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防线:金融危机与紧急救市的未来》读后感100字
《最后防线:金融危机与紧急救市的未来》是一本由[美] 埃里克·波斯纳著作,格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防线:金融危机与紧急救市的未来》读后感(一):危机并未消失
金融危机无法避免,没有人预测到金融危机。
2008年次贷危机震动全球,这场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体系大规模地衰退,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等等大型商业巨头相继破产。金融危机也直接冲击到个人的生活:通货膨胀、企业倒闭、经济困境降低了人们的支付能力,使得还不起房贷的人增多,大大降低了许多人的生活质量,也让人越来越失去安全感。
《最后防线》由美国著名法官、学者理察·波斯納所作,以法律经济学的视角,从金融危机的本质,美国政府、美联储、美国国际集团、房利美和房地美、汽车制造商的救助和实际效果等方面对此次次贷危机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
美国的房价在2004到2006年之间上涨了30%,于2006年达到了最高点,相比2000年上涨了80%,这是二战之后房屋价格涨幅最大的十年。随着房价开始下跌,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逐渐萎缩,因此这场金融危机常常被归咎于房地产泡沫。但作者认为,房地产泡沫本身并没有引起危机,美国政府提供的住房政策并不是主要原因。房地产的价格和股票、债券之类的资产价格一样,都要遵循供求法则,危机的本质是流动性问题或偿债能力问题。发生金融危机的关键不在于房地产泡沫破裂这一孤立事件,而在于房地产泡沫和各类金融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流动性问题和偿债能力问题的混合体。事实上,美国政府纵容了所有类型的过度消费,信贷标准被降低了,各个层级收入人群都加大了债务比例,抵押贷款债务已远远超出了个人收入可承受的水平。
美国政府通过监管、存款保险和紧急借贷来降低危机发生频率和减轻危机严重程度。但金融机构管理不善、 监管放松、美联储的错误和危机应对失误、国会没有赋予最终贷款人足够的权力应对危机等原因对金融危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金融危机属于极端事件。金融危机是一个比火灾或水灾更复杂的问题,因为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纯粹的心理现象。《最后防线》一书有助于完善知识结构体系,要彻底读懂其中的内容需要一定的经济学识和理解。中国是这场金融危机中受影响最小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了解和认识这场危机,对认识和防范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对抗风险、降低风险,以及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防线:金融危机与紧急救市的未来》读后感(二):结构性改革才是紧急救市的未来
许是由于他的法学、经济学相关背景以及在律师事务所接触相关诉讼的经历,埃里克·波斯纳教授敏锐地关注到了美国政府相关机构在金融危机中紧急救市行为是否合法的问题,并在书末提出了关于监管、法律以及体制改革的建议。
金融危机的发生尽管极其突然——几乎没有专家事先预测到了波及范围如此之广的极端事件,但它也并非完全无迹可寻。由于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政府实施监管来规避可能会引发系统崩溃的道德风险。然而由于监管给银行业增加交易成本、世界范围内对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安全资产的需求日益增长,监管套利以及金融创新行为亦成为趋势。这些金融实践也催生了影子银行体系的诞生与发展。金融系统的嬗变在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兴起以及房地产泡沫的向前行进中悄然发生着,而原本用于防范金融危机的法律已被抛在后方。
在流动性危机与恐慌性挤兑的快速蔓延中,资产价格的负反馈环也使得下行螺旋不断恶化。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以及财政部这三大政府机构开始实施救助计划,扑灭了金融危机的大火。美联储通过诸如降低利率、广泛放贷、定向放贷、担保债务责任、购买有毒资产等手段发挥了最终贷款人的职能。但金融系统需要的不仅仅是最终贷款人,还需要终极交易商(终极做市商)。在流动性短缺的紧急状态下,上述机构在紧急救市的行动中都因为缺少授权而或多或少地违反了法律。
美联储救助美国国际集团的行动反映了金融危机中处于流动性垄断地位的政府机构选择性地提供流动性或选择性地提供财产保护权的可能性;财政部对两房进行救助时的净值扫荡实质上是以拒绝提供流动性为威胁的权力滥用;通用汽车和特莱斯勒的破产时由政府所扮演的债务人持有资产融资人则并未尊重普通破产程序中的交易尊重优先权。
流动性危机给予了政府非同寻常且可能被滥用的干预市场的权力,政府成了信贷的垄断者,且使用垄断权力对财富进行了新的分配。而只有征收制度才能防止政府通过拒不提供流动性支持来从市场中牟利的投机行为。
任何程度的监管都无法使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降低到零,化解道德风险唯一的可行办法便是实行严厉的事前监管,政府也可在事后对违反制度的金融机构进行处罚。最终贷款人需要获得强迫企业甚至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举债的能力、命令企业开展金融交易的权力以及进行资本注入和提供无担保贷款或部分担保贷款以及购买资产的能力——最终贷款人应当仅被允许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开展行动。为了避免权力被滥用,应当规定在金融危机过后对政府提出诉讼的法律程序,并要求政府采用前后一致的资产评估方法。
波斯纳教授先是从金融危机的肇因、外部表现分析了政府救市中的违法行为以及相关权力空白,接着通过三个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的案例揭示了最终贷款人为何需要强化权力而非仅仅遵从白芝浩原则便万事大吉,最后从政治、改革、防护机制、管理体制以及最终贷款人权力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他的改进想法。
的确,流动性救市治标不治本,面对周期性的金融危机,结构性的改革或许才是真正的救市良方。
《最后防线:金融危机与紧急救市的未来》读后感(三):经济金融活动算得上人类最复杂的活动之一,如果规避风险成为关键
2008年的金融危机,简单说来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继而席卷全球。主要是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其要点就是更改信用规则,给没有一级信用的人贷款,导致逾期还款,整个链条断裂。由此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更是因此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全球各国金融行业更是鸡飞狗跳,无数财富灰飞烟灭,大的金融财团都无法独善其身,更何况是个人财富?
