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零秒执行力》读后感锦集
《麦肯锡零秒执行力》是一本由[日] 赤羽雄二著作,后浪丨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麦肯锡零秒执行力》读后感(一):总是迟迟无法行动,或许只是缺少这种能力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有一堆工作没做,心里很着急,却不知道该先做哪件事;明知有很多事等着去解决,却只有焦虑,没有行动力。 每天睡醒都想把自己的生活工作安排得明明白白的,睡觉时发现又迷迷糊糊地过完了一整天。 想要改变自己拖延的坏毛病,想要提升自己的执行能力,却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想要拥有当机立断、立即执行的能力,首先需要搞清楚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麦肯锡:零秒执行力》一书中说到,造成拖延两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完全不知所措和知道该做什么却不想面对。 完全不知所措时,不知道重要的是什么,该关注的是什么,因为无法确定方向,所以一直在原地打转。 知道该做什么却不想面对,则是因为逃避可以获得短暂的轻松,但逃避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反而还有可能因为没有及时行动而错失良机。 找到原因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来解决自己拖延的本质。 如果是因为完全不知所措,可以试试去请教他人,了解自己到底该关注什么,在与别人的交谈中激发自己的思路,收集一些重要的信息,让路线渐渐清晰起来。 如果是因为想要逃避,则就需要鼓起勇气,直面情况,认真思考,在理清思路之后及时采取行动。这样才能避免错失良机后导致内心追悔莫及。 说到底,其实造成这两个原因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全局观”。就像一个人去到陌生的地方,往往会因为不了解处境而变得畏首畏尾,不敢乱动,深怕在某处存在未知的风险。 换作在一个熟悉的地方,对环境路线都极其熟悉,知道每一个转弯的后面是什么,当然就可以马不停蹄地去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处理事务时的“全局观”也是一样的道理,当我们对事务有了全面的了解,对风险有了一定的预判,我们就能克服内心的恐惧和不确定,干脆利落地去执行。 换句话说:“如果能完全掌握整体的情况就可以放心前进;如果不能就会惴惴不安,寸步难行。” 拥有正确的全局观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上把握整体,而不是部分、片面地看待事物。 拥有全局观的人一定是自信的人,但并不是自信的人就能拥有全局观。想要拥有全局观,这几种能力也不能缺:建立假说的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观察力、洞察力。 两种训练方法,助力习得全局观。 在《零秒执行力》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两种可以获得全局观的方法:选项和工作框架,并且详细介绍了使用方法。 选项,就是列举出可以试试的选项,并比较、评价这些选项的思考方法。把主要选项和评价方法都写到一张纸上就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条。 再从中筛选出重要的信息,这就需要一定的经验,才能够判断出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可以请教前辈、小组讨论,多尝试积累经验。 一旦能做到无遗落地列出重要选项之后,就要对项目进行合适的评价。最合适的4-5个评价标准需要添加到表格中。 如果不是个人事务,采用的选项标准需要得到参与制作选项的全体人员的认可,如此可以避免结果产生后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如果能够顺利确立、评价选项,那么当机立断、立即执行也会变得没那么难,因为不会担心自己的判断是否存在不全面性,而导致的迟迟不肯行动。 总而言之,选项的优点就是帮助你清晰整理所有可行方案,深入了解全面判断事件的整体可能性,通过筛选,限定范围,最终通过评价标准从中找出最近解决方案。 工作框架则是整理事物的框架,把需要处理的工作进行分类整理,从中确定需要先完成的任务,可以避免在选择中犹豫不决造成时间浪费的情况。 