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03 03:08: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的读后感大全

  《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是一本由朱永新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4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读后感(一):个人追求与家国情怀的完美表达

  认识朱永新老师是在新闻上,经常可以看到他接受记者采访,侃侃而谈而有富有思想的表达,让我对他印象深刻。进一步的认识,则是通过他的官方简介,更加认识到他除了是一名官员之外,还是一位新教育的实践者、全民阅读的推广者。

  再一次的近距离接触朱永新老师则是通过阅读他的散文自选集《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通过这本书,全方位认识到了朱老师的为人、性情、爱好以及对事业的追求与思考等内容。通读全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朱老师是一位将个人追求与家国情况完美融合的学者型官员,并且将他这两种追求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是他对教育的关注与阅读的喜爱。

  他坚信“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你能用它来改变世界”。在本书第四辑《我们正在涨潮的海上》的诸篇文章中,朱老师通过与新教育同仁的书信,集中展示了他的追求与抱负,这是他将个人理想与报效国家的伟大事业有机结合的执着实践与探索。是什么支撑他一路披荆斩棘越走越远?是使命!他说:“走在由梦想而理想的道路上,我们经历了不知凡几的苦难,我们承受了种种不为人知的误解,为什么我们从未退缩,为什么我们的同仁越来越多?——是使命!”具体而言,就是四大使命:是一种为重建心灵凤凰涅槃的使命;是一种以生命为笔不懈书写的使命;是一种让教育生活幸福完整的使命;是一种对中国教育添砖加瓦的使命。真是因为这样崇高的使命,朱老师们才当仁不让地将千千万万师生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并以勇敢的时间和大胆的探索,让千千万万中国家庭从中受益。

  朱老师推广新教育与他酷爱阅读密不可分。在《回望阅读这一路》中,他说“新教育诞生的直接起因,就是一颗心被阅读点燃的过程”。

  对于阅读的爱好,朱老师把它当成了生活的方式,融进了生命的血液。朱老师因为阅读的一段感悟,给我非常深的触动,他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她的阅读水平、每个人的阅读水平,构成了一个民族的阅读高度,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因为阅读和推广新教育,朱老师与众多的名师成为了知己朋友。在本书中,朱老师用大量的篇幅深情回忆起了他与于光远、南怀瑾、星云大师、王蒙、冯骥才等名家大师的交往,让我们一方面感受到了朱老师的良好人缘,也感受到了读书给人带来的无限乐趣。

  作为一个读书人,对于朱老师把读书当成生命最重要、最幸福的事情,我是非常认同的。因为读书,我们能跨域时空、穿透古今,与那些优秀的灵魂来一次灵魂对话。世界上再远的路、再险的山,脚步不可以到达的地方,通过阅读也可以到达。阅读是真正能让人快乐而幸福的事情!

  朱老师为人师表,在他的个人追求与报效国家的事业上,他通过阅读,进而通过新教育的实践,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读后感(二):一本让孩子、家长、老师共同受益的书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这是一本关于阅读的书,这是一本关于儿童的书,这是一本关于快乐和幸福的书。

  这本书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由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国际阅读推广IBBY-iRead奖得主朱永新的散文自选集《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该书作者不仅在教育界享有盛名,同时还分别主编教育类、阅读类书籍若干,所著书籍曾经荣获过国家级大奖,因此,作者应该属于学者型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应该具有一定的思想和哲学深度。具体到作者新出的这本《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的散文集,暂且不看内容,先只看书名——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就给人以拨云见日的坚定信念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无尽力量。确实,教育与人启智,阅读给人以智慧与力量,而这也是这本书的主题所在。

  该书由著名作家、画家、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作序,称其为《思想的散文》。冯骥才在序文中写道:“我们无法从这本散文集里,纵观他对新教育系统的思考,然而我们却能从这些自由自在散文的篇章中,从他有情有义的状物述人、谈文论道中,被他种种思想的片段、心灵的偶得、精神的探究所触动,所启发,跟随着他一起饶有兴趣地感知生活,咀嚼事理,思索未来。这便是这本散文集送给我们的礼物。最美好的礼物是精神的礼物,所以我们阅读。”

  这本书内容共分五辑。

  第一辑是作者所记述的叶圣陶、于光远、星云大师、冯骥才、王蒙等作家、教育家、思想家的回忆性文章,作者通过描述这些名家、学者的思想与生活,回忆与其中部分人员交往中的点点滴滴,继而描摹出他们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乐观的生活情趣,展示了他们严谨、豁达的人生。

