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探案集读后感1000字
《李飞探案集》是一本由陆澹安 / 华斯比 整理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 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飞探案集》读后感(一):李飞,真的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民国侦探
说起中国近现代民国时期的侦探推理小说,程小青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被称为“中国现代侦探小说第一人”,但同时代还有另外两个人的侦探作品也不容小觑,他们是陆澹安和孙了红。其中,陆澹安的代表作《李飞探案集》算得上当时影响力非常大的作品,此次,由国内著名推理人华斯比策划,经过陆澹安家人授权,牧神文化出品的《李飞探案集》乃集大成之作,总计包含了李飞探案系列小说共11篇,为百余年来首次完整集结。
自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传入中国以来,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度,同时也吸引了国内众多青年志士的创作热枕,陆澹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民国12年(1923年)6月,陆澹安与程小青等在上海创办了半月刊性质的《侦探世界》,并陆续发表了众多中、短篇小说,这就是今天这本《李飞探案集》的前身。
系列小说中,对以下几篇的印象非常深刻:
【棉里针】发生在大学宿舍中典型的小范围内嫌疑人的盗窃案,时间+先入为主的概念。
【密码字典】逃婚事件引发的密码谜题。
【狐祟】典型的利用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施行的案件。
【夜半钟声】算得上复杂性犯案的代表作,犯案步骤依次进行。
【隔窗人面】意外频发的案件,结局令人匪夷所思。
【古塔孤囚】逻辑推理氛围浓郁,身份成谜的代表作。
【烟波】从合理到不合理,逐步露出破绽,一击即破。
【三A党】一波三折的诡异剧情,一环扣一环的剧情行进,有理有据。
陆澹安笔下的李飞是一位热情洋溢、胸有成竹的青年俊才,他博学多才、善于思考,脸上总带有一种莫名令人安心的微笑,其性格多喜欢卖关子,尤其是案件侦破的过程中,不到最后从来不会透露分毫,直到所有证据链齐全,这才会向众人一一揭开谜题。李飞,真的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侦探。
欧美思想文化的输入,尤其是对于侦探领域来说,彼时的小说创作深受影响。读者们在陆澹安的李飞探案系列中也能够感受到欧美侦探作品的影子,但这丝毫无法改变《李飞探案集》的精彩。这部作品集中的众多案件,涉及的类型相当的广泛,在侦探推理小说中一些常见的桥段的应用手法纯熟,相较于现在,在当年民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局限下,这是不容易做到的。
《李飞探案集》读后感(二):李飞,你有一个华生就更好了了
当我们看惯了以血腥的厮杀、变态的人格、扭曲的灵魂为主题的各种推理小说,拿起一本新书,翻开几页,是否有了如鲠在喉的感觉,一声唏嘘便概括了对整本书的期望和失望,亦或是不满足。
柯南·道儿塑造的福尔摩斯,开创了一个先河,万般的推理、侦探小说,都可以从这里找到影子。阿婆、奎因、卡尔西方三大本格推理大神,横沟正史、江户川乱步日本本格推理鼻祖,他们笔下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已经将推理小说挖掘的到边到拐。他们都是推理界永远的高峰,不可逾越的高峰。看完世界,再回头看看自己身边,却发现,也有着让人眼前一亮的瑰宝。
你是否看腻了阿婆、奎因,是否看烦了江户川乱步、松本清张,如果你烦了,可以试着看看国产推理。与他们同时期的中国大陆,也有着一批推理作家,只不过他们身兼数职,其他身份的光辉太过耀眼罢了,陆澹安便是其中一位。
陆澹安的《李飞探案集》算是民国时期推理小说的上上之作了。本书是短中篇小说合集,主人公李飞通过侦探、推理,一件件解析破案,被世人冠以“福尔摩斯”的称号,李飞自己也拿着根拐棍模仿福尔摩斯的样子。
书中没有惊世骇人的诡计、没有设计精巧的机关、没有美轮美奂的场景,每一个故事都是简单的“黑白电视剧”,人物简单,情节清瘦,但是不影响愉快的阅读过程。
《绵里针》这一篇,我在看的过程中,曾经一度以为我是在看故事会。学校里面的学生之间的偷盗事件,很简单的情节,胜在干净利索,还可以给读者一种一猜就中的快感。
