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害怕”读后感精选
《我的名字叫“害怕”》是一本由[捷克] 米拉达·雷兹科娃 著 / 卢卡什·乌尔巴内克、雅各布著作,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9.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名字叫“害怕”》读后感(一):怎样让孩子承认、理解、接纳自身的恐惧,变得更加勇敢?我推荐宝妈看这本书!
小时候每当夜幕降临时,我就会不自觉的害怕黑夜,仿佛在这个沉长、寂静、完全被漆黑笼罩、还伸手不见五指的时刻,隐藏着某种不可控制的事物。 会害怕道路两旁高大的树木突然变成一个个巨大的树怪,张牙舞爪地向我走来;会害怕床下藏着怪物;会害怕我的鞋子在我睡着时被外星人偷偷拿走…… 现如今的我已经步入成年人的行列,可依然害怕一些事情。比如当遇到一只蜘蛛时,会觉得眼前比自己小几十倍的生物,说不定在某一刻就像一只发怒的雄狮,八只腿变得很长很长,全身的毛刺也会变得很尖很尖,直直向我冲过来…… 但是当黑夜悄然溜走,晨光洒在窗台时,或者当我绕开蜘蛛,继续前行后,内心中的害怕就会一点一点消退。 那你有过害怕的经历吗?什么事物会让你感到害怕呢?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会害怕?害怕到底是什么?它长什么样子呢? 当我看到由捷克的米拉达·雷兹科娃写文,卢卡什·乌尔巴内克和雅各布·卡舍绘图,敖大山翻译的《我的名字叫“害怕”》这本书时,才在有趣的解答中明白,我们口中所说的“害怕”其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四种基本情绪之一——“恐惧”,其他三种基本情绪分别为:快乐、悲伤、愤怒。 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把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恐惧”具象化了。 书中的“恐惧”被形象的设计成一个黑色的小圆球,让它有了思维,有了情绪,还跟书中的乔治交了好朋友。黑色的设计,可能跟人们处于害怕状态时,“恐惧”确实给人带来很多不愉快、不舒服的经历有关。 紧接着,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用漫画的形式将有关“恐惧”的知识展开和延伸。 蠢萌的线条更能激发小朋友的创作欲望,让他们认为不仅高大上的绘画方式能表达思想、阐述知识,书中这样粗陋的线条同样可以,只要能表达清楚意思就好,而不必在意线条本身是否好看。 有了漫画的加持,这本书显得更加妙趣横生,把枯燥的心理学中的一种情绪——“恐惧”单独拎出展现,让本书的小读者们,都能在开心的氛围中明白“恐惧”的各种知识点。 在解释“恐惧”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时,书中就用不同的外形设计来解释,“恐惧”的样子跟恐惧的强度、在我们内心中的分量和我们当时的处境有关,所以不止一面。 “担心”,这是在恐惧比较温和时的样子。 “紧张”,当担心加剧后,身体就会对压力作出反应。 “焦虑”,“焦虑就是一杯由各种担心调制成的、令人印象深刻的鸡尾酒。”我喜欢书中这样的解释。 “恐怖”,是巨大的恐惧,是一种令人窒息的、强烈的危机感。 “恐慌”,是突发的、强烈的焦虑。 “恐吓”,这也是一种短暂的恐惧。 “恐怖症”这是恐惧中很少见的一种状况,是一种紊乱的焦虑。 “愤怒”,是恐惧的一种伪装。 当然,“恐惧”的样子还不止这些,还有“敬畏”、“惊骇”,甚至是“怯场”等。 本书第三个特点是:能帮助孩子们承认、理解、接纳自身的恐惧,变得更加勇敢。 在书中的12个章节中,分别科普了害怕的概念、作用、普遍存在性、类型、造成因素,以及延伸出梦魇、动物会害怕吗、不同时期的恐惧类型等知识点,让孩子们全方位了解了恐惧。 紧随在各个知识点后面的是——面对种种不愉快的“恐惧”场景,孩子们该怎么做? 比如书中说到“恐惧”并不是可怕的,它随时与我们相伴。当我们处于危险时,它可以帮助我们立即做出反应,或者逃跑、躲避,或者攻击,甚至是呆在那不动。 当遇到“恐惧”中的一些种类,如焦虑时该怎么办?书中第6章节会给到一些建议。 一,面对堆积如山的任务时,深吸一口气,然后一个一个去处理。 二,换一个视角看问题。 三,向别人倾诉,可能会得到一些有用的建议。 四,食物是对抗焦虑的利器,此时需要补充一些富含镁和钙的食物,如坚果、香蕉或者巧克力。 五,运动也能帮助我们对抗焦虑。 当然这些建议也是用漫画形式阐述的,让你看到这本书就会乐开了花,也非常愿意去尝试一番。 好了,说了这么多,你认识“恐惧”(我们通常叫它“害怕”)了吗?接下来让你们互相来个自我介绍吧。 “恐惧”:“我的名字叫“害怕”,但是我一点也不可怕呦!快点告诉我,你的名字叫什么呢?”
