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闻伦理看电影《聚焦》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新闻伦理看电影《聚焦》

2021-07-30 08:24:24 作者:啊空Utsuki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闻伦理看电影《聚焦》

  在许多涉及新闻伦理的事件中,一定程度上是对自己身份角色和社会地位的理解。清晰理性的认识和履行自身角色的权利义务才能更好的保持记者阐明事实和真相的身份,才能在评论和报道中做出中肯的意见和评论。在这个电影当中,其展示的新闻工作流程就给我这样的一种专业的作风。

  电影聚焦讲述了是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对神父性侵幼童的报道,从其确立选题到最后刊发报纸的一整个新闻制作流程,包含了部分新闻传播工作的内容。其中聚焦小组的三个调查部分都会有采访知情权,对于笔记录音都让对方清楚。同时对于受害者的采访当中会顾及对方的心情和感受,采用冷静和不偏激的问法慢慢进入事件的核心内容,避免了情感陷阱。在调查方面,由于聚焦小组大多没有信仰,所以他们参考历史资料和多种不同角度的律师证人,拥有历史和专家的帮助,一定程度上保证内容和证据的专业性,避免了法律界和宗教的常识性错误。

  但是在电影中也表现出早期案件报道的不充分性。

  一方面是大多受害者的沉默。受害者在剧中至少有两种状况,一种是受到侵害却没有得到帮助,一种是代表发声。在受害者当中,受到侵害的家庭反而会被街区当中的其他家庭承认或排斥,因为神父是代表着上帝,一种沟通的途径或者是神化的个人不会做这种事情。这种差异导致受害者不敢将状况说出来。即使说出来了,教会也没有任何作为,受到权力的庇护而继续迫害接下来的人。

  这些现象受到由群体效应以及个体自身的态度,群体对于这种事件不信任甚至是不关注,信仰的加持下对群体提供了认同感和混淆的事实,因此群体在心理上产生了压迫性。同时受害者仍是儿童,对于事物认识不足,容易受到在神父的影响,产生顺从。这种群体和个体的影响使得受害者大多是沉默的。再者,这一批接受采访的受害者成长的转变是十分艰苦的,这时候就需要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不然采访就难以进行。比如里面律师介绍给麦克的受害者,镜头暗示了其可能存在的自残行为。因此在采访中,记者也不断强调如果受害者觉得不悦可以不答。

  另一方面,早期的媒体在这个过程中仅报道案件过程,没有深挖,积压多年后在新主编的带领下才开始挖掘这一系列神父案背后的社会现象,发现这种神父案件并不是社会个案而已经成为了教会中长久的潜规则了。也因此受害者联合起来也不完全能相信媒体的作用。也可以说,整个媒体业界的历史角色的转变是需要过程和全体的共同努力,新闻伦理和专业合理的报道不是单个媒体可以完成的。

  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先前的报道不仅不痛不痒,可能还更助长了不良神父的行为。因为他们只关注了个体案件,甚至说报道是个人化的,关注于这一列权威的削弱,没有对其背后的社会原因和教会体制等内容进行探讨。这种个人化片段化的讨论并不能改变对于大众整体对于神父的看法,也不能给予整一个教会势力以打击,反而还被教会利用。甚至部分追求利益的媒体,还会追求更高的戏剧化倾向,这不仅对教会不痛不痒,而且还会对受害者带来二次伤害。

  在电影中,前任的采编人员不赞同对教会的报道,认为这是无用且浪费的,同时已经报道过的案件何必再次拎出来讲。尽管媒体的角色并不是与一定要与权威对抗,但是按美国的新闻理想者而言,是需要独立于权力的,成为社会的守望者、或者说公众利益的代表者,为公众发生。这里其实也反映了,在新闻模式当中常规报道模式下会存在一定模式,甚至是僵化的模式,同样的题材可能各家媒体写出来的报道都没有多少差别,这给予了权威机构一些回旋的余地。而受众在认知当中,见多了这种模式化的报道就不会进行过多的重视,类似一种脱敏,所以媒体最终也仅仅只是报道了而已,社会效应如同石沉大海一样,没有掀起过多波澜。

  因此,本部电影当中主编的出现是个破局和打破常规报道的意义,提出了一个新的新闻角度。将一个在教区普遍存在的现象告诉给自己普遍是教徒的读者听,这才切合了大部分受众的利益环节,能够进一步逼问为什么这种现象会存在。但是电影中不是为了逼问或削弱权威而做,而是调查一种事实并为天下所知,因为这是深度调查而不是社论。只要这一种侵害大众权益的事实被曝光,沉默的大多数将不会沉默,更多的人和媒体会关注这一件事,并在不同角度进行评论,那么这一篇深度报道也就达成他的目标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