后面有几个长篇,相当精彩。《古塔孤囚》这一篇的三处反转和一箭三雕的设计,加之篇幅的长短恰到好处,若是改编成影视剧,可能不输给《少年包青天》。另外还有《合浦还珠》、《三A党》都是很不错的故事。推理小说,以推理破案为面,以写尽人世百态为里,比如《狐祟》这一篇,隔壁商店为了吞并邻居店铺,联合内奸而设计的狐仙下凡从而想赶走邻居未果的故事。《隔窗人面》也有相类似场景在里面,只不过“反派”太过憨憨,烟头都不打扫干净,这种脑子怎么干坏事啊,萌萌哒。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去研究一下本书作者陆澹安,作者本身不是专门写小说的,他是有正儿八经的工作——文学家、古典文学研究者、编辑、书法家等。写小说,算是和工作沾边的爱好,而且作者喜欢看电影,有些故事是看完电影(毕竟那会看得起电影的人不在多数)之后整理出来,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电影,也是一位好人啊。在民国时期,已经有程小青、孙了红两位相当出名的推理小说家,陆澹安却可以与他们齐名,可见《李飞探案集》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本书还有个很劲爆的“彩蛋”,大家看完以后就可以感受到那股强烈的推理界独有的冲击感,至少我是这样。
还有,书中的插图很有年代感哟~~~
《李飞探案集》读后感(三):少年侦探李飞
李飞和工藤新一,也就是我们的柯南君一样,是个少年侦探。当然与我们柯南君小孩子的身体高中生的大脑不同的是,李飞最开始侦查案件就是初中生的身体,天才侦探的大脑。 棉里针或许只是李飞的初探案记,或许还有些不成熟的地方,但我看得也是津津有味了。看得云里雾里,大约也是由于设定是妻子后续记录案件,因此对读者隐藏了信息,书中常有提到李飞喊几个人问话后确定了真相,但是并未复述那些人说的话和李飞当时的所想。这一点和名侦探柯南一样,只有在最终的解密时刻我们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真是抓心挠肺啊。当然,曲折离奇的案件本身已经足够吸引人,并不是只有解密部分才好看,前面自己猜测推理的部分也很有趣呢。 如果要归类的话,李飞这个大概算做日常推理,虽然有意图杀人的案件,但是都是杀人未遂,真不错,没有无辜的人要冤死绑匪或凶犯的刀下了。阅读的过程也轻松许多,不伤人命,有惊无险嘛。而且桩桩件件都是那样,同时李飞还给罪犯留有余地,多次只要罪犯愿意回归失物,李飞便不再追究。 比起来我觉得同为少年侦探的小学生侦探柯南就有一点点的不近人情了。柯南中许多案件也只能说是天意弄人吧,有些情侣互相误会结果给对方下毒发现对方还爱着自己,有些姐姐被跟踪狂害死,柯南没出现,也没把跟踪狂绳之以法,反倒是在弟弟为姐姐报仇杀死跟踪狂以后柯南出现了,弟弟没能逃脱法律的惩罚。比起柯南的凶手推理,李飞探案可能更接近于另外一部名叫冰菓的推理恋爱番,改编自米泽穗信老师的日常同名推理小说。 李飞真的是很有智慧的一个人,善于观察,善于从各种蛛丝马迹找线索,帮助当事人破解困境,他非但保持好奇心并且热心,因为有他出手,多次多人才幸免于难,更甚至古塔孤囚篇,他大概算是救了几个罪不至死的犯人的性命。 后面几个长篇十分跌宕起伏,完全没想到会那么复杂,不过宗旨都是一样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都是为了钱而起的地下不合理不合法的商业斗争或者栽赃事件。李飞探案是很值得一看的书,有机会想再读读刘半农和罗斯福的案子。我们中国民国推理也是丝毫不逊于外国且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啊,感到很自豪了。
《李飞探案集》读后感(四):【简评】民国侦探小说的终极完成体,物理诡计密码布局不在现场该有的这里都有
如果按照《中国侦探:罗师福》,《刘半农侦探小说集》,《胡闲探案》,《李飞探案集》这样的次序阅读,不难看出侦探小说这种西方舶来品于中国本土文学形式的融合之路,从开头的生搬硬套,强行凑活,到之后的融会贯通,信手拈来,等到了霍桑、鲁平、李飞阶段,成为民国侦探小说的最终完成体。这条路说短不短,也经历了一二十年的光景,《李飞探案集》应该算这套系列中小说本身质量最高的作品,同时也是最接近近现代民国文学风格的侦探小说,当然这就意味着在阅读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带入到阅读近些年来国推的评判标准中去。那时候的侦探小说,大概重侦察,重推理,反倒没有非常炫酷的布局和走火入魔的诡计,所以往往是以某个失踪案,凶杀案,绑架案,物件丢失作为起头,侦探通过线索,一步步侦探,一点点推理,逐渐还原出最终真相,“李飞探案”较之之前的三部小说,精彩之处在于人物风格更加鲜明,真相本身更加曲折离奇,侦探推理在线索交代上也益发公平,同时作者想要自圆其说的难度也大幅度增加了。
《棉里针》,呃,不是陆菲青。小案子,算是作者的练手作品,有限范围有限选择内折腾出来案件,非此即彼的选项中找寻真相,其实还是玩出了点花样。还吹什么“这样的案子,也配请教福尔摩斯吗?”嘚瑟,接着嘚瑟!!
《密码字典》,开头以为是类似《金甲虫》的密码玩法,结果更加简单粗暴,可能也是属于中文的独有密码。就想知道……华斯比是怎么把这些破字打出来的?