这种锻炼方法能够迅速分清主次,从而对手头的事务按照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进行“工作框架”的实践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框架的主题、横轴、纵轴、坐标轴的等级,确认填充的内容是否具有一致性。 它更适用于同步整理、分析两个以上事项,准确定位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合理的坐标等级,选取重要指标,有效分清主次,提高效率。 说起来比较抽象,可以参考图片信息。 当视野开阔后,才能又快又准确地选择。 很多时候我们踌躇不前,焦虑却无奈都源于把目光锁定在了当前的困扰上。其实,把任何一件令人为难的事情放到大局中去,它都只是事物的部分而非全部。 只盯着眼前的困难,困难就是牢笼,把我们困于焦虑和逃避之中,剥夺了思考的能力。人都有趋易避难的天性,局面越复杂就越想要逃避。 越是拎不清的时候越不能慌,理理思路,做个简单的计划,把选择权交给理智,而不是任由本能情绪来瞎指挥。 说到底,所谓的全局观就是保持对事物的觉知,掌握这件事当前所处的位置,可拥有的解决方案,可能面对的风险,如何进行规避。 当对一件事了然于胸时,自然可以做到步步跟进。就像处理日常熟悉的事物,每一步要做什么都清清楚楚,能够轻松去应对的事,自然就不好选择逃避,也不会因为模糊而选择放弃。 拖延和逃避其实都是大脑的本能选择,长久以来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它遇事做最简单的应对。所以要从本质上来提升行动力,需要从思维习惯上去改变,给大脑建立新的思维方式。
一开始做不好也不要着急,多尝试、多练习,慢慢习惯了之后就能够轻松应对,大脑接受新的思维方式之后,方能从本质上改变处事方式。 记住,我们不完美,但致力于让自己更优秀。
《麦肯锡零秒执行力》读后感(二):总是迟迟无法行动,或许只是缺少这种能力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有一堆工作没做,心里很着急,却不知道该先做哪件事;明知有很多事等着去解决,却只有焦虑,没有行动力。 每天睡醒都想把自己的生活工作安排得明明白白的,睡觉时发现又迷迷糊糊地过完了一整天。 想要改变自己拖延的坏毛病,想要提升自己的执行能力,却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想要拥有当机立断、立即执行的能力,首先需要搞清楚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麦肯锡:零秒执行力》一书中说到,造成拖延两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完全不知所措和知道该做什么却不想面对。 完全不知所措时,不知道重要的是什么,该关注的是什么,因为无法确定方向,所以一直在原地打转。 知道该做什么却不想面对,则是因为逃避可以获得短暂的轻松,但逃避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反而还有可能因为没有及时行动而错失良机。 找到原因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来解决自己拖延的本质。 如果是因为完全不知所措,可以试试去请教他人,了解自己到底该关注什么,在与别人的交谈中激发自己的思路,收集一些重要的信息,让路线渐渐清晰起来。 如果是因为想要逃避,则就需要鼓起勇气,直面情况,认真思考,在理清思路之后及时采取行动。这样才能避免错失良机后导致内心追悔莫及。 说到底,其实造成这两个原因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全局观”。就像一个人去到陌生的地方,往往会因为不了解处境而变得畏首畏尾,不敢乱动,深怕在某处存在未知的风险。 换作在一个熟悉的地方,对环境路线都极其熟悉,知道每一个转弯的后面是什么,当然就可以马不停蹄地去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处理事务时的“全局观”也是一样的道理,当我们对事务有了全面的了解,对风险有了一定的预判,我们就能克服内心的恐惧和不确定,干脆利落地去执行。 换句话说:“如果能完全掌握整体的情况就可以放心前进;如果不能就会惴惴不安,寸步难行。” 拥有正确的全局观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上把握整体,而不是部分、片面地看待事物。 拥有全局观的人一定是自信的人,但并不是自信的人就能拥有全局观。