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关于物演通论的句子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关于物演通论的句子

2021-08-17 06:5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关于物演通论的句子

  编者按:递弱代偿原理

  1、哲学,它和现在的一般的学问的区别就是哲学是追究终极的,而一般学问是讨论具体问题的。任何一个具体问题,都会有上百个因素影响它,比如烧这个茶杯,它要这个土料、泥料要好,然后师傅的工艺,做的师傅工艺要好,火候要好,这个釉彩也要好,它要有上百个因素影响它,这个杯子才能烧好。可是当你把任何一个因素具体化分开,你要问这个杯子为什么好?你拿任何一个因素都说不清它,所谓现在的科学实验室就是把多因素里面的的其他因素屏蔽在外面,把一个因素调进来研究这就叫实验室。可是这样研究完,仍然说明不了问题,当这些因素合在一起会是什么状态呢?每一个因素互相排列组合,又是什么状态呢?所以科学上说的话永远都是错的。否则怎么会十年就翻新一遍呢?知识不足信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了。 ----王东岳

  2、如果把人与其他万物都摆在一起加以系统比较,并将“有为”或“无为”当作一种尺度,我们就会立刻看到一系列奇怪的现象:凡是能力较强的高等“有为”物种——譬如哺乳动物或脊椎动物——都不免快速灭绝;凡是能力较差的低等“笨拙”物种——譬如无脊椎动物或原始单细胞生物——倒长存不衰,而且越原始、越低级的物种,虽然其“有所作为”的能动性或能力一定越差,但他们的生存力度无疑却越显强健;更有甚者,那些完全没有生机、也就是不具备任何自主能动性或行为能力的“无为”无机物——譬如花岗岩或磷酸钙等,惟有它们方能万古不灭。 ----王东岳

  3、我们必须首先打消一个十分常见的误解,以为只有“人”或“活物”才有求存的问题存在。其实非生物亦有,只不过是以另外的方式——即自在的方式——求存而已。这个求存的方式就是在面临失存之际变换自身的存在形态,从而也变换了自身的求存方式。换言之,物之变态盖由于物亦有“不变通即不足以存在”的“苦衷”,人类的通权达变之能无非是秉承了“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物性之狡黠”罢了。 ----王东岳

  4、站在哲学的角度上看,争论一切对错,都是没有意义的。终极意义只有一条,它是不是有利于你维护存在,它能不能保证你存在下去,这是人类一切奋斗的终极意义。 ----王东岳

  5、西方从古希腊发育的这一脉思路,除了知识观念,本质真存,精密逻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逻辑运行方式叫假设与证明。这个世界既然给我们的信息全是假象,那么世界的本真是什么呢?我们必须假设。假设完了以后再去给他证明,这就是古希腊哲学提供的最重要的思想通道。 ----王东岳

  6、人毕竟只是一种动物,动物的任何品质都具有特定的求存意义,而且惟其有利于求存,这些品质才能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被保留或发扬,尽管高尚的人类总想对这些生物禀赋给出其道德等级的划分,其矫情之状足以令鼠辈作呕。 ----王东岳

  7、“代偿”者,对所失予以替代补偿耳。虽然所补的已不是原物(指存在度),但总归聊胜于无,这代偿上来的东西我们可以称其为“属性”(即对“能耐”、“活力”、“灵性”或“有为”的总称)。越后衍的物种诚然越弱化(存在度递减),然而他们的属性却相应地倾向于越来越丰化(代偿度递增),二者之间潜蕴着一个严格的单向反比函数关系,以演成万物创生和进化的世界格局,是谓“递弱代偿原理”——这就是“道”,或者说,这就是“道”的现代注解。 ----王东岳

  8、人类的文明得以推进是在我们不停地证伪和否定以前学说和理论的基础上发展的,以逻辑学和思想史上来探讨,任何一个学说都不是真理,人类的一切学说都不断的被推翻和证明,这过程称为逻辑变革。逻辑变革是指一个演进的发生过程,在学说体系上有一个现象,就是任何一个理论,一旦不能容纳新出现的信息量,就立即崩溃。逻辑变革就是所谓理论、知识、知识分析,面对新的信息量时,建立一个完全不同的整合模型。 ----王东岳

  9、我们人类文明历来如此进行:我们先放出一个小魔头,如果控制不住,我们就再释放一个大魔头来控制,我们由此把自己引向末途。无论东方和西方,所有人都认为越进步就越是人类的福音,没有任何人意识到,我们的宇宙观正在把我们引向巨大的危机之中。 ----王东岳

  10、只有数学是真理,因为存在着可计算的公式,它能被放在辩证真伪里演算,人类所认为的"真理"&所看到的"真理"只是在某个时间段有效,这已经被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与德国哲学家康徳所写的论文证明(目前为止还算是真理),而其他真理早已经消失了,因为“真”和“理”完全是一个悖论,但凡是“真”就一定是你的主观感知和逻辑没有施加在它上面才叫“真”;但凡是“理”,就一定是你的感官和逻辑施加在上面的扭曲结果。凡真者一定无理,凡理者一定非真。 ----王东岳

  11、《道德经》第四十章是中心章节,核心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二句话“弱者道之用”。大多数人解释为以柔克刚,但实际上这句话更有深意。

老子有过一个猜想,他认为生命是从极端坚强的物质中发展而来的,只是无法证明。老子应该能够发现最柔弱的人类却表达了最强势的行为能力。这一点被老子解释为弱者道之用,就是世界的演化是向弱化演化的,这种弱化演化的通道叫弱者道之用。老子《道篇》用“柔弱”这一点睛之笔来做总结,所以道卷的核心思想表达为柔弱。 ----王东岳

  12、世间万物,各有千秋,或者说,各有不同的属性代偿,但是任何属性都只是为了达成载体的求存,并且都只是由于不得已才变通缔造出这种种代偿产物。动物的智能也不例外。值得特别强调的是,正是这个缔造一切的自然睿智,始终遵循着两项最基本的法则:一乃“惟求存在”;二乃“通权达变”。 ----王东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