  第二辑是作者关于读书与教育方面的文章,题目就是“把生命读成传奇大书”。作者在这一部分前9篇文章中,重点阐述阅读在全民终身教育、全民素质提升方面的作用。在《回望阅读这一路》一文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新教育组织在全民阅读推广过程中所做的努力;《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一文,更指出阅读力就是精神力、就是竞争力、就是凝聚力、就是幸福力,最后以国家层面对阅读的推广和倡导,进一步提出全民阅读,让我们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后以四篇文章的篇幅阐述了领导=干部为什么要读书、如何有时间读书、应该读什么书和如何读书。其中如何读书不仅适用于领导=干部,更适用于所有喜爱读书的人,如:目标导向,制定系统读书计划;针对问题,结合中心工作读书;学思结合,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详有略,浏览与精读相结合;注重积累,争取成为一个领域的“小专家”;共同阅读,带动大家一起读书。同时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指出经典的电影和简写本永远不能够替代对原著的阅读。在后面的几篇文章中,分别阐述了在教育中,老师、家庭、父母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特别对于母亲的角色,作者写到一是要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二是要尽早给孩子朗读、讲故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三是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篇,作者鼓励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为自己的人生寻找原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和行动,同时结合自己的经历,要求写作者应该为创作优秀的作品不断追求和坚持,才能拥有水滴石穿的力量。

  第三辑是作者自序、书评一类的文章,如作者对冯骥才的书的评价,对金波的儿童诗、赵丽宏的散文、周国平哲学著作的推介等,但是无一例外地都是站在儿童的角度,以适合少年儿童阅读为出发点,进行评价,同时也表明作者对于儿童文学的创作观点,如在对曹文轩作品的评价中,作者这样写到:“阅读曹文轩先生的作品,我正是从那宁静而深邃的美中,感受到了思想的力量——那源自一种理想的力量。……他的作品通常不会直接鞭挞丑恶,而是热情讴歌美好;不破不立,他是以破为立,用尽全力去挖掘、呈现美好,从而让丑恶自惭形秽地退却。”这毋宁说是作者自己的认识,不如说是儿童文学创作的准绳或者宣言。儿童是纯洁的,他们的思想中也是美好和善良的。扬善,也正是儿童文学所承载的使命和职责,引导儿童在美与善中快乐成长。

  到了第四辑,就是作者从2010年到2020年节日期间对新教育同仁的节日寄语,作者带着我们从正在涨潮的海上出发,带着使命带着爱,用理想规划人生的选择,高扬起信念之帆远航,向没被污染的远方重新出发,迎接“人机共教”的新时代。在这一部分,作者向教育者提出了自己的希望,要求他们做贵人,不做匠人,让思考为行动导航,让传播美好成为本能。并指出教育就是拨开眼前乌云的唯一途径,作为诲人不倦者,爱是教育的火焰,要以理解为核心,以尊重为前提,以智慧为燃料,以宽容为润滑,以行动为基石,从而帮助莘莘学子达到理想的彼岸。

  第五辑是作者历年来的感怀诗和关于教育方面的诗歌,以诗歌的形式来追寻先贤的足迹,聆听大师的声音,尤其是《阅读的力量》这首诗歌,可以配乐朗诵。

  教育走进心灵深处,阅读洗涤我们的心灵。在朱永新的这本散文集中,上述的干货还有很多。从狭义的散文分类来说,他的散文已经很具有哲理性,因而应划归哲理散文的范畴。所以,这本散文集不仅适合学生阅读,还适合家长和老师阅读,大家在阅读中各取所需,在教育中各负其责,共同提升对孩子的教育质量,让孩子轻松进入理想的殿堂,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读后感(三):一本让孩子、家长、老师共同受益的书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这是一本关于阅读的书,这是一本关于儿童的书,这是一本关于快乐和幸福的书。

  这本书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由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国际阅读推广IBBY-iRead奖得主朱永新的散文自选集《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该书作者不仅在教育界享有盛名,同时还是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北大、北师大、华东师大、同济大学兼职教授,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作者在中国教育界、民主党派久负盛名,分别主编教育类、阅读类书籍若干,所著书籍曾经荣获过国家级大奖,因此,作者应该属于学者型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应该具有一定的思想和哲学深度。具体到作者新出的这本《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的散文集,暂且不看内容,先只看书名——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就给人以拨云见日的坚定信念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无尽力量。确实,教育与人启智,阅读给人以智慧与力量,而这也是这本书的主题所在。

  该书由著名作家、画家、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作序,称其为《思想的散文》。冯骥才在序文中写道:“我们无法从这本散文集里,纵观他对新教育系统的思考,然而我们却能从这些自由自在散文的篇章中,从他有情有义的状物述人、谈文论道中,被他种种思想的片段、心灵的偶得、精神的探究所触动,所启发,跟随着他一起饶有兴趣地感知生活,咀嚼事理,思索未来。这便是这本散文集送给我们的礼物。最美好的礼物是精神的礼物,所以我们阅读。”