想要拥有全局观,这几种能力也不能缺:建立假说的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观察力、洞察力。 两种训练方法,助力习得全局观。 在《零秒执行力》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两种可以获得全局观的方法:选项和工作框架,并且详细介绍了使用方法。 选项,就是列举出可以试试的选项,并比较、评价这些选项的思考方法。把主要选项和评价方法都写到一张纸上就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条。 再从中筛选出重要的信息,这就需要一定的经验,才能够判断出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可以请教前辈、小组讨论,多尝试积累经验。 一旦能做到无遗落地列出重要选项之后,就要对项目进行合适的评价。最合适的4-5个评价标准需要添加到表格中。 如果不是个人事务,采用的选项标准需要得到参与制作选项的全体人员的认可,如此可以避免结果产生后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如果能够顺利确立、评价选项,那么当机立断、立即执行也会变得没那么难,因为不会担心自己的判断是否存在不全面性,而导致的迟迟不肯行动。 总而言之,选项的优点就是帮助你清晰整理所有可行方案,深入了解全面判断事件的整体可能性,通过筛选,限定范围,最终通过评价标准从中找出最近解决方案。 工作框架则是整理事物的框架,把需要处理的工作进行分类整理,从中确定需要先完成的任务,可以避免在选择中犹豫不决造成时间浪费的情况。 这种锻炼方法能够迅速分清主次,从而对手头的事务按照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进行“工作框架”的实践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框架的主题、横轴、纵轴、坐标轴的等级,确认填充的内容是否具有一致性。 它更适用于同步整理、分析两个以上事项,准确定位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合理的坐标等级,选取重要指标,有效分清主次,提高效率。 说起来比较抽象,可以参考图片信息。 当视野开阔后,才能又快又准确地选择。 很多时候我们踌躇不前,焦虑却无奈都源于把目光锁定在了当前的困扰上。其实,把任何一件令人为难的事情放到大局中去,它都只是事物的部分而非全部。 只盯着眼前的困难,困难就是牢笼,把我们困于焦虑和逃避之中,剥夺了思考的能力。人都有趋易避难的天性,局面越复杂就越想要逃避。 越是拎不清的时候越不能慌,理理思路,做个简单的计划,把选择权交给理智,而不是任由本能情绪来瞎指挥。 说到底,所谓的全局观就是保持对事物的觉知,掌握这件事当前所处的位置,可拥有的解决方案,可能面对的风险,如何进行规避。 当对一件事了然于胸时,自然可以做到步步跟进。就像处理日常熟悉的事物,每一步要做什么都清清楚楚,能够轻松去应对的事,自然就不好选择逃避,也不会因为模糊而选择放弃。 拖延和逃避其实都是大脑的本能选择,长久以来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它遇事做最简单的应对。所以要从本质上来提升行动力,需要从思维习惯上去改变,给大脑建立新的思维方式。
一开始做不好也不要着急,多尝试、多练习,慢慢习惯了之后就能够轻松应对,大脑接受新的思维方式之后,方能从本质上改变处事方式。 记住,我们不完美,但致力于让自己更优秀。
《麦肯锡零秒执行力》读后感(三):如何摆脱选择困难带来的恶性循环?
“亲,文章写完了吗?我们限定的最长周期是两周哟。” “一个月了,还没写完吗?” “半年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呢?”顺手拖进黑名单。 这是我前段时间被催稿的对话,除此之外,手头上关于学习和工作的事宜也都拖延许久,已然是个“拖延惯犯”。在动笔之前,我需要先阅读一遍书籍确定选题,再找到合适的破题热点,还要整理文章框架,这一系列动作,都建立在第一个看书选题上,看书时候总觉得应该做个笔记,又拿出小本本和便利贴写写画画。 这种看似努力认真的行为其实会加重思想上的负担,就想着“哎呀现在才看了不到一半,后面还有那么多没执行的步骤,太繁琐了!”于是我的大脑为了摆脱思想负担,就会下达“去看手机打会儿游戏吧”这种可以当下解脱得到休息的指令。 毕业几年的我很少再听到被老师说“做事拖泥带水,不能立即付诸行动”的指责了,然而这个坏习惯却一直延伸到了现在,想来这也是不能成事的根本问题。一个坏习惯会引发出接二连三的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在发现它的时候就要立即阻止,想办法把根源问题解决掉。 