《我的名字叫“害怕”》读后感(二):【书评】还在被焦虑感扼住喉咙吗?试试这个
“焦虑感”是这个时代被贩卖次数最多的概念,每一天你的生活中都有“焦虑单品”上新:担心空气质量,担心身体状况,担心肤质发量,担心被超车被迭代,担心处在信息洼地……堆积如山的焦虑点可比APP小红点的刷新速度更快,那些视频、文章、产品、讲座,时时刻刻地在告诉你,你的生活已经在向“糟糕”滑落,趁他没有变得更糟之前,你需要balabalabala……这份清单简直看不到尽头!
讽刺的是,我现在居然需要在这份焦虑清单里再加上一个条目,希望不会占用你太长时间,后浪新书——《我的名字叫“害怕”》。相信我,他真的有趣极了。
回到我们开头的议题,焦虑。书中娓娓道来:焦虑就是一杯由各种担心调制成的令人印象深刻的鸡尾酒。
经典鸡尾酒——长岛冰茶,“拿来长岛冰茶/换我半晚安睡”《可惜我是水瓶座》与前文所述如出一辙,作者继续指出:我们的大脑倾向于把问题放大,于是你看到的就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如果我们深吸一口气,开始一颗颗地处理这些鹅卵石的话,说不定就能有效地缓解焦虑了。杨绛先生给忧心忡忡的青年回信说,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法太多;丘吉尔也曾说过, 一生中烦恼太多,但大部分担忧的事却从未发生过。我们的大脑在面对“前景不明朗”的问题时,总会对未来的情况进行可能性推演,一旦事情的复杂程度超过了我们的预想,算力不足与趋利避害的双保险程序会直接导致系统崩溃,这就是人会陷入焦虑的反应机制。对此,本书除了提供“深吸一口气,一个个地处理问题”这种形而上的解决方案之外,更提供了两条看得见摸得着的自救秘籍:
第一条,食物是对抗焦虑的利器!
坚果香蕉黑巧克力,脚收一下……如果额外的进食会给你增添新的焦虑感的话,那么第二条,运动也能帮助我们对抗焦虑!
如果管住嘴,那就迈开腿无论是香蕉黑巧,还是快走慢跑,希望你心情都有变好。
*** ***
顺滑是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丰富的配图间,一段半个小时的徜徉生动地勾勒出基本情绪之一害怕的模样。 一如早几年优秀的动画片《头脑特工队》对情绪子供向拟人化的尝试,在这本绘本里,画师笔下的“害怕”宛如《千与千寻》里锅炉爷爷手下的小煤球精。这种画风,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更轻松地去认识“害怕”这个陌生的老朋友。
“害怕”是夜路里树叶拍打的沙沙声,是床下暗藏的怪物,是阁楼上妖怪般的黑影,是牙医,是小丑,是一切未知的已知的潜在威胁;饶是如此,害怕的积极作用依然不容小觑,他帮我们规避已经被反复试错过的陷坑,帮我们在危险时刻迅速作出避难反应,火是烫的,针是尖的,深海是令人窒息的,这些都是大脑在用害怕提醒我们远离危险。 辩证地看,不会害怕的原始人们早已因反复遭受同类型挫败、伤害而被自然选择掉;因害怕未知而拒绝踏出山洞一步的穴居人则也因极寒冻饿而死,在屏幕前、书本前的每一个你我,都是我们的祖先与害怕“友善相处”而代代相传的产物。一旦知道了这些,“害怕”也变得不可怕了。人都会害怕,这并不是懦弱之举。
说了这么多,您大概能够发现这本书最大的特点:除了给小朋友,这本书同样适用于作为监护人的你。人都会害怕、焦虑、紧张、甚至于发展到后来的好斗,这些都是“害怕”这条情绪链上的远亲近邻。我们真正应当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在了解了他的作用机制后,希望你我在下一次面对恐惧的事物,面对纷繁的焦虑,面对未知事物的挑战时,都能更加从容。
《我的名字叫“害怕”》读后感(三):害怕,是如何帮助我们的?
