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的读后感大全

2021-08-18 00:30: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的读后感大全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是一本由[英]托马斯·亨利·赫胥黎著作,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4.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一):《小龙虾传》:它比厨师更懂小龙虾!

  麻辣小龙虾,昵称麻小,很多吃货们的最爱,春天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麻小配啤酒 夏天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麻小配啤酒 秋天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麻小配啤酒 冬天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麻小配啤酒 当然你或许不喜欢麻辣小龙虾,蒜蓉小龙虾了解一下,不喜欢剥壳,剥好的虾尾了解一下。很多人虽然很喜欢吃,但你真的了解小龙虾么?你知道小龙虾是舶来品么? 当然,你或许会回答小龙虾初次现身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岛屿上被发现的,然后慢慢的找到了南京,然后端上了中国老百姓的餐桌。 当然,这只是历史上的小龙虾,对于生物方面,你想了解关于小龙虾的更多知识,那么建议你看看这本《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当我还没看这本书之前,我觉得书里也就是写写小龙虾的生平、生活、繁衍,当我看完这本《小龙虾传》以后,我才发现,原来小龙虾的学名叫螯虾,竟然还有这么多的种类。 关于小龙虾的种类,可以直接看《小龙虾传》的第一章,当然整本《小龙虾传》不仅仅讲解了龙虾的种类,还从生理学的视角详细的阐述了小龙虾的组成部分(小龙虾有哪些部位)以及维持生存所需要的营养(平时吃点啥能活蹦乱跳),小龙虾是如何调动各项机能来适应环境并且生下龙虾宝宝(为了活着,繁衍第二代龙虾究竟有多拼)。 当然在《小龙虾传》的第四、五又将视角转移到了形态学,先是叙述各种龙虾的结构,让读者打一个知识地基,然后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还在最后一章中根据龙虾的分布,畅谈了一下龙虾安居于各处的原因。以及大胆猜测的龙虾的来历,以进化论来分析小龙虾的诞生和发展,用词简单有趣。 这本《小龙虾传》的优点很明显,通过彩图+讲解的形式,帮助你更加系统和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小龙虾,彩图虽然是手绘,但颜色清晰自然、标注标准细致,配合简单清晰的讲解,让你无压力的了解各种之前不了解的知识点。 这本《小龙虾传》适合对生物学和科学感兴趣的小伙伴,也适合想要更加细致的了解小龙虾的人,对这本《小龙虾传》感兴趣的小伙伴,建议自己找书来读一读。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二):小龙虾,不止于吃!

  不知道动物学家赫胥黎是否知道,他认真研究观察的小龙虾,是远隔千山万水的无数中国人夏日的精神寄托之一。

  香辣、十三香或者蒜蓉小龙虾,配上冰凉的啤酒或者可乐,夏日的晚风吹拂着,人生的快乐也不过与此了。当然,为了物美价廉的吃到更多小龙虾,每到龙虾长好的季节,我也会去菜市场买新鲜的小龙虾,自己刷虾、剪头、油炸、炒料、用啤酒焖虾,也是别有一番趣味。

  小龙虾对我来说,太过熟悉,但确实又很陌生。这可能是我对食物的傲慢,只想着它的美味,在处理虾和吃虾的时候偶尔会注意它的结构,却忽视它的生存,它的繁衍历程。

  封面

  这本《小龙虾传》确实很值得一看,赫胥黎介绍了小龙虾的身体结构、身体组成部分、调节和繁衍机制、结构和发育以及小龙虾的分布。对小龙虾稍有兴趣的话,都会很容易读进去。赫胥黎对小龙虾的研究相当之严谨,他不仅细心观察,更是认真考证。

  看书之前,我只知道有些时候,虾壳会偏软,有些时候虾壳又会偏硬。有时候小龙虾长得很空,又有的时候小龙虾的肉是很饱满的。看过书后才知道,原来小龙虾竟然是蜕壳的,壳是它的外骨骼。幼年小龙虾一岁时会蜕两到三次壳,随后变为每年在盛夏时节蜕一次壳,而老年小龙虾并不会蜕壳了。小龙虾的新外壳会在1~3天内维持柔软,小龙虾也会意识到它是很弱小无助的,并且约束自己的行为。刚刚蜕完壳的小龙虾吃起来也会肉更硬一点,因为在蜕壳时小龙虾的肌肉剧烈收缩,在蜕壳结束后,收缩痉挛的肌肉也不会马上恢复原状。

