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思考机器探案集之寒鸦女郎》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思考机器探案集之寒鸦女郎》读后感1000字

2020-09-27 16: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思考机器探案集之寒鸦女郎》读后感1000字

  《思考机器探案集之寒鸦女郎》是一本由(美)杰克·福翠尔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考机器探案集之寒鸦女郎》精选点评:

  ●为啥要用“寒鸦女郎”为书名呢?

  ●配不上思考机器的大名,人物塑造脱不开福尔摩斯的影响,案件原委牵强,推理敷衍,想象力不足,比如《死神何在》完全抄袭《斑点带子案》,文笔就更别提了,乏味得很......

  ●最单纯的乐趣

  ●称不上好看,但很轻松的。

  ●福翠尔和泰坦尼克一起沉了

  ●我倒想看看,世界上有没有这么聪明的人……

  ●还不错,逻辑推理我喜欢

  ●

  ●不能拿现在的标准去比那时候的作品不是……话说回来【逃出十三号牢房】真是经典、虽然某还是觉得教授的登场有点微妙的无厘头——这种想到了西尾的斩首循环的感觉是肿么回事……

  ●过犹不及

  《思考机器探案集之寒鸦女郎》读后感(一):推理速食

  作为短篇推理小说黄金时代的作品,思考机器基本能作为当时大量作品的代表了。

  小说的风格迥异于福尔摩斯的英式风格,节奏明快很有美国人的风格。

  但在可读性上感觉总是差一些,有些推理也稍显牵强。

  如果说福尔摩斯的演绎法有自说自话的嫌疑。那思考机器的推理简直可说是偏执,这位教授似乎从不考虑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总是按着自己的思维一条路走到黑,而且从不给自己留后路,好在这是在小说里,最后的结局都能神奇的按着教授的想法来发展。

  另外其不容别人质疑的个性也颇令人反感,不得不说,他身边的那几位“花生”真是脾气好的出奇。

  《思考机器探案集之寒鸦女郎》读后感(二):故事一般,算是思考机器出场了

  这应该是思考机器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因为前几个故事不是探案,而是在讲"解谜",然后引出凡杜森教授"思考机器"的名号 但是这些故事都不是很吸引人,可能更多在讲逻辑,而不是推理探案 让我觉得有点意思的是「逃出十三号牢房」那个故事,甚至很有"教育意义",是在讲:假如面临绝境,应该怎么逃脱? (这跟「肖申克的救赎」有一点点像,只不过思考机器这个故事更多是想塑造他依靠逻辑和智慧的形象) 说实话,这个问题很常出现,即使我们在普通俗世,也有很多逃不掉的牢笼,而思考机器越狱的方式没什么特别的,也称不上什么奇迹,甚至有一点侥幸在里面 但这个故事还是让我觉得,在困境中要时刻利用可获取的资源去解决问题,而且永远坚持自认为正确的方向,最好给能有备选方案 而典狱长其实是有点大意了,但绝对情有可原,因为他的检查和监控方式其实没毛病:谨记"防止他逃脱"的目的,随时检查关键之处(例如铁窗),也会根据线索思考备案和原因,谁能想到,事情偏偏败于细节,当然了那些细节是思考机器深思熟虑的细节,不是什么偶然性 于是我在想,光是把握大方向和关键点还不行,这样的话会让我们陷入关键点和大方向组建的框架里,而不去关注框架之外的可能性(只专注于牢房之内,而没有用心关心牢房周边)

  《思考机器探案集之寒鸦女郎》读后感(三):杰克·福翠尔《思考机器探案集之寒鸦女郎》

  我一开始真的以为是一台机器来破案,那不就成了科幻推理小说了吗?但实际上“思考机器”是一位天才教授的绰号,他的全名叫奥古斯都·S.F.X.凡杜森,他有十几个大学授予的哲学、法学等各方面的教授头衔。他曾经向国际象棋冠军发起挑战,只用了15步就把对方将死了——感觉还是像一台机器啊! 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也是思考机器的首次登场。他坚信只要运用逻辑思维,天底下没有什么事情是解释不了的。《红玫瑰命案》《死神何在》《歌剧院杀人事件》这几篇,从气氛渲染到诡计设计,都能给人留下一些印象。《寒鸦女郎》里则让那个凶手逍遥法外了,似乎是想像福尔摩斯的死对头莫里亚蒂,让他做一个贯穿全作的固定反派吧。 《逃出十三号牢房》是其中篇幅最长的一篇,它不同于一般的推理小说,它不是断案,而是凡杜森教授要挑战从一个严密监视的牢房里逃脱。这听起来有点像胡迪尼的魔术,而小说正是带着这种揭秘感,吸引人读下去。但我们都知道,只靠他一个人是完成不了密室逃脱的,必须有外部的接应,就算是魔术还得有助手呢!在这个前提下,教授的金蝉脱壳也就不那么神秘了。

