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结果相见,同自己和解——《老人与海》读后感
我从未听到如此刺耳的声音。
“高二年级请注意,现将余杭区假日杯获奖名单公布如下……”
逐渐地,我由满怀期待转为心如死灰,像是处在云端的少年被拽入无底深渊。
“我败了,我终究还是败了……”,双手遮住滚烫而又畸形的脸庞,努力保持着僵硬的动作,蜷缩在座位上。
“竞赛落榜了吗?没事的。”听着身边获奖同学无力像是嘲笑的宽慰,我哭丧着脸,低着头,佝偻着背,迈着沉沉的步子走向门外,寻找容身之处。
我尝试着抬起头,迎向那灰暗的天空。我不甘,我废寝忘食精心地准备最终还是输了;我不甘所有的汗水和心血都被失败所吞噬;我不甘……
是时候找个地方隐藏这份让人窒息的难堪了。
打开日记本,没写多久,不料班主任进班拍了拍我后肩,眉毛怒气冲冲地向上挑着,瞪了我一眼,示意我出去,我很明白自习课该干什么,能理解她那张生气恼怒的脸庞。
出去后,她没说什么,因为她知道以我的倔脾气听不进去。“去看看《老人与海》吧!”她深思熟虑了许久,留给了我一句,走了。
我知道这本书,但我没去读,玩了半天鱼没打到,带回来一堆鱼骨头,可笑!以往的我就是那么不屑,就是那么年少轻狂!
但是,但是现在似乎变了,读完后似乎发觉我跟他一样,有点惺惺相惜的味道,我从开始的不屑转为由衷地敬佩。
故事开头,老渔夫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由于长时间没有收获就被父母安排到其他船上了。第85天,他出乎意料地钓到很大的马林鱼。百费周折,终于捕获,但由于留下的血迹,引无数鲨鱼的争夺。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却最终仅剩下一副鱼架。
读完这篇文章,我久久不能平静。
老人接受一切结果。面对久无收获,朋友离去,霉遇大鱼,奋力搏斗却仅获骨架这一次次地悲惨而又失败的结果,老人没有生气,没有抱怨,他接受所有的苦与难,失败与痛楚。
这又谈何容易?对父母没提供好的条件心生不满,对老师批评记恨在心,面对挫折怨天尤人……此类现象屡见不鲜。
回看自己,我又何尝不是呢?
信息课琢磨新概念,叶圣陶,语文报杯各获奖作文;晚上趁着高三未回抓紧时间背素材;晚饭吃后回寝室反复感受思量文章结构写法;晚自修抓紧灵感写些小作文……
付出了努力却最终失败,我又何尝不是怨气满腹,抱怨一切?
面对生活的苦楚,或许我们应该少一些埋怨记恨,接受所有无法改变的事实。我应该接受无法挽回的失败。我已尽力,没有遗憾!
老人与自己和解。原谅自己由于年龄过大而体力不支,他会对手说:“不好意思,怪我没有照顾好你,不过你得再坚持一下,我们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呢。”
于是,我尝试的与自己和解,尝试探寻我写作的初心。我不是为了所谓的获奖虚名,而是对于文字那种最纯真的热爱!那种深入骨髓探寻和表达的欲望!
我接受眼前的失败,选择与自己和解,仰视老人一贯喜欢的蓝天,又是何等深邃而又宽阔!或许生命不止眼前的疑惑与苟且,还有天空的湛蓝与辽阔;回想起曾经的种种失败与挫折,告诉自己不必为此牵挂,不必受过去的羁绊,因为以后的世界是何等宽阔!
或许我们本身对于这个时代犹如一粒碎沙,本无意义,但是我们的价值就是尝试接受生活所赋予我们独特的印记,构成我们第一无二的自己,这个印记或许是荣耀抑或失败。
《活着》的富贵,一生坎坷不断,其对时代而言无非延续种族,微不足道。亲人的相继离去,在我们看来他是如此狼狈不堪,苟延残喘,但对他个人而言却是展现积极面对苦难这一结果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何等难得的精神追求!富贵的活着是一种简单而又朴素的生命韧性。
我们为自己而活,为何要逃避结果,拒绝这一份独特的印记,不与自己和解呢?
客观结果的胜败个人终究难以掌控,痛苦与此本无意义;然而精神的成败取决于我们自身态度,是否接受自己,这或许才是我们应当追寻的。
逐渐地,我似乎明白或许人生本就如此——无论成败,应当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