  这本书内容共分五辑。

  第一辑是作者所记述的叶圣陶、于光远、星云大师、冯骥才、王蒙等作家、教育家、思想家的回忆性文章,作者通过描述这些名家、学者的思想与生活,回忆与其中部分人员交往中的点点滴滴,继而描摹出他们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乐观的生活情趣,展示了他们严谨、豁达的人生。

  第二辑是作者关于读书与教育方面的文章,题目就是“把生命读成传奇大书”。作者在这一部分前9篇文章中,重点阐述阅读在全民终身教育、全民素质提升方面的作用。在《回望阅读这一路》一文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新教育组织在全民阅读推广过程中所做的努力;《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一文,更指出阅读力就是精神力、就是竞争力、就是凝聚力、就是幸福力,最后以国家层面对阅读的推广和倡导,进一步提出全民阅读,让我们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后以四篇文章的篇幅阐述了领导干部为什么要读书、如何有时间读书、应该读什么书和如何读书。其中如何读书不仅适用于领导干部,更适用于所有喜爱读书的人,如:目标导向,制定系统读书计划;针对问题,结合中心工作读书;学思结合,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详有略,浏览与精读相结合;注重积累,争取成为一个领域的“小专家”;共同阅读,带动大家一起读书。同时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指出经典的电影和简写本永远不能够替代对原著的阅读。在后面的几篇文章中,分别阐述了在教育中,老师、家庭、父母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特别对于母亲的角色,作者写到一是要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二是要尽早给孩子朗读、讲故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三是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篇,作者鼓励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为自己的人生寻找原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和行动,同时结合自己的经历,要求写作者应该为创作优秀的作品不断追求和坚持,才能拥有水滴石穿的力量。

  第三辑是作者自序、书评一类的文章,如作者对冯骥才的书的评价,对金波的儿童诗、赵丽宏的散文、周国平哲学著作的推介等,但是无一例外地都是站在儿童的角度,以适合少年儿童阅读为出发点,进行评价,同时也表明作者对于儿童文学的创作观点,如在对曹文轩作品的评价中,作者这样写到:“阅读曹文轩先生的作品,我正是从那宁静而深邃的美中,感受到了思想的力量——那源自一种理想的力量。……他的作品通常不会直接鞭挞丑恶,而是热情讴歌美好;不破不立,他是以破为立,用尽全力去挖掘、呈现美好,从而让丑恶自惭形秽地退却。”这毋宁说是作者自己的认识,不如说是儿童文学创作的准绳或者宣言。儿童是纯洁的,他们的思想中也是美好和善良的。扬善,也正是儿童文学所承载的使命和职责,引导儿童在美与善中快乐成长。

  到了第四辑,就是作者从2010年到2020年节日期间对新教育同仁的节日寄语,作者带着我们从正在涨潮的海上出发,带着使命带着爱,用理想规划人生的选择,高扬起信念之帆远航,向没被污染的远方重新出发,迎接“人机共教”的新时代。在这一部分,作者向教育者提出了自己的希望,要求他们做贵人,不做匠人,让思考为行动导航,让传播美好成为本能。并指出教育就是拨开眼前乌云的唯一途径,作为诲人不倦者,爱是教育的火焰,要以理解为核心,以尊重为前提,以智慧为燃料,以宽容为润滑,以行动为基石,从而帮助莘莘学子达到理想的彼岸。

  第五辑是作者历年来的感怀诗和关于教育方面的诗歌,以诗歌的形式来追寻先贤的足迹,聆听大师的声音,尤其是《阅读的力量》这首诗歌,可以配乐朗诵。

  教育走进心灵深处,阅读洗涤我们的心灵。在朱永新的这本散文集中,上述的干货还有很多。从狭义的散文分类来说,他的散文已经很具有哲理性,因而应划归哲理散文的范畴。所以,这本散文集不仅适合学生阅读,还适合家长和老师阅读,大家在阅读中各取所需,在教育中各负其责,共同提升对孩子的教育质量,让孩子轻松进入理想的殿堂,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读后感(四):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孩子

  之所以读朱永新先生的《每一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是因为我对自己父亲这个角色的恐慌。

  朱永新老师有很多头衔,不仅在政治上步步高升,在学术上也有极大成就,但我最看重的是他“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这一身份。这些年自己也读了一些书,知道决定一个人一生的人格与走向的很可能就是童年的教育与引领,但当自己做了父亲,对于怎样教育和引领依然感觉很是茫然。我是一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知道高考制度对于我们这样的农村孩子是唯一的出路,也是目前能想到的最公平的道路。但同时也知道一切以考试为目的,一切以分数为成败依据的教育模式抹杀了什么。

  《每一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让我了解到了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实验”,这似乎是我一直寻找但未能打开的一扇窗户,是朱永新老师为我打开了。

