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04 21: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经典读后感10篇

  《平均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是一本由托德罗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00,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读后感(一):如果更多的人能理解“平均的终结”

  近几天朋友圈被“榆林市产妇跳楼”这一社会新闻刷屏,很多信息接踵而至,从最初的家属拒绝剖腹产导致产妇跳楼,到家属声明没有拒绝剖腹产,再到最后相关部门组成调查组公布初步调查结果,一幕又一幕的反转,让人应接不暇,但我看了却着实心痛,大家似乎都忘了一个细节——催产。 为什么要提催产?因为我在医院生娃的时候,也经历了催产,当时怀孕41周的我,被塞了一个名为“欣普贝生”的药,没人能理解被塞药以后的我,是一种什么样的疼痛状态。我极其痛苦,非常难受坐卧不安。我艰难地走到医生办公室,问医生我怎么会这么难受?医生慢条斯理地说:“回病房休息,看看笑话,打打扑克。”拜托,那种状态哪有心情看笑话,哪有力气打扑克?!后来我哭了,差点跪下去求医生把药撤掉。 就在我浑身难受的连走路都费劲的时候,更悲催的事发生了——我发烧了,胎心180。医生看了以后,这才把药撤了,然后拉着我去剖了。嗯,最后的结果还是剖了,并且娃刚出来就被送入了新生儿病房!往事不堪回首,在我痛苦不堪要求剖腹产的时候,我妈还让我“学学英雄刘胡兰”。 你不是我,怎知我受的煎熬?被催产的痛,又有多少人能懂?在医院里,有多少人被催产,但结果还是不成功,仍然被剖腹?很多人觉得生孩子肯定都疼,怎么会极端选择去跳楼呢?可是却忽略了催产方式对产妇个人影响以及产妇个人的疼痛阈限。如果医生在使用催产药之前,能多考虑考虑产妇个人情况,不从经验而是从个体本身出发,为产妇使用一种更温和的催产方式,结果会不会不同? 就像《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这本书的作者托德·罗斯所表达的那样,如果每个人都能认真思考人的本性尊重个体的差异,这个世界才会更美好。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很多生动案例,我一边读一边频频点头。比如文中提到了婴儿不会爬行的例子,不会爬的孩子就是发育不正常的孩子吗?有些小孩在婴儿期确实不会爬,两手撑着地板坐着向前挪,然后就进入了走的阶段。这样的孩子未必不正常,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书中还提到了教育问题学校设置的课程难度适合所有的学生吗?显然不是的。有的孩子在一定阶段理解力稍差,或者受周边环境影响,对学习感觉吃力,甚至淘气。但不能给他贴上“差等生”的标签,因为过了这个阶段,再学习相同知识,或者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结果可能完全不同。毕竟,适合大多数人的学习方法,未必适合独特的你。 读了这本书,我越来越意识到应当用多维的评价体系去看自己,而不是用一维的评价标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多看看书,认真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然后才能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自己不要被标准化,也不要以平均标准化的眼光去看别人,当更多的人接纳个性原则,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

  《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读后感(二):事关美国梦

  我原先低估了这本书,直到第3章以后,书的精彩才展现出来。一种可以思考的、新的关于人的成长模式跃然纸上。我想,我们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平均主义受害者

  在本书最后一章,作者谈到了美国梦。什么是美国梦?是指“即便是最底层公民也可以爬到经济阶梯的最顶端”吗?大多数人会说,是啊!难道不是吗?

  可是作者说,美国梦一词来自James Truslow Adams 在1931年出版的《美国史诗》一书,里面说的美国梦其实是指——一种社会秩序梦想,在这里,每个男人以及每个女人,无论出身或者地位如何,都能以自己的天赋能力取得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并得到他人的认可

  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不幸的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要求我们成为更好的别人。

  好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个性的释放成为可能。我坚信,特质主义终于会胜出。

  《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读后感(三):狮子座的人有时会害羞

  阿勉是个内向的人,又瘦又高。放学时一起骑自行车回家,会随着我一起开新闻联播的玩笑,还会抱怨现在这些阅读理解题目都不懂出题人是怎么想的,总是选不对答案。他的理科成绩不错人生高光时刻是在校长监考的物理模拟考试时提前半小时交卷。校长不服当场批改判分,一共只被扣了2分。当时我还在座位上抓耳挠腮,感觉面对的是宇宙未解之谜。