《狐祟》,捉鬼,破除封建。这种题材,我反倒觉得古典文学要强于侦探小说。
《夜半钟声》,低配版物理诡计,不过看在用的东西都是常见物品份上,再加一分!哈哈!全程李飞在校长冯逸庵陪同下找寻真相,这个故事几乎可以直接搁到近些年某些《推理》杂志上,说是现在的作家的作品。
《古塔孤囚》,案情本身比侦破有趣,特别是几个人之间的关系,一度以为李飞弄错,谁知道峰回路转。人不能做坏事,一旦做了坏事,就连伸冤都难,哈哈!王韫珠首次参与办案。为什么我看几个学生抬人的插画,有种莫名喜感。
《合浦还珠》,总觉得这篇故事有折腾成社会派的潜质。真相大于侦破的小说,诡计用得有点点呆,但阅读的时候相当有迷惑性!之前问过华斯比,据说《卧虎藏龙》的作家王度庐有写过侦探小说,可惜始终找不到。这位能把武侠写得如此悲情的作者,不晓得侦探小说能不能来点社会派的腔调。
《三A党》,这篇非常非常非常喜欢,属于有布局的案件,一案三谜底,加料不加价,许多细节几乎都提前预留了伏笔,勒索信的推理精妙。最后的钻石和棉花的用处,貌似某个机关小时候有过类似的玩具。
《秘密电声》,短篇,时隔五年后,陆澹安重新出发,李飞再次上路!!!看到最后,心潮澎湃,忽然有种金田一少年在车站拿着电话,说出激情慷慨的台词的赶脚……直到我看了后记,呃!好吧,我想多了!!
差不多以为是这种腔调~~~结果!!!!
《李飞探案集》读后感(五):民国推理第三人?!
由推理圈大佬华斯比整理的民国推理小说集,真是功德无量。据说陆澹安 在民国推理届与程小青、孙了红齐名,名声更在孙了红之上,仔细一读作品风格确实别有风味。此次出版的几本书均为精装,印制的颇为精美,自然价格也很精美啦。就案子本身其实只能打8分,不过考虑到时代背景可以加上1分,也算是对历史的纪念了。
这本《李飞探案集》共有11个短篇,是以李飞妻子口吻所写的(据华大佬所说,作者先后给其起了三个名字,很怀疑作者的记忆力),其中五部在下曾在豆瓣和《百年中国侦探小说精选第三卷雪狮》里看过,这么一想好像有点吃亏?
《绵里针》:李飞上学时发生的案件,学校的某四人宿舍里发生了窃案,一人丢失了绒裤、一人丢失了金表、1人丢失了钞票,那么是没有丢失东西的人是窃贼吗?李飞采取了“外国圆光”的手法......初出茅庐的案件,似乎很多大侦探都是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推理的呢,就是此案多少感觉有点小儿科。话说那里面真的能藏得住东西,个人表示强烈存疑!
《密码字典》:因某学生逃婚产生了闹剧,个人感觉和霍桑系列某篇内容多少有些相似。这篇的重点是密码破解,其实在下好奇的是那串“乱码”出版的时候到底是怎么输入的?
《狐祟案》:李飞邻居家开的店铺里闹出了狐狸大仙作祟,面对准备重选店址的邻居,李飞计上心来.....虽然都是装神弄鬼的把戏,然而此案的诡计未免太过粗糙了,当然考虑到时代背景倒也可以理解。
《隔窗人面》:李飞某同学(还是朋友)的父亲近期在窗外看到了狰狞的鬼脸,从而终日惊慌不已,而这与二十年前的某桩旧案有关......感觉民国时期的推理小说作家都挺喜欢写这种为了旧日仇恨前来复仇的案件,在程小青和孙了红笔下都有描述。
《夜半钟声》:李飞中学时的老师如今当了商业学校的校长,正在其准备大展拳脚之际,却遭到了一起奇怪的窃案,而如果不是李飞登场甚至他的性命也陷入危险之中......第一篇涉及到谋杀的案件,然而最后倒是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或者应该说傻人有傻福?虽然这个人也不算傻啦。
《怪函》:李飞被邀请侦破一起发生在富翁家里的窃盗案,并第一时间发现家中的女佣十分可疑,回到家中之后却收到了一封署名“中国亚森罗平”的信,自称自己才是真正的罪犯,莫非大侦探的宿命怪盗对手要登场了吗?......实际上并没有,要在下说这案子从手法到动机上都可谓无聊至极啊。
《古塔孤囚》:李飞妻子首次在故事中登场的一作。李飞与妻子一起去苏州度假(看起来大侦探平时在公司上班,这么说侦探是兼职事业吗?而且此作中李飞没有接受酬金,说明他的生活水准还不差),在火车上看到某旅馆登载的客人失踪的消息,因好奇把夫妻二人卷了进去,没想到案情还一波三折......此篇中坏人不少,李飞设计让几个恶徒互相撕咬的场景让人忍俊不禁。
《烟波》:李飞家常常购买的烟店里卖的国产香烟竟被木屑调包,受亲友委托,李飞带着妻子进行了调查,为了赌上国产香烟的名誉!......这也算是民族产业了,不过作为一个不吸烟的人,在下真是很难体会吸烟者的情感。
《合浦还珠》:某女旦名伶突然下落不明,心急如焚的戏院老板和其师傅找到李飞帮忙,然而.......此作中李飞的妻子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是胆气不亚于男儿啊。
《三A党》:以前写《雪狮》书评的时候曾经写过,这里不再赘述。总之前面部分与日本某人某作也太像了吧。
《秘密电声》:只有第一章的作品,未免让人有些莫名其妙,据说是作者放弃推理小说了,让人无语。
和程小青在作品中积极宣传向上,主人公霍桑多发劝世呐喊,孙了红笔下的鲁平心灰意冷、玩世不恭皆有不同,陆澹安笔下的李飞基本上是个智力过人的普通人,其基本上没有过分的参与到这种案件中(不像另外几人几乎是没事找事也要参与到案子里,李飞主动卷入案件的只有古塔孤囚一篇)。另外,整个系列看下来居然没有杀人事件(或者说虽有杀人企图毕竟没有得逞),倒真是作品的特色呢。话说某姓金的某人的爷爷不觉得惭愧吗?