  这本《每一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是朱永新老师的自选集,共分为五辑。

  第一辑是对几位教育界、学术界大师的缅怀与纪念文章,总结了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等教育家的教育理念,书写了作者与冯骥才、王蒙等作家的交往,是对诸位先生一生追求的理想人格的挖掘和再发扬。

  第二辑是对于阅读、教育的观点与论述性文章,提倡全民阅读,分析了干部为什么要读书,怎么读书,要读什么书等问题。在这一辑中个人感受最强烈的是作者对于全民阅读以及阅读对于整个民族精神力量塑造的重要性的论述。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主要在于我们除了物质世界之外还有广阔的精神世界,一个民族的真正强大是其精神文明的强大。自由、博大、宽容的精神文化环境必然会带来科技、艺术的繁荣,所以我们的教育不仅仅要抓住科技与技术的结果与末节,更要注重精神文化世界培养这一根本。

  第三辑是作者多年来所写的文学评论、序跋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朱永新老师的文学观,也可以看到他一直以来对于儿童文学的关注。儿童的世界如同一片蔚蓝的天空,需要通过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父母的引领)不断填充这片天空,就看我们填充的是阴暗的乌云还是璀璨的星河。

  第四辑是作者近十年来在各个不同的节日对于新教育同仁的寄语。通过这些寄语,我不仅更深一步了解了新教育的本质,更是看到了朱永新老师的理想主义人格。我想,这些话他不仅仅是说给新教育的同仁,更是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听到。他告诉我们要“带着使命,带着爱”带领孩子“向没被污染的远方重新出发”,告诉我们要“让教育沐浴在人性的光辉里”,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用一束光照亮另一束光。

  最后一辑是朱永新老师的诗歌精选,这些诗歌的主题依然围绕着教育关注着儿童的精神成长,只是用了另一种不同于散文的更加凝练抽象艺术的语言方式,表达自己对于阅读对于教育的观点。

  在阅读过程我对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实验产生了极大兴趣,趁机又从图书馆找来了一部分其新教育实验相关的作品阅读,可谓受益匪浅。

  在心理学上有一句经典的话,大意是: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可见童年对于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实验正是从健康的童年出发,一方面倡导尽早给孩子朗读、讲述一些经典儿童故事,以亲子共读的形式养成孩子的阅读习惯,从而开阔孩子的文化视野。其次,倡导以爱为润滑剂的家庭教育,用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使其在成年后形成宽容、博爱积极健康的人格。再者,倡导师生共读的学校环境,以“晨读--午诵--晚省”的形式养成良好的师生共读习惯,让孩子们在童年就能与经典相遇,让经典伴随他们的一生。

  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实验简单概括,有以下几大核心理念。

  其一: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教育是真正以人为本的行为,不仅仅是学生,也包括老师,包括所有人的精神世界与生存状态。新教育实验就是要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老师、学生、家长都得到精神的成长,形成勇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和超越自我的精神。

  其二: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我们所经历的教育就是以成绩论英雄,以升学率论成败的教育,如今这种教育模式依然大行其道。当我们离开校园走上社会才发现那些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填鸭式灌输的知识点要么随着不再考试而忘记就是根本无法在社会实践中应运。新教育实验倡导老师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而不是只盯着考试。

  其三: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

  还是我在文章开头说的那句话,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人除了物质世界以外还有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决定了拥有怎样的人格与人性,一个人的人格与人性也决定着其一生的行为与成败。新教育实验就是倡导重视精神世界的构建,感受成功,培养积极自信的心态,不断挑战自我,走向更大的成功。

  其四: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无论是一家企业、一种产品、一座城市亦或是一个个体的人,想要取得较大的成就,必须具有独特的个性,区别于其他的企业、产品、城市或者其他人。教育就应该是一个寻找每个人独特性的过程,或者是培养每个人独特性的过程,随物赋形,因材施教。其实这种观点古人就已知晓,只是我们在流水线一般的应试教育中将其丢弃了。

  其五: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人,是所有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是文明的开创者和传播者。教育的终极意义我觉得就是要让学生理解那些古人曾经创造的辉煌的文化,并且拥有强烈的使命感去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如要实现这一终极意义,首先就要让师生与那些辉煌的文化与崇高的精神进行深度交流,而深度交流的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阅读。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刚刚学着做一个父亲,我的内心无比恐慌,我反复问自己: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孩子?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实验似乎给了我一个答案。用爱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带领孩子阅读经典,不必一定要求有多高的分数,但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探寻到与古今中外伟大精神交流的通道,拥有积极、善良、健康的人格。无论物质生活能获得多大的满足,我都希望他能拥有一个独属于自己的辽阔的精神宇宙,用独属于自己的方式去认识这个世界,用阅读摆脱平庸。

  2021年6月22日夜

  曹文学于渤海之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