我听过一些大人吓唬孩子,说“你要是再不听话,就让警察来抓你”,或者“你要是再闹,就让医生来给你扎针”。
这些大人利用孩子“害怕”的心理,让孩子停止现在的行动。可是,警察和医生存在的意义是让孩子害怕吗?这种“威胁”的育儿方式是正确的吗?不,恰恰相反,警察和医生都在保护和帮助孩子,警察只会抓走坏人,医生在帮助孩子打败疾病。
也就是说,当孩子以为警察和医生是坏家伙的时候,他们的认知刚好是错误的。事实上,还有一个“坏家伙”,其实是在保护和帮助我们,那就是“害怕”。
从先天来说,害怕会让人们躲开闪电、悬崖、洪水,甚至吓得拉裤子,毕竟排泄物的恶臭很可能会让敌人退却;从后天来说,因为经历过某种危险,所以害怕这种危险再次发生,这也是为什么家长们总是让孩子“小心这,小心那”,“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他们只是在担心。
那到底什么是害怕,为什么害怕,害怕有哪些外衣,如何面对害怕,不害怕是不是一件好事?我在读完《我的名字叫“害怕”》后,对“害怕”有了更多的认识。
这本已在9个国家出版的童书,是一本关于恐惧的百科全书,带你认识恐惧以及各种情绪,探索内心世界,认识自我。包含大量科学知识和案例,条理清晰,有趣生动,用拟人化的叙述,融合漫画、故事、互动游戏、小诗、小测验等多种形式,把抽象的知识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
那我们接下来,就聊聊“害怕”。
“害怕”从何而来?
《我的名字叫“害怕”》非常严肃地提到了“害怕”一词在英语中写作fear,来源于古英语中的fær“灾难、危险或者突然袭击”。进一步追根溯源,它很可能由日耳曼语系中的feraz“危险”演变而来。
本来介绍到这就可以了,可是作者却大喊“还没完呢!”,然后说拉丁语中有angustus和angustia,意思分别为“焦虑”和“痛苦”,但不管哪个,读起来都很像langoustine“澳洲龙虾”,然后就用了整整两页来讲澳洲龙虾、比目鱼、海螺、海鳌虾等,精美的图片,配上诸如“它压根儿就没有钳子,你都没办法让它夹你”和“它的骨头是鹦鹉的美食”的介绍,真是想害怕都难。
事实上,从文字到插图,整本书都是这样兼顾科普与趣味的风格。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接受和理解程度,语言通俗易懂,十分幽默。因为插画师有两位,所以插图既有可爱幽默的,也有精致生动的。必须介绍一下作者和插画师。
作者米拉达·雷兹科娃,毕业于赫拉德茨·克拉洛韦大学的语言和文学专业,和约瑟夫·斯科沃里基作家学院的创意写作专业。2008年以来,她一直与插画家们合作编写儿童读物。
插画师卢卡什·乌尔巴内克,是来自布拉格的平面设计师,为捷克许多的书籍和杂志设计封面。插画师雅各布·卡舍,毕业于布拉格艺术建筑与设计学院的电影和电视图形专业,是捷克电视台的动画师和多家出版社的插画师。通过漫画《亚当日记》,获得2007年度捷克最美书籍竞赛的一等奖。
“害怕”是什么?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在《我的名字叫“害怕”》中,“害怕”被具象化为一个毛茸茸的黑球,但其实它对不同的人,不同阶段的读者都会有不同的形象。在书中特意留了空白页,供读者画出自己心中“恐惧”的样子。画出自己心中的“恐惧”,其实就是在画出自己的感受经历,具象恐惧,才能直面恐惧。尤其孩子的语言能力有限,对他们而言,画出来才是更加简单的方式。
让人害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居住地、文化、时代,你是否经历过地震,台风,泥石流?你是否害怕一些风俗?你是否担心飞鸽来不及送信?孩子是否怕警察和医生?