《李飞探案集》读后感(六):中国自己的原创推理探案小说,民国时期就出现了
早就知道推理小说研究者,独立书评人华斯比在收集整理民国时期的探案小说和推理小说,一直都很期待,现在终于出了。不用说第一时间就收入回家。
一看这套书的装帧,我就喜欢上了,封面是非常的复古的民国插画和文字竖排,选用了类似于马粪纸的粗糙特殊纸,摸起来非常有质感,很像街边手抄报的感觉。蓝色和红色的撞色设计显得很现代。总之,在装帧上这套书就深得我心
我第一本看的是《李飞探案集》,这本也是推理爱好者们在这套书中风评最高的一本。这本书的作者是陆澹安。
陆澹安是江苏吴县人,他是一位现代文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他更有名的作品应该是研究古典文学《水浒传》的《水浒研究》,感觉这本《李飞探案集》应该是他年轻时候的玩性之作。
这本《李飞探案集》是陆澹安塑造的一个“书生侦探”李飞的探案集锦,里面收录了十一个案件。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推理小说,其中所采用的推理手法当然是不及现在那么诡谲复杂。但是用当时的语言描写当时的人 文风物其实阅读起来也是别有一种趣味的。
相对于同时期的江户川乱步来说,我觉得陆澹安的推理小说风格更加的平实、自然。在这本探案集里面极少出现凶杀案,基本上都是凶杀未遂,东西丢失,人物失踪和绑架之类的。这种类型的案子也就显得非常接地气。因此相对的也就少了那种非常紧张、急迫、恐怖的感觉。你会感觉非常地轻松,像做逻辑数学题一样。
在这本书中,我比较喜欢的是《古塔孤囚》《合浦还珠》《三A党》这几篇。这本书中收录的篇幅是按照陆澹安发布时间来排列的,这三篇小说明显是集中在他的创作后期,手法越发成熟,案件也越发复杂了。
《古塔孤囚》讲述的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投水自尽案件。这个故事有趣的是,里面出现了好几个嫌疑人,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互相隐瞒又互相憎恨,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人物关系网。读者在读这样的故事的时候没有太多的心理负担。更多的是处于一种猎奇的心理。
《合浦还珠》这个故事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一个当红的名角莫名其妙的失踪了。这篇小说逻辑推演的部分不强,基本上是按照侦探的步伐一步一步来侦查。最后的结果会让人恍然大悟,也不禁让人感叹人性的自私和恶劣。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这篇故事也应该归类到社会派吧。
《三A党》这个故事算是整本书中布局最精细的一个故事了,基本上是一环扣一环。最后的凶手我也没有猜到。巧合略有点多,但是其中的草灰蛇线,提前暗示都是其中做的最好的一篇。
最后一篇《秘密电声》,其实已经有点类似于谍战小说了,可惜没有完结。我倒是很想把这一篇看完,前面写得还是比较精彩,吊人胃口的。
看完《李飞探案集》之后,觉得这真是一种别有意趣的阅读体验,同时又觉得有点可惜。大家都知道日本的推理小说其实兴盛于江户川乱步时期。江户川乱步也是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开始创作推理小说,一直影响日本的推理小说界直到现在。在他的影响之下,日本推理小说自成一派,经久不衰。作为一个推理小说迷,我也一直很疑惑,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难道中国就没有人写推理小说吗?答案是有的,而且有很多。可惜因为有些文化断层的原因,推理小说在我们国家基本上就没有发展起来。直到近些年才慢慢有了兴盛的迹象。
试想如果当时顺着这股探案小说的潮流,中国的推理小说慢慢地发展的话,一定是能出现不少精彩的作品的。可惜凡事没有假设,现在国内有些推理小说作家写得好的已经很不少了,以后也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这套《中国近现代侦探小说拾遗》包含了《李飞探案集》《刘半农侦探小说集》《胡闲探案》《中国侦探罗斯福》4本,理论上应该还有其他的民国推理小说还未出版,我会继续耐心等待的。
《李飞探案集》读后感(七):进度条告诉我,事情没那么简单
我不管了。 本来计划用严肃正经避免第一人称地手法为这套书写个小读书感悟,可翻开《李飞探案集》第一页就被甩了一脸狗粮。陆澹盦,我告诉你,我“罢工”!我可放飞了!
