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洪流中
早起刷了一个半小时手机,没干的别的,就是一条一条刷郑州暴雨的动态。看着人们受困洪水发帖求助,看着人们上网找寻失去联系的亲友,看着关于暴雨和洪水的视频、图片,一切都让人感到心情沉重。也有一些好消息,比如说在一条广为传播的视频里挣扎在洪水中的女性,后续消息说她得到了村民的救助转危为安。还有幼儿园里的几百个孩子,被成功救援转移到安全地点。再比如说全国各地的救援队已经出动,军队和武警也已经奔赴现场。但天气预报让人高兴不起来,因为大雨还将继续。
每当这种时刻到来,网上就会出现暴风骤雨一样的信息流,类似的情况我已经经历过许多次。人们因为关切和焦虑,会不断发布和转发消息,让信息洪流变得更加汹涌。从信息传播的效率来看,可能网络平台应该担负起一些社会责任,永久性地保留部分功能。每当灾害到来的时候,人们需要的信息其实只有几类:求助通道、寻人和报平安、救援点信息、救援物资信息、临时庇护所和医院信息,水电通讯保障情况。
它们都可以由网络平台开发,并且作为特定功能保留下来,在灾害到来的时候临时启用,在灾害过去后进行优化。救援信息应该进行产品化,用具体的产品来实现对应的功能,方便人们查询信息,上报险情,匹配人员和物资。而现在这种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不断转发的方式,相当于所有人都在大声喊叫,可能反而会让人听不清楚内容。在新冠疫情期间,其实已经出现了类似的产品。许多网络平台都推出了自己的疫情信息中心,人们可以在一个页面里看到疫情的最新动态,相关新闻报道,后期又加上了各地出行政策、绿码入口以及疫苗接种点信息。
重点是人人都知道入口在那里,也知道进去能获得什么信息。我认为这是互联网应该干的事情,也是互联网能够干好的事情。
除了这件事情,我也在历次类似事件中观察到灾害对人们的精神打击。互联网产品用推送和转发的方式,不断向用户提供最新灾情动态,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在另外一方面,如果一个人持续不断地目睹负面消息,同时自己对于局面又无能为力,那么很容易会遭受精神打击。在过去,我见过很多人陈述自己“无法入睡”,“一直在哭”。当时我认为可能放下手机不要继续刷新,或者积极寻求心理干预才是解决办法。但是现在,我有了一点新的想法:
灾情信息会触动人的情绪,这是因为它本身是负面的。比如说因为洪水围困,医院断水断电,依靠电池和发电机无法维持ICU病房的维生系统继续运转,也无法保护手术室可以正常工作,因此危重病人处于极端危险的状况之中。看到这样的消息,谁都会觉得揪心,都会感到绝望。而推送和刷新机制,会让一个人在一天里反复看到这条消息达到几十次,而每一次都会带来焦虑沮丧和不安。
但是,随着救援展开,许多危机会得到缓解乃至解决。如果看到有大量柴油和发电机送入医院,恢复了电力供应,医院恢复正常运转的消息,那么先前因为医院断水断电而揪心的人,会感到极大的释然,负面情绪也会得到极大的缓解。这一点在技术上是完全能做到的,我们在电商平台浏览过什么商品,很快平台就会推荐大量类似的商品。我们在电商平台上看过价格但没有下单,那么商品降价促销的时候就会收到平台的提示。同样的,如果系统平台发现我们已经看过某篇文章,某个视频,现在已经能做到不再重复推荐。
那么,网络平台应该知道具体是谁看到了某条灾情信息,理论上就应该可以把后续的相关进展和动态推送给这个人。就像是一开始提到的那条视频,一位女性在黄浊的洪水中翻滚挣扎,随着汹涌的水流飘向下游,所有人看后都会对她的处境感到同情和绝望,也许一整天眼前都会不断浮现那个顺流而下的场景。后续有消息称,她得到了附近村民的救助,成功把她从洪水中解救出来。如果可以把这条消息推送给所有早先看过视频的用户,也许他们就不需要在一天剩下的时间里继续焦虑不安,心情沉郁。
因为有了网络和传媒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亲历灾难和目睹灾难的人其实都是灾民。人们又说“科技向善”,那我有理由认为在信息的传播上,互联网平台们应该体现出一点良善和关怀。无论是打造一个救灾减灾信息产品,还是建立灾害信息的追踪反馈机制,我认为都体现了为用户创造价值的互联网理念。洪水需要削峰、分流、泄洪,信息洪流同样也需要。转发固然很好,但每次仅仅只有转发是不够的。
最后,希望水患尽早平息,为身在郑州的人们祈祷,也为河南其他受到暴雨洪水威胁的人们祈祷,祝愿他们能够及时得到帮助,祝福他们雨过天晴,一切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