危险是我们的敌人,危险会让我们感觉害怕,害怕这种情绪在帮助我们远离危险,所以害怕是我们的朋友。从这个角度来想,我们不再应该为自己害怕而感到羞耻,我们应该感谢害怕,不然我们不一定能顺利活到现在。
推荐家长们领孩子一起看看《头脑特工队》,它是迪士尼2015年出品的动画电影,讲的正是几种情绪如何共同帮助我们生活。
书中还特意提到,如果你有一只狗。想象迎面而来一只大狗,你直接开始安抚你的狗,让它不要害怕,这相当于告诉它“你现在应该害怕”。或者它已经害怕的时候,你去安抚它,它可能会意识到表现出害怕对自己有利,它也许很长时间没和主人这么亲密过了。我个人认为,在育儿过程中也是一样的,不用太过小心,有时候糙一点,不去管反而是更好的方法。
如何面对“害怕”?
或许有孩子会说“我要是天不怕地不怕就好了”,事实上,全世界有将近400人真的天不怕地不怕,因为他们得了“乌 – 威氏综合征”,这让他们体内负责感知恐惧的神经无法被唤起,所以他们缺少快速做出反应的能力,并且他们皮肤很容易受伤,受伤后容易留下水疱和疤痕,情绪变化非常突然。
所以说,感到害怕其实是一件好事。那我们害怕的到底是什么呢?在本文的开头,我们提到过先天害怕和后天害怕,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害怕的,其实是未来将要发生的事。
“害怕”有很多不同面貌,至于展现哪一面,取决于它的强度,它在你心中的分量,和你当时的处境,比如它可以表现为担心、焦虑、惊吓、敬畏、惊骇、怯场、愤怒、好斗。
那怎么来面对“害怕”呢?我从《我的名字叫“害怕”》中挑出几条比较常用的建议,大人和孩子都可以试试。
你紧张时,应该想象最坏的结果会是什么,然后找到应对办法,胸有成竹就不会紧张了。焦虑是因为觉得自己无法完成,那么就把大任务分解为小任务,然后一件件完成,就能有效缓解焦虑了。和别人倾诉烦恼,说不定能够得到一些有用的建议。吃些富含镁和钙的食物对人的神经有好处,比如坚果、香蕉、黑巧克力,来消除焦虑。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释放胺多酚—一种会让人感到幸福的荷尔蒙,可以让人变得愉快。感到恐怖的时候,闭上眼深呼吸,平静下来后思考,这种恐怖感是哪里来的,不妨再想象一下恐怖褪去后安心的感觉。这本书中甚至还教读者如何制造小炸弹和血浆,知道了原来血液是可以被制造出来的,以后在看电影、动画片的时候就会知道,原来演员并没有真的受伤,自然不会那么害怕了。害怕这种情绪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一定要找到害怕的原因,然后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再害怕。
写在最后
《我的名字叫“害怕”》将“害怕”这种情绪拟人化,呈现出小男孩乔治与“害怕”之间的冒险故事,帮助孩子直观地认识恐惧等各种情绪,并且和恐惧做朋友,承认、理解并接纳我们自身的恐惧。全书内容新颖有趣,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超大开本,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巧妙融合,值得反复阅读和收藏,适合作为礼物送给孩子。
不管如何,请记住,爸爸妈妈身边是最安全的地方。
《我的名字叫“害怕”》读后感(四):一本关于害怕的百科全书,颠覆生活中那些关于害怕的错误认知