咳,回到正题。
翻开这套书的时候,原定设了个看书顺序,以原文整体的连载发表时间:《中国侦探:罗师福》《刘半农侦探小说集》《李飞探案集》《胡闲探案》。忙完正业的时候一时之间忘了自己设定的顺序,随手先拿起了胡闲,后而半农,此刻是李飞……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半农与澹盦的侦探小说连着一起看,竟看出一片新天地来。比如澹盦调戏鸳鸯蝴蝶派,以书中的“我”,大名鼎鼎女小说家王韫玉,说“我虽是个女子,却不愿做那种哀情言情的小说,扭扭捏捏,看了叫人肉麻……”好家伙!比如书中李飞要做中国福尔摩斯,他妻子则做女版华生——如此熟悉之剧情,不就是《基本演绎法》?早在民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搭档!又比如上回提到半农所写的《福尔摩斯大失败》,意在强调外国人不适合破中国案子,可不,澹盦写李飞,亦有此意:
与半农、苕狂的滑稽侦探风格相比,澹盦的侦探小说实属正道(我非推理界内人,无法以本格、新本格、变格、叙诡等专业术语来评价他的手法),用当今俗语可称之“反转反转再反转”,有意思极了。如果读者不是有一双上帝的眼睛,知道文本的长度,怕是一次又一次被澹盦“戏弄”了(想想过去是连载小说,可怜了民国时期的读者了,想必每一次以为完结,结果下一期还有……)。
《李飞探案 古塔孤囚 上》曾发表于此期《红杂志》上,下为内页正文。
既然是正经破案,那不妨借用一下半农总结的侦探要义,来解析澹盦笔下李飞所破之案子。所谓一“索”二“剔”三“结”,索,即不要放过案件一切细节。以《三A党》为例。李飞表舅舅大儿子被三A党 绑架了,留下一封信与一张字条。信纸信封皆是质料十分讲究的货品,字条则用的是上好外国信笺——倘若实施绑架,何来使用如此整洁上好的货物?这里便是需要注意的细节。不过这里澹盦布了一个迷魂阵。民国时期在中国实则有一神秘组织,叫三K党,此党名字借用了美国同名宗教恐怖组织,实则是山寨货,但也叫当时不少人上当(某些革命史料选集其实能寻得蛛丝马迹)。以为三A如三K,见了外国货也不一定会有所怀疑。另一个细节则是由于三A党不仅绑架了人,还盗走了金刚钻。李飞在案发现场“忽然在地上拾着一样极小的东西……我和杜润身都没有看清是什么东西”,此“东西”亦是破案之关键,稍不注意,又被犯案者脱身了去。
“剔”,凭搜索之信息缩小侦查范围。再说回表舅舅的大儿子被绑架一案,只见李飞交完赎金立即带人去“一品香”吃点心,后而又带人往东南大旅社跑,别瞎想,凶手在那!李飞早已识破凶手之诡计,根据捕房提供的信息,把侦查范围缩减至精准,直奔房间寻人!
“结”,按照本人之理解,与结网无异,即完成“索”与“剔”,便要与凶手斗智斗勇,警惕对方的招数,布个天罗地网来把他/她抓住。按照李飞的案件,说白了,其实还是找到足够证据证明为何“你/妳是凶手”罢了。
如果《三A党》早在1925年创作,又因其文中频频提及三K党,想必澹盦所写的《三A党》灵感来源于此组织。(了解更多:“中国三K党”简史)
另一点,“韫玉”名字之错误,可能不是笔误,而是当时的印刷错误。一是当时印刷技术条件的局限,二是报刊赶时间出版发行情况下,总会有些错误(往日没有校对这一专职?),不熟悉内容者很容易因为错误字眼忽略重要信息。
倒是《秘密电声》,真叫人抓心挠肺!
《李飞探案集》读后感(八):关于《秘密电声》一文的无责任猜想
华斯比君近些年一直致力于中国晚清民国时期侦探小说的发掘和保存,翻看他的豆瓣日记时常能够看到他的淘书记和考证录,确实让我受益匪浅。而本套《中国近现代侦探小说拾遗》丛书的面世,也标志着他的民国推理小说拾遗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成果,也是他今后工作重点的一个起点,更可能是他成为一代民国推理小说研究大家的一个中间站。
本套丛书的第一本书选择陆澹安的《李飞探案集》也有其积极意义。依我之见,最为现代读者熟知的民国时期推理小说家可能只有著有《霍桑探案》的程小青和作书《侠盗鲁平》的孙了红两位大家,这两位的作品目前还能购买到新版的单行本,而其他小说家则最多只能散见于各类小说合集之中。其中还能被一些读者认识的可能就只有陆澹安的《李飞探案》了。用这部作品作为丛书第一枪,也是为了让读者们能沿着程小青、孙了红之线索进入到已经趋于完善的民国推理小说世界之中。
书腰、外封、精装本体和书签
端看本丛书四册书籍的序号排列,如果参考豆友老彭是個书脊党的《李飞探案集》是民国侦探小说的最终完成体这一说法,四册书正好显示了一种中国早期推理小说从最终完成体向草创期逆向回溯的全过程,让读者有阅读难度从易到难,阅读体验从优往劣的演变阶段,充分领略到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推理小说的演化史,真真可谓用心良苦。