由美国著名学者、教授埃里克·波斯纳著作的《最后防线:金融危机与紧急救市的未来》就是基于2008年金融危机为锚点,整理、总结危机产生的因,理性看待救市的果,从中分析其形成的主要矛盾,并对应对策略进行论证。但是世界是变化的,社会和人也是,在面对危机的时候,从来都没有完美策略这种东西,有的只是狂欢盛宴下隐藏在暗处的一地鸡毛。
在世界范围内的房地产行业,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一定是“耀眼”的存在,两房通过购买住房抵押贷款,把它们证券化,再把证券卖给公众盈利。进入二十一世纪,两房进入次级市场,允许购房者支付更少的首付,同时放松了与贷款发行有关的其他要求,悲剧的诞生已经埋下了伏笔。房价在2006年就已经达到了最高点,随着房价开始下跌,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逐渐萎缩。请读者们记住,这个市场是由房价上涨的预期所驱动的。还不起抵押贷款的购房者由于无法获得再融资,只能任凭被当做抵押品的房子被收回,那些不具备一级资质的“次级”购房者房子没了,钱也没了。而那些经营次级抵押贷款的机构也无法延续业务,不是破产就是停业…一片雪花的飘落可能导致整座雪山的崩塌,终于,金融危机爆发了!
众所周知,经济运行有既定的规律,市场发展有自己的节奏,遵循着某种平衡和约定。一旦平衡被打破,各种违约接踵而至,所有跟经济、金融、市场、交易有关的载体全都失去了控制,各种爆仓,财富灰飞烟灭,情况到了万分紧急的时刻。
每当金融危机来临,救市,成为所有投资与经济市场上最常见的词汇,简单说来就是政府干预,强行关停或开启,最迅速并且最见效的就是开动印钞机,疯狂印钞,给各方投入资金,以求盘活。但是资金投放的大小不能是无节制的,疯狂印钱不啻于饮鸩止渴,投放巨量货币会带来难以估量的通货膨胀,给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泡沫。因此救市是必然,但方式须合理。
经济金融活动算得上人类最复杂的活动之一,如果规避风险成为关键,但无论如何都无法做到极致,因此补救措施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这也是本书最大的观点所在。
《最后防线:金融危机与紧急救市的未来》读后感(四):《最后防线》:2008金融危机反思录,政府干预是否是救命稻草
现在的金融体系已经和最初的金融系统完全不一样。最早的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是一种募集资金的方式,银行业把社会上闲散的资金集中在一起,更有利于从事大规模需要资金的各种建设活动。可以说没有银行这种金融机构就不会有我们整个现代社会。铁路建设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不是任何一个个人或者公司可以完成的任务,只有集中所有的社会资金,只有在银行的推动下才能完成这一创举。
而现在的金融体系更多服务于消费金融,是一个靠着信用评价体系而形成的二级市场,是鼓励把未来的资金提前用来消费的金融模式。而这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金融体系,在金融机构中所取得的资金绝大多数都被放出去以换取更多的利润。而为了刺激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欣欣向荣的局面,金融机构偏向于把更多的资金放出去而换取利润,这就是所谓的借贷行为,银行的资金有借贷才有利润。而大量资金借贷出去,如果借贷人的资质出现问题时,或者整个消费市场信心出现问题时,就会出现严重风险。借贷方无法及时还上贷款,而出资方又急于兑换现金,金融机构的挤兑风潮就出现了。金融机构资金短缺问题就会被暴露无遗,甚至把金融机构推向倒闭的边缘。
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就是这样发生的。次贷就是把资金借给了缺少借款资质的那一部分人。而当他们出现大面积违约时,整个金融机构的崩盘就出现了。金融机构的连锁反应就造成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在2008年,各国政府的救市行为成为其最显著的一个标志。大量资金的入市,缓解了各种金融机构的资金压力,对于濒临倒闭的一些金融公司,政府进行了全面的托管。2008年的金融危机虽然波及面非常广,影响也足够深刻,但可以在其之后短时间内快速得到恢复,政府的行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美国这个崇尚自由主义的国家,政府的过多介入,到底是利还是弊?政府的救市行为是否涉嫌违法?未来再次碰到这种经济危机,是否有可以借鉴的经验,这些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美国学者埃里克•波斯纳出版了专著《最后防线:金融危机与紧急救市的未来》,他以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为锚点,全面的回顾了这场金融危机的整个发展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并系统阐述了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政府的作为和对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于救市行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政府到底是金融危机的救命稻草还是会限制金融市场的自由、竞争的态势,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救市虽然短时间内解决了当前的问题,但留下来的问题也依然很多。而且是否会让金融机构产生错觉,因为有了这个最后的救命稻草,金融市场可以放心追求更高的利润,而不用注意风险。这就偏离了金融救市的初衷,也会造成金融市场更大范围的风险,救市行为一直都是一把双刃剑,其中的关键点也需要检讨。
