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羁绊:用心理学改写人生脚本》读后感摘抄
《原生家庭的羁绊:用心理学改写人生脚本》是一本由相先生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0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原生家庭的羁绊:用心理学改写人生脚本》读后感(一):你爱所有人唯独没有爱自己
茜茜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丈夫经营一家企业,平时工作比较忙,所以家里的各项支出都是茜茜在打理,这是典型的神仙组合~男主外女主内。
按常理来说茜茜家里经济条件很宽裕,她也舍得经常给老人、孩子、老公买名牌衣服,名牌生活用品,可是每次见面,她自己竟然还穿着几年前的旧衣服。
和她深聊才发现,原来茜茜成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为了得到父母的关爱,她表现得很听话很懂事,从小就会做各种家务,是大人们眼中的乖乖女。现在和丈夫的关系里,她也在沿袭这种模式,会持家,照顾别人,表现得很懂事,甚至不给自己花钱,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讨好丈夫,期望丈夫能给予自己更多的关爱,承认自己的价值。
故事改编自《原生家庭的羁绊》这本心理书,自媒体大V相先生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加上心理咨询的案例,一个个晦涩的心理专业术语就这样在故事里有趣有料地告诉了读者。
不舍得给自己花钱,在妈妈群里很常见。看了书才知道,其实这是一种病严重缺爱的病,茜茜作为全职主妇,家里经济宽裕,可她仍旧舍不得为自己花钱,甚至为自己花钱会觉得愧疚,这是有多么不爱自己呀。
家庭主妇们,你们把所有人都照顾得很好,唯独没有照顾好自己。一个人不舍得给自己花钱,并不是物质上的匮乏,而是心理上的匮乏。
《原生家庭的羁绊》这本书还分析了言语虐待会让孩子童年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影响孩子成年后的感受和行为。
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两熊孩子还在床上蹦蹦跳,此时此刻,无奈的妈妈使出了洪荒之力怒吼:不要再玩了,立刻给我躺下来睡觉!然后就是一大串的指责,“你们天天烦死了,这么晚了还不睡觉”。再不听话,我就把你们扔到垃圾堆里去。
我们对于孩子的语言虐待仿佛每天都在上演,现在想想真可怕,作为成年人读书多年,竟然从来没有学过好好说话!
书中有很多的故事值得去品味:你自卑,你焦虑甚至你穷都可能是“原生家庭”的问题。
喧闹的人群,忙碌的生活,我们还能在安静的夜晚翻看一本关于自己,关于育儿的心理书,这样的时刻弥足珍贵。作者说,看见即是疗愈,我用了三小时津津有味地看完了,在书里看见了自己,也获得了心灵的宽慰。我想你也会爱上这本有趣的书。
《原生家庭的羁绊:用心理学改写人生脚本》读后感(二):家人注定无法选择,那么,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羁绊?
7月29日,东京奥运乒乓球女子单打半决赛,"00后”小将孙颖莎战胜伊藤美诚,成功晋级决赛。这个结果出来的时候,网友都格外兴奋,大家一方面是为了孙颖莎的胜利开心,另外一方面,也是源于对伊藤美诚的讨厌。
为什么大家那么不喜欢伊藤美诚么?在网上大量出现讨厌伊藤美诚的话语时,有言论说网友太过分,不能因为伊藤美诚是日本的选手就带有偏见,对此,有网友怼道:不要圣母心了,福原爱也是日本的,大家为什么就喜欢她呢?这跟国籍无关,和人品有关。
网友不喜欢伊藤美诚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她太傲慢,而且在她身上,还有特别矛盾的表现,一方面是傲慢加练球的狠劲,另一方面又特别脆弱和自卑。并不是她不能拿金牌,而是她的人品注定让大家无法喜欢,赢了就趾高气昂,大放狂言,输了就觉得自己是受了委屈……
追根溯源,伊藤美诚的这种表现,便跟她的原生家庭息息相关。
在小时候,伊藤美诚的妈妈对她的培养便是采取“斯巴达式训练”,而且还一直给她灌输“能战胜中国的只有你”的思想,在这样的培养下,伊藤美诚的世界里,只有赢,风度和姿态都是无足轻重的事情。
抛却伊藤美诚的人品,单从成绩来说,她的成绩其实并不差,但是,原生家庭带给她的东西,却令她无法成为一个“人品+成绩”双重在线的人。
那么,是不是原生家庭不好,长大后,这个人就一定有问题呢?