其实从整体的故事来说,程小青创作的《霍桑探案》达到了民国时期中国侦探类作品的高峰,其1916年创作的《灯光人影》已获得巨大成功,而1919年创作的《江南燕》已被改编为电影,这也导致了之后一批侦探小说的出现,其中就有孙了红的《侠盗鲁平》和陆澹安的《李飞探案》。从本书收录的作品来看,陆澹安撰写的《李飞探案》到了后期才渐渐复杂,早期的几篇作品往往类似于现如今的推理谜题。虽然如此,但故事类型和谜题诡计已经非常多样化,日常推理、绑架推理、密码推理、多重反转等均有出现,正好对应了上世纪20年代原创推理的繁荣场面。
书中还收录了收录李飞探案之合集中的插图
陆澹安笔下的侦探李飞所破之案均是平常之事,多见于侵吞财物、商业纠纷、寻仇报复等,而且李飞往往太过善良,在多起案件中对罪犯做出不予惩戒的行为,这倒是陆澹安这一教授文人学者的真实内心体现,也是其相信人世间一切美好的善良心愿。而且,李飞不像程小青笔下的霍桑一样会参与到政治之中,缺少了帮助革命志士的情怀,这恐怕和作者创作《李飞探案》的年代有关,到最后一篇《秘密电声》这一残章,从已发表的内容来看可能这一篇正正是和当时政治时局关联最大的一作。
关于这《秘密电声》一篇,华斯比君在《编后记》中写道:“刘梦盼在其硕士论文中认为该篇未完的原因是陆澹安太过繁忙,创作中心有所偏移,小报连载方式与读者阅读习惯不合。”确实有此可能,但我看完这残章之后,还是觉得本篇和其他数篇有着稍稍的不同。以下我试着分析《秘密电声》中两个内容:其一是陆澹安在1927年发表《3A党》之后时隔多年,到1933年才续作李飞探案,在故事世界中,这5年期间李飞为什么离开上海以及不让其妻子王韫玉发表这几年中破获的23桩案件?其二是为什么《秘密电声》在李飞收到恐吓信后突然停止连载?(特别提醒,以下内容完全是我自己胡诌的,各位看官千万不要较真啊。)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先看看当时的中国局势。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3A党》发表于1927年1至3月,其后李飞探案暂时停止,故事中李飞离开上海在中国各地游历。那是否暗示着李飞也是受到国民党新右派政变牵连的人物呢?而1927年还发生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大事,李飞离开上海之后去了上述几个地点其中之一,而在离沪期间发生的那一些案件可能有一些是和共产党有所关联的,而为了安全起见,李飞自然是不许妻子公开案子。
而1933年李飞从香港回上海,再次开始在上海的生活,其真实原因无法确认。上海于1932年1月底刚经历了一二八事变及淞沪抗战,也因此李飞会发出上海变化极大地感慨。而且当时的大环境还是处于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政权各检查机构仍在查禁各类社会科学书刊和进步文艺书刊,所以在报刊上连载小说也极可能会被检查。
再看《秘密电声》一文,已经明确的线索有地下电台,数字暗号,被袭击的学生和警告信。其中警告信中还有“此次同人有事沪上……同人等为主义而奋斗,初非作奸犯科者流……”等文字。我们用这些线索稍微组织一下,可以推测被袭击者手握的号码单是破译地下电台数字暗号的关键,该学生应该是到沪举事的“同人”之一员,而“同人”欲做之事又和“可为之奋斗的主义”有关,可以想象必是一件大事,而举事之地点或时间需要通过暗号解读。李飞介入勘察有可能会对“同人”的大事影响甚大,也因此,“同人”才会向李飞发送警告信。
我认为,如果后续的故事继续进行下去,李飞在获知暗号代表的内容之后,如果“同人”所行是正义之举(例如救助被国民党抓捕的共产党地下人员),应该反而会帮助他们。这种故事的发展对于连载该作的报纸《金刚钻》也许是想避免的。《金刚钻》是“海派”小报“四大金刚”之一,创办人之一即为陆澹安,小报雅俗共赏,主讲时令风俗、名胜古迹、戏馆妓院、物价变迁,连载小说均是鸳鸯蝴蝶派之类,而一旦涉及到政治方面,有可能会被检查,为避免报纸被停,最终只能停止连载《秘密电声》。这也许也是一种解释吧?
最后,再次重申,上述内容完全是我不负责任的胡言乱语,还望华斯比君海涵则个。
《李飞探案集》读后感(九):书生意气,市井烟云
“你也配做福尔摩斯吗?”,在《李飞探案集》的楔子中,妻子王韫玉这样调侃先生李飞。和“原装”的福尔摩斯相比,“书生侦探”李飞少了几分阴郁神秘,多了些温和儒雅。和那些身世成谜、工作不定的英伦私家侦探相比,李飞一出场的形象就像我们身边的好学长、好前辈、好邻居,他有和睦的婚姻家庭、稳定的工作,生活得有滋有味,“破案”也成了一种闲情逸致、举手之劳。“谈谈家务,论论时事,有时也研究些科学和文学……逛逛公园,看看影戏”,妻子眼中的二人生活常态也为整部侦探故事集定下基调,这里不常见险象环生的“冒险史”,多是文人雅趣和市井烟火里的“小曲折”。
十里洋场故事多
有论者将李飞侦探小说的特点概括为“纯、净、简”。的确,看惯了欧美和日本侦探小说中离奇曲折的情节、暴力血腥的场面、让人瞠目结舌的“诡计”、眼花缭乱的“不在场证明”,《李飞探案集》中的故事就显得清新简洁了许多,不见连环杀手,但闻书香茶香,甚至除了一篇故事外,都不见“死”和“尸”,“谋财”常有,而“害命”不常有,不见“验尸”,多是“寻人”。
