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间烟火,最抚人心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人间烟火,最抚人心读后感100字

2021-07-21 00:06: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间烟火,最抚人心读后感100字

  《人间烟火,最抚人心》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读者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烟火,最抚人心》读后感(一):以食物讲解生活的变化

  今天读的是一本散文书,书的名字是《人间烟火,最抚人心》。

  这本散文书是精选了汪曾祺先生的四十二篇文章。

  这些不同时期的文章,这些不同内容的文章,却都点明一个中心,那就是:从生活中发现美好,简单生活快乐过。

  记得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是二顿烧烤。烧烤最让人喜欢的,当然就是烤肉了。

  在《贴秋膘》里,我们知道北京人所谓的贴秋膘就是吃烤肉。北京的三烤,即烤肉、烤鸭、烤白薯,是北京吃儿的代表作。特别是在宣武门里的烤肉刘,那里吃过的名人很多,有齐白石写的一块匾,张大千写的一,梅兰芳提的诗。

  在《故乡的野菜》里,我们知道荠菜焯过,切碎,和香干细丁同拌,加姜米,浇麻酱油醋,或用虾米,拌着吃。还可以做成翡翠蛋羹,一边是蛋羹,一边是荠菜,嫩黄与碧绿,绝不混淆。枸杞头可以凉拌,马齿苋可以包成包子,莼菜可以做汤,灰菜可以炒了吃。

  正如汪曾祺老先生所言,以前是因为填饱肚子才吃野菜,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野菜则是为了尝鲜。

  在《菌小谱》里,我们知道冬菇在南方叫香蕈,冬菇得用凉水发,方可保持香气。冬菇可以用茶油炒,或是用腊肉炒;便宜的牛肝菌炒时要加大量蒜片,否则吃完头晕;稍贵的青头菌放盐炒好吃又好看;味道最深刻的是干巴菌,中吃不中看。

  在《豆腐》里, 我们知道点的比较老的是北豆腐,点得较嫩的是南豆腐,再嫩的就是北京的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再嫩点的就是豆腐脑,更嫩的就是湖南的水豆腐。豆腐压紧成型为豆腐干,卷在白布层中压张大张的薄处理豆腐片。东北叫干豆腐,南方叫百页或是千张。豆浆锅里凝结的薄皮叫豆腐皮,或油皮,或皮子。

  豆腐可以直接拌着吃,香椿拌豆腐可谓是上上品,其次是小葱拌豆腐。咸鸭蛋拌豆腐是南方菜,松花蛋拌豆腐也是南方菜,而韭菜花青椒糊拌豆腐则是北方菜。

  正如西汉民迁所说的:民人以食为天。人生在世,吃饱穿暖,唯有吃是最简单亦可最复杂的。当然也唯有吃才是最基本的,同样吃也是最能体现我们的农业与经济发展变化带来的改变。

  本书作者汪曾祺师从沈从文,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其主要作品有《大淖记事》《黄油烙饼》《葡萄月令》等等。

  《人间烟火,最抚人心》还收录了汪曾祺先生的几幅字画,喜欢的朋友不可错过哟。

  《人间烟火,最抚人心》读后感(二):烟火气平常,烟火生活浪漫

  上一次读汪老的书还是三四年前了,读的是《大淖记事》。书里的具体内容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当时看得嘻嘻哈哈的,觉得一定是个热爱生活、古怪有趣的老小孩儿才能写出这样的一本书。

  再往前就是汪老的那片著名的文章《端午的鸭蛋》,什么“鸭蛋络子”、“彩色丝线”、“挂在胸前”、“直冒油”……这些细节我现在都还记得。至今回想,眼前还是能出现绘声绘色的端午热闹场景。也正是汪老的这篇文章,让我也跟着一起在每个端午节挂鸭蛋、吃鸭蛋。生活中是有很多乐趣的,经汪老笔下描绘之后,乐趣便更浓烈了。前面提到我本来是没有端午节吃鸭蛋习俗的,但在那之后我也开始在端午节吃鸭蛋了,而且每到那时,心中就会体会到一种柔软之感,闭上眼,便又是汪老描绘的那幅画面,甚至能闻到鸭蛋的香。像是有魔力一般。

