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1947-1991》读后感锦集
《冷战1947-1991》是一本由[德]贝恩德·施特弗尔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79.80,页数:4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冷战1947-1991》精选点评:
●2019年12月12日于公司开始阅读。
●非常好能了解冷战历史的一本书
●德国人的视角,有些新意。
●这本书与甲骨文早先出版的加迪斯那部《冷战》相比较,个人觉得此书内容更丰富,立场更客观,译文更流畅。如果给另一本冷战五星好评的话,这本也应该有更好的评价。同时,德国人与美国人的视角差别和不同的学术风格也使得这本书值得一读。
●梳理的还可以,但是鲜见新的结论,应该说是一部很有条理的老调重弹,大而泛泛,虽然有罕见的德国视角,但也不过就是在美国学者的肩膀上摘苹果而已。私以为不如拉菲波尔的政治为主的美国,俄国和冷战和文安立的全球冷战,还有视角狭窄,只写了西方世界,忽略了亚洲和非洲等广大地区,专业性较强,不是特别推荐
●本书对我了解冷战历史全景帮助非常大,各个领域的社会概况都进行了梳理,是一本很好的冷战通史。
●2019年的第13本书。冷战全景,但更多的是从社会的层面而非政治的层面来着眼。
《冷战1947-1991》读后感(一):似勘误
贝恩德·施特弗尔(Bernd Stver)1961年生,历史学博士。曾在哥廷根大学与比勒菲尔德大学学习历史学。1991年,完成关于第三帝国民众心理学研究的博士论文。1994年访美后,转向冷战研究。目前是波茨坦当代史研究中心(ZZF)教授兼波茨坦历史研究所编外教授。著有《美国在冷战中的自由政策,1947-1991》(2001)、《冷战》(2003),《冷战1947-1991: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问世于2007年春,被誉为可同美国冷战史学家盖迪斯的著作相媲美。
《冷战1947-1991》读后感(三):没有胜利者的冷战
作为冷战前沿的德国人,写作冷战史当然是和其他国家的作者角度不同,至少德国部分内容大为增加。
但我个人感觉还是颇为平淡的一本书,高潮在最后部分的对于冷战的总结。
冷战本身,并没有胜利者,相反,它作为我们现代世界最大的塑造者,在这个不太平的世界看来完全是失败的。
当然,我并不是专家,也就不再多做解读,随后附上部分原文供参考,考虑到说苏联坏话的书够多了,我就主要给大家呈现下其他角度吧。
言论自由都是没有的恐怖主义的始作俑者美国,当然还有苏联宣传就是战争体育和民族主义挂钩没什么好羞愧的教皇也不是好东西美国在美洲就是个黑社会老大美国人在阿富汗玩得开心否戈氏一直对自己被称为失败者愤愤不平哈哈冷战的遗产一直影响世界《冷战1947-1991》读后感(四):【转】葛君︱《冷战1947-1991》:超越大国关系的尝试
原文地址: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12807
原文载于:上海书评(2018年3月)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世界史学者在冷战史研究上给予极高的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冷战史研究事业的蓬勃发展,其中一方面的表现便是翻译出版了一大批西方冷战史研究者的学术专著。诸如克罗卡特的《五十年战争》(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莱弗勒的《人心之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拉费伯尔的《美国、俄国和冷战》(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加迪斯的《冷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文安立的《全球冷战》(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等。上述所列译著都属于冷战史研究中较有代表性的通史类著作。而于去年正式出版的,由德国学者施特弗尔撰写的《冷战1947-1991: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以下简称《冷战1947-1991》),同样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通史类著作。
一部姗姗来迟的冷战史译著
《冷战1947-1991》的德文原版于2007年由德国著名的C. H. 贝克出版社出版发行。根据笔者所了解的情况,该书译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孟钟捷教授早在2008年就已经开始着手翻译此书作,他也曾为此书撰写过一篇简介,并且还翻译了当时德国媒体对本书作者施特弗尔的一篇采访(参见孟钟捷:《〈冷战,1947-1991:一段激进时代的历史〉述介》,《冷战国际史研究》2008年总第七辑,第238-247页)。而迟至去年夏天,本书的中译本才得以出版,其中几经波折(见本书译序,第VII页),笔者虽不谙相关缘由,但也能想象个中艰辛,因而为此书最终能够顺利问世而感到高兴。
