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治帝国》读后感100字
《文治帝国》是一本由艾公子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4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治帝国》读后感(一):历史影像下的宋朝
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之中,宋朝是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从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到1276年元朝攻破临安,经历崖山海战南宋正式灭亡,两宋共历十八帝,传承三百一十九年。在三百多年的历史传承之中,由于其不断经历游牧民族的入侵,在军事上的节节败退,特别是与汉唐帝国相比使得两宋在国人眼中是积弱的一个形象。
面对历史我们应该以公正客观的眼光看待宋朝,在否定某些方面的同时也该予以肯定。陈寅恪先生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有着完善的政治制度,从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开始就采取了崇文抑武、君臣共治的方针,同时加强中央集权,由于其重文轻武的国策再加上宽容的政治环境,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人墨客。最典型的莫过于唐宋八大家,宋独占其六。宋朝文治之风之最当属封建王朝的顶峰,同时两宋商业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上了宋朝的收入。事物都有两面性,两宋在面临外族的入侵之时,则尽显无奈、弱小与悲壮。抗辽失败幽云十六州收复无望,澶渊之盟、靖康之耻、岳飞北伐的失败,采石之战、崖山海战,这一系列的战争也标志着宋朝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文治帝国:大宋300年的世运与人物》一书通过时间顺序,从陈桥兵变,写到崖山海战,用34个人物串起两宋大事件,包括宋朝开国、北伐、文化盛况、党争漩涡、靖康之变、南渡偏安、崖山亡国等历史。《文治帝国:大宋300年的世运与人物》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详细详尽读起来不枯燥,通过不同的人物以及历史事件将宋史呈现在读者面前。《文治帝国》全书结构清晰、文章耐读,适合普通读者梳理宋史脉络,了解宋朝人物。
在《文治帝国》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宋的王侯将相士族公卿,可以了解两宋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等各方面的内容。当然就我个人来讲面对书中一个个曾经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之前对我来讲可能是一个名字,一个事件。而今通过这本书曾经的历史人物则更加的丰富立体的展现在眼前,不管是文坛领袖欧阳修,还是一代大家苏轼,亦或是未曾立传的“艳词”诗人柳永……一个名字就是一段历史的积淀,一段故事代表了历史的另一个走向。
“公元111世纪的中国,文化圈最牛的两拨人,一拨是四川眉山苏轼他们家,另一拨是江西人,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写‘江湖夜雨十年灯’的黄庭坚。”宋朝可以说是属于文人最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文人可谓是掌握着这个朝代的走向。从北宋建立到南宋建都临安,这个朝代经历了耻辱,也经历了商业的发展,皇权的统治非常的到位,中央对于地方始终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两宋最大的悲剧莫过于轻视武备,在四面强敌的环境下,一直靠着割地赔款换取短暂的和平。
宗泽临终前的三呼“过河”,岳飞供状上只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两宋300多年的传承,直到崖山海战一切都消亡了,清明上河图中的开封消失了,纸醉金迷的临安消失了,曾经繁花似锦的王朝覆灭了,风雨飘摇下的帝国最终也迎来了末日悲歌。而大宋盛衰的密码皆在《文治帝国》眼前的这片旧山河,正待一切从头起。
《文治帝国》读后感(二):人说弱宋无强兵,殊不知宋朝文治登峰造极,以文治国,大宋强撑之下的300年