“原生家庭”这个概念被大众所熟知后,很多人便会把自己身上的缺陷归咎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当然,这也是有道理的,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即使原生家庭并不好,依然能够“出淤泥而不染”,所以,只要我们愿意,原生家庭的羁绊,并不能主宰我们人生的全部旅程。
《原生家庭的羁绊:用心理学改写人生脚本》一书中,相先生便提出了四种让人摆脱原生家庭羁绊,活出自己的方法。
首先,和原生家庭分离。在成年以后,每个人就应该要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是自己的,不要再依恋于父母。即使在原生家庭受过伤害,也不要再耿耿于怀,人生要做的便是舍弃沉没成本,没有舍,哪来得?
其次,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沉浸在喜欢做的事情里面时,我们的注意力便可以从伤害里抽离,得到一个治愈自己的空间。
当然,还可以去建立并维持一段亲密关系。在原生家庭中被塑造的雏形,其实是可以通过亲密关系去重塑的,所以如果足够幸运,能够遇到合适的人,不妨去建立并维持这一段亲密关系。
最后,便是到三个人以上的人际关系里去竞争。把自己从原生家庭的固话圈里摘出去,给自己的心灵寻找新的支点,如此才能扩大心胸,往前看,往前走,当你走得足够高,那些你以为很深的伤害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在懂得摆脱原生家庭羁绊的方法后,我们要做的便是在生活中逐步去改变自己。但是,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也不要刻意去过度追求“正面”的东西。
比如,坚强独立在世人眼中,都是褒义词,但是如果一个人坚强独立过头,那么这样的人,就很难听进去别人的建议,也会轻视感情,不屑于人情世故,久了,便会与世界脱节。但是,我们人之所以是群居动物,就是因为我们要会交际,彼此之间有情感链接。
而另一方面,支配欲一般是作为贬义的存在,但是,如果支配欲适当,其实在团队中是有好处的,这样有支配欲的人能够给团队做好分工,让一个团队和谐共处。
因此,我们如果要做到赢得自己的人生,那就不要矫枉过正,有时候,中庸之道,更利于取胜。
在摆脱原生家庭羁绊,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更广阔的世界后,很多人在进退之间容易失去方向,在《原生家庭的羁绊:用心理学改写人生脚本》作者相先生看来,人这一生,最重要的便是要看见自己,爱自己,甚至可以说需要“自私”一点。
当我们开始看见自己,在乎自己的感受,对外界的人和物也就变得柔和。
在乎自己,我们便要做一个“不好惹”的人,凡事有自己的态度和底线,我们不去做恶人,但也绝对不要做一个滥好人。
在乎自己,另一方面也要懂得去拒绝别人,力所能及能帮别人的自然可以帮,但是如果要伤害自己,违背自己的本心,那么就要懂得拒绝。
当然,在乎自己,我们也要适当去麻烦别人,在“麻烦”的这个过程中,你来我往的人情交际,有利于情感的沟通和链接,让“爱”变得流淌起来。
《原生家庭》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
如果命运发给你一手烂牌,没办法,只有想法把它打到最好。而努力,是我们手里最后的底牌,只有它,才可以让原生态家庭给你的痛只是一阵子,而不是一辈子。
是的,原生家庭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是人生的路是由我们自己掌控的,当我们开始认识自己,调整自己,改变自己,爱自己,相信离未来那个美好的自己,也就越来越近了。
《原生家庭的羁绊:用心理学改写人生脚本》读后感(三):从《原生家庭的羁绊》里看吴亦凡的悲剧,原来一切早已注定
文/梦晴空微蓝
吴亦凡被刑拘了,说实话我一点也都不意外,因为他的悲剧早已注定。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说:“每个人穷尽一生,都是在极力整合自己自童年时期就形成的性格。”
毫无疑问,原生家庭会影响人的性格和行为,如果自身无法整合好自己,让自己逃离原生家庭的伤害,就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而吴亦凡正是如此。
吴亦凡从小跟着姥姥姥爷长大,在缺乏父母之爱的环境中长大。10岁时,父母离异,吴亦凡跟着母亲生活,从此可以说是完全缺失了父爱。
而吴亦凡的母亲,也没有给他提供到稳定的爱,将自己所有的期待都注入到了他身上,对他有着极强的控制欲,这给吴亦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让他很压抑。
