她所热衷的诉讼正是孤独的一种体现。
马文·马西也是孤独的,父母早逝,弟妹陆续死去,只留下他与弟弟被一个善良的女人收留。家道变故,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深深地伤害,他顽劣、臭名昭著,喜欢做“恶”,这何尝不是一种孤独的体现?他找各种刺激只不过是为了填满内心的孤独。直到遇到爱密利亚,他以为爱情可以拯救他,可以拯救这个世界,然而,这段一厢情愿的婚姻,让他毁灭得更彻底。所以他要报复,离开的这些年,扛着多少孤寂、冷漠,似乎一切只为蓄势待发,于是假释出来后,对爱密利亚进行了狠狠的致命一击。
再说一说身材畸形的罗锅李蒙,他也是孤独的,他好八卦,喜打听,知道小镇里很多人的私隐,正是内心空虚孤独,因而打听成了他乐此不疲的爱好,似乎只有这样,那颗孤独的心才能得到一丝饱足。他从最初只想求得一饭一粥,到后面被爱密利亚无限的宠爱,从来都是一味地索取,内心似乎从未饱足过,他是冷漠的,也是自私的。
在卡森的笔下,不管是外表健康的,亦或是残疾的,每个人心里就像一个没有尽头的黑洞,不停地用其他东西来填满,填满这孤独。卡森笔下的故事展现出来的都不是美好的东西,但这一切却又源于生命的本质。看多了太多的美好,再来看一看卡森笔下的故事,似乎对现实的理解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正常,也没有什么绝对的不正常,正常与不正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同她所坚持的“自然界不是不正常的,只有没有生命的东西才不正常。”只要有生命,一切已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事都是正常的。
爱密利亚爱上畸形身躯的表哥李蒙,美男子马文·马西爱着爱密利亚,而后来李蒙表哥却义无反顾帮助马文对爱密利亚狠狠地一击,最终他们俩双双离去。只留下孤独的爱密利亚独自舔舐着伤口……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孤独追逐,每段关系都是孤独的,冰冷的。
卡森一次次用不同的故事来诠释孤独,因为她是孤独的,一如当年王菲的那首歌《我也不想这样》中的一句歌词“反正最后每个人都孤独”。
嗯,反正最后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反正每段关系都是孤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