混乱的五代尽头是宋朝。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受众人瞩目且极具争议的朝代,没有一个王朝像它一样始终贯彻着崇文抑武、守内虚外,以文治国的国策,也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可以如宋朝一般涌现出大量的、为后世所称颂的诗词大家,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看似软弱、武力不强的王朝又是如何撑到300年之久的?艾公子所编撰的《文治帝国》将以新闻深度报道式的写作方式借人物之事记一代之史,带我们一窥大宋300年的世运与人物。
“众卿没有谋逆之心,但你们的属下可能会有人为了谋求富贵,再给你们来个黄袍加身,那该如何是好?”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朱元璋这个大宋的开国皇帝登基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闻名于世的“杯酒释兵权”,不费一兵一卒便将兵权收回,此举充分的显示出了一代帝王赵匡胤在政治上杰出的御人之术。
只可惜再杰出的皇帝,再繁荣的盛世也无法避免百年之后继任者在位期间的肆意妄为,宋朝的第二代皇帝宋太宗因为决策失误将大宋的精兵强将损失殆尽,让本属强盛时期的宋朝提前进入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或许宋朝在对外的举措上不如其他朝代般杀伐果断,但是在其他的各个领域却有所建树,在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赵光义所造成的积贫积弱的时代,宋朝的经济、思想、科技发展到了最高峰,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
邓广铭曾说:“两宋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在宋朝的历史当中出现了许多的杰出诗人,例如柳永、李清照、周邦彦、张先、晏几道、秦观、晏殊、宋祁、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纲、李重元、孙光宪等。在整个华夏文明史内宋朝是唯一一个可以和唐朝齐名的朝代,甚至可以说它超越了唐朝,比唐朝更繁华舒适。
在大宋王朝抛开开国皇帝朱元璋,最有名的当属那个称之为天才艺术家的皇帝宋徽宗赵佶,他擅长书法、绘画,能诗词,多才多艺,他的艺术造诣不亚于当代的诸多诗词大家。他爱修筑壮丽的宫殿,也曾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可就是这样一个天才艺术家却不善政治权术,被后世道之“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自太祖起宋朝便一直处于文人鼎盛的局面,在宋徽宗抗金那个时期更是找不到一个武将可以带领宋朝的军队出兵抗金,其在位期间又因好大喜功最终酿成大祸“靖康之变”,成为金人的俘虏,导致北宋就此灭亡的大事件。
可就是这样一个只会一味地以赔代战的大宋朝立国三百余年,期间二度倾覆,皆缘于外患,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
在大宋帝国浮沉三百年里,这18位平庸帝王却为我们缔造出一个中华文明的盛极之世:它是一个不太强大但有幸福感的朝代,没有一个朝代,比宋朝更懂生活、更懂美。诚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从陈桥到崖山,《文治帝国》带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大宋历史上主宰着朝代兴衰的人物和大事件,看到了历史上真实的“潘仁美”、被遗忘的种家将、被传闻击垮的欧阳修、将大宋带入深渊的“女中尧舜”······同时也看到了群臣共治时代下大宋王朝三百年的兴衰嬗变。
《文治帝国》读后感(三):《文治帝国》:在故事中,揭开宋朝重文轻武的真正底色
宋朝是中国文化、科技最为发达的中国古代朝代,大量的文人墨客、能臣清官,甚至科学发明家出现在了这个朝代。那些大明明鼎鼎的名字,欧阳修、苏轼、寇准、范仲淹、柳永、王安石、司马光、陆游,毕昇等等,当然也包括开创了理学的周敦颐、程颢、程颐等,这是一个文治的天下。在文官系统的统治下,国家、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应的武将系统却得到了绝对的遏制。 北宋从开国不久,就面临着檀渊之盟这种丧权辱国的条约,虽然这一条约给北宋带来了长达100年的和平,但北宋是一个弱小可欺的形象,在我们周边少数民族的政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而在之后的靖康耻、崖山跳海也只是这一底色下的激起的浪花!这就是这个国家、这个政权、这个《文治帝国》所必然经历的一切。