由于他在最初和母亲的关系中形成的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所以当他长大后在感情里就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和对方的关系变成这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因此,他才爱找那些比他年轻十多岁的女孩恋爱,因为她们好控制,在她们身上,他多年来压抑的情绪可以得到释放。
可是,吴亦凡错了,这样的关系永远不可能真正让他获得幸福,因为他没有摆脱原生家庭的桎梏,实现和原生家庭的分离。
吴亦凡的事情不禁让我想起相先生的《原生家庭的羁绊》,一本教我们改写人生脚本,看见自己,活出自己,不过被注定的一生的书。
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原生家庭是如何对人产生影响的,并告诉我们该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桎梏,活出真正的自己。
书的作者相先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在多个平台进行着心理学内容的创作,目前已有60多万粉丝,他的文章阅读量累计过亿。
作者说:“一个人的性格是在原生家庭的关系里形成的,改变和疗愈一个人的也还是关系。改变就是创造新经验,在新的关系里松动人格中的固有成分,这可以说是改变一个人的唯一方式。”
也就是说,我们想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就需要创造新经验,超越原生家庭。
那么,怎么才能超越原生家庭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四种方法。
1、和原生家庭分离
对于没有和原生家庭实现分离的人来说,他们的行为往往会受小时候经历的影响。
比如,吴亦凡。10岁后他跟着母亲生活,父爱缺失,母亲的控制欲很强,这意味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在和母亲的关系里,他只能压抑自己,去迎合母亲的期待。
但是,正如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吴亦凡从小到大被压抑的情绪,没有办法对着母亲发泄。于是,他就为自己挖了一个坑,一步步走向了迷途,越陷越深。归根结底,就是他没能和原生家庭分离。
其实,想要和原生家庭分离并不难。作者认为我们需要给自己松绑,自己做自己的父母,重新养育自己。比如,照顾好自己的起居生活,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学会在关系里选择优先满足自己。
2、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
我们之所以要去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因为我们喜欢做的事情,可以帮助我们释放一些身体的能量和精力。这样我们就不会老是自己和自己作思想斗争,导致出现严重的心理内耗。
就像吴亦凡的内心,很可能也有两个小人儿在打架。一个要求他完全顺从母亲,另一个则恰恰相反。只是我们不知道,吴亦凡到底有没有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因为如果我们说他喜欢演戏,他的演技真的是“just so so!”
3、建立并维持一段亲密关系
我们为什么要建立并维持一段亲密关系?其实,亲密关系就像一面镜子,会照出我们很多心理特征。
所以我们可以去恋爱,这对于我看见真实的自己非常有帮助。我们可以通过亲密关系看见自己的心理状况,然后来调整自己,重塑自己。
但是,所谓的维持亲密关系,不是频繁换伴侣,而是学会经营一段感情,显然吴亦凡不是后者。
4、到三个人以上的人际关系里去竞争
我们之所以要到三个人以上的人际交往里去竞争,是因为如果我们的心灵空间只能容纳两个人,就会变得很狭隘,难以正视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
而如果我们能够到外面的世界去和别人竞争,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宽广。
我们就会找到更多其他的心理支柱,让自己的心灵空间被扩大,从而拥有包容一切的力量。
所以作者建议我们要走进外面的世界,去团体中展现自己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如果你也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妨看看这本书,或许它可以帮你找到打开心灵之窗的钥匙,让你走向幸福的人生。
《原生家庭的羁绊:用心理学改写人生脚本》读后感(四):妈妈,不要和你一样,我要走出自己的人生!