  大自然真的是很神奇,平日生活中,我们会不经意忽略的小龙虾就有这么多神奇的学问。而小龙虾,也仅仅是大自然中那么多生物中的一种而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虽然现代进化论体系对达尔文进化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确实是环境决定了生物的演化。

  真神奇,看完这本书,感觉小龙虾更加好吃了!下次要更认真吃些,不辜负大自然的馈赠!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三):我读|《小龙虾传》

  首先得说,虽然书名写的是《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但实际上,本书的主角不能说是小龙虾,而是螯虾。小龙虾仅是螯虾科里的一种,而整个螯虾下目共有5科约400多种。还有就是本书从螯虾的博物学、生理学、形态学进行研究,并阐述了螯虾的分布与原因,但没有介绍怎么吃它。不过倒是提及了,在欧洲大陆,尤其是法国食客们对螯虾的需求量很大。

  本书作者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是英国著名博物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家。在序言中,他提到之所以写关于螯虾的书,是为了向读者展示一种认识的途径,引导我们直达普通生物学的最精炼的概括和最奥妙的难题。

  而螯虾对于我而言,则更多是在餐桌相遇。而小龙虾和大龙虾比起来,我也更喜欢大龙虾,毕竟价位都相差巨大。最主要的是,大龙虾吃起来方便,能满满地将鲜嫩的蛋白质塞进嘴里。小龙虾则营养价值低,甚至满足不了我大口咀嚼的欲望。也因此,我很少食用小龙虾。当然,其中也有这书里所写的原因。螯虾对食物好不挑剔,无论是死是活,是新鲜还是腐烂,是动物还是植物,它都一概笑纳。在恶劣的情况下,还会同类相食。我因而对龙虾,尤其是小龙虾,有种鄙夷之情。

  此书还让我认知了博物学,以往看书几乎没有接触过这词儿。该书作者又正是博物学家。我想,博物学就是知道的东西多吧。当看到书中说“让我们对这种动物的认识水平再稍稍深入一步,以达到博物学的境界。”看来博物学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知道的多,必然还深入挖掘各类知识,超于一般的行业水平。我又继续深究博物学的概念后,发现近世以来,博物学一词往往是与还原论、实验方法为特征的数理科学、自然哲学相对立的认知传统。因而在20世纪50年代前,博物学几乎是数理学科以外各学科的全部。但到20世纪末,博物学便最多算是生物学或者地址学的一个不起眼的分支。可以说是随着专业的细化而是博物学逐步消失于历史,当代,也没有什么所谓的博物学家了。

  回归到本书的内容上,本书在第二章讲螯虾的生理学。开篇提到螯虾是一个贪得无厌的进食者。这点在我看来,人类更甚。螯虾和人类的食物都有动物性的,也有植物性的。当然,身体就相差很多了。书里很细致的描绘了螯虾的各部分组成结构,并连配图都很多。不仅有不同剖面的螯虾胃部结构图,连螯虾不同形态的血细胞图都十分详尽。这书完全可以算是生物学专著了。

  本书第五章是讲螯虾的比较形态学,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因为本书作者虽以英国螯虾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在这一章,具体比较了不同的螯虾,还都有配图。如克氏螯虾、巴西拟螯虾、马岛螯虾、普通螯龙虾、挪威海龙虾以及棘刺龙虾等等。还用黄道蟹、对虾等生物和螯虾进行比较。

  总之,此书虽已出版一百四十多年,其科学性分毫未减。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四):《小龙虾传》:吃着美味的小龙虾,是不是还要对它有些更深层次的了解呢?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小龙虾就是一种非常美味的食物,到了相应的季节,呼朋引伴,三五成群,在餐桌前点上一大份小龙虾,大快朵颐,岂不美哉!但我们在吃小龙虾的时候,有人在乎过小龙虾的动物属性吗?它们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它们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它们是怎样繁衍生息的?它们有着哪些的种类?它们为什么会演变成现在的样子。好吧!我知道,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对这些知识都是没有概念的。我们只在乎吃的感觉,从来没有在乎过我们食物的来源。

  但动物学家就不一样,他们是真正有求知欲的一群人,而这种求知欲从我们身边最熟悉的动物开始探索无疑是最便捷的。小龙虾存在于世界的所有河流之中,随处可见,随手可得。但又有几个人能把它拿在手中开始研究呢?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因捍卫达尔文的进化论而出名,他被称为“达尔文的斗牛犬”。但他的观点也不是道听途说、无中生有的,作为生物学家,他的求知欲也是毋庸置疑的,他对于生物的研究也是严谨的。他的研究就有了这样一本《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