  对了,他是金牛座,不是狮子座。

  我曾经向他讨教过学数学的经验,他说记住基本公式就可以了,扩展出来的公式可以考试时直接推导出来也很快。真是帮了我的大忙,那些无聊的公式实在味同嚼蜡,还有些奇怪的数值换来换去,脸盲症的我经常分不清楚,复习时的注意力也难以集中。于是我立即在后续的学习中贯彻了现场推导的原则,接着在一连串的考试中被现实打击得溃不成军。

  好队友之间肯定要坑来坑去的,我也曾经在一起复习政治时大声背诵,想不通为什么这么简单语句他们为啥半天背不下来,明明读两遍就可以了。现在想想,跟我一起复习是不可能沾到文科之光的,只会被我聒噪的念诵式背书法打断思维事倍功半

  可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是按分数来划分人群的。从统计角度讲,我们俩是同样水平的人。他的学号与我一前一后,这是按小升初成绩排的。在初中三年的每月排名大战中,我的年段最好记录只比他高过一名 ,最低名次也只比他低三名。

  他是12号,我是13号,可我们是不同的人。

  在《平均的终结》中,这种现象符合“个体科学”的锯齿原则。该原则认为,不能用一维的思考方式来理解复杂且呈“锯齿状”的事物。什么是锯齿状呢?这种特征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它必须由多个维度组成;第二,这些维度彼此之间的相关性很弱。

  (平均数值相同的两个人)

  这幅图中两个人的身材明显一样。可是在数字表格里,把九个维度的值平均一下,他们的身材指数相同,所以是一样的人。对吧,我们的日常管理中都是这么做的。美国空军据此要求飞机制造设计符合平均身材的驾驶舱,可统计下来发现,只有不到2%的飞行员在这9个维度中的4个及4个以上维度是平均尺寸,而且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身材尺寸全都是平均值。因此,“平均身材驾驶舱”100%不适合所有人。

  某种程度上,这是滥用统计的结果。

  统计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电脑、每台手机,甚至每包方便面,都是用工业标准的原则置备、装配、包装出来的。这里有一个假设,所有的零件都可以按标准尺码制作出来,哪怕会有些微偏差,一般也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零件可以在流水线上被标准工艺装配起来,所以南北战争时步枪的制作还是工匠个人的手艺,到了20世纪初,福特工厂的流水线已经可以源源不断地吐出低成本的组装汽车了。

  除了生产以外,标准化的原则也逐步扩展到教育领域,因为工厂需要标准化的员工来执行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同时根据潜在员工的等级,也就是分数,来区分管理者基层工人。前者智商优越应该在办公室里设计规则,而后者也有足够的基础教育水平来死板地执行这些规则。

  阿勉跟我抱怨学校不够因材施教,他不知道连我们的上课铃和下课铃,都是源自100年前美国工厂的上下班铃声,我们一直是按照培养产业工人模式养育大的,是气势恢宏的流水线上的标准件。运气好的是,我们都属于比较符合标准的那类。

  其实统计数字背后的视野盲区一直存在,我们也有所感知,只是没想明白为什么。那些提倡个性的鸡汤文太水,道德感召多于科学分析,可操作性不强。所以《平均的终结》这本书才异常可贵,里面用真实实验提取出“个体科学”的三个原则,说明了这些盲区和应对思路

  (同样的平均得分,完全不同的表现

  盲区一:强行平均(锯齿原则)

  多个维度之间,如果相关性不强,则综合分数也没有代表性。与身体尺寸一样,韦氏成人力量表里的不同心智能力方面之间的相关性,大部分都并不强。所以,人的心智能力是参差不齐的,不能用诸如智商分数这样的一维数字来进行描述解释

  盲区二:强行固化(情境原则)

  没有全盘的“内向”或“外向”性格。如果你想要了解一个人,对他们一般性的习惯或“本质”的单纯描述肯定会将你引入歧途。“杰克很外向”这种说法并不会特别有用,比较好的描述是,如果杰克在办公室,那么他非常外向;如果杰克的周围都是陌生人,那么他会比较外向;如果杰克感到紧张,那么他就会很内向。同理,内向的阿勉在家里和我聊天时,那可是滔滔不绝