  这大抵就是汪曾祺老先生的魅力吧!而这本书亦是体现出了汪老这种鲜明而独特的写作方式与特点。写实但不琐碎,夸张但不离谱,细致但不枯燥。汪老的文字一直都是质朴简单、干净纯粹、细致传神的,既没有花过多的功夫在遣词造句上(就如书中他自己所说,有时候写着写着,他也确实会写出一两句读不太通顺的句子,就好像是从别的外语翻译过来的那样),也不讲究结构的完美工整(汪老大多是想到哪写到哪,不被什么框框架架所约束,也从不过分追求结构的整齐完美),同时也不追求主旨内涵的深刻(汪老大抵是觉得什么有趣便写什么,什么吸引他,他便写些什么,就连那些讲述了人生哲理的文章,汪老也亦是把它们揉进朴实的文字中,油气自然流露)。

  书封面

  这本书是汪老部分作品的选集,其中精选汪曾祺老先生四十二篇文章,从“读一本好书”、“吃一顿好饭”、“看一片好风光”、“认识一些草木虫鱼”和“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五个方面来反应了汪曾祺老先生的快意人生。其实汪老的所谓快意大抵就体现在他能精准的抓住生活中的细微之美,并在对其添加了一定的艺术化加工之后再呈现出来。将这种源自于生活细微之处但却未被我们发掘的美传递出来,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有人大都平凡,但我们的生活大多有许多可爱之处。虽然平凡的我们很难清空一身的尘埃与疲惫,但我们能发掘身边生活中的处处风情与可爱,进而顿觉行走在喧嚣的红尘中。

  一草一木,一食一味,人间值得。

  但是针对于本书,我个人还是觉得在书的内容(文章选取)地方做的还不够完美。比如书的第一章“一本好书,无限人生”部分,大多是汪老对各种书籍(他写的,非他写的)的作序。虽然仍然能从汪老的文子中感受到他的有趣生活态度与灵魂,但在缺乏对汪老所作序之书和该书作者的了解下,贸然只读序言,未免可能会让读者觉得有一些难以下咽了。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极其精美的装订和书本中细致有趣的配图。将书拿在手上,不由得让人觉得这就是一件艺术品!书前还插取了汪老的几幅画作。其寥寥几笔勾勒出实物意向与韵味的画风无疑更是让人在心中加深了对汪老这一拥有自在随性生活态度的有趣的老先生的印象,可谓是妙极。

  最后用书中的话来结尾吧,也是我心中汪老的写照。“偶尔喝了两杯酒,一时兴起,便裁处一张宣纸,随意画几笔所画多是‘芳春’。”

  《人间烟火,最抚人心》读后感(三):袅袅烟火气,淡然品人生

  提起汪曾祺先生,便想到他师从沈从文,想到《端午的鸭蛋》,想到《受戒》。曾老的文字于平和中见天地,于生活的细微处品趣味,实在是喧嚣生活中的一方乐土。读这本《人家烟火,最抚人心》,初初便觉得要把它长长久久放在手边,疲累时读一篇后再抬头看看周遭,觉得再平淡的事,无味的物也变得可爱起来。

  我是爬过泰山的,大学时候的事。过去好几年提到泰山还会和朋友说起,“我爬泰山,真的是爬--从火车站坐公交到山脚下,见到石阶就向上走,一直到顶;遇到云雾没看成日出,又一级一级挪下来,从前一天晚上七点到第二天中午一点,整一天多的时间。”现在怕是没有这样的精力。

  如果泰山给曾老的感悟是“很大”、“历史人物虽有错处,但仍是值得尊敬”,那么泰山给我的感悟就是“认定了目标后,确认道路也很重要”--我登山前没有做过功课,不知道有碧霞元君的庙宇,泰山大大小小的景点都集中在门票的左侧示意图上才打破了我对“泰山只是一座山”的固有印象;而攀登到没有可向上的台阶时才发现,脚下似乎不是观日峰。周遭十数个人面面相觑:都是第一次登泰山,也都没了解过攀登到顶了除了观日峰还有其他的落脚处。陷在当下是没有意义的,陆陆续续跟着其他人走最后还是在凌晨六点左右抵达观日峰,不过由于云雾太浓没有看到日出罢了--毕竟是可遇不可求。

  在五个部分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山河远阔,人间烟火”这一辑。先生写客居七年后四十年念念不忘的昆明,写皖南,写四川,写沽源,写福建,写泰山...虽说先生很多名篇都是烟火气十足,读到每每觉得口角生津,恨不能品尝到文中所写的美味;但游记亦是写得让人动容又神往:非惊天动地,亦非妙语连珠,简单勾勒就呈现出一方水土的初印象,再寥寥几笔就让人觉得身临其境。文字的魅力在于大师的运用,读过几篇先生的小品后深以为然。