从学堂到厅堂,《李飞探案集》中收录的11篇(严格来说是10篇半)故事里,“案发现场”多半在学校里、家门内,或者说邻里街坊的店铺里,如此看来格局是“小”的,缺乏“大开大合”的“大场面”。其中《棉里针》《密码字典》《夜半钟声》在私立学堂和函授学校里,《怪函》《合浦还珠》《三A党》都是以家务事开场,《狐祟》《烟云》聚焦商铺店家“小诡计”。
但正是这样的“小切口”还原了一个民国时期生机勃勃的“大上海”。当时的上海商埠开放、华洋并处,十里洋场、五方杂居,穿着旗袍的摩登女郎在电影海报前驻足,黄包车穿过弄堂雨巷……11篇故事里,登场人物牵扯出的职业和产业就能拼出一个繁华的大都市——大西洋航业公司、纺织公司(《隔窗人面》)、开洋货字号的潮州人、精于算计的洋货掮客(《夜半钟声》)、清末退隐的知县转行中西贸易公司(《怪函》)、准备和妓女私奔的银行职员(《古塔孤囚》)、“大舞台”的当红花旦(《合浦还珠》)……
与之相呼应的,李飞经手的大多数案子也都是“人为财死”的利益纷争:《棉里针》是自作聪明的学生盗窃,《狐祟》《烟云》《合浦还珠》是“商场如战场”的暗算斗争,《隔窗人面》《古塔孤囚》是做了“亏心事”的“鬼敲门”或“黑吃黑”,《夜半钟声》是环环相扣的骗保阴谋。其中,更耐人寻味的是《怪函》《合浦还珠》《三A党》这三篇,除了表面的“利字头上一把刀”,更是“金钱至上”观念对传统家庭伦理的侵蚀,因而演绎了监守自盗、“家贼难防”的“一出好戏”。
书生侦探见识广
看起来“纯、净”的案子里除了资本与伦理的碰撞,还包含着雅和俗的融合、旧与新、东与西的杂糅。《李飞探案集》的作者陆澹安作为跨时代、跨领域的学者、创作者,本身就兼具传统与现代、士大夫审美和市民趣味、学贯中西的多种特质,他学养深厚又涉猎广泛,当过杂志编辑、撰稿人,也做过影戏的导演、编剧,喜欢射虎、观剧、听书、弹词等传统文人的情趣,又是大众传媒、时尚前沿的探路人,
陆澹安写作侦探小说的缘起之一便是将西方的侦探影戏翻译(重写)成影戏小说在通俗杂志上连载、《李飞探案集》中就不乏这种翻译、嫁接、模仿、杂糅的痕迹。
从侦探设置上看,李飞要做“中国的福尔摩斯”,他也在思索时抽烟叶,却不是福尔摩斯那样的“瘾君子”,妻子就像他“中国的华生”,后面甚至出现了中国版亚森·罗宾给这位福尔摩斯写了封挑战信,但人物关系又多是老同学、老朋友和本土化的家长里短、长幼尊卑。
从情节推衍上看,李飞扮演的角色类似福尔摩斯式提供咨询的“私人侦探”,一般按照听取案情、现场勘察、推理论证、真相大白的几个环节串联起承转合的情节,一方面参考了西方影戏紧凑的节奏、场面,另一个方面也是继承了章回体小说“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设置。
从断案风格来说,一边是细致的现场调查,从蛛丝马迹里找到关键证据,这是“理”的抽丝剥茧;另一边找出真凶后,李飞并不是一味咄咄逼人来宣告“真相只有一个”,而是兼顾“里子”“面子”,能直面真相,也懂得保守秘密,这是“情”的尺度权衡。学过法律的陆澹安自然是熟悉司法程序的,但在他笔下,也有类似《隔面人窗》里这样“报应不爽”的公案风格的结局。
从具体案子来看,《密码字典》的是新旧婚恋观的冲突,学生因为反对“父母之命”出走,故事里却借老学究的口吻模糊了自由恋爱和旧式婚姻的利弊价值判断;《棉里针》里的“西方圆光术”和《狐祟》里的狐狸精算是“封建迷信残余”,最终是以科学破除迷信的“祛魅”;《夜半钟声》里的学校兼顾了国文、英文、商科,《古塔孤囚》里的弹子房和《三A党》里的影戏院都呈现了当时大众热衷的休闲娱乐场所。
由简至繁套路深
从横剖面上看,《李飞探案集》就像东西合璧、新旧杂糅的“千层饼”,而顺着11篇的创作刊登顺序来看,在历时层面,李飞的故事也从开始的“纯净简”“进化”得越来越复杂、立体、内涵丰富。
故事场景方面,由最开始的校园宿舍到后来的街道商铺、家宅秘密、乃至“出离”上海扩散到苏州、杭州;叙事视角方面,妻子从开始的记录员、转述者到后来作为关键角色参与案件并且提供关键线索;案件线索方面,从早期的单线程到后来的多案并举、多线并进,风格也从“话本”到更接近于“影戏”。
其中,《夜半钟声》就是一事中含着三件罪行,欺诈、盗窃、谋命,环环相扣、层层圈套,诡异的双重时钟“滴答”声,也制造了希区柯克电影一样的紧张感。《古塔孤囚》则是李飞系列中公认的集大成杰作,这是首次由妻子亲身参与作为助手的案子,也首次将案发现场从上海挪到了杭州,勘察现场从弄堂店铺到了灵隐寺、雷峰塔和洞穴,是一次“旅行地”的浪漫探险,还首次开展了“双管齐下”的多线布局。从火车上的报纸新闻引出了旅店客人去向不明的失踪案、又在另一个新闻里抛出了银行卷款逃犯案,这边李飞刚查出了身份作假的线索,那一边飞来峰下的洞穴内又发现受伤的神秘人,由此牵连出雷峰塔的一具“尸体”……多个场景人物悬念迭起,在电影平行剪辑似的画面切换中又巧妙地将疑案散珠串成“项链”,可以说是讲故事的典范,“黑吃黑”的哑迷又一次被李飞“犀利的眼神”洞穿。