有个女子经常给孩子买昂贵的衣服、鞋帽,还有水果,因为这是她小时候和喜欢、想要的,所以她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望而不得。
你觉得这就是孩子需要的吗?
这个女子,或许未必意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过的个体,父母如果总执意认为孩子需要自己曾经所渴望的,而没有看见真正眼前的孩子的需要,那么她看见的是当年的自己,却将孩子自己真正的需求忽略了,而从某个角度来说,孩子就重复了父母当年的某些匮乏感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见什么呢?又可以怎么做呢?在想如何做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在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与原生家庭或母亲的关系,是一个参考模型,透过分析这种关系模型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而非仅仅因为觉得母亲会造成你的心理羁绊,就生出各种执念。
当然在面对任何绝对性的话语或情境保持警惕和思考,对于无条件的关爱中,我们无论怎样都会看到积极的意义,然而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在社会秩序中,我们需要对基本的生存以及存活社交共识有个理解和掌握,因此,这就导致了,我们在对于任何对于自我和原生家庭的剖析中,其实都带着一种独属于在特定社会规则之下的看见。
在书籍《原生家庭的羁绊》一书的阅读前,依旧也需要保持一种对于理论与观点的场景分析和情景理解。在很多的观点之中,具有很多原先心理学者特定语境下,因此,多角度地探讨各个心理学者们的理论依据,再进行更多的思考和理解,会更好的理解单个现象或经历。
一、妈妈,怎么会和你一样了呢?
在我们从日常生活里去看见令我们感觉到阻碍我们前行的盲点,它像一条无形的绳索牵引着我们,而如何从这些具体的事情里去看见并验证是否与母亲的关系是命运的雏形?
在书里,有个来访者,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会,按照她自己的说法,她其实很自卑,她有一个女儿,原本之前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后来因为上学到她所在城市,原本很自信阳光的女儿开始变得情绪低落,总是一个人缩在角落里不说话。
细细觉察自己,才发现,原来她总是莫名其妙地贬低孩子,比如女儿想穿裙子,她会说不好看,太丑了,;女儿玩玩具,她就会呵斥女儿,说她把家里弄乱了。
尽管在意识层面,理性的那部分,它能够意识到孩子需要夸赞,但是无意识的原先被形成的自我内在潜意识去让它去贬低孩子,看见造成的结果和自己相关,然后去改变,才有可能改变这种被限制的内在潜意识造成的宿命。
二、妈妈,为何总是在轮回?
在对于为何会轮回于性格或某些特质,我们需要去看见原本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或现象中,这种意识上觉察对于改变轮回的宿命是非常必要的。
在书中案例的张女士,她告诉咨询师总是遇见渣男,在成年之后,只要有人对她好一点,就会全盘忽略那个人的缺点,觉得对方是自己的守护者,而执意投入。
事实上她在将对方视为自己的守护者时,其实已经将自己放在一个被保护的弱者状态,而在成年人的相处中,平等独立的相处方式才是最为持久而合宜的。
在这种本身就不平等关系中,要么就是对方也是很享受这种保护者的角色,然而随着彼此的深入,不断成长的需要,必定有所碰撞,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只做保护者,也不可能只要接受守护,这种初始的平衡其实并不稳定,毕竟成长是以成为一个真实独立的人为必然之路。
这种初始的契合平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不平衡,这也是很多原先和睦美好的情侣,变得伤痕累累的缘故,这个时候,双方的成长和彼此的理解,是走向两个独立完整人的必须。
如果跨越了则可以获得新的美满的状态,否则如书中例子中张女士不断重复遭遇渣男,然后被抛弃,事实上,这就是一种信号,让她走出自己的错误模式,而成长为独立的个体。
这亦是每个拥有自身局限特质的人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三、看见自己,活出自己
无论从轮回宿命的案例里看见那些周游在无意识的模式中的人们,还是勇敢努力去找答案探寻生命使命的人们,去看见自己,去活出自己,是终身需要面对和成长的过程。
无论轮回也好,被无意识牵引也好,都是一种契机,让自己以坚定强悍的信念去走出跨越,通过冥想觉知是最好的看见自我情绪点的方式。
每一次成长都是自我与旧有模式的碰撞,这种碰撞中,恰恰看见自我的成长,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通过自由书写,将潜意识里的念头呈现出来,让自己看见,透过这些想法,自己去做角色对话,或者自我提问,这样逐步地梳理,调适中,走向一个具有多元思维、多重视角思考拥有成长思维的人。