日本咨询大师赤羽雄二把这种爱拖延的坏毛病归结成了两个原因:一是完全迷茫型,分不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二是拒绝行动型,即知道要做什么却因害怕达不到预期值不想面对结果。 无论正处于哪种思维,这件事都是要做的,如此看来,人必须拥有“当机立断、立即执行”的能力,这句话是赤羽雄二提出的,他是麦肯锡韩国分公司的创始人。 麦肯锡是全球最著名的一家管理咨询公司,主要业务就是帮助各大公司企业解决问题。日本咨询大师赤羽雄二在这里拥有14年的掌管经验,并先后出版了《零秒思考》和《零秒工作》,在日本受到了广泛好评。除了迅速思考和迅速行动两个重要技能之外,赤羽雄二还发现了工作中必须要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快速判断辨别事物,并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 “当机立断,立即执行”并不是知道就能够做到的,而是需要一点点在工作中培养出来的,这是赤羽雄二在麦肯锡工作中积累出的方法和技术,他认为不把这个方法公布于众的话就太可惜了,于是毫无保留地写进了《麦肯锡零秒执行力》一书中。 本书详细介绍了零秒执行的方法,从选择到工作框架,都是为了形成一个整体的全局观。它适合每一位在校学生、企业员工和诸多有着上进心的有志者。 一、培养全局观的重要性 刚出来工作那会儿,有件事让我记忆特别深刻。我们围在圆桌与领导吃饭,我算是前面到达的,坐在那儿大眼瞪小眼,而后过来的一个小姐姐,先是放下包包和外褂,然后手脚麻利地把桌子上多于的酒杯拿掉,再为每个领导沏茶倒酒,而这个小姐姐一直广受领导青睐,是重点培养的对象。 我不是没想过倒酒这个事儿,只是在打思想架,想着这么多人会不会显得我很碍事?万一笨手笨脚地把杯子打翻怎么办?最终得出的结果是:一动不动就不会犯错! 这种情况就是上述作者赤羽雄二说过的原因之一,不知道该干嘛。“焦虑”和“恐惧”就是阻碍我当时不能当机立断、立即行动的罪魁祸首。 以我那时的思想斗争,就算选择迈出一步,也会因为过度在意周围人的反应,而更加退缩,导致下一场饭局更加畏首畏尾。 我认为无法当机立断、立即行动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对事物建立一个正确的“全局观”。 想法太多,无法辨别的信息量太大,才会导致我们做事杂乱无章,不能理智对待,如果我们遵循上帝视角来看待问题,破除多余想法,在必要时就可以立即做出行动。 全局观的意义就好比于在晚上骑自行车,如果不开灯,不知道脚下是否有井盖之类的危险障碍,就会小心翼翼,甚至不敢往下走,全局观就像路灯,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有没有井盖石子都一目了然,帮助我们放心大胆地往前走。 拥有正确的全局观,可以帮助我们把一件事情捋顺,相当于一本书的目录,翻阅目录后我们才能知道,我现在看的章节属于这本书整体脉络的哪一部分,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全局观就是我们的底气,化解了不自信带来的矛盾,它帮助我们掌握一件事情的整体,而不是片面地看待事物。 同时,另一种“拒绝行动型”的拖延者也是因为没有掌握全局观,按照赤羽雄二的话说,这部分人并没有真正理解“不该做的事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比如知道现在应该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出人头地,可现实是还会沉迷游戏不能自拔,这就是没有真正体会成年人如果没有好工作赚钱会多么辛苦。 想来,我的文章一直拖延的原因也在于这两点,一是根本没自信能写出好文章来,二是太想要写好,就害怕面对数据惨淡的结果,换个思维,用全局观的上帝视角看看,就会截然不同。 全局观视角: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写出更多好文章来,此次笔下的文章就是为了锻炼文笔,培养逻辑分析力,由于正在处于练习阶段,写作质量和数据影响不作为参考标准,反而规定的写作周期和写作频率更为重要。 如此以来,你会看到一个由恶性循环思维转变为良性循环,然后就可以开开心心地、心无旁骛地写的文章啦。 作者赤羽雄二详细地把全局观分为“建立假说的能力”“信息收集的能力”“观察力”“洞察力”这几种,来达到俯瞰全局的程度。这几种能力不需要逐一培养,我们只需要通过两种训练就可以来获得,从而树立正确的全局观,达到当机立断、立即行动的目的。 