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的终结:1985-1991》的读后感大全
《冷战的终结:1985-1991》是一本由【英】罗伯特·瑟维斯著作,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79.00,页数:7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冷战的终结:1985-1991》读后感(一):草稿
苏联的八一九政变,戈尔巴乔夫被软禁,只是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没有将叶利钦及时进行控制,最终导致政变失败。早有主权意识的立陶宛1990年3月11日率先独立,当乌克兰宣布独立时,面积最大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也宣布独立。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次日立国69年的苏联正式解体, 分裂为十五个民族国家: 俄罗斯:跨东欧和东北亚 东欧三国: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 北高加索三国: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 波罗地海三国:立陶宛,拉托维亚,爱沙尼亚
学者罗伯特瑟维斯,对冷战历史进行了认真研究,分析了当时苏联所处的环境,重点从政治角度对其崩溃进行了细致研究。
一、签订合约
多勃雷宁1983年2月5日在白宫,同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的秘密会见,这是里根同“邪恶帝国”的代表进行的第一次面对面会谈,他表达了同苏联建立良好关系、不希望两国发生战争的愿望。当时正值美苏关系处于低谷时期,里根的这个举动可以说是非同寻常的。
二、星球大战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陷入冷战状态,两国间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核战争,从而把整个地球陷入黑暗中。让人惊讶的是,当时号称星球大战体系的美国,宣传上应该是能够抵抗住核威胁的,结果却是相互伤害的结局。
在新一轮的军备竞赛中苏联已经走上不归路,而美国则在虚张声势中,进一步瓦解苏联,而苏联则不断衰弱。戈尔巴乔夫以为美国等西方国家援助会源源不断进来,但没想到他等来的只是苏联解体。“星球大战”计划是里根最为得意的一招,也加速了苏联解体。
“星球大战计划”的出台背景是在冷战后期,由于苏联拥有比美国更强大的核攻击力量和导弹破防能力,美国害怕“核平衡”的形势被打破,需要建立有效的反导弹系
《冷战的终结:1985-1991》读后感(二):冷战终结是世界的变革亦是个人外交的成功
1945年之后的40来年,地球数次滚过死亡阴影笼罩的山谷,随着这两个超级大国在一系列悬而未决的危机对峙中,他们的意识形态盟友在亚洲和非洲进行代理人斗争中,地球总是面临核毁灭的威胁。然而,在1985年发生了一些事情,让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有了转机。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如罗伯特·瑟维斯所写的那样,这是一种“既不战争也不和平的状态”,真实之间又让人充满了陌生感,一场从未宣战过的全球战争,两名战斗人员从未在战场上交战过,但在整个战争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们都保持着紧张且正常的外交和经济关系。
这是一场由意识形态冲突和经济竞争引发的战争,几十年来,每一方都超乎想象地竭力使对方的世界观合法化,就像普鲁士将军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夸大其词将战争描述为旷日持久的反乌托邦一样,都想着通过其他方式来延续政策。
然而在其持续的几十年中,人们渐渐所感到害怕的不是传统战场的损失和被征服的恐惧,而是历史上第一次对冷战的恐惧——人类物种的彻底毁灭。苏联和美国的统治者也渐渐明白一个道理——热核战争不可能有赢家。
