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是谁人?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我是谁人?读后感摘抄

2021-05-15 02:34: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是谁人?读后感摘抄

  《我是谁人?》是一本由皮特·汤森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6.00元,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谁人?》精选点评:

  ●看不出Pete Townshend居然是个情种

  ●坦诚,或许和皮特采取过长时间的心理治疗有关。他还有长期记日记的习惯,都用在了这本回忆录里。摇滚乐、巡演、大量的现金流、毒品、性,所有这些合在一起,类似放大器,可以把人身的善恶放大变形扭曲。如何自我克制自我接纳?幼时在外婆家住的一年,痛苦的源头,最起码他是这样归因的。

  ●我是谁人?我是你皮大爷

  ●可以从书里提取许多标签,但所有标签都没有意义,对这传奇人生无需多言,致以最高敬意!我相信他不是恋童癖,就像我认为伍迪艾伦清白一样。#35计划#之18

  ●很精彩的一生,不怎么磕药的人的确能记得的事情比较多。

  ●混乱、到处惹祸的个人生活,充满噪音,实验化的音乐,读起来像一幅现代派绘画

  ●音乐人,毒品,性,乱,音乐人的世界很难走进。

  ●混乱不堪的生活

  ●最喜欢的还是写Tommy和Quadrophenia的部分,可能因为我最喜欢这两张专辑……见证伟大作品被创作出来的过程,又有一种想要亲临荣光的渴望… 我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再次成功流下了做作的泪水。“享受人生。当心你渴望的东西,它们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美好。记住,你将得到一切。”

  ●把一个和舞台上全然不同的汤显德写给你看。汤老师很坦诚了。 (我的问题:Shouldn't have expected too much。

  《我是谁人?》读后感(一):全面的pete

  我读过艾力克克莱普顿和基斯理查兹的自传,相比之下,皮特是个好孩子。

  令我感到惊讶的是皮特居然是个真文艺青年,读那么多书、诗词,还能写歌剧。我已经记不住他写的铁巨人(名字不知道是不是错的),后来搬上银幕,我是否看过,应该看过吧?

  皮特的字里行间里时不时会来上这样的文字:有些受止于爱,不会多一分喜欢。而有些喜欢,止乎于喜欢,不会多一分爱。够文艺吧。

  最后我想引用皮特的话,送给吉他手们。“我大多数时间都在弹原声吉他,就统领节奏和展现节奏的含蓄性而言,原声吉他比电吉他靠谱”。

  《我是谁人?》读后感(二):史上最矛盾纠结的摇滚明星自传

  “把隐藏在心底的秘密和盘托出”“私密到令人窒息”“坦诚到血淋淋地解剖自己的地步”……本书堪称“史上最矛盾纠结的摇滚明星自传”。在探究和剖析自己人性的弱点与矛盾时,汤森显得很脆弱,尤其是袒露儿童时代遭受性侵的痛苦经历时。他认为自己是典型的战后一代,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只能任凭坏人摆布。他把创伤变成了1969年的突破性作品《汤米》。 愤怒感、羞耻感、无力感从未离开过他,即便在他登上音乐之巅后。

  ——罗布•谢菲尔德,《滚石》杂志

  这是一本真诚热切、充满煎熬、深挖细究的摇滚书,汤森先生的自述如实坦诚、毫无保留、不讲情面,就和一次精神治疗一样私密而疼痛;他也记录了一支伟大乐队的成长历程——从1960年代伦敦“摩斯”场景中破土而出到成为青年反叛和暴烈摇滚的化身。

  ——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

  汤森先生的这本书干脆利落、清晰易懂、坚定无畏,非常地直率、感人……他的过去是一个谜团,我们看到他在拼命地破译。

  ——《卫报》

  对创作过程的描述和思考极具见地……一本包罗万象的人生书写,在文化层面上弥足珍贵。

  ——《观察家报》

  《我是谁人?》读后感(三):希望在变老前死去——然而你们活的比谁都长

  

写了16年的自转!因为吉他手身份,有不少技术、设备的描述;作为乐队主创,不断思考突破口在哪儿,永不停止创作非常值得敬佩,但膨胀的自我也给他带来了太多苦恼。口吻严肃,幽默也都是黑色的,让人哭笑不得。年轻就顺风顺水,上学的时候挣的比老师还多。后1/3完全成了马男:有钱有势,但婚姻不顺,郁郁寡欢,严重的酒瘾、焦虑、精神紧张,因幼年遭遇在性方面还有点儿问题,太惨了,之前还帮Eric戒酒呢。Roger自然占了不少笔墨,太逗了这么个慈祥老头儿竟然是个混子:动不动就打人,且身手了得,极其不好惹。他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后来因为钱也打官司了。合着第一次重组巡演是为了买游艇和养孩子,第二次是因为John破产,全是为钱阿!Keith太惨,活活把自己作死了,临死前让人难过。即便经常说不再继续,结束乐队,这么多年下来,根本就离不开。