二、选对工具,零秒执行力手到擒来 训练一:选项 同一件事情会有很多种选项,比如“如何给领导倒酒”为例,可以有亲自起身挨个倒酒、把杯子集中在一起统一倒酒等等,不同选项各有各的利弊,这需要我们从中选出最符合当下情景的选项。 “选项”这种能力,就是为了培养全局观的第一个训练工具。有人可能会认为,几个选项随随便便就可以考虑出来,其实不然,我们肯定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当你把选项提供出来的时候,总有人会说“还有这样那样更好的办法”,或者没有考虑到位,忽略掉一些更好的选项,再或者当你已经实施后,才发现这个选项并不尽人意。 极端地说,选择几乎是人生的全部。相信每个人都能理解提高选择的准确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完成往往比完美更重要。当我们认定一个选项并执行的时候,就不会再产生别的顾虑,可以心无旁骛地去做事,工作效率也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坚定地、不带有怀疑态度地选择一个选项照做呢? 这就需要长期以往地训练达到了。首先,我们要明白同一件事可能从不同角度出发,会产生多组不同选项,比如纠结要不要考研这个问题,可以从时间长度、工作薪资、学习地点这几个不同类别中考虑不同的选项,学习地点可以列举出在家、在图书馆、在寝室这几个选项;工作薪资可以列举出6-8千、1万以上、1-3万;时间长度按照备战考研的时间决定,自学3-6个月、一年以上,或者边工作边考研。 根据赤羽雄二的建议,我们需要每天在A4纸上刻意列举6组选项,发散思维,然后去同存异,分拣挑选出最优选项,这个练习看似简单,其实充分锻炼了大脑的全局观,让我们比别人更能看到一件事物的多面性,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方方面面。 评判选项的好坏,我们可以列出一个表格,竖着写下选项,横着写出可能产生的积极意义,然后逐个打分,最终选取最优选项。 训练二:工作框架 画一个田字格,即是2×2的工作框架,充分利用好这个小框框,它能发挥出无穷无尽的能量,帮助我们不遗漏、不重复地分类好待办事项。 同样设计横竖两个坐标,横坐标写下这件事的重要程度,纵坐标写下这件事的紧急程度,自下而上、从左到右写下“中”和“大”,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四块不同的阵地,即不紧急不重要的事、紧急不重要的事、重要不紧急的事和紧急且重要的事。 把自己的事一一填入工作框架中,不仅一目了然,还便理清思路,不容易疏漏掉信息,便于记忆,在与人交流时逻辑清晰,充分掌握这件事情的全貌。 此外,还可以利用工作框架带入不同的横纵坐标,排列出更多可能性。
做不到百分之百完美没有关系,与其拖着不敢避免对结果,找到一个最优路径努力尝试,才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前方迷雾重重也没有关系,理智分析,抓住藤蔓勇敢闯过去,才能看到前方的路。《麦肯锡零秒执行力》帮我们拨云见日,告诉我们掌握全局观才能真正自信勇敢地往前走。 古人有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选项”和“工作框架”正是在日复一日的锻炼中,磨练出我们的全局观,利用这两个方法,可以把我们曾经的坏习惯变成良性循环,从而改变人生行径。
《麦肯锡零秒执行力》读后感(四):《麦肯锡零秒执行力》:如何破除拖延症,成为人生赢家?
《觉醒年代》中的胡适先生风度翩翩、才华横溢,但让人想不到的是,他还有这样一面:
在《胡适留学日记》中,他记下了这样一件事:
原来,世人都逃不过一个“懒”字,胡适先生也是重度“拖延症”患者。
拖延症,是属于“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不想动”的系列毛病。只要不到Deadline,事情就永远无法完成。但麦肯锡韩国分公司的创始人赤羽雄二却写了一本书——《麦肯锡零秒执行力》来手把手的教人破除拖延症,成为人生赢家。
《麦肯锡零秒执行力》是一本纯方法论的书。
作者赤羽雄二是个日本人,但他却是麦肯锡韩国分公司的创始人。在麦肯锡工作的14年时间里,最多的时候,他需要同时负责7-10个项目,为十几家企业提供经营咨询支援。
面对日益增多的工作量,他深刻地意识到提升工作速度,以及当机立断、立刻执行的重要性。很多时候,阻碍我们的并不是不知道应该推进哪项工作,而是迟迟不去推进。
于是,他把他的方法分享出来,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快速决策,立即执行。
这本书完美体现了日本作家的逻辑性,他们可以把一件抽象事抽丝剥茧,一层一层给你解释出来。