贝恩德·施特弗尔(Bernd Stöver),1961年生,历史学博士。曾在哥廷根大学与比勒菲尔德大学学习历史学。1991年,完成关于第三帝国民众心理学研究的博士论文。1994年访美后,转向冷战研究。目前是波茨坦当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兼波茨坦历史研究所编外教授。本书于2007年出版之际,也恰值加迪斯的《冷战》在德国翻译出版。于是当时德国的评论家们不约而同地把施特弗尔的《冷战1947-1991》与加迪斯的《冷战》相提并论,有人认为此书是对加迪斯著作的“完美补充”,也有人称赞本书开拓了第三世界与冷战的课题。其中反映出一种倾向,即把本书视为德国学者在“冷战史新研究”上的重要成果。但对上述两种评价意见,现在看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过誉。
毋庸置疑,加迪斯是“冷战史新研究”的代表人物,但《冷战》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非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本通俗的历史读物,其中的一些观点并未突破他于1997年出版的《我们现在知道了:对冷战史的再思考》,该书才是其真正重要的学术代表作。因此,把施特弗尔的《冷战1947-1991》而非更具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拿来与加迪斯的《冷战》比较的话,并不能完全凸显出施特弗尔的学术性创建。
加迪斯的《冷战》所谓“冷战史新研究”,它的“新”其实体现在两个方面:研究资料与研究视角。在研究资料方面,“冷战史新研究”借助世界各主要国家档案陆续解密的“东风”,立足于多国多边档案史料的比较和互证研究。然而从《冷战1947-1991》的注释中就可以发现,该书的资料基础主要是前人的研究专著和论文,而不是档案文献。因此从研究资料的运用角度来看,很难将本书划入“冷战史新研究”的领域。在研究视角方面,“冷战史新研究”立足于在多边关系中探讨双边国家关系的变动,这就使得研究课题不再仅仅局限于美苏两个大国之间的政策互动,而是要关照更多的国际关系行为体。这就形成了所谓“冷战国际史”的研究范式。本书的主要贡献其实就在于此。
然而就在同一年,又有一部重要冷战史著作问世,那就是文安立的《全球冷战》。该书集中探讨了冷战时期第三世界的变迁,无论在史料运用和研究视角上,都堪称“冷战史新研究”的扛鼎之作。相较之下,《冷战1947-1991》在第三世界与冷战方面的开拓工作就略显单薄了。
早在2000年,文安立就已经提出未来在冷战国际史的研究中存在着三种可能的新范式:意识形态、技术与第三世界。这里所谓的“范式”在文安立看来是一种理解和解释历史的模式,是观察纷繁复杂的冷战历史的路径和视角(Odd Arne Westad, “The New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Three (Possible) Paradigms”, Diplomatic History, Vol. 24, No. 4, 2000, p. 551)。而施特弗尔的《冷战1947-1991》也恰好就是在上述三个研究范式上有所创新与突破。
这最突出地表现在施特弗尔对“冷战”一词的溯源上。“冷战”一词最早出于谁之口?文安立在其《全球冷战》中认为,“冷战”是乔治·奥威尔在1945年首次使用的,用以对苏联和美国各自的世界观、信条和社会结构,对双方之间即将来临的未予宣战的战争状态发出悲叹(文安立:《全球冷战》,第19页)。而本书作者则把“冷战”一词的发明归功于一名记者——赫伯特·斯沃普,他当时在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控制研究委员会”的美国代表团中工作,美国希望苏联接受对核武器的国际监督,但对尚未掌握核武器的苏联来说,这是不公平的。就在美苏代表团会谈的过程中,斯沃普发现,这就是“冷战”,在此概念后,他担忧的是未来的战争迟早会是一场核战争。(第2页)
上述两种叙事其实反映了对“冷战”的两种认识倾向。作为《动物庄园》和《1984》的作者,奥威尔的“冷战”所关照的是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性的竞争和对抗。而作为经历了美苏核武器控制谈判的记者,斯沃普的“冷战”所关照的是未来可能爆发的核战争。其实这样两种认识倾向,造就了当前对“冷战”是否已经结束这个问题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答案:前者认为“冷战”已经终结,因为那种显著的、集团性的、各自以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为旗帜的制度性对抗已不复存在;后者则将认为“冷战”尚未终结,因为未来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仍旧存在,相较于核武器所释放出的“热量”而言,当前在世界上发生的任何常规战争都只能被看作“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