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至爱梵高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至爱梵高的读后感大全

2021-06-23 00:42: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至爱梵高的读后感大全

  《至爱梵高》是一本由[意] 埃内斯托·安德勒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至爱梵高》读后感(一):燃烧的灵魂不会熄灭

  文/舒念

  对于天才人物,我们总是在仰慕的同时不由得发出一点感叹,天才们将自己的一生燃烧在一件事之上,这件事成为他们生活的意义,他们也为这件事赋予了全新的能量,这就是天才的事业,也是梵高的一生。

  关于梵高的传记故事不一而足,我们大抵也了解了他的故事,生于基督教之家的梵高从青年时期就带有一种对人世的同情与慈悲的,然而年轻时的梵高除了同情没有其他可以给予他人的,他只能无限地掏空自己的所得,却没有办法改变生活。

  在《至爱梵高》中,埃内斯托·安德勒没有再次去讲述梵高生活的细节,他通过自己的画笔展示了梵高生命中重要的片段,以梵高与弟弟提奥之间留下的信件内容为线索,表现的不仅是梵高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观点,更是他个人人生的渐次转变。

  从同情开始到最后,梵高自己也成为了穷困潦倒的一员,他真实触摸了这种生活的真相,这些阴郁的色调渲染在他的画布上,1885年《吃土豆的人》代表了他在这一时期对世界的认知。然而弟弟提奥在这个重要的时期拯救了他,提奥出现并带走了梵高,改变了他的生活环境,也改变他看这个世界的视角。

  《至爱梵高》没有在梵高的早年过多留驻,像其他梵高的传记作品一样,更着重展现的还是他来到巴黎艺术圈之后的故事,即使他还是当年那个不成熟没有能力的男孩,但印象主义的画风用色深深打动了他,如果梵高还是当年那个阴郁的作家,我们又如何能够看到他的向日葵与星空,这些色彩鲜艳的作品是他的观察,也是提奥带给他的希望。

  恰恰是提奥对自己的爱,也让梵高在一次次感情受挫的背景中仍旧感受到了爱的存在,即使他也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也还是能通过作画的方式控制那个不稳定的自己,他还能够自己生活,也能够尽可能地获得朋友,并将自己的生命全部燃烧在作画上。

  梵高的创作生涯非常短暂,但他却是非常高产的画家,他的一生中有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绘画就像是吃饭喝水一般的事,他生活的地方无处不是作画的物品,埃内斯托抓住了那种混乱中的秩序,让画家的生活也显得更加真实。在梵高生命的最后几年,幻觉与幻听陪伴着他,他在饱受痛苦的同时,却依然用最饱满的色彩去展示自己的世界,他的心里还有爱,他的眼中也还能看到希望。他也不断对镜审视,用自己的色彩去堆叠出迷幻的真实,这就是梵高的一生,他将自己的一生都铺在画布上,直到最后一刻,他说,“我要回家了”。

  《至爱梵高》读后感(二):《至爱梵高》:我不懂艺术,但丝毫不影响我爱梵高

  从小就喜欢梵高,最爱《向日葵》和《星空》。长大后买了很多印有梵高作品的笔记本、书签、信纸、笔——并不用,只是偶尔拿出来看看。这些文具都不贵,但都因颜值过高而不舍得用。

  看电影《至爱梵高》时,每一帧画面都精美绝伦,有一种令人窒息的美感——仿佛梵高复活了;而这本绘本《至爱梵高》,则向你讲述了梵高是如何在凡间历劫,最终飞升上神的。

  迷茫与执着

  纵使天才梵高,也曾迷茫——在父亲眼中,整日埋头作画不问生计的他是个懒鬼,没有给家里带来任何成就;在妻子眼中,他一幅画都卖不出去,让她的日子过得不如妓女;不得不依靠弟弟的梵高,也曾对自己产生怀疑:“我该继续画下去吗?”

  但是,当他身处广阔的天地之中,当他在焦虑不安的天空下,毫无障碍地表达出自己的痛苦和孤独,当他看到大自然独特的表达能力,并用自己的画笔呈现出这种感受时,他是快乐的、坚定的、执着的。

  朋友与弟弟

  梵高是脆弱的、敏感的,在他的心中,他可以为他所爱之人(爱恋的人、挚友、弟弟)付出一切。但是,他又是那么不善于表达、不善于相处,最后只能亲眼看着他们离他而去。

  看书时,有一个画面戳中我的泪点。在和高更同住时期,情谊深厚的他们因酗酒和矛盾,关系日渐紧张,敏感的梵高意识到,高更总有一天会搬去热带,他非常害怕那一天的到来。“文森特经常在深夜走进高更的房间,只为了确认,他的朋友没有突然离他而去。”

  作者用看似杂乱无章的线条,勾勒出拿着蜡烛走进高更房间,小心翼翼前来查看的梵高。那种害怕、担心朋友会离去的绝望,那种卑微的神情,真的让人心疼。

  混乱与明亮

  书中说“很多人觉得,梵高悲伤、疯狂、忧郁,读他的书信却发现他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人,热爱生活和身边的一切。”而我认为,他的画作就能看出他是一个阳光灿烂、对人和事物都能毫无保留付出一切。而这种纯粹的、灿烂的人和画作,却是从一个混乱不堪的生活及处境中出生。