当然最重要的是通过经典有感应书籍,和更多具有智慧的先贤们对话,让这些富有趣味的灵魂带给你对生命的新奇体验,这个过程,走出狭隘的旧有思维圈子。
因此,阅读、持续学习、自我觉知,让你走向更真实流动的自己,活出灿烂的人生。
《原生家庭的羁绊:用心理学改写人生脚本》读后感(五):原生家庭的羁绊:用心理学改写人生脚本|人生苦短,放下过去,活好当下
文/小知悦读站 近日,败于中国孙颖莎的日本选手伊藤美诚在一次采访红中声称她妈妈是:魔鬼。 为啥呢?因为她妈妈对她的是洗脑教育,每天在伊藤美诚在浅度睡眠到深度睡眠的时候,在伊藤美诚耳边说:“能战胜中国的只有你”。 是不是很无语?其实,在伊藤美诚的世界里,都是她妈妈在左右她的思想。 是不是有点可怕! 其实,现在的青少年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还是比较多的,那我们又该如果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认识和塑造新的自己呢? 今天让我们来跟随相先生这本《原生家庭的羁绊 :用心理学改写人生脚本》,看见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相先生 著
本书作者相先生真名朱文强,心理咨询师,今日头条、百度签约作者、付费专栏作者,以自媒体账号「心理相先生」在今日头条、百度、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心理学内容的创作。 他便在书中提出了四种让人摆脱原生家庭羁绊,活出自己的方法,分别说是: 一是和原生家庭分离; 二是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 三是建立并维持一段亲密关系; 四是到三个人以上的人际关系里竞争。 身处于社会,学会为自己负责,对于父母在孩子成年之后也要学会放手,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孩子不再依赖父母,不管是在心理层面还是在现实层面,都应该是这样的。 不要有那种思想:你为了我而活,我为了报答你而活。 与此同时,一些在原生家庭中受过伤的人,也不要再纠结于过去,等着父母的道歉,这无疑是一种自我绑架。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人,有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也有自己想要去做的事。 总而言之,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然后,发展并维持一段亲密关系,当然这个情感关系呢,是为了你自己变得更好的一种关系。 一个人走得太过孤独,需要在群体中去学会竞争,更能够发展自己,成长自己。 作者说:“只有在关系中,我们才能活出自己。关系就是大地,只有站在大地上,才能活得踏实。” 让我们来一起来解读关于原生家庭的人际关系,以及后面自己要发展的人际关系吧!
01原生家庭的好与不好,就在自己一念之间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说:“每个人穷尽一生都在极力整合自己童年时期就形成的性格。” 是啊,我们都知道原生家庭的关系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土壤。 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而一个糟糕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是破灭的。 无论哪一种家庭关系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而作为在家庭影响长大的我们,学会释怀,学会解放,让自己变得充盈和丰富,然后去获得幸福感。 书中说:“有的父母为了孩子的理解自己,会给孩子们制造一种匮乏感。” 其实,是让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更没有安全,从而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相信很多人都被父母的这些话洗脑过:“为你好”“为这个家好”“父母老了,需要有一个人来照顾你,赶紧结婚去”“我不想让你经历我的过往”…… “育人先育己”。这句话一直是养育孩子的至理名言。 在父母那个时代,深受一代又一代的教育的延续,没有学会为教育自己的孩子去改变,让一些孩子出现性格问题,从而导致一些“人间悲剧”。
这都需要我们从案例中觉醒,学会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后面自己的孩子负责。 对于自己不要过多苛刻,父母潜意识是爱孩子的,只是方式方法用错了。 社会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在其著作《逃避自由》一书中说过:“人们逃避选择,本质上是逃避选择带来的后果和代价。” 对于出生的父母我们没有办法选择,但是,余生可以自己选。 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所以,原生家庭的好与不好,看你自己怎么想?
