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100字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一本由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00,页数:1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一):经典意味着跨越时间空间的存在
这就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跨越几百年,从巴黎到北京,你依然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和分析。
个人认为这本书比《社会契约论》可读性更大,卢梭的思想发展、成熟过程可以在这本《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当中反映。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二):哥就是非主流
亚历山大大帝问第欧根尼,你有啥愿望,寡人帮你实现soTMeasy,第欧根尼:死开,别挡住我的阳光。1753年,42岁的卢梭独自前往圣日耳曼森林深处,经过七八天的苦思冥想之后,对自然法学家说:边去,自然状态中的野蛮人哪有什么弯弯绕,不要埋怨自然,一切痛苦都来自乃们自己,野蛮人是纯粹高冷的,社会人才是堕落痛苦的。然后伏尔泰调侃道:你想把我们变成畜生,我用四只脚走路好伐?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三):一本个人世界观
/* 形而上的思考也需要讲基本逻辑 法国大革命本书的背书,而不是反过来 */
当你追求自由的时候你已经失去自由了。
我们那时既没有思维里的“概念”,也没有语言。在那段漫长的时间里,有的人偶然看到了山火,尝试取火,有人捡起了石头试图制造工具,他们也许会把自己学到的东西用仅有的音节和手势传递给他人,但更多的时候这些经验就失落在旷野里。就是在这漫漫的时间里,在孕育语言的这段日子里,我们就为自己,也为我们世世代代的后裔签下了无法被撕毁的卖身契。
这个世界上有不会后悔的交易吗?至少我相信它不是坏事,因为照耀了我们的是理性的光辉。虽然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当我们终于搞明白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失去”的时候,我们刚刚好失去了它。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四):书还应亲自读来
这是我中学时在历史课本上看到的一本书,批判私有制,但存在否定人类文明的倾向。好了,以上是课本说的,以下是课本不会说的:
1、卢梭提出自然的或生理上不平等和精神上或政治上的不平等,是为了强调,后者的存在与前者无关,不要把野蛮人的天生差异作为文明人互相压迫的借口。2、私有制下的法律和道德仍然建立在订立契约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这种不平等是为整个社会群体所认可的,其中包括被压迫者。这不是受害者有罪论,而是所谓公共利益压制了个人自由。3、不平等发展三阶段的循环往复意味着人们在推翻一个暴君之时,往往以拥戴另一个暴君为代价,所以枷锁依然存在,而可怕之处在于人们习惯于此并毫无察觉。
基于上述观点,我认为本书胜在思考,领会学习其思考方式即可,无需将结论看得过于重要。而且课本上评价多有局限,书还应亲自读过才是。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五):卢梭真是天才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有很多我喜欢的“金句”。比如,“野蛮人自顾自地生活,社会人生活在自身之外,只在他人的评价中生活,也就是说,他只从他们的判断中获得对自身存在的感受。”,又如,“不平等在自然状态中几乎不存在,它从人类的才能和思想的进步中获得了发展力量并不断增长,最终随着所有权和法律的确立而变得稳定、合法……”,还有这个,“为了能够给别人戴上枷锁,他们同意给自己带上枷锁。一个不求操纵别人的人很难沦落到服从别人的地步,最为机智的政治家也无法奴役只想要自由的人。” 这本书让我感到兴趣盎然的并非人类的不平等,而是“原始人”在自然法则下的状态。作者大胆推测在社会形成以前,人都是平等的、也更幸福。虽然这个问题永远都没有答案,但从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出发去推知原始人的悲惨肯定是错的。 我还能说什么呢,卢梭真是个天才。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自然赋予了人类平等的权利,但是,却是人类自身创造了不平等。 本书的论题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证的前提是原始人类是平等的。那么,在论述这个问题之前需要确定的是,和原始人类相比现代人增加了或减少了哪些特征?而这些特征正是问题的答案。 原始人类最大的动力来自于“自我保存”,也就是活下去的欲望,原始人类没有“欲望”,或者说没有“欲望”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不平等。 只有人与人之间产生关系,即当人们发现合作获得的好处比独自生活更大时,依附关系出现了。合作关系中一定会有不平等出现,再加上产生了“私有”的观念,奴役关系就出现了。 奴役关系并非仅仅是强者对弱者,反过来同样也是。 习惯了奴役的人类便不会再去想自由。 习惯了舒适的人类便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 尤瓦尔·赫拉利一定受到了卢梭的启发才提出“农业革命从根本上说其实是一个骗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七):偶感