闺女5岁了,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总喜欢把“我怕……”挂在嘴上。
让她自己上楼拿个东西,“我怕黑”;
让她把某个东西拿给爸爸看看,“我怕爸爸骂我”(-_-||);
五一期间,有一天我从楼上下来,看到闺女站在爷爷边上,一边盯着爷爷手机里放的抖音视频,一边在哭,我急忙把闺女叫过来,问她哭啥,闺女摇摇头,一副害怕的样子,但就是说不出自己在哭啥。
正好最近收到一本新书《我的名字叫“害怕”》,就想着去书里找找答案,带着闺女一起看了一遍后,发现还真是本好书。
这是一本带你认识恐惧以及各种情绪,探索内心世界的书,拟人化的叙述,融合故事、游戏等多种形式,有趣又有料。
这本书由捷克知名作者精心创作,已在9个国家出版,书中一共包含12个章节,从“害怕”对人们有什么作用,到人们的几种基本情绪;从恐惧情绪的来源,到人们在感到恐惧时的常见反应;从大人和动物的恐惧有哪些,到如何克服恐惧……带你全面认识害怕。
什么是害怕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害怕,可如果真的问你什么是害怕,相信有不少人都答不上来吧。因此,《我的名字叫“害怕”》这本书在最前面几章的内容中,就先对害怕进行了解释,让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害怕。
在英语中,“害怕”一词写作fear,意思是“灾难、危险或突然袭击”。害怕与快乐、悲伤、愤怒一样,都属于人类与生俱来的4种基本情绪。
我曾问过闺女,你心中的害怕是什么样子,闺女回答“黑黑的”。
而《我的名字叫“害怕”》这本书则将“害怕”这种抽象的情绪拟人化,画成了一个圆圆的黑球,还加上了眼睛和嘴巴,看起来萌萌哒。
这个“害怕”明明很可爱嘛,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子,看了这个应该都不会再觉得“害怕”可怕了吧。
除此以外,作者还以“害怕”为第一人称,安排了一条完整的故事线:小男孩乔治与“害怕”之间的冒险故事。
小男孩乔治与“害怕”是在一片森林里相遇的,“害怕”没有吓唬乔治,反而和乔治一起聊天、玩扑克牌,两人处得跟朋友一样。最后,“害怕”把乔治送到森林边缘,目送着乔治回家,两人还相约下次再见。
这之后,两人果然再次相遇了,如果想知道他们之间后续又有了哪些有趣的经历,就到书中去找答案吧。
《我的名字叫“害怕”》这本书将“害怕”描绘成一个与孩子差不多的小伙伴,一方面能让全书更新颖有趣,另一方面也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能帮助孩子更加直观地认识恐惧等各种情绪。
恐惧源于未知,人们之所以会害怕某样东西,是因为自己不了解这样东西,不知道自己将会面对什么。当孩子认识了“害怕”,将“害怕”理解为一位和自己差不多的小伙伴,自然也就不会再恐惧或厌恶“害怕”这种情绪了。
为什么会害怕
你是否有过被害怕折磨得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那时的你,是否会想如果自己不会害怕就好了,老实说,我自己是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的。
小时候一个人在家里看《少年包青天》,看完后晚上都不敢一个人上厕所。
后来痴迷于看《名侦探柯南》,经常被其中的情节吓得瑟瑟发抖。
当时的我就会想,如果我不会害怕该多好呀,就不会受到这些恐怖情节的折磨了。如果我们不会害怕,生活是不是就会改善很多呢?