02与自己和解,塑造新的自己 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人。只是有人发光发的慢,发得少;而有的人总是群星闪耀,在哪里都是焦点。 但是要知道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心中有热情,不如,让热情的小火苗充盈自己的生活,活出自我。 北大的心理学教授徐凯文老师做了一个对于北大的大一新生和研一的新生的心理调查,得出了一条数据:30.4%的学生觉得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很厌学;40.4%的人认为活着没有意义。 他们觉得不快乐,对生活失去热情,对人生价值迷失。有人将其定义为“空心病”,也有人说可以理解为:价值观缺陷所致的心理障碍。 其实,在教授看来有原生家庭的影响在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两代人的冲突,造成孩子童年时期的创伤,也是造成家长心中的困扰和痛苦。
我们每一个人呢,也都是有价值的人,只是能够实现的价值有大有小。 科学家、物理家、化学家、文学家之类的,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他们的价值更大;对于父母子女四种角色,价值更小。却不可或缺的。 所以,就是这么一个独立特行的你,价值大小由自己决定。 自我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但是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请相信:每一个人都有着一种变强、变好的潜意识,当看见之后,更好地活出自己,人生也将更顺遂。
那怎样才能活出自己呢? 相先生说:“首先就要理解自己,理解自己为什么自卑,自卑背后有着怎样的自我,自我的内在关系是怎样的。其次对这种内在关系进行调整关系改变了,自我就会得以改变。” 其实这里呢,相先生是以自恋和自卑。这两种心理解释我们为什么要去改变? 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过度关注于自己,而没有去学会建立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作用大着呢?但也是因人而异的。 学会与自己和解,是能够认识自己,理解别人,且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去活出真实自信的自己。
03人生苦短,活得“不好惹一点” 有句俗话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说的是有一种人,自以为是,总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劝别人善良的人。 我们也可以从侧面来看,做人除了有原则和有底线,真诚以待他人,我们也可以做一个“不好惹”的人,毕竟“人善被人欺”不是空话。 我觉得人这一辈子都在学习和经历,我们想要活得好好的,就要有自己的价值所在,有能力成为更好的人。 在作者看来,凡事都有代价,没有什么是不劳而获的,包括让自己保持心理健康。 所以,在社会压力比较大形势下,多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在生活与工作中不能太压抑自己,要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弗洛伊德说,“凡是被压抑的,都会以其他形式表达出来,而且是一种更加丑陋的形式”。 正是一个人是有七情六欲的,更要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 细心的你会发现:不好惹的人,太不好惹的人才真实。 为什么呢? 因为人们都希望和真实的人交朋友,这是我们基因里趋利避害的本能决定的,一个脾气太好的人往往是不真实是压抑的。 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学会教会孩子: 在跟人相处的过程中,尽力做一个真实的人,自己有需求有不满有情绪,都要合理地去表达出来,不是一味地去压抑自己做一个老好人,也不是欺负弱小的“小恶霸”。
04结语 我认为每一个人来到这世间的人都是神圣的馈赠。 罗永浩曾说过:“每一个生命来到世间,都注定改变世界。” 是啊,无论你我的人生如何?来到这世界,世界就多了一个人,给世界增添了一抹色彩。 世上只有一个自己,但是,这个自己不仅是个体,也需要群体一起生活,与人交集。 原生家庭是我们一生的起点,却不是终点。从起点到终点的路程,是由自己掌握的,父母的陪伴最终会退出,后面的路靠自己走。 所以,对于有伤害自己的原生家庭,我们可以做到不怨恨,就足矣。
记住:世上只有一个你,看见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就好。
我是小知悦读站,一个爱阅读,爱写作,爱摄影的秃头少女。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