摇滚明星的日常:舞台上的满足,台下的淫乱,对巡演期待、热衷到疲惫,厌倦,疯狂的歌迷,队友的争吵,一个都不少。舞台踢警察太逗了,还差点儿让别的警察报复了,好在让酒店经理给救了,不然差点儿地下室挨顿揍。奥克兰有狙击手歌迷要杀他也太吓人了。

成名之路异常顺畅,按部就班就起来了,初期就备受青睐,被人抢着签约,疑似有类似黑老大的人物介入。

和Roger一直是若即若离的关系,非常微妙。Roger也是,脾气太大,因为舞台上的小事儿掉头就走,还弄的Pete追过去后来写了封求和信。但老哥儿俩能坚持到今天,也非常让人感动和欣慰。感情方面没想到Pete这么花,不比Rod老实多少,但出发点和自身的精神问题有很大关系。

最后还是要靠和主页无关的东西救赎:写书,出版,歌剧,终极武器——慈善。临老来个儿童色情丑闻也够丧的,当年就有所耳闻,一直觉得是真的。看了自转感觉可能确实是冤枉了。

  《我是谁人?》读后感(四):认识皮特•汤森

  皮特•汤森是谁人?

  他是谁人乐队的吉他手、创作核心。而谁人乐队,则是摇滚史上一个充满了谜一样矛盾的传奇乐队,从最叛逆、直接、狂暴的重型硬摇滚,到深邃复杂的大格局摇滚歌剧,很难相信一个乐队能同时驾驭好这两种风格。作为少有的全明星级别乐队(既每一位成员都身怀威震四方的绝技),虽然四位成员之间时有摩擦,但最终总能转化为攻城拔寨的动力。

  《我是谁人》是皮特亲自撰写的个人传记,似乎不需要刻意安利,就是一本必读之书。读这本书时,你会想找出每一张乐队的专辑,对着慢慢听。不得不说,如果单纯地听唱片,或看演出视频,谁人乐队“简单粗暴”的音乐似乎很好接受,但想要真正了解皮特那些作品的意义,最好就是先把专辑里的所有歌词认真看一遍。相比齐柏林飞艇、深紫等直白性更强的同时代硬摇滚乐队,皮特在歌曲里流露出来的野心,是更深层次的,那是战后英国青年的成长记录,且风格极度写实,完全没有当年摇滚乐坛上流行的那种故弄玄虚。而《我是谁人》这本自传,就是向乐迷们逐一解释了那些歌词的背景,以及其创作者的经历。一旦你在皮特的过往经历中看到了“某处”暗示,那么唱片中的歌曲往往就会展现出全新的风貌。特别是作为一个谁人乐队的铁杆粉丝来说,这本自传是再好不过的欣赏进阶教材。

  《我是谁人》全书结构工整,基本是按照皮特的个人成长时间线逐年展开,对一个大师级的创作者来说,其年少时的经历是不得不关注的。而近几年来,童年阴影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管是天才,还是恶人,都喜欢拿年少时的痛苦经历来说事。在自传的开始篇幅里,小皮特的童年似乎过得还挺有滋有味,被儿童小说、唱片机、电视机围绕的少年时代特别丰富多彩。而身为职业乐手的孩子,皮特的音乐才能可以说是无师自通,而对音乐发自内心的喜爱,也注定他将吃这口饭。虽然童年生活看似顺利,但是被父母送去和外祖母同住的一段日子,却成为“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日子”,由于外祖母不检点的举止,随意结交一些“幽会”对象,导致了小皮特一辈子的阴影。在自传中,每当提到这段经历,皮特都会显露出无尽的悲观情绪,他也袒露了儿童时代遭受性侵的痛苦经历,直接影响了其音乐创作。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汤米》,还是《四重人格》,这些概念性专辑,其中心人物都是来自真实生活的升华。而皮特厉害的一点,就是他把谁人乐队几个性格天差地别的队友都融入到了歌曲的结构中,甚至可以针对每个成员来创作,更难能可贵的是,队友们并没有被皮特那怪异的叙事和复杂的编曲难倒,基思慑人心魄的爆裂鼓击,约翰如吉他扫弦般的强力贝司弹奏,罗杰收放自如的歌喉,都与皮特丰满、细腻、大气的音乐格局,浑然一体。