  莲花之所以格外高洁,只因它出淤泥而不染。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并不仅仅因为天生有才,更因为他能够付出常人无法付出的努力,克服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历经常人无法经历的磨难,才能将天生之才发挥到极致,最终名留青史,成为不朽之人。

  《至爱梵高》读后感(三):有灵魂的绘画,像梵高一样纯净

  我只有在绘画的时候,才感觉自己活着。”对于梵高的第一印象,不是他的画,是他颇为悲惨的人生经历。“画家死后画才值钱”这种谬论也是从他身上总结出来的。他确实命运多舛,不被当时的人们待见,很多时候其实我们也可以想象,如果梵高今天还在,可能我们也不比当时那些不待见他的人,对他友善多少。想一想,假如有人为了表白,把耳朵割下来……这种事情上互联网各大头条,会被大家狂喷吧。但是,即使人生再狗血,社会再不堪,梵高的画,我们所见,都那么纯粹,洁净。艺术作品承载的是艺术家的情感与思想,是艺术家内心的真实表达——我们看到的,是梵高没有被社会污浊的,纯洁的心,这就是他作品最可贵之处。

  不过,梵高过去也用过阴暗忧郁的色调,也曾因为当时评论家们追逐的光线与明亮、饱和度高的色调而一再调整自己调色板上的颜色……在过去,要以绘画为职业,就需要与相关产业链形成互动,比如画廊,比如评论家们,他们是帮助画家销售作品最有力的一环,幸运的是梵高有一位全力支持他的弟弟提奥,为他张罗一切,不幸的是,梵高的作品似乎没能让当时评论家们提起很大的兴趣。而且梵高自己也不喜欢生活在束缚感强的城市里,当他回到乡野,回到大自然的怀抱的时候,他又活过来了。

  在乡野间,再也没有人能干扰他的创作,干扰他的内心,他能随心所欲表达他的感情和他的一切想法。只是,以人为主的社会真是太难了。它实在折磨不懂社交的梵高。高更来过。他与梵高有过一段友好的同居(不是情侣那个同居哦!)日子,不过根据后来高更对梵高的吐槽,他们的友好情谊确实也没维持多久。高更决定离开后,梵高不安的小情绪被牵引了出来,他的行为又变得诡异,比如经常三更半夜跑到高更房间确认他是否还在。不过,梵高的耳朵不是给高更的。

  梵高孤独,但也不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与亲密关系。其实绘画能帮助他很多,可是某个时代总有某些观念上的,认知上的局限,以致于他没能一直与他喜爱的绘画相伴相随,以致于他的作品没能受到时人的青睐。最终,梵高还是以一种颇为悲壮的方式离开人间——如果发生在当下,也是不被理解的。

  埃内斯托·安德勒一定很喜欢梵高。他以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为创作灵感,在网上连载这本《至爱梵高》的漫画,在这些小漫画里,他画出了梵高的孤独感,内心的不安与对生活的热爱,那种与大自然一样纯粹的精神状态,如果不喜欢梵高,无法融入他的思想世界,也无法深刻体会他的内心与他创作出来的作品。

  嘿,亲爱的梵高,你真的很棒。我们都很喜欢你,尤其是你的画。希望成为天上繁星的你,都知道。

  我们的时代,可能也会有像梵高这样的艺术家,但是也可能会被生活琐碎磨灭了他们的灵性。善待他们,或许,我们更早看到他们的光芒。

  《至爱梵高》读后感(四):人人都爱梵高,但没人能成为他,超越他……

  Starry starry night flaming flowers that brightly blaze swirling clouds in violet haze reflect in Vincent's eyes of China blue. 梵高于1853年3月30日生于荷兰北部曾德特镇一个牧师家庭,他自幼性格孤僻、缄默木讷而腼腆。辗转反侧漂浮不定了几年以后,在18岁时梵高终于确立了自己的梦想,立志要成为一名画家。但可惜的是他的家人里只有弟弟支持他……

  在这本《至爱梵高》里以图像小说的模式再现了天才画家的传奇人生。这本书借由色彩的搭配以及一些书信的内容让我们颠覆了以往对于梵高的认知,看到了他对于绘画的热爱及痴迷。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而梵高就作了一种这样的选择,他脆弱敏感但又朴实无华,他选择了一条别人未感涉猎的路。梵高坚定不已的选择了一条荆棘遍地的路,在做牧师的时候,他不止传教还会钻进矿井和那些煤炭工人一起劳作,感受他们的工作,所以他的作品里有一种别人未能做到的真诚,因为在创作初期他早已经把自己完整的交付了出去,是进行了体验以后才创作的。

  他笔耕不辍的记录了这些整日劳作的人,他是观察者也是亲身的经历者,他用的色彩直白单一,暗色不似卡拉瓦乔阴郁、戏谑,更没有《格尔尼卡》的恐惧、悚栗,但确实最朴实无华“满是灰尘的锄头清洗前的颜色”,直叩人的心灵。