从赫鲁晓夫夸夸其谈的“我们将埋葬你”的言辞,再到1979 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罗伯特·瑟维斯迅速勾勒出数十年来的艰难时期,但是,在这本书中,他最关心的是长期复杂冲突导致的在很大程度上无法预见的结局。
而这一切的转机是因为两个人的出现,一个是与战争贩子形象作斗争的和平缔造者,另一个是与顽固、根深蒂固的官僚作斗争的改革者——一位年轻的改革者,致力于同时将俄罗斯共产主义从末日衰败中拯救出来,并结束与美国极其昂贵且极其危险的军备竞赛。1985年3月,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领导人,仅仅四年后,冷战和军备竞赛就结束了。苏联和美国突然和平地达成了惊人的政治解决方案。但,这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危机能够和平地避免,也并不是注定的。
《冷战的终结》记录了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之间惊人的关系,这两位杰出的政治家在非常时期不顾一切地合作,并成为不可或缺的伙伴,至此我们才开始了解到这个个人外交成功的伟大故事之一。当然本书也展示了这群小而精干的政治家如何决心在他们的监督下结束冷战。
罗纳德·里根和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共同事业虽远不及富兰克林·罗斯福和约瑟夫·斯大林,但他们克服分歧的动机却一样多。在这两种情况下,世界都悬而未决,但与二战前辈不同的是,他们不得不在国内与怀疑他们的忠诚度和判断力的怀疑论者作斗争。
当然想要呈现好这个故事,还有两个人必不可少——里根的国务卿乔治·舒尔茨和戈尔巴乔夫的外交部长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这所谓的庞大的国际棋盘上的两位国王和两位骑士,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便是本书的核心。将永远改变现代历史和政治进程的四个人向我们揭示了在灾难面前,世界是如此的相近。
《冷战的终结:1985-1991》读后感(三):难道不觉得很有用吗
在写这篇书评之前,决定先看一看其他人的评价,看过之后倒是有一些话想谈,主要是发现,我想说的,跟已经写出来的寥寥几段评价,好像完全不一个样。
本来我个人是觉得这部书会在以后成为经典的,以后研究冷战史的一部经典,虽然现在可能还不行,毕竟好像现在大家把这书定错了位,以至于产生一些误解。这书虽然可能在写法上会有一些跳跃,又或者说太注重于事件过程而显得思辨有些薄弱,但这本书归根结底是偏非虚构小说,而不是论文。
仅这本书而言,完全没必要对当时美苏两国政策背后做太多的剖析,也没必要对美苏冷战结束下什么结论定义,这本书的角度就是用会议记录,再就是用回忆里的只言片语,来呈现85年到91年冷战结束前的这段过程变化,他只要把如此详实的文献填满全书就可以了,足够了,已经很大篇幅了。以后研究冷战史的学人,必定会在这部书里找到自己的切入点,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实证实例,那这样这本书的价值也就达成了。
继续重申,这本书的角度就是以各种会议所留下的史料作为切入点的,所以行文必然奔忙于各个会议,必然聚焦在当时与会者的心里态度,所以才会给人感觉以文山会海,但国家交往最常见的形式,难道不是去开会吗,领导班子商量决策,难道不用开会的吗。又说对政策背后的剖析不够,这里为什么要深度剖析背后,这些个会议上的描写,都把各方的决策和态度都表明了,没必要过度挖根源呐,是研究一个问题结果不重要,还是过程不重要,这么多详实的政要态度转变过程,这么多会议实质结果,反而落得一个你为什么不剖析这么个评价。要关注人家主要想写什么,而不是只盯着你想看什么,或者等待你预期的那一句答案。
文有千样,有专事剖析的,也有专事整理的,这部书很遗憾就属于后者,但可以就武断地说这书怎样吗,只不过是和养成了的阅读习惯相不协调了。不习惯于叙与论的行文重心的不同,也不习惯于出发者的视角不同。其实这部书中的叙是很重要的,因为态度揭示了很多,一个事件态度甚至比剖析还要重要得多。同样的,换一种视角也很重要,英美本身就是瓦解苏联的直接参与国,从英美的视角,这样看待冷战结束,没问题啊,以英美的视角,揣测苏联的意图和态度,也没问题啊。难道冷战是苏联自己冷着脸照镜子?