《我的名字叫“害怕”》这本书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害怕,你的生活并不会变得更好,反而可能会更糟哦。
害怕其实是我们的朋友,一直在默默保护着我们。当你需要帮助时,它就会现身,提醒你远离危险的地方。
比如当你来到悬崖边,因为有害怕,你才会自觉远离悬崖,不往悬崖底下跳。
再比如当你看到一幢房子在着火,因为有害怕,你才不会远离这幢房子,不往里冲。
害怕可以分为“先天性的”和“后天性的”两种,先天性的恐惧是所有人与生俱来,从你的祖先身上继承下来的,这里的祖先指的是你最老一辈的、真真正正的祖父母,对他们来说害怕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没有害怕,他们可能会被野兽撕成碎片,可能会被远古的暴风雨给吹走,还可能会被雷电击中。
害怕的及时出现,使得我们的祖先们看到野兽就会颤抖,赶紧跑到安全的地方;感觉到暴风雨要来临时就会恐惧,赶紧找个山洞藏起来。
因此,如果你害怕黑暗,害怕闪电和雷声,害怕危险的动物,也不敢站在很高的地方,这就对了,这是先天的恐惧在提醒你。
后天性恐惧则是在生活中经历了某些事情以后而产生的,比如“一朝被蛇咬,10年怕井绳”。
在某种程度上,害怕其实和痛觉差不多,如果没有痛觉,那么即使有人在背后插了你一刀,伤口流血,你也不会知道,不知不觉间就会因流血过多而死。
那假如一个人不会害怕,会怎么样呢?
这世上还真的有这样的人,《我的名字叫“害怕”》中介绍,在这世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来不会害怕任何事物,不过很可惜他们并不是英雄,而是得了一种叫做乌—威氏综合症的病,这种病让他们体内负责感知恐惧的神经无法被唤起,
听上去似乎很cool,但现实并不美好。
比如,当你和一个患有乌—威氏综合症的朋友一起在丛林里打猎,远处传来狮子的吼声,你迅速作出反应,马上逃跑。而这位朋友却因为体会不到害怕,要一直等到狮子向自己扑过来,才会反应过来开始逃跑。想想这要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这得多危险啊。
害怕除了能让我们自觉远离危险,还会对我们的大脑下达多种指令来保护我们,比如快跑、别动、战斗、装死,甚至还有可能会让我们被吓得拉裤子,别觉得恶心,这是我们最后用来保护自己的手段,因为排泄物的恶臭很可能会让你的敌人退却。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没必要因为自己年龄的增长,就害怕承认自己的恐惧。不管我们长到多少岁,我们都可以害怕。
如何应对害怕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我的名字叫“害怕”》,副标题是“关于恐惧的百科全书”,既然是百科全书,怎么能少了读者最关心的内容:如何应对害怕。
这本书中介绍了介绍了害怕的变形,如担心、紧张、焦虑等,同时也告诉了我们相应的应对方法。书中内容比较多,我简单介绍几条,大家可以在有需要时跟着做一下。
你可以把你的担心画在纸上,或者用粉笔画在路边,这样所有的担忧看起来都没什么特别的。
你感到紧张时,可以试着想想,如果事情向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的话会怎么样,然后找出应对这种情况的方法,这样你就不会被紧张困扰了。
当感到焦虑时,你可以换一个视角看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困扰你的问题;也可以和别人诉说自己的感受,找一个自己信任的人,说出自己的焦虑,说不定能获得一些有用的建议。
食物是对抗焦虑的利器,可以时不时吃些坚果,香蕉或者黑巧克力,这些东西不仅美味,还能有效的帮你消除焦虑。
运动也能帮助对抗焦虑,平时多出去跑一跑、跳一跳吧。运动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还会释放胺多酚——一种让人感到幸福的荷尔蒙,可以让人们的心情变得愉悦。
恐怖是巨巨巨巨大的恐惧,这是一种令人窒息的强烈的危机感,闭上眼睛然后长长的深吸一口气吧,闭眼是一种很好的缓解恐怖感的方式。
这本书在介绍与“恐惧”等与情绪相关的知识时,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接受和理解程度,语言表述非常通俗易懂,并且十分幽默。
整本书包含了漫画、故事、互动游戏、小诗、小测验等多种形式,把抽象的知识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一边读一边就会觉得真是太有趣了,甚至忍不住哈哈大笑。
在最末两章内容中,作者带我们一起探究了“害怕”在童话故事以及影视作品中存在的必要性,还通过一个怪物画廊带孩子认识那些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的怪物,结尾处的小测试也很有意思。
带上孩子一起看看这本书吧,让孩子真正了解害怕,如果孩子中途表现出了排斥也不要紧,合上书抱抱孩子,毕竟在孩子心中,亲人,尤其是爸爸妈妈,才是这世上最勇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