  在风起云涌的60年代,摇滚乐往往和文化潮流相挂钩,虽然并非是英国Mod风潮的开创者,但谁人乐队却作为Mod潮流的代表,在60年代中期,“对抗”着同时代崛起的美国嬉皮流行文化。67年的蒙特利音乐节,是谁人引爆美国市场的开始,但在寻求自我突破的同时,还要处处提防新兵、滚石乐队等大量音乐风格相似的竞争对手。直到《汤米》专辑的发行和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的横空出世,在美国市场上,谁人乐队可以说是继披头士解散后,唯一能与滚石乐队平起平坐的英国乐队了。至此,乐队也朝着超级摇滚乐队的等级迈进,四位成员也一跃成为摇滚巨星,享受着一切明星待遇,专机接送,全球巡演,数不清的美酒、药物,身边总是充满着来来去去的公关人员以及魅力非凡的女孩。和其他三位队友不同,皮特在书中表明自己并不是天生的Rock Star,虽然他坦承除了对音乐的痴迷之外,泡妞、撒混才是玩摇滚乐的原因,但私下里的自己其实是一个非常木讷的人,也不懂如何讨女孩欢心。成名之后,除了爱喝酒之外,皮特对毒品和骨肉皮等也并不热衷,他更愿意做一个日常生活有规律的人,一个“孤僻的创作者”,不过通过皮特笔下的诚实记述,很明显他偶尔也会经不住漂亮妹子的“诱惑”。

  不过,总的来说,对待感情,皮特还是很有原则的,对其前后两任妻子,他都报以最真挚的爱意。而对自己作品版权的重视,和对经纪人的慎重选择等,都可以看出皮特确实不是那种胸大无脑的摇滚明星,凶猛的台风只是作秀,私下里的他也许称之为艺术家才更合适。在谁人乐队暂停活动的80年代,他还出任了出版社编辑一职,专心从事文学工作和创作。

  直到90年代末,为帮助陷入经济危机的约翰,皮特才决定带领谁人乐队重启巡演。做出这样的举动也并不奇怪,皮特真的是一个善良的老好人,他总是愿意主动帮助身边的人,用书中的话来说,就是“本质上是社会主义者,时刻准备着为无助的人发声,为失意的人歌唱”。除此之外,为了照顾队友的情绪和乐队的团结,皮特更是曾对罗杰做出“妥协”,所谓“让他赢一次”,在专辑制作中让出自己的创作主控权(其实从1965年初I Can’t Explain这首曲子始,皮特就靠别出心裁的创作倾向,稳稳地把自己摆在了谁人乐队的支配地位上)。为帮埃里克•克莱普顿脱离毒海,皮特更是以一人之力,帮他策划复出演出,及时避免了一位吉他大师因毒品而坠落。正是因为这样的品性,皮特在圈内一直也算是人缘颇佳,在《我是谁人》一书中,读者也可以读到各种熟悉的摇滚巨星的名字,趣事也不少,不过,在对几位谁人队友的描述上,总感觉皮特的个人主观成分较多。

  时光荏苒,如今的谁人乐队也已组团超过了50年,但作为吉他手的皮特,总感觉并没有那么老,对潮流的敏锐触觉,使得他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今天的他,手里依旧有众多的大项目、大制作在等着完善。这本自传,是对乐迷的一次不吐不快,语言直白,可以一睹很多事件背后的故事,有欢乐、有苦涩,你会发现,那个在舞台上肆无忌惮地大风车扫弦的强力吉他手,其实经常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潭。唯有音乐,是走出痛苦的桥梁,也唯有自我救赎,才是摇滚英雄的证明。

  皮特•汤森是谁人?读完这本书,相信你就会有答案。

  【文 徐亮】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我是谁人?》读后感(五):读《我是谁人?皮特·汤森自传》有感

  将此书添加进购物车的时候我纠结了好半天,并不是不喜欢the who,而是封面Pete Townshend的那张特写的大脸实在是不太符合我的审美,歌者传记这一系列的封面都不太好看。真正打动我的原因是,这是一本自传。在我心目中的传记排序是,自传>采访>>>由其他人撰写的传记,因为自传中的那些心理活动碎碎念是作者的真实经历,带入到当时的情况读起来趣味盎然,而由他人撰写的传记中,那些心理活动描写常常让我觉得出戏,特别是那些由粉丝撰写的传记常常自带偶像滤镜,至于采访,虽然可信度比较高,相对也比较客观,但是这些人毕竟是偶像明星,要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所以访谈内容都相对比较严肃,挖不出来太多有趣的八卦。自传不一样,自传中作者几乎完全可以畅所欲言,吐槽媒体,吐槽公司甚至是自己的队友(我真想知道其他的队友看到那些吐槽是什么感受),Pete Townshend在自己的自传中真是给队友留足了面子,不是夸这个帅,就是夸那个技术好。这本书中出现的男男女女都受到了Townshend的热烈表扬,几乎没有任何吐槽身边的人缺点的情节,求生欲很强。