本书的关键词是执行力,如何做到快速执行。在作者看来,阻碍我们的并不是不知道应该推进哪项工作,而是迟迟不去推进。作者探讨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迟迟不推进工作的心理,提出了如何解决这种心理的办法。在做完心理建设之后,作者提出了如何做到零秒执行力的方法。零秒执行力的核心是“当机立断、立刻执行”。
为什么无法做到“当机立断、立即执行”呢?作者看来是因为我们会有以下心理活动:
1. 没有收集全部信息就会感觉到不安;
2.大脑中想法杂乱无章;
3.如果计划有变,就会感到焦虑,想事先确定所有事情。
4. 求助他人,会感觉到不安
5.在实际行动前就担心失败
6. 知道该做的事,但无法采取行动
首先,作者建议,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建立全局观。
拥有全局观是指能够知道自己从事的工作和课题的所有方法和过程,了解关键点所在。同时也能清楚地认识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事态的严重程度等。
建立全局观是一种理清自己思路的方法。通过建立全局观,可以明确自己对这项工作所掌握的情况,缺陷,以便查缺补漏。全局观是从事课题的行动地图。
如何建立全局观?——用选项和工作框架两种工具
列举选项的目的是为了清晰整理所有可行方案,深入挖掘议题,无遗漏、无重复列出所有适合选项。制定目的和条件,找出选项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限定范围。设定4-5个评价标准,综合评分后找出最佳选项。
列举出多个可以实施的选项,比较、评价这些选项。
例举选项要点:
1. 尽可能多地思考,避免先入为主
2. 根据目的和限制来缩小范围
3. 根据目的决定评价方法,给出评价分数
4. 得出最优的选项
框架一般是2*2的形式,可以用横轴和纵轴来表示事情的紧急程度和重要程度,以此来区分事情进展需要的轻重缓急。
工作框架是为了同步整理、分析2个以上事项,准确定位当前需要整理的工作主题。需要合理设计坐标轴等级,选取重要指标,所有坐标轴互相独立。
要点:
1. 不遗漏、不重复的分类。
2. 选取最重要的因素来设计横轴和纵轴
3. 在4个栏目中填入分类的内容
4. 主题、横轴、纵轴、填入的栏目之间是否有矛盾
所有作者提出的这些方法,都是为了理清大脑思路,帮助大脑更有序地做决策。通过不断训练,坚持锻炼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并拥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
要想做到“零秒执行”,就必须在平时多做训练,让大脑思考成为习惯。
1. 尽可能消除迷茫
犹豫不决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拖延时间,增加心理内耗,降低工作效率。
2. 平时就要训练快速反应、快速作答
3. 平时尽可能提升所有工作的速度
4. 不断思考如果是总经理(比自己更厉害的人)会如何处理自己的工作
5. 牢记“当机立断”并不断实践
这是一本全方法论的书,利用书中方法可以提升决策力和执行力。书中方法有两个借鉴意义。
第一,在平时做决策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犹豫,总认为考虑得还不够清楚。
但实际情况是这种犹豫,只是情绪层面的。于理智而言,自己并不知道自己考虑到何种程度,又有哪些地方没有考虑到的。这本书中的方法就是快速写出你所能想到的所有选项,并且排出优先级。这一步是为了理清思路,帮助自己认清现状。
第二,方法论的功效不是在需要做重大决策时体现的,而是在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尽可能地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
全凭感觉做事经常会不知道自己该怎么下决断,从而陷入犹豫的死循环。而如果自己把大脑中的想法理清,知道自己下决断的理由,那么做决定就会容易得多,也会大大提高做决断的准确率。
小时候看电视剧,眼见着主角快要被坏人打死了,可他就是不动手,总要磨磨唧唧地说会儿话,直到救兵来了,可真是急死人了。
最经典的莫过于《西游记》中,唐僧被妖怪抓了,但妖怪总要说一句,“把唐僧给我绑起来,给大王我明天下酒”。你看,要吃就吃吧,非得等到明天,结果第二天,悟空就来了,唐僧肉吃不成了。
这就是典型的拖延症。如果妖怪们学会了麦肯锡这套执行方法,还不早早把唐僧肉吃到嘴里,长生不老,成了神仙了。
这套“成仙”的方法,你GET 到了吗?
更多好书,在公众号“流深小姐的读书驿站”与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