  盲区三:低效标准(途径原则)

  在前两个盲区的误导下,我们会制定低效的标准,比如无法调节的飞机座椅尺寸,比如固定教学进度。学校的考试制度能高效地划分学生等级,但不能完全适合各种学生,最后挑选出来的必然是正好适应这种制度的幸存者。规定学习进度时间表的“固定速度”组中,大约20%的学生达到了掌握知识的水平,差不多同样比例的学生表现很差,而大部分学生的得分处于中等水平。相比之下,自己决定学习进度的“自主速度组”有90%以上的学生达到了掌握知识的水平。生活中重要的是掌握技能这个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是否符合课程设定的固定进度。开车的时候,没有人关心你当初驾照重考了几次,对吧?

  这样一来,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就不用纠结于学历之类的单一标准了,甚至名企光环也可以适当褪色,这样能挑到性价比更高的人才。书里提供的一个例子,招聘顾问公司(卢·阿德勒集团)并没有让雇主描述自己想雇用什么样的人,而是让他们首先描述希望员工完成的工作。毕竟简单一句“善于沟通”太过抽象,在具体场景下的类似工作才能体现真正的有效经验。对于客户服务代表而言,良好的沟通能力指的是提出问题、了解客户困难的能力;对于会计师而言,良好的沟通能力可能是指向高级行政人员解释销售量下降会如何影响盈利;对于客户经理而言,良好的沟通能力可能是能够主导一场为采购委员会展示的长达一整天的说明会。

  (招聘要求:外在条件 vs 实际能力)

  对个人而言,也大可不必拘泥于标准的升级打怪路径。不论学业还是事业,那条阳光大道的代表性其实很低,因此关键是先认识自己。知道自己锯齿状的优势劣势,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具体环境,才会明白眼前是机会还是陷阱,才会在逆境坚定信心,找到环境与个人最匹配突破点。我们每个人都是特例。一旦理解了这些原则,你就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生活,因为你会看到真实的自己,避免被周围的成功者迷惑,找到那条胜算最大的私人路径。

  (人生散点图中,很少人与平均趋势线完全重合)

  当你冲破次元壁,从宏观层面进入微观层面时。一定要谨记某些科学魔法将会失效,本来挺靠谱的平均数值,会在你身边那有限几个充满个性的人身上丧失作用。他的性格能力,都取决于其所处的小环境,而不是在成千上万人中简单分类的结果。摆脱本质主义思想束缚,并逐步意识到情境中的条件特征,这可以帮助我们在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中找到更合适的微观途径,从而占据惊人的优势。至少,你不会轻易自我设限。

  深谙此道的星座专家告诉我们,狮子座的人有时会害羞。

  废话,谁都有害羞的时候。

  《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读后感(四):个体的价值vs平均主义

  平均主义和标准化,等级主义

  企业,工厂和学校(教育)的殊途同归

  平均主义的经营模式

  记住情境原则,本质主义是一维的,没有可分析性

  从A点到B点的路径绝不是固定的,从A点可以有无线条可能的路径到达B点。这个情况适用于任何目标,孩子的成长习惯,医学,教育,学习等

  每一个模式里都存在优秀者,没有单一的人方式。

  “尊重个体,把个体当作个体,你的收获就会远远多于付出。”

  “我们不是任何形式慈善组织,每一位员工都必须在这里赢得自己的位置,但是,晨星公司给了每个人赢得自己位置的自由。”

  MOOC慕课

  美国梦的实现初衷是个人价值的实现,而非现在的变种的物质价值观

  “这并非仅仅是拥有小汽车和高工资的梦想,而是对于一种社会秩序的梦想,在这里,每个男人和每个女人,无论出身或地位如何,都能以自己的天赋能力取得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并得到他人的认可。”

  “我们不是要成为更好的别人,而是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读后感(五):终结平均

  关于本书和作者

  托德·罗斯,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专注研究人类的行为和个性,他最广为人知的观点就是工业时代形成的关于人性的共通看法,无法适应21世纪的新环境,这本《平均的终结》就是这一观点的深刻阐述。