艾公子,网络创作大家,爱好历史,因此他所写的历史书就有着科普的性质。文笔更加轻松,故事性更强,更适合我们普通读者阅读。而他的这一本《文治帝国》用34个人物串连起了宋朝300年的历史。看中国历史上这个最为另类的王朝兴衰荣辱的过程。 说宋朝另类是因为这一个王朝确是很多文人向往的典范。如果我们现代人最想回到哪一个朝代?宋朝无疑是最佳选择。在宋朝的很长时间内都是文人们的天下,更为靠谱的是宋朝有不杀文臣的惯例,这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无法做到的。还有比这更适合为我们生活的时代吗?犯了错误都可以免于一死。像苏轼这种不畏强权,得罪了很多官场大佬的人物,也都只是一贬再贬,最终贬到了岭南。如果想了解苏家的故事,可以看一下书中的那一篇《苏洵:大宋最牛老爸》。无论题目还是文章风格,都能见证这本书的写作基调,就是在调侃中让我们增长历史知识。
作者喜欢给历史翻案。潘仁美因为杨家将而家喻户晓,但历史上的潘美确实北宋开国的大功臣。而他之所以成为小说中的那个潘仁美,更多的是中国文化宣传的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褒必有贬,为了体现杨家将的丰功伟绩,必然有着一个反面典型来衬托。而潘美无疑在杨业的失败之中犯了错误而背上了千古骂名。但这并不是真实的潘美,我们可以欣赏文学之美,但也要探寻历史真实之美。
相比潘美这种被污名化了的人物,还有很多被遗忘了的大人物。在《水浒传》中,我们知道了有个老种经略相公。而这里说的老种,就是北宋名将种师道。杨家将虽然名声在外,但杨家将的真实性却是值得怀疑的。杨业确有其人,但他的儿孙、杨家女将更多的来自于文学创作。但种家将确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成为差一点挽救了大宋朝的边关将军,他们却被历史遗忘了,这也是宋朝重文轻武的典型案例。种家将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丰功伟绩?种师道和他的儿孙们为了宋朝做出了哪些功劳?打开这本书,这是我们翻阅历史,需要被记起的部分。
在这本以故事为主体的历史书中,宋朝有名的皇帝当然是故事的主角,从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到签了檀渊之盟的宋真宗,给了大宋40年安定平和的宋仁宗,到被吓破了胆的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立志北伐的宋效宗等等,都是不得不书写的存在,他们是宋朝的正统,也是这个王朝的根基,而其他大臣、名人就是这个王朝的那些灿若星辰的点缀,他们构成了宋朝历史的全部。 打开这本《文治帝国》,让我们走进宋朝的王庭、市井,跟随着这些历史上的名人,徜徉在那个时空,体会着当时的社会风气、风土人情、家国情怀。历史已经成为历史,但宋朝的文治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一个王庭、一个国家,还是要有着强大的武力,这才是我们自保的资本。
《文治帝国》读后感(四):真假奸臣?昏君明君?听这些宋代历史人物们来讲一讲他们真实的故事吧
写宋史的书,真的可以用卷帙浩繁来形容了,在这些描写宋代的历史书籍和文献著作当中,《文治帝国》可以算是比较别出心裁的一本,虽是以时间为序,但串联起整本书的却是34个历史人物,《文治帝国》不算是非常专业的历史研究著作,但却是一本历史性强、趣味性强、阅读性强的“三强”型入门读物。
因为宋史相关作品和评论已经很多,所以不再多加赘述,下面只从权、臣、文三个方面,来聊一聊《文治帝国》中个人比较感兴趣的“三最”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前段时间由唐嫣主演的号称“大女主史诗巨制”的古装电视连续剧《燕云台》,她所出演的就是这位“大女主”萧燕燕。
电视剧有几分真几分假这里不做评论,但萧燕燕在真实的历史确是名副其实的“大女主”。
萧燕燕是辽景宗的妻子、辽圣宗的母亲承天皇太后萧绰,也是宋朝的“死对头”,常常让宋人闻风丧胆的存在,甚至让宋太宗灭北汉后本来想一鼓作气端了辽,结果乘坐着驴车百米加速往南逃,落得个“大宋车神”的传说。
写宋朝为什么要先聊聊辽国太后呢?因为她真的是一位奇女子!
萧太后在各种电视电影作品中的演绎形象并不太好,甚至大多是阴狠毒辣的负面形象,其实这跟“杨家将”故事的悲壮、情节的热血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历史上的萧绰从小就是契丹贵族中最璀璨的明珠,名字中的“绰”字取自唐代诗人元稹“曾经绰立侍丹墀,绽蕊宫花拂面枝”的诗句,有轻盈柔美之意,也暗示着她是要侍奉天子的。
历史的走向也确实如此,取消先前的婚约之后的萧绰在17岁的时候嫁给了辽景宗并很快被册立为后,然而好景不长,这位皇帝丈夫在年仅35岁时就病死在了出猎途中,可萧绰能就能在不仅没有因为成为了孤儿寡母而饱受欺凌,反而运用高超的政治手段利用大臣迅速平定了动荡的局面。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萧绰还和自己先前取消婚姻的“未婚夫”韩德让堂而皇之地谈起了君臣恋,还成功得到了辽圣宗允许,赐名耶律隆运,在死后甚至可以陪葬在萧太后陵墓之侧,让这对恋人继续相伴相守。