结束了我的牢骚,我还是要说,这部书对于研究冷战,帮助太大了,一个是他的体量很大,很轻易就可以找到你研究所需要的会议纪实和与会态度,对于无法轻易接触到第一手材料的研究者来说,这真的很重要;一个是他是从英美的角度来看待冷战结束的,并且还是英美里偏英式的,这一角度与固有的中式角度所看到的,毕竟是不完全一致的,这就又给研究者一个新的研究维度,这也很好,兼听则明对吧。
此外,这部书由于是英美角度来展现冷战终结,所以如果和以苏联角度来写就的苏联最后的一年来对照着来看,或许会有更好的认识。然后这书对核控问题大着笔墨,又可以与指挥与控制这本书相联系,也可以与雷蒙阿隆的民族国家间的和平与战争联系着看。但友情提示哈,这部冷战的终结读起来稍有门槛,里面会频繁出现大量人名,如果对当时完全不了解的,和对密集人名过度敏感的,可以再观望观望。
《冷战的终结:1985-1991》读后感(四):冷战或许终结 变革从未停止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所谓中美“新冷战”的提法始终甚嚣尘上,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加速围堵与遏制更是强化了这一观感。事实上,无论是意识形态阵营间的对抗,还是金融资本全球化的美元霸权,一直作为“冷战”种种形式贯穿时代推进。而2020年爆发的疫情,更加速了世界格局与国际关系的重构,于此时重读历史,无疑有益于我们去探寻其发展规律,从而获得变革更加稳固的支撑与方向。
反映冷战终结题材的书籍或许可以列出一张长长的书单,国际关系、人物传记,各有侧重,不一而足,对这一时期的史料挖掘也在持续之中。而《冷战的终结》这本书吸引我们的独特之处即在于其对史料的独特运用。《冷战的终结》以最新公开的会议记录、谈判记录、演讲稿等材料为基石,结合人物日记、个人文件,重演了“华盛顿和莫斯科如何将不可能的和平变为现实”的厚重历史。
全书主体以时间为线索,聚焦于日内瓦峰会、雷克雅未克峰,着重描写了这一时段美苏两国的政治交锋及国际关系演变,间以美国国内的政治角力、苏联内部的改革斗争以及美苏两国盟友的“革命友谊”。虽篇幅鸿大,但节奏明快,叙事紧凑,以极为流畅的笔调清晰的反映了这一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
当然,作为《列宁传》、《斯大林传》的作者,罗伯特•瑟维斯对人物塑造的能力也不在话下。本书中令人读来尤为鲜活的当属对结束冷战起了关键作用的“四巨头”的描写:里根、戈尔巴乔夫,舒尔茨、谢瓦尔德纳泽。两国对峙的局面下,冲突、阴谋似乎是理所应当的常态,然而将美苏关系推向和平竞争的时代目标中,伟大的人物往往具备非比寻常的作用。显然,美苏领导人各自的实用主义和即兴发挥在他们的交往中、谈判中,为各自理念的捍卫和达成一致目标的灵活变通展现出了非凡的决心和领导魅力,也为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增添了戏剧性的色彩。
篇幅的鸿大及材料聚焦的独特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物更加丰满的形象和历史事件更加全局性的观点,因此想仅仅从这一本书便可通揽全局会略有些失望。观点交相辉映也许相互印证,史料也在不断更新挖掘,若想深入了解这段历史,这本书更多的是提供了别具一格的材料运用方法和这些材料中所反映出的历史舞台。
《冷战的终结》全局性的重塑了一段伟大的历史,有对政治领导人的互动、有对现实压力和理念坚信之间平衡的衡量;有对地缘政治的反思,西欧的“和平运动”与东欧剧变对两大阵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力,何以才能争取盟国和朋友支持?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前人的心路历程与结果展现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中美在贸易、产业政策、 开放政策、政治模式和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将面临越演越烈的“战争”。