  《平均的终结》这本书告诉我们,复杂的现代社会背后有个底层逻辑,那就是平均主义,但从现代科学来看,人是太过复杂的东西,各种自由度实在太多,根本没法被平均,所以按平均主义建立的东西会被淘汰,未来会是一个个性崛起的时代。

  本书核心观点

  第一,不存在标准身材、标准长相,人与人的差距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

  第二,没有什么所谓的性格类型,把人按性格归类本质也是在追求平均。

  第三,人的能力也是多维度的,按某项能力的平均值找不到优秀人才。

  点击图片可以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或者转发到朋友圈

  第一,不存在标准身材、标准长相,人与人的差距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

  1.网上有很多某个国家“平均长相”的图片,号称是用计算机算出来的“平均脸”,这些脸都特别漂亮,所以很多人都相信,最美的脸就是把所有人的脸综合在一起取平均值得出的脸。但所谓的平均脸,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平均脸之所以好看,无非是因为它既然是平均出来的,肯定是对称的,各项数据指标肯定没有离谱之处,仅此而已。

  2. 用平均值审美,这个概念其实早在1945年美国人就玩过了。有一个知名妇科学家,用15,000个美国青年女性的身体数据取平均值,算出了一个“标准美国女青年”身材,但他们发现,身材数据和“标准人”大致一样的人,一个都没有。

  3. 有人做实验,考察人的词汇记忆能力,先说一个单词,要求受试者回忆,然后他的大脑活动被拍成照片,来观察大脑中的哪个区域,会在回忆单词的过程中被用到。 结果发现每个人的词汇记忆活动区经常完全不一样。所以,拿很多人的核磁共振照片,算出一个记单词时候的平均活动区域,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没有什么所谓的性格类型,把人按性格归类本质也是在追求平均。

  1. 大家一直都在按照性格把人分类,比如说有的人友好,有的人苛刻;有的人勤奋,有的人懒惰;有的人内向,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好斗,有的人平和;有的人慷慨,有的人吝啬……还有人用星座、血型、 “性格色彩学”来区分人。这些民间的关于性格的所谓共识都是标签化的,其实也是一种平均主义的观点。

  2. 早期的心理学流派认为,是某种“形势”发生了变化,导致人作出了某个反应,而这个反应与人的性格无关。但是现代心理学家很少有人同意这个派别了。1980年代之后,“特性派”逐渐成为了主流,这派主张人和人还是有区别的,而且这个区别是本性,不容易改变。

  3. 特性派后来也被心理学家抛弃了。有一个研究,在一个夏令营里,对84个孩子做了为期六周的系统性观测,结果发现,每个小孩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是不同的。给人的性格算个平均值,给他戴上一个某某性格类型的帽子,是没有意义的。

  第三,人的能力也是多维度的,按某项能力的平均值找不到优秀人才。

  1.十九世纪晚期,美国企业的工作效率非常差。管理学大师弗雷德里克·泰勒,发明了泰勒制,考察工厂里每一道工序上,若干个工人所需要耗费的平均时间,把这个时间作为标准时间,然后计算固定时间内,一个工人平均能完成多少工作量,作为标准工作量,让所有工人都达标。泰勒认为,只有一种好的工作方法,那就是标准的工作方法。

  2.现代公司招人的方法,一般是在面试之前考察一个人的毕业院校、大学期间的成绩、和大学入学的高考成绩,总之是看你的学业如何,入职后公司考核的通常看KPI数字。用一个数字或者学历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本质上是拿出一两个指标算出平均值,然后往员工身上套,用这个来衡量人的能力,这还是平均人的思路。

  3. 之所以用学历来判断工人的能力,是因为我们认为人的各项能力指标是“相关”的,如果一个人聪明,那他的身体素质也更棒,也更自律,品德也好。但是这套逻辑是错的,因为身高和胸围,智商和品质,这些变量的相关系数大都在0.4以下。人本质上是不规则的,只用一个指标代表一个人,非常不可靠。

  4. 我们现在的学校,会有专门的人负责制定教学大纲,让学生被按照年龄排列好,每一学年、每个学期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完全标准化,这其实都是在追求人养成一种平均能力,本质上都是错误的,是用成绩没法考察孩子的能力。

  总结

  总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比我们想象得要大得多,没有什么人是标准人,用平均主义思路去考量人,一定是错误的,未来必定属于一个个性化的时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