  对于动物的研究,我们一定是从最全面的观察开始的,观察务必严谨、精确、逻辑谬误务必严格剔除。而对于一百五六十年前,关于科学的观测手段远远没有现在清晰,但赫胥黎一定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在这本书中,有着大量的关于小龙虾的科学图谱,细致入微到他的每一个器官,甚至到细胞层次,虽然还无法达到微观世界,但以当时的技术,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这些细微的观察,也是动物学家或者包括动物学家在内的其他任何科学者都必须掌握的技能。对于小龙虾结构的具体知识,书中有着大量的介绍,任何读者都可以打开这本书,打开一部小龙虾的生物学世界,去增长见识。

  但像我们普通读者,对于动物学的常识更感兴趣,专业知识毕竟有着专业的壁垒,但常识性的知识确是了解这个自然,这个社会必不可少的。 比如为什么动物中会有那么多的名字,即有着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常用名,也有很多专业名词?为什么不能把日常名称应用到科学之中?赫胥黎也给出了他的解释,也许就是专业的解释吧!任何一门学科,在内部交流时都需要有着统一的叫法,而常用名都有着地方特色,每个地方的名字都会有出入,如果A科学家写篇论文,使用了a的名字,B科学家使用b的名字,那会造成什么后果呢?他们彼此之间不能知道他们研究的是同一物种;他们彼此之间的研究也没办法相互理解;别人也不能从他们的研究中收益。但如果有统一的名称,那就一切迎刃而解了。所有,在现代的任何学科都有着一套专业名称,这虽然是我们学习的障碍,但也是保证学科可以延续发展的必然。 当然在《小龙虾传》中还有着非常多的常识性知识,比如,在哪里更容易发现小龙虾?比如小龙虾有着哪些分类?比如小龙虾的分布情况?这些都是我们了解这一我们最常见的物种的必须知识。 仔细阅读一下《小龙虾传》,下次和朋友一起吃小龙虾的时候,用这些知识震撼那些不了解的朋友吧,说不定可以一举成名,一鸣惊人呢!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五):《小龙虾传》:无穷奥秘的小龙虾

  中国人对小龙虾应该非常不陌生吧。如今正值三季度,小龙虾正是活跃的时候,大城市里随处可见小龙虾的餐馆、大排档,风风火火。大伙也是好不乐乎,不知道每年中国要吃掉多少万吨小龙虾。

  如今小龙虾虽然是人尽可餐的美味,可是很多国人并不知道它的来龙去脉。

  或许国人也懒于了解小龙虾,好吃就行。

  其实小龙虾到中国餐桌上也不过二三十年的历史,引入中国也不超过一个世纪。而且不仅中国人喜欢吃,在几百年前,欧洲人早就将其当成美味,搬到餐桌上了。

  是不是开眼界了,那就和我一起领略一下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的作品《小龙虾传》吧,本书把小龙虾从内到外,把小龙虾剖析的一干二净,作为食客的大家可以好好认识这道美味。

  当然了,首先本书是一本非常严谨的生物学术作品,是通过研究科学的手段来剖析小龙虾,从各个维度研究小龙虾的生理学、形态学,,顺便提了下小龙虾的历史。

  个人非常佩服作者赫胥黎,他是当之无愧的博物学家,竟然把一部如此严谨的生物学著作表达得如此有趣,又不枯燥,而且非常的通俗。

  如果认为赫胥黎是为了写小龙虾而写小龙虾,或者认为他的专业领域就是研究小龙虾,那也太小看他了。赫胥黎本意并不是为这类动物编撰什么动物学专著,他主要表达一种研究方法和认识途径,也就是说对于一种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小动物所说的细致研究,来引导我们从简单常识出发,进而一步步深入直达动物学乃至普通生物学的最精炼的概括和最傲慢的难题。

  别看小龙虾小,它可是五脏俱全。即使是多数人眼中平平无奇的低等生物,也一样包含了大自然的奇迹,足以让最伟大的博物学家也困惑不已,难以进阶。小龙虾也是如此,它身上奥秘无穷。

  本书除了告诉我们若干小龙虾的生物学知识,还告诉了我们非常有用的一些常识,比如:小龙虾无法忍受高热和阳光暴晒,因此在夜间最为活跃,到白天他们就产生于岩石和河岸的阴影之下。相比于南北流向的河流,更多生活于东西流向的河流中,这是由于后一种河流在正午阳光下往往有更多的阴影躲藏。到了深冬季节,小河里就很难看到小龙虾,但在河岸上在那些天然的裂隙中,小龙虾自己挖出洞穴中,仍能发现他们不少的身影。