  四川那一篇中先生惊叹于川剧在舞台表现中将奇思构想与剧中主人公的情感巧妙结合,即使是一方小小的舞台也足以吸引观众的目光。常说京剧是国粹,要发扬光大,现今也每每在视频网站见到戏曲专业的老师或学生将古风戏曲中的戏腔用所学重新演绎,或将疲软的流行腔改唱的气壮山河。虽说只幼年时看过几折黄梅,越剧,如果要形容其戏腔之美还词语匮乏,但不得不说地方戏的保护也应当提上日程。流传百年的文化瑰宝不应蒙尘,新时代的人也应听听老戏,品百味人生。

  《人间烟火,最抚人心》读后感(四):生活本身就是一剂良药

  初识汪曾祺,已有二十多年光景。彼时的我,正在大学攻读中文,教授我们写作学的老师高度推崇汪老的作品,称其对生命有着独到的体验。可是,那种滋味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搜尽学校图书馆,居然没有发现一本汪曾祺的作品。纳闷之余,就托相识的校外书店,为我进几本汪老的作品,以解我心头之惑。 校外书店老板神通广大,办事甚是麻利,几乎将当时汪老面世的作品一网打尽,算了算码洋足以千元之多。于是,我抹不开脸面,花了将近一月的生活费,将这些书如获珍宝地捧回宿舍,和舍友们挑灯夜读。可以说,对于汪老的作品,在我所认知的现代作家中,是读得最多、最深、最杂的。 为了回首这段荡气回肠的阅读史,在《人间烟火 最抚人心》付梓之时,我迫不及待地回味这青年的滋味,果然味道未变,记忆苏醒,仍然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生命里的起起伏伏。作为一位从苏北走出来的作家,他对故乡的情感是真挚的,很多作品仍然是以故土故人故事为蓝本的,不仅细节不走样,而且主题不偏失。用当下最煽情的话语讲: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汪老对吃是有研究的,可能吃并不能作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理论上说,这是一种生理本能,是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实际上,吃也不仅仅为了果腹防饥,其中的文明、文化与文学创作是一脉相承的。想当年,本人发愿要阅读汪老作品,舍弃的生活费使我望着食堂里的汤汤水水而发呆,只能从汪老笔下的美食找回心理安慰,把现实中吃肉喝汤化作精神上的“食言而肥“。 尽管没有山珍海味,也算是家常便饭。烙两张葱花饼,熬一碗绿豆稀粥,在汪老的操作下,极有仪式感。一方面因为用心,所以精致,每道佳肴都有一个并不简单的制作过程,另一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借鉴各类艺术门类,如同书法绘画一般,追求精神之享受,远离油盐之侵扰。

  《人间烟火 最抚人心》关于写作有段对话:好事者曾经问过汪老,是否从小立志要成为作家,而且在经历早期生活时,拿出小本本去记录。其实,作为过来人,我深深理解这种“好记心”依托于“烂笔头”的做法,很大程度是后人附会。没有人可以在少年时遇见中年、预见老年。在还原真相的过程中,汪老恰到好处地说自己是一位注重从生活中获得真实体验的人间过客,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有据可查的,或者是张冠李戴的必然,或者是妙笔生花的偶然。 主题先行,对于文学而言,是有害而无益的,同理将主题放在比语言表达更重要的位置,更是害上加害。流阅读的主题是浅显的,如同皇DI的新装,相对而言,块阅读的主题是深刻的,如同剥洋葱皮一般,有肌理有气味,让读者久久不能忘怀。换一个角度说,汪老作品在网络时代,可能没有流量,但却有质量。如果读者一味地图快不图精,只能自绝于人类烟火缭绕的生活,接下来的心灵安抚就更无从谈起。

  《人间烟火 最抚人心》以风筝作喻,指出主题的重要性。无主题小说创作,汪老极不认可。且不说中国文艺理论关于“文以载道”的传统,就以生活实例为证,如果仅仅能看见高空中五颜六色飞扬的风筝,却不知风筝总是有一根线在牵引,如果没有那根线,即使能飞得越来越高,那最终的结局也是无影无踪,在你未曾察觉的瞬间跌入了灰暗的尘土。