以前我是绝对不会看这一类哲学书的,因为哲学书的文字实在是太过于枯燥难懂。。看这本书也是因为自己想对哲学更多的了解,然后的话这个书名也听起来会很有格调。把时间往前推,回到人类刚开始诞生的时候,也许那个时候他叫野蛮人或者其他的,那时候他们没有什么烦恼,也没有什么需要争执的地方,但是,是什么让人类开始有了不平等,可能就如卢梭所说的吧,是私有制,当人们开始把土地、果树等划分为自己的,然后就开始了无穷无尽的争端。为什么需要法律、社会还有国家呢?在人类诞生之初,这些都没有,我们也生活的很好,很难说今天的我们比起以前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相比于以前的人类,他们可以打猎,在森林或者平原里追逐猎物,在现在的人类,其实很多人都是亚健康,然后身体素质都比不上以前,可能的原因有缺乏运动或者是整体的环境变了,从最开始的采集社会,到现在的农耕社会,还有就是机器来开始生产了,到底是解放了人类?还是说让人类陷入了堕落。我们解放自己了吗,有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吗?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八):《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革命背后
这本书诞生于1755年,是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所作的一篇论文,文中作者从整个人类进化的角度出发,从根本上探究论证自人类社会发展以来造成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原因,卢梭在论据中列举了很多自然界中关于动物的例子,更能引发我们对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思考。书中所述也并非片面,而是从人类发展的多重角度来探究论题本身,当今读起来也能让人获益匪浅。
再说说历史意义,本书作成的时间正值专制王权衰落,资产阶级逐渐崛起,在不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环境中开始产生对天主教会和专制王权的质疑,人民开始宣扬科学与民主,法国的封建制度陷入危机。而这本书中的论点,恰恰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也必然有着其背后的理论支撑。
书中有一段说到:可以说,我们对这些动物所有的照顾与喂养都只会让它们退化。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在群居与奴隶化的过程中,他逐渐变得虚弱、胆小、卑躬屈膝,安乐而又萎靡的生活方式使他不再充满力量与勇气。
对生活的思索,理当永不止息。大楚兴,陈胜王!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九):看的卢梭的第一本书
看的卢梭的第一本书,如果不是因为先听别人讲了一遍,大概不会这么顺利看完。
书中对自然状态的人类的描绘令人印象深刻,野蛮人眼中的现代社会的样子很叫人反思,比如反问劳动者“凭什么这是你的?又没有人强迫你劳动,你凭什么让我们为你的劳动买单?”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过度依赖、对别人的关注和看法的在意,被身外之物牢牢拴住,放弃自由以获得安定,理性中摆脱怜悯心的束缚,闲暇中堕落……种种都一针见血。不断浮现在我脑海中的,始终是制度开始的那一刻,穷人是如何被富人的花言巧语所骗,同意了按劳分配这一制度的公平性呢(富人本就因为多劳获得更多啊)。大概是从偏爱产生、开始欣赏某些品质的那一刻结局就已造成吧,若不是内心开始崇尚一些品质,开始愿意让有这样品质的人获得更多,野蛮人怎么都不会同意与富人和解的制度,而这种制度下的“安定”温水煮青蛙般让穷人最终丧失反抗的力量与意志。而偏好喜恶的产生,似乎是意识发展的必然。不过,另一个角度来说,多劳多思的富人,本就有编织诡计创造制度迷惑穷人的能力优势,他们成为主人创造制度劳役穷人,本就是必然?(还是拥有这样的思想正是证明被现代社会浸泡太久的我已被奴性腐蚀入骨了呢)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十):读书笔记与摘录
这本书其实就是卢梭对于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猜测。主要描绘的是人类从自然状态如何进入社会状态并产生不平等。
主要围绕私有制、语言的产生、道德、法律、“尊重”/“自尊心”,卢梭展开了其不太详细的论述。
社会和法律的出现,使“弱者有了新的束缚,富人则拥有了新的权利,自然的自由一去不复还”。
“那些始终保持活跃的公民却为找到更加费力的工作而不停地劳累着、焦躁着、痛苦着:他一生都在劳动,直至死亡。”
“不平等在自然状态下几乎不存在,其发展与壮大产生于人类天赋的发展与精神的进步过程中,最后随着私有制与法律的形成而稳定下来,变得合法。”
对专制制度的批判:“认为专制政治的建立是出于人民自愿的这一说法,既没有可靠的依据,也缺乏真实性。同时,我们也将很难指出这样一份契约的合法性何在:一方只承担义务,而另一方只享受权利,而受损害的恰恰是负担义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