  可能是因为有写日记的习惯的缘故, Townshend在此书中记录的都是些再细小不过的事情,基本全书都是一位老人的碎碎念,“想我年轻的时候啊,blablabla......”令我惊奇的是我在阅读时感受不到什么做出了一番大事业的骄傲自豪, Townshend对每件事情似乎都缺乏一种沉浸感,那些快活和伤痛似乎都是浅浅的,吐槽够不犀利,做法想法都不够潇洒,全书弥漫着一种恬静忧郁的气息,充斥着无可挽回的淡淡的哀伤,几乎没有任何愤怒和攻击性。在书中,Townshend做每件事之前都有大量的心理活动,他想细腻妥帖地做好每件事,认真对待每一个人,真文艺青年,真诗人气质。我相信他是真诚的。我相信他真的想要拯救内心的那个小男孩。就算排除毒品的影响,摇滚圈绝对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高发区,但是奇怪的是,这帮家伙中,去精神科寻医问药的人寥寥无几,Townshend无疑是非常幸运的,一直坚持求医,还能去美赫巴巴那里寻求心里安慰,并且从始至终都得到了家人朋友的支持和关爱。有很多人还没来得及强大到有能力面对自己的内心就死了,还有一些人,到死都守着一颗空空的心,去不断追求那些永远也得不到的爱,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悲哀。

  1969年,the who出了这张叫做《Tommy》的概念性戏剧摇滚专辑,这张专辑在日后被人们认为是历史上第一张成功的摇滚音乐剧,同时得到主流与非主流的认同并且可以在冠冕堂皇富贵华丽的伦敦大剧场纽约大都会剧场进行演出。《Tommy》作为乐队里程碑式的作品,在此书中被反复提及,可见这部作品在Townshend心目中的分量。电影有乐队参与拍摄,还有众多大牌明星加盟,质量非常有保障。演员阵容也非常奢华。埃尔顿·约翰 Elton John,埃里克·克莱普顿 Eric Clapton,蒂娜·特纳 Tina Turner轮番登场,尤其是特纳的那首The Acid Queen简直惊艳全场,据说当时特纳的身体还不太好,但是她把Acid Queen的疯狂演绎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几个奇奇怪怪的表情,还有极度夸张的肢体动作,一般人根本做不出来。Sally Simpson的小演员漂亮极了。Keith Moon太适合演变态了,那个猥琐的神态举止动作真是惟妙惟肖,眉毛也很有戏(一点也不比龙妈Emilia Clarke差),我觉得他的演技比Roger Daltrey好得多,如同某篇影评中所说,Roger Daltrey光顾着耍帅了,并没有想好好塑造Tommy这个角色,但是Townshend深切地爱着Roger Daltrey,不愿意说他一句坏话。可惜的是,鼓手Moon因过度服用Heminevrin(一种治疗酒精中毒的药物)去世。至于Townshend在童年时到底有没有被性侵这一点见仁见智,我觉得应该是被猥亵了,在创作Tommy的时候,他记忆中的黑暗空洞或许就来自于这里。