  小龙虾几乎什么都吃,有时候还会在镀地上做短途巡游,以寻找植物类食物或什么蜗牛,小龙虾甚至可以连同蜗牛外壳整个吞下。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天气晴朗而下,就会盘踞在洞口,用它的一对大钳子堵住洞口,并伸出大触角小心翼翼地注视着过往的各色生物,并伺机而动,无论是昆虫幼虫,水蜗牛还是蝌蚪,青蛙,只要进入敖下的可触及的范围,就会遭到突然袭击,被一举捕获并吞食,有时候甚至连同类都有可能遭遇同样的悲惨命运。

  在英国,小龙虾作为一种食材,并不受待见,不过在欧洲大陆,尤其是法国时刻们对小龙虾的需求量相当大,仅仅是巴黎的200万居民,每年就要消费五六百万只小龙虾,因为是花销数百万英镑,法国小龙虾的自然产量难,长期以来都无法满足这些好吃之徒的口舌之欲,因此该国不但从德国和其他地方大量进口,而且还尝试进行大规模的熬虾人工养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可见国外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开始养殖小龙虾了,并且海吃海喝。

  本书非常的系统、非常的有趣,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图文并茂。从人们知道的一些常识作为切入口,由浅入深地介绍小龙虾地里里外外。让人不知不觉地理解了书中的内容,这才是大家风范。

  此外,本书的翻译质量实属上乘,一点都不拗口,表达非常自然,甚至比中国人的一些作品还要流畅。达到了生物教科书的级别。强烈推荐!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六):从博物学到自然科学

  手中的《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是“巨人的肩膀”系列科普书籍之一。牛顿曾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这套“巨人的肩膀”命名的系列科普图书,将各个学科大师们的经典论述呈现在读书面前,正是继承前辈的科学精神,让后辈站在前人的肩上高举科学的旗帜继续前行,这是一件科普大众的善事。“巨人的肩膀”系列作者都是科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内容侧重呈现近代科学一些重大论题,展现了一代先驱科学家们对科学真理孜孜不倦的探索与追求。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一书作者赫胥黎,博物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家,是达尔文的小迷弟,有“达尔文的斗牛犬”之称,主要著作《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进化论和伦理学》等。《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赫胥黎并不打算讲很深奥的生物学原理,而是用六章的内容,详细说明螯虾这种生物的常识:生理学组成、繁殖机制、个体结构与发育、比较形态学、分布等。

  勒泽尔·冯·罗森霍夫说,“即使是多数人眼中平平无奇的低等生物如螯虾,也一样满含大自然的奇迹,足以让最伟大的博物学家也困惑不已,难以尽解。”通过阅读这本《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我们不仅能更多了解螯虾这种生物的习性,也可以从中学到生物学家们研究生物的方法,如何对一种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小动物做细致研究,如何从简单常识入手,提炼、概括和解决生物学难题。通过这本书,也帮助我们开阔视野,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生物学的关系。尊重自然,尊重生物的多样化,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面对科学,普通人总会有种深奥需正襟危坐,打起一百分的精力去应对的事,但是在《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中,作者为我们破除了科学的魔咒,告诉我们:常识只要符合它自身的典范,就是科学。科学不过就是常识,于是走下神坛的科学,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那么对普通人来说,可以进行科学研究吗?

  赫胥黎同样给出肯定的回答:可以,只要观察务必严谨、精确、逻辑谬误务必剔除即可。这就从根本帮助我们竖立科学的心智模型:从好奇心到热爱常识,从发现到乐在其中,从博物学到自然科学。作者赫胥黎将螯虾的生活习性、各种剖面结构图、腹部视图、鳃部细化图等图文并茂地讲得很细致。虽然作者很谦虚地说,“如果这本小书及书中的素描能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全世界的观察者们能够对螯虾多一点关注,于愿足矣”且书名作“动物学研究入门”,但实际内容十足的生物学,如此细致非螯虾的热爱者不能做到啊。

  书中有大量的生物学名词和生理学素描作品,对螯虾、对生理学、生物学感兴趣的朋友完全可以捉一只螯虾对照解剖看看。难得的是,大家作品,翻译也流畅易懂,让那些看起来复杂难懂的生物学知识平易近人。

  《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读后感(七):除了好吃,小龙虾还能带你领略动物学的奥秘

  毫无疑问,我之所以会看这本《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完全就是因为我对小龙虾发自内心,不可替代的热爱。