  《思考机器探案集之寒鸦女郎》读后感(四):我只看了其中最有名的《逃出十三号牢房》

  看完本文后,发现如下疑问,纯属个人观点,望各位不要说我矫情,毕竟我自己是写不出如此绝妙之作品的,自己估量也就充其量是一球迷的角色(只能挑场上球员的漏洞,自己上场却肯定连菜鸟也不如),且先前看过一位逻辑学家的著作,其中提及:科学进步,包括我们人类思维的进步就是建立在后人推翻前人的观点(概括、归纳)后不断推陈出新的。所以挑出以下疑问,本身也就是为了今后对我本人包括大家在思维领域能再有所进步、提高而写的。

  一、随即性大

  1、如果那只脚上栓着棉线的老鼠没被小孩捉住呢(小孩子怕老鼠,且是大田鼠;老鼠刚被思考机器捉住,惊吓之后还会往人多且亮的地方跑吗?)?又或一星期之后被捉住呢?

  2、假设小孩捉住老鼠了,但他如不识字呢?他要只拿了钱不办事呢?(呵呵,极有可能哦)

  二、文章前面的对牢房的描述中提及鼠洞(下水道)只比硬币大不了多少,那后来的手枪是如何进入牢房的?

  三、典狱长在检查窗口的钢栅时,就算没碰到下边,但在左右摇晃时难道发现不了下边被腐蚀了吗?何况被硝酸腐蚀后会有刺鼻的气味留下,还有刷牙粉的痕迹。

  四、假设以上疑问都不是问题那第七天下午他爬出牢房后,怎么能在地上把窗口的钢栅再弄好(牢房比地面高,且他个子矮小)?难道是蹲在那个刚好钻出去的钢栅窗口上完成这一工作的?

  五、在第七天下午,面临结束之时,典狱长难道只在窗口看看这位特殊犯人,而不进去检查或谈话吗?何况收到信后他派出的狱警也只傻傻地隔窗看看他吗?(不敬业哦)

  六、从典狱长的正常思维考虑(也可说是普通人的),从他进入监狱后的第一天起了解了他的目的是挑战这所监狱看守犯人的能力之后。(其中严重涉及到典狱长本人乃至整个监狱狱警工作能力高低的问题)典狱长应该从一开始就安排狱警对其贴身监视,就算假设他提出仅仅把他看做为一名普通的死囚。(因为如果此事诉诸与媒体,典狱长的饭碗就成问题喽,哪怕是个实验)

  《思考机器探案集之寒鸦女郎》读后感(五):初识“思考机器”

  初识“思考机器”是在国内某“著名”推理杂志上看到的一个短篇,好像叫《车上女尸》。具体内容已经不怎么记得了,只记得核心诡计和简洁的文笔~ 虽然没有令人惊艳的表现,但还是能让人眼前一亮~ 从此记住了福翠尔,记住了一位比自己年长一百多岁的天才作家。

  中国有句古话“自古红颜多薄命...”,这话放在福翠尔身上,似乎除了性别不合适以外,再合适不过了。1875年-1912年,短短37年,见证了这位推理奇才的开始与结束,随着泰坦尼克号的沉没,长眠海底... 如果不是英年早逝,这部思考机器一定还能创造出更多的经典之作!

  发完感慨再来说说这本书---《寒鸦女郎》,有一点特别想不通,午夜文库为什么把这本书的名字定为《寒鸦女郎》而不用更著名的《逃出十三号牢房》呢?难道是怕跟同期出版的《十三号房》加以区别?呵呵~ 除了开篇的《天才教授凡杜森登场》,这本书一共有11个短篇。说句实话,一百年前的作品,绝对不能以现在的审美观点来评论,否则一定会有失公道。就好比用现在的31、51、沙鹰、狙...去跟清朝的火枪、土炮相比较一样。所以对这样里程碑式的作品嗤之以鼻的人,还是不要看出版年份超过20年的作品了吧... 又扯远了... 还是来说书本身,11个短篇里,第一篇《初遇逻辑学家》个人认为还是个引子,所以还剩10篇。这10篇里,印象最深的,除了著了名的《逃出十三号牢房》以外,还有《更衣室奇案》、《死神何在》和《画室疑案》。13号房绝对是越狱的古典版,虽然有些许不合理的地方,但在那个年代实属非常巧妙的金蝉脱壳了,只是现实中实在不可取,因为成功率一定低的出奇... 更衣室和画室都算是还有些许悬疑的推理短篇。最吸引人的还要说是《死神何在》,读这篇时确实很期待作者最后的密室解谜,然而解迷又确实很令人失望,读过的朋友相信也有同感,越看越像莫格街的山寨版~ 呵呵 至于其他几篇,完全没有悬念、完全没有推理、完全不信引人... 只能当作是体味了一遍一百年前美国人民的生活状况...

  最后还是要说,这本书绝对值的一读!不论你是否喜欢短篇、是否喜欢古典推理、是否喜欢思考机器,只要你带着一颗崇敬的心,你就一定能够有所收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