在“如何构建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关系”中讲到,疫情催生了不少新问题,但归结起来,还是离不开和平与发展问题。疫情也放大了全球治理体系中不适应、不匹配的问题。各方应该思考如何加以完善,而不是推倒重来,另搞一套。由此看来,无论是冷战抑或新冷战,这一概念本身并不再重要,竞争是永恒的,和平与发展才是共存的核心目标。冷战的概念或许会终结,但对变革的思考将一直持续。
《冷战的终结:1985-1991》读后感(五):这是本什么样的书,我可不可以读?一篇简略规矩的读书参考
总体来看本书呈现出的风貌是一本近似于资料汇编纪实文学,密度非常之大,稍一走神就有跟不上剧情之感,给读者非常大的挑战。非常适合于铁杆历史爱好者细啃。
冷战虽冷,但冷中无时无刻不包含着热。大家都这么敏感,美苏两国的核武器制衡焉知不会一个误会就变成核武器横掷。这种担忧不但是当时存在,现在学者谈论起来都会感到后怕,对核武器的不信任从未消弭过。这正是《奇爱博士》和《指挥与控制》这样的作品不断产生的原因。
奇爱博士 (1964)
8.8
1964 / 美国 英国 / 剧情 喜剧 战争 / 斯坦利·库布里克 / 彼得·塞勒斯 乔治·C·斯科特
指挥与控制
9.5
[美] 艾里克·施洛瑟(Eric Schlosser) / 2021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似乎没有人对当年的对峙持乐观态度,都觉得比起不爆发核战争,爆发的概率其实更大。本书的作者也抱有这样的态度。作者不敢相信冷战未变成热战,不相信冷战怎么会终结。而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深入历史的肌理中,探讨“四巨头”,即戈尔巴乔夫、里根、 谢瓦尔德纳泽和舒尔茨以及其他当时的风云人物是如何通过不断地磋商,妥协,拉锯来试图消除这种紧张关系,最后结束冷战的。
发力点主要就在于是否应停止以导弹和核武器为主的军备竞赛。于是全书所有章节可以归为三类,一是领导人在各个峰会上碰头协商的记录,从日内瓦会议到马耳他峰会共计6个会议;二是领导人之间的各种正式非正式的会面,如撒切尔和里根在戴维营的会面记录;最后就是领导人在自己家里和幕僚商议的记录。
从这些记录的展示中可以看出从一开始大家其实都一心想结束这种对峙,所以,虽然在自己人之间会担心军备裁撤会给对方可乘之机,并且这种想法多少也带到了会议上,造成了数次模棱两可的谈判,但大家在会议上还是尽量怀有真诚的心态。尤其是在86年切尔诺贝利之后,对核设施的恐惧从军用扩大到了民用,使双方都更加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
本书想要探讨的另一个问题是对戈尔巴乔夫的历史评价。作者想知道,亲手结束苏联的戈尔巴乔夫一直备受赞誉,但当时他做这一决定时是主动为之还是迫不得已?显然后一种情况会让戈尔巴乔夫的光辉形象有所减损。所以虽然说是考察“四巨头”的行为,但本书的绝对主角乃是戈尔巴乔夫,可以说几乎每一页都有他的名字出现。从戈尔巴乔夫作为安德罗波夫的副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开始,可以看到与以往了解比较多的晚年的窝囊形象相比,年轻的戈尔巴乔夫是多么犀利、决断,有亲和力,赢得了所有人的喜爱,与撒切尔夫人成为挚友,甚至不敢相信“铁娘子”几乎成为戈尔巴乔夫的迷妹(不是调侃或夸张,文中的描述确实让人有此感觉)。
然而在东欧剧变前后戈尔巴乔夫开忽然变得举棋不定、判断失据,陷入迷茫之中,想要阻止波罗的海国家的独立,尤其是对于东德的独立唉声叹气。可以说柏林墙的倒塌并不是戈尔巴乔夫乐见的景象。至此作者的疑问有了答案。
但能否就此判定戈尔巴乔夫的被动还是要打个问号。其一是无论如何本书还是从美国人的视角观察所得,还需要参考更多的视角(至少俄罗斯自己的说法),其二是与通篇的详实展示相比,最为关键的部分,即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终结前后的叙述忽然变得及其简略,一笔带过,寥寥数语一下子就滑过去了,让人来不及反应赶紧回去看才找到了那么一两句叙述,仿佛快到楼顶时楼梯缺了几节,只能跳一下勉强进入终点。
本书细致的叙述对于如我一样的半吊子来说并不容易,时常盯着长如火车的俄语名字发呆想不起来此乃何人,所做何事。好在书后有详细的人名索引,甚至关于此人与某件事的关联的索引都一一列出,给读者自行查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