说完她的爱情传奇,再来聊聊她的军事才能吧。
燕燕打仗有多厉害呢?《文治帝国》中是这样形容的:
“萧太后人狠话不多,在短短四年间,以消灭宋军有生力量为战略目标,致使宋朝“沿边疮痍之卒不满万”。有学者统计,萧太后南征,至少歼灭了宋军15万兵力。这个女人,让北宋军民闻风丧胆。”
打仗虽狠,但事实上萧太后的政策非但不像小说和演义中的那样残暴凶狠、十恶不赦,反而非常宽松仁慈,甚至吸引了不少北宋边境的贫民前来归附,同时奠定宋辽百年和平的澶渊之盟。
潘美是谁?或许很多人说不上来,但要是说起“大奸臣”潘仁美,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在各种各样跟“杨家将”故事有关的小说化本当中,潘仁美总是以残害忠良、无恶不作的大奸臣形象出现。
事实上,这真可以说得上是一桩千古奇冤了。
《文治帝国》中这样形容这件流传了几代几世的大冤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曾被人冤枉过,都知道被冤枉的滋味不好受。更何况是以历史的名义,用时间之笔去冤枉一个忠臣为奸臣,这绝对是比窦娥还冤的冤案。”
他冤在哪?怨就怨在这个被世人唾骂了一千多年的大“奸臣”,不仅不奸,反而是个十足的忠臣、良将,而且,“潘仁美”是杨家将相关小说虚构演义的结果,他真正的名字是潘美,虽无“仁”字,但有仁义。
朱元璋曾评价潘美说:如汉陈平、冯异、宋潘美皆节义,兼善始终,可以庙祀。
那么,潘美的名声是怎么一步一步坏成这个样子了?说来说去,还是跟悲情英雄杨业以及“杨家将”的故事有着脱不开的关系,当初监军钳制主帅的制度设计造成了潘美“眼睁睁”看着杨业去送死的惨烈局面,但潘美却因《杨家将》的演绎而背负残害忠良骂名上千年。
其实历史上不是没有人想过要为潘美说句公道话,清人七十一就曾这样说过:
“潘美本宋初名将,以功名令终。近世小说所谓《杨家将》者,独丑诋之,不遗余力。或以为杨业之死,潘与有责焉。按李广之死,责在卫青,后世不闻诋青以伸广者。潘美乃无端蒙恶名,诚所谓有幸有不幸哉!按潘美性最平易近人,有功益谨慎,能保令名以终者,非无故也。潘美处功高震主之地而能谨慎,宜守保令名以终也。独其身后无端之毁,不知从何而来?”
如此一个仁义战将被“黑化”至此,怎能让人不觉得意难平?
《宋史》评价说,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
在赫赫有名的横跨唐宋的“F8”——唐宋八大家当中,曾巩可以说是“人气”最低的一位。说起其他的七位,人们总能脱口而出他们的代表作品,但若问起曾巩写过什么,又有多少人能不假思索地说上来呢?
曾巩的官场之路走得并不平顺,他并未曾做过高官,却受到过颇多赞誉和认可,很多自视甚高的文坛、政坛的大佬级人物都对曾巩非常的推崇。要知道,能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也绝对不是浪得虚名的,然而无论从文坛还是官场来说,曾巩这一路走来着实不容易。
曾巩有才,但怎奈何那个年代本就是一个群星荟萃的时代,就连十分认可曾巩的欧阳修,都在几经权衡之后选择了送苏轼“出道”,大有几分“既生瑜,何生亮”的意味。
对于曾巩和苏轼之间的区别,《文治帝国》中引用了近代朝鲜文学家黄玹的一段评论,以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物来做了个十分有趣又形象的比喻:
“曾巩就像郭靖,一招一式都有师承,中规中矩,却无人能敌;而苏轼就像令狐冲,无招胜有招,不仅厉害,而且是武林中特立独行的异类。”
曾巩文章路子正、人品也很正,然而虽才华横溢却因不趋炎附势而屡试不第,甚至让欧阳修都不禁发出“连曾巩这样的人才都未能被录取,考试部门的评审标准,真的科学吗”的质问来为他打抱不平。
即便后来进入官场之后,所坐之位也未能与之志大才高相匹配,且官场之路颇多逆境,不过曾巩从来心态平和,一句“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足以窥得他的心境。
曾巩的文笔在朱熹眼中是“峻洁”“平正”“好懂”“简庄静重”的,在后世的几代中也是颇受推崇的,但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后,却因为思想主题、审美趣味等出现转向而开始受到冷落。
虽说一切都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但这样一位真才实学且为人正直的文人,却逐渐沦为一个文坛“小透明”,实在可惜、可叹。
在宋史当中还有很多趣闻、趣事,以及被误解的历史人物,《文治帝国》以通俗的形式还原了一部真实又生动的宋朝历史,34个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串联成一部比电视剧更精彩的历史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