  1888年2月,梵高离开了喧闹的都市,只身来到法国南部的田野。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原野他沉醉期间,他不曾想过自然界竟然有这样绚烂的色彩?他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了,他流着眼泪向着太阳奔跑,用生命追逐着太阳灿烂的颜色。因尔他的绘画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向日葵。 不得不说,梵高对生活是充满了希望的,他和我们一样其实都是在努力生活的人。而他内心深处的那份期待在写给弟弟的信件中早已经凸显出来。他的热枕,他的期望,在他一幅幅的作品中早已经饱含深情的流露出来。仔细观察他所绘的向日葵以及麦田,每一颗麦穗都成熟饱满颗颗分明,树木更是郁郁葱葱绿树成荫、所结的果实汁水崩破表皮,让人垂涎欲滴。

  很多人偏爱梵高的《星夜》,但殊不知画作中那些令人目眩神迷的奇异光景,如漩涡巨浪旋转的星空,征包裹着昏黄闪烁的月蚀,火舌般缭娆的丝柏树肆意生长。而这些景象正是梵高努力生活,期盼未来的最好证明。

  《至爱梵高》读后感(五):亲爱的梵高

  “假如今天的我一文不值,那明天的我也不会变得更有价值。但是,假如明天有人发现了我的价值,那就说明,今天的我也有同样的价值。因为,哪怕有人一开始把麦子当作杂草,麦子依然是麦子。”

  ——文森特·梵高

  图像小说《至爱梵高》,其选题来自于意大利雕塑家、画家埃内斯托·安德勒创作的一本连载漫画。而埃内斯托·安德勒的漫画创作灵感,则来自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写给弟弟提奥众多的信件。小说以绘本的形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细腻、深刻的梵高。通过这本可爱浪漫的图书,回溯梵高的一生,捕捉其中最令人动容的瞬间……

  当我们谈论梵高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纵观梵高的一生,始终都在与贫困作斗争。不仅如此,他酗酒、滥交、神经质,成年后为了追逐自己的绘画梦想,每个月只依靠弟弟提奥提供的150法郎维持基本生活,但这远远不够支撑他的其他开销。其实只要放弃绘画,梵高依旧可以如父亲所愿,继承其衣钵做个牧师。梵高少年时曾在家族中最有钱的伯父创立的艺术帝国中做学徒,但他认为这份工作对他个人的梦想并无助益,同时也是为了成全弟弟提奥的梦想而放弃。

  在很多人看来,其实梵高根本就可以做一个以卖画为生的商人。可是他没有,他为了自己最初的梦想,为了艺术,他牺牲了一切。我们只看到了梵高的色彩多么美,画作多么精致,却从未了解过每幅画背后那个为了梦想永不言弃的梵高。哪怕身无分文,也绝不放弃绘画;哪怕遭到全世界的反对,也绝不停止追梦。只要不放弃,梦想永远近在咫尺。

  从最开始的暗淡无光,到最后的鲜艳色彩,梵高的画技越来越高超,他的创造力越来越强。自然之美被梵高画得淋漓尽致。他为了艺术绘画竭尽一切,接近疯狂。或许不敢想象,即使在精神病院,他也能创造出传世奇作。对于色彩的迷恋,对于创造的疯狂,才是梵高的本色。阳光的炽热,大地的深沉,都是他绘画的一部分。向日葵的黄色,星夜的蓝色,梵高超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齐头并进。他的作品里,仿佛一切都是鲜活的。

  对于这样一个热爱绘画的人来说,生活里大部分都充斥着颜料画笔是很常见的。除了外出和吃饭睡觉,他总是在绘画。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对于自然的崇拜,有一种对于生活的渴望。他渴望可以卖出一两幅画,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尽管在他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那柔和的线条,鲜艳的色彩,无不表达出他对于生活的渴望与希望被人认可的渴望。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梵高个性孤僻,在与高更交恶后,生活里只有印象派的疯子画家愿意与他相伴。梵高之所以成为了画家,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梵高对于生活美的追求,对于艰苦生活依旧不放弃的精神。梵高的一生痛苦却又精彩,他的生活艰苦却又不失色彩。从这一点上来说,只有痛苦过、经历过,才知道自己的人生该怎样走。

  与市面上常见的其他类别梵高著作不同的是,《至爱梵高》并没有大幅显示梵高的作品,而是通过一幅幅图像向读者展示了梵高的原生家庭、他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从事绘画之前的经历、与表妹凯伊和ji女西恩二人之间的真情实感、与高更的交往、以及去向表兄推荐自己的作品却被对方以没时间为借口打发掉,这种种经历他也只有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上才能抒发一二。

  梵高至死都是孤独的,他渴望被理解被尊重,渴望自己的作品有人来欣赏,但就是这么卑微的愿望在他生前都未能实现。在他生前,极少有人愿意走近他的世界、倾听他的内心,最后,他只能在精神病院凄凉地选择自杀。或许,死亡才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