  这里说段题外话,在英伦四零后之中,Keith ,John ,Roger 这些名字,大概相当于中文的张伟,王伟?似乎每支乐队中都有人叫这些名字。我以前一直以为自己手工制作乐器是非常牛逼的技能,没想到居然是基本操作?现在我又不得不提出一个疑问,欧美四零后的音乐通识教育到底是怎样的?他们很多人说自己是零基础,以我在大陆成长的经历来看,我定义是的零基础是上过学校里的音乐课,会看简谱但不能熟练唱谱,听力训练完全没有,在我心目中这就算零基础,但是我看他们一个个能唱能跳的,难道欧美所谓的零基础指的是识谱并且懂得一两种乐器的基本演奏技巧?但是后来又很多乐队成员说自己并不识谱,他们中很多人的家庭条件确实也不太好,不能支撑他们念音乐学院,好多人念的都是美术系,看来艺术果然都是相通的。那难道他们所谓的零基础其实和咱们大陆是一样的?这就牛逼大发了啊,这样怎么能自己学习,制作和改造乐器呢,吉他这种有格的自学还好说,那其他的乐器到底是怎么自学的啊?说好的音乐需要从小练习呢?说好的成年人的骨头已经硬了,学不好乐器了呢?“15岁才开始弹奏吉他的Eric Clapton的起步年龄似乎要晚很多。1962年,年仅17岁的Eric Clapton从金斯顿艺术大学(Kingston College of Art)辍学,开始凭借自己的吉他演奏技术在英国当地的大小酒馆里演出养活自己。——在13岁生日的时候,他收到了一份礼物-一把钢弦吉他。他努力地跟着卡带机练习,然而他发现演奏这件乐器是如此困难,以致他几乎放弃。”几乎放弃才是普通人会做的事情吧,Clapton这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啊,捡到了武林秘籍吗?

Eric Clapton

  “我怎么看‘骨肉皮’跟道德没关系。我只是不理解她们到底想要什么。睡了罗杰·达尔特雷或埃里克·克莱普顿又能怎样?……有个经常跟埃里克睡的‘骨肉皮’,貌美如花,优雅迷人不说,还冰雪聪明。她为什么要追着乐队到处跑,向那些卑鄙自私的乐手投怀送抱?”我挺喜欢这一段,真是终极一问,其实除了汤森,怕是还有不少乐手思考过这个问题。

  Townshend眼里的每个女性都是美艳惊人,眼睛好看,鼻子好看,嘴巴好看,他上过的所有的“骨肉皮”都非常好看,还优雅博学,全部都是态度强势,主动投怀送抱,他实在是拒绝不了才勉强上了她们。还有他对男性的态度也相当暧昧,尤其是对滚石的米克·贾格尔 Mick Jagger一见钟情,想入非非,书中的粗鄙之语见图。米克·贾格(Mick Jagger)曾被曝与英国双性恋歌手大卫·鲍伊(David Bowie)有同性恋情(《Dancing In The Street》的MV吹起来,非常精彩,请大家一定要去观看。),在同性恋还是禁忌的年代,Freddie Mercury尽力不让他的性取向上头条的时候,他公然宣称自己双性恋。除了Jagger这样的被目击绯闻对象,Bowie还有其他不少“好基友”,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无疑是Lou Reed和Iggy Pop,前者是地下丝绒乐队的主脑,后者则是朋克教父,这三个人在一起就是另类摇滚传说。电影《天鹅绒金矿》就是以Bowie和Iggy Pop作为主人公原型的。“华丽摇滚(Glitter rock)有浓重的颓废感:比如厚底松糕鞋和画着眼妆的男孩,再如大卫·鲍伊和雌雄同体。富裕的摇滚明星的生活像依修伍德在《柏林故事集》中描绘的主人公萨利·鲍勒斯一样,就像你知道的,和变装皇后结伴游玩,早餐喝香槟……颓废堕落看似很差劲,因为堕落意味着还有时间去放纵,但却时日无多……然而,与现实相比,颓废的生活倒显得古雅了。朋克无关堕落,朋克描绘的是世界末日。朋克讲述的是彻底湮灭。”同时,Townshend对Eric Clapton真的情深义重,颇有点超越友情的味道,他在深夜喝醉酒还要赶去帮助吸毒过量的Clapton(真够讽刺的,醉鬼赶来救助毒虫),Clapton出现之后Townshend满心满眼都是他。摇滚圈怎么这么多瓜。可惜我不会写文,大好素材只能看看,害怕经我染指就成了废料。

Dancing In The Street

  在此书中,除了Tommy这部作品被反复提及,其他重要的人或事基本上都被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说真的有点令我失望,Who's Next这张专辑,Moon的死,John Entwistle的死,辛辛那提水源大剧场的演出,等等都只有差不多一页的样子,就像随手写写的日记一样,或许,如同Townshend曾经命令毁掉珍贵的演唱会录像一样,他把一些珍贵的记忆也给删除了。

  “黑胶唱片濒临淘汰,卡带亦然。CD变得多余。我们将用电脑聆听音乐,分享音乐。我们能听到的音乐多得让我们不知所措。”我很高兴世界上有这么多好音乐来让我们享受,我能感受到好歌中蕴藏的纯净的灵魂和美好的祝愿,当我们为自己糟糕的人生痛哭不已的时候,还有方寸之地能寻得一丝慰藉。“享受人生。当心你渴望的东西,它们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美好。记住,你将得到一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