另外,看似独立成篇的故事之间其实也暗含着“李飞宇宙”,徐义生、夏尔康这些最早登场的老同学又会在后面的故事中久别重逢,李飞的故事始终未完待续,不同于拒人千里之外的冷面侦探,面对这个温文尔雅又有点喜欢卖关子的李飞同学,我们也很想走到他身边,说一句“你好啊,老同学,有个事要麻烦你哦……”
《李飞探案集》读后感(十):《李飞探案集》:这个书生侦探,有点东西
封面
说到民国时期侦探小说,不得不提“一青一红”,青的是程小青,红的是孙了红。程小青以“霍桑探案”系列为人所知。孙了红则以“侠盗鲁平奇案”受到读者欢迎。
程小青
孙了红
这一时期的侦探小说可以看到很多西方侦探小说的影子,尤其是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更是可以称为经典。这程小青和孙了红的侦探小说在学习了西方侦探小说的同时,又兼具自己的特色。程小青的“霍桑探案”是学习英国作家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系列小说的结果,就连侦探霍桑和助手包朗的组合也有福尔摩斯与华生的“中国翻版”。而孙了红的“侠盗鲁平奇案”最初则是模仿法国作家勒伯朗的“亚森·罗萍系列”小说,其中以一名亦正亦邪的侠盗来戏谑警察和侦探,同时惩治奸商恶霸的故事读起来令人别有一番乐趣。
李飞探案集
胡闲探案
中国侦探罗师通
刘半农侦探小说集
除了“一青一红”之外,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侦探小说还有着丰富的创作面向和不俗的创作成绩,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侦探小说作品。如《刘半农侦探小说集》《李飞探案集》《胡闲探案》和《中国侦探:罗师通》。而这其中《李飞探案》系列更是与程小青的《霍桑探案》系列和孙了红《侠盗鲁平》系列并称民国时期三大侦探小说系列,充分肯定了陆澹安“李飞探案”的地位和价值。
陆澹安
作者陆澹安丰富的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很多便利,他从事过很多份工作,做过同济大学、上海商学院、上海医学院的教授,担任过中学校长,在务本、敬业、国华、民主等中学当过国文教师。他还当过职业编辑,主编过《侦探世界》、《金刚钻报》,从事过电影编剧和导演的工作。看过他的履历,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主人公李飞身上会有浓浓的书卷气了,因为作者本人就是如此,这也成为他作品独特的个人风格,同时陆澹安还是民国时期侦探小说家中唯一接受过法律专业教育的人。他扎实的法学功底也是促成他创作侦探小说的主要原因。
本书收录了目前可见的“李飞探案”系列小说11篇,是该系列诞生近百年来首次完整结集。书的封皮很有民国老报纸的质感,充分把年代感做足,对一些词汇也进行了现代化的处理,更方便理解。在看书的时候,就可以将自己完全代入民国时期,而民国时期也是我觉得最混乱,最神秘的时期,读起来更有感觉。
可能是作者本人读书人身份的原因,李飞“书生侦探”的人设并不会让人觉得刻板、木讷,引发反感,而是感觉和人物十分贴合,也许换个作家来写,就不会这么合适。其次小说中的多种写作手法也可以看出作者功底,正叙、倒叙、插叙,都为作品增加了文学性,读起来一气呵成,毫无凝滞的感觉,十分顺滑。
作为侦探小说,也是十分合格。案件设计十分的生活化,比如学生宿舍失窃,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场景,一下子就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其次推理的逻辑性严密,却并不晦涩,没有为了突出诡计,而人为增加理解障碍,对于很多刚接触侦探小说的人来说十分友好,不会出现智商被压制的沮丧,反而多了一份参与感。案件循序渐进,故事情节紧凑,毫不拖沓,这种随着主人公开上帝视角,发出“我就知道是这样的”感叹,已经好久没有了,真香!
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古塔孤囚》这一篇,案中案中案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且有种拨开洋葱外皮,发现真相的爽感。案件环环相扣,互为因果,却无人伤亡,大圆满的结局也是我中意的原因。书中犯人之间为了利益相争,却又互相遮掩的描写,虽然我等看客早已知道了真相,但是也从中看到了人性的丑恶,也是一重启发。
民国侦探小说在吸收西方侦探小说优点的同时也在做着本土化的处理,《李飞探案集》就是这样一部有风格,也很成熟的作品,在情节的把控和故事的趣味性上做到了很好的平衡,如果你也对民国时期的侦探小说感兴趣,推荐你也看一看,相信一定不会令你失望。
李飞探案集
9.5
陆澹安 华斯比 整理 / 2021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