  《人间烟火,最抚人心》读后感(五):凡俗三餐烟火,以待万千变化事

  凡俗三餐烟火,以待万千变化事

  曾经读过汪曾祺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那时候特别喜欢浅淡轻雅的文字,较之以前读选章和名篇,富有诗意和用心编辑的选本显得更吸引人。所以收到《人间烟火,最抚人心》心里顿时莫名欢喜,拆开的时候,竟然抖落了几张书签,那种莫名喜悦顿时就洋溢了上来。这里的篇章展现的都是汪曾祺行走人间时的快意,在人世之中日日三餐总可以慢慢生活,若是以一颗寻常心对待,那么凡俗三餐烟火,便待万千变化事。《人间烟火,最抚人心》大略也是这种心境,读来让人快意。

  读《一日禅》的时候曾经读过这么一句,说:“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所谓“烟火”,也许只是你每天早餐闲逛市集时随手买的一碗豆浆油条,也许只是上班一天回家后家里的柴米油盐,或者是偷得浮生半日闲时与三五好友把酒言欢。人世间总有不同,也总有喜悦,所以这人间最袅绕缤纷、最至繁至简的,是烟火,最深入人心、最难分难舍的,也是烟火。既然如此,作为散文大家的汪曾祺给我们展现的必然是一个寻常却不平凡的人生的感想。

  读《人间烟火,最抚人心》的第一章时就觉得十分快意,第一章给的是“一本好书,无限人生”,从读书入手,那时候还觉得有点诧异,汪曾祺的作品很多时候都是生活寻常中写出不同况味,而这里读的时候却选择了好多本书的个人见解和叙述,比如《一个过时的小说家的笔记——曾明了小说集<风暴眼>代序》,这是汪曾祺少有的一种风格,因为他自己本来就不喜欢这么做,写作,本来就是为作者负责,更为读者负责的事情。而汪老更觉得是为自己负责的事情,于是为曾明了写作时他自己对这么一个女作家如此评价:“她很谦抑……不想有些女作家才华闪烁语惊四座”,这样的一个作者所写作的文字也是平易的风格,所以即使是叙述知青故事和悲剧时代的小说,她也是抑制的笔触,但是“如果写出来,将是一声裂人心魄的悲恸的控诉”。《风暴眼》的写作是“神秘的、保留着半原始状态的、苍茫、悲凉、无情的土地,一个被胡大遗忘在戈壁滩上的孤村”,读了这样的评价之后,觉得十分受用,也许,从一定的程度看,汪曾祺的小说就是欠缺了这种直击荒凉的锐利,但是他却可以在给别人写序的时候准确捕捉得住并表述而出,这便是大家风范。再如汪曾祺推荐《孕妇和牛》,也不和普通人推荐的一般去歌颂母性和生命的韧性,而是从生命应该怎么践行来谈,再像《忙中不及作草》,多有自己感触,但是又让生活有自己的知晓之道,这样的日子,是让人觉得有兴致的。

  第一部分的选本很特别,让读者感受到了汪曾祺另外的一个面,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仅仅只是一个品鉴者而不是一个践行者呢,在这本书里,第二章是写“吃”,最擅长的一部分,从汪曾祺对“咸鸭蛋”的描述,再到他的“受戒”里对乡下杀猪场景的描摹,而这里,列举多是各种风味的种种景象,比如《贴秋膘》写人的生活乐趣,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炖肉,将就点的还要白切、红烧,“清真烤肉宛”后面还要用毛笔再写上“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不仅写吃,文人雅趣也在其间,再像《手把羊肉》《菌小谱》,即使是最简单的《萝卜》《豆腐》《干丝》,寻常味道里也见得到人生乐趣,从生活里所感来写日常所见,再从日常所见来写口中之味,这样的细碎简单,却饶有兴趣,读来口舌生香,一些老味道,他总能写出“鲜味儿”,这些小小的故事里,“肥嫩”也好,“味道鲜美”也好,作者都是顺手一击,,点到即止,但是在北京城里四处游荡,又将足迹踏遍山河的汪曾祺涉猎之广也是少见,以文笔之散来拓宽写作的作文,却又不冲淡写作的主旨,这就显见功力了。而这,也是《人间烟火,最抚人心》最吸引我的地方,读来款款,仿佛在书里就见识了中原大地各处的美食。

  除了吃,第五章的“按住当下,万般自在”也颇有兴味,在散步中感知大地的美好,在创作中知晓生活的不易,在思考中了解到人间值得,汪曾祺的笔触很广,却可以屏住一点,细细着力描摹和刻画,这样的文字读来就显得特别有味道,值得我们不断回味。一本好书自然是一道好菜,值得我们认真品鉴的,不妨也读读这样的文字,从衣食住行开始,看看在我们的生活里还有多少值得回味的美好。加上赠送的书签,随意夹一页留存,味道的美好也仿佛留存了下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