在埃里克的这本书中,把政府救市作为一个单独的对于金融市场影响的因素提出并分析,给金融市场指出一个探讨的方向。金融已经对于我们的人类影响日益深远,在这庞大的体系中,任何一个小小的点都有可能带来不一样的理解,任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金融市场的行为都值得推荐,更何况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还真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因素,更值得探讨。
对于书中的观点,我们可以不同意,也可以有另外的理解。但了解书中的内容,了解看待问题的方法,对于了解金融市场,对于控制金融风险,无疑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最后防线:金融危机与紧急救市的未来》读后感(五):疯狂的泡沫是金融危机的上半场!
“全都是泡沫” “只一刹的花火” 这是一首歌曲《泡沫》中的歌词,但是放在今天用来形容当下的金融市场却再合适不过。 势必会有人说现在谈危机简直在危言耸听——当下金融市场无比繁荣,全球风险资产大牛市,比特币疯涨,基金更是一路看涨,但越是看似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就越发带有疯狂色彩,越持有隐藏的危机。 在这本《最后防线.金融危机与紧急救市的未来》中作者着眼于2008年的次贷危机,以此为基础放眼当下与未来思考提出一系列真诚的反问,引发人们的思考。人们不得不考虑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金融危机真的过去了吗?我们应该如此从过去的危机中寻求出路找到开解之法?当危机来临政府应该如何决断?法律应该如何规劝政府行为?
看完整本书我们回过头来看,其实作者在字里行间早已经将次贷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归结于金融体系以监管套利为动力进行的演化和从信心危机向流动性危机发展的恶性循环,而美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导致的公权力相对保守与过分谦抑,则更削弱了国家未雨绸缪的动力。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从历史经验来看,从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18世纪的英国南海、法国约翰劳,到19世纪美国的铁路大跃进,20世纪的美国大萧条,日本大衰退,到21世纪的美国次贷、欧洲债务和新兴国家的债务和货币,最后到最近大疫情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从泡沫的缘起、膨胀、疯狂,到泡沫的分化、裂缝、破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危机闭环。而这一切或多或少都可归咎于政府的介入无效。
换个角度来理解,当政府开始涉及并进行人为压低自然利率时,所谓的资本收益率也将荡然无存。面对这种局面人们自然条件反射的开始恐慌,而人们恐慌的本质已经不再是实体经济的衰退,而是寻找不被泡沫和通胀侵蚀的财富安身之处。 随后作者通过回顾美国三大救市机构对美国国际集团、两房、克莱斯勒和通用汽车的几场重要救市行动来强调在没有立法支撑的情况下,救市机构在舆论上面临着用纳税人的钱拯救投机者的批评,在法律上冒着非法挪用公款的风险,在政治上更是屡屡触碰不得强制征收私人财产的红线。
通过每一个板块的叙述,作者最后综合性的提出了核心诉求旨在希望在政治上要清除自由主义迷信为政府行使保护金融秩序的职能而设置的障碍,要求通过立法扩张进行维护而不是限制救市机构的权力,通过这样的做法以便应付未来的金融危机。 其实市场失灵的时候,往往就是赚取超额收益的时间,否则在市场“有效”的时候,一切超额收益都将会被套利均衡消解掉。别的不说,在实体经济下滑,资产收益率不断下降的2019、2020年,A股基金的收益率中位数都超过了40%。试问,实体经济有何支撑,使得金融市场有如此高的收益率。
正如作者所提出的疑问那样,为什么没有人预测但金融危机。其实并非没有人预测到而是当时人们觉得这是一个知只甚远的东西。所以,没有任何防备。 而看当下,当疫情席卷全球,人们寻求自保之时我们的国家依旧可以相对正常的运转,在疫情过去以后更是掀起了地摊经济狂潮以此拉动内需。 综合来看,过去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泡沫疯狂的最后时间,是金融投资的“傻瓜操作时间”,被动管理暴富的时间,“靠运气赚钱但会被实力赔光”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