  这本书是一本硬核的生物科普书,作者是托马斯·亨利·赫胥黎,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他有一个外号叫做 “达尔文的斗牛犬”,非常形象地描绘了他当时捍卫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时的勇猛。

  他创造了“生源论”,认为所有的细胞都起源于其他的细胞,以及认为生命来源于无生命物质而闻名。

  虽然这两个理念在现在来讲基本上都被认为是常识了,但在十九世纪的时候是属于非常前卫的理论。

  这本《小龙虾传》其实是赫胥黎的一本面对普通人的动物学研究入门级的科普书。简单地说就是让普通人通过小龙虾这个物种来窥视动物学的一角。

  这本书分为六个部分,换句话说,我们想要研究某一种动物,基本上都可以从这六个部分来着手。

  第一章,常见鳌虾的博物学。

  赫胥黎在这一章中提出,我们大部分认为一旦什么东西和科学扯上了边就显得非常的高大上,而实际上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小龙虾本身就可以带你进入动物学研究的殿堂。

  在小龙虾博物学的这一章中,赫胥黎先描述了一下小龙虾长什么样子,里面采用了一些比较专业的科学用语。比如说大触角,颈沟等等,你要对着书上的手绘插图才能知道这些专有名词指的是哪一部分。

  接着是小龙虾的习性,小龙虾在冬天会进入半昏睡的状态,但也并不属于冬眠,只是不活跃了。小龙虾对于食物的要求也不高,基本上什么都吃。小龙虾和人的关系也不太和谐,很多人都不喜欢吃小龙虾。

  我想和赫胥黎一定没有想到,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小龙虾可以说排名在中国人最爱食物的前三名。中国人活生生就快要把野生小龙虾给吃没了,现在我们吃的小龙虾都是养殖小龙虾。

  赫胥黎对一只小龙虾进行了文字上的解剖,你通过这一部分可以知道小龙虾是怎么吃食的,它的消化系统是如何的,它的生殖系统又是怎样的。而小龙虾的身体结构对于他的生活习性来说,有什么方便之处?这些非常多的内容通通属于小龙虾的博物学范畴。虽然内容看着很多,但实际上赫胥黎只用了三十八页就把这部分讲清楚了。

  第二章,鳌虾的生理学。

  这一章中赫胥黎把小龙虾解剖得更具体了,你可以知道小龙虾每一个部分是用什么样的物质构成的。原来小龙虾全身各个部位构成的组织还并不一样。小龙虾的每一个部分,对于他的生活和习性方面都是有用的,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环境造就了小龙虾长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这一个部分的内容就比较硬核了,可以说如果你是非生物学专业的学生的话,这一部分还是比较艰难的。

  第三章,是常见鳌虾的的生理学,副标题是:生物体根据周围环境进行自我调节和繁殖的机制。

  这一章节就不解剖小龙虾了,而是观察活生生的小龙虾如何在环境中生存的。

  我小时候常常被大孩子带着去抓小龙虾。常用的方法就是拿根棍子上面用线吊一块肥肉推到小龙虾的洞口。小龙虾就会扑上来一把夹住猪肉,接着小龙虾就被钓起来了。

  而年幼的我们,从来也没有想过小龙虾为什么要扑向那块肉,为什么会被我们钓起来?其实当时即使我们年纪小,但是我们也是依据小龙虾的生理习惯来制定的这个捉他的方案。那现在反推回去想小龙虾为什么用这种方式来获取食物?可能会有些人说,小龙虾吃肉,所以用肉可以钓起来不是很正常吗?

  但是普通人从未意识到正是因为小龙虾有肉很好吃这个概念,所以才会扑上来去咬那块肥肉,那么是不是说明小龙虾有智力呢?赫胥黎给出的答案是,至少在这本书成书的时候,小龙虾是不是有这个智力仍然是一个悬而不决的问题。而这种自我反射式的意识又是如何控制小龙虾的行动的,就是这一章所要研究的课题。和第二章一样,这一章也非常的硬核,硬核的部分我就略过不提了。

  第四章,鳌虾的形态学,个体的结构与发育。

  这一章首先的问题就在于到底什么是形态学?以小龙虾为例,赫胥黎把小龙虾的身体比作一栋房子,每栋房子里都有房间和办公场所。而小龙虾的邻居鱼或者螺蛳也可以被比喻成一栋房子,虽然他们三者都可以是房子,但是他们三者的形态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也就是形态学研究的内容。

  从这个概念上来说,一个小龙虾的形态其实是可以理解成两端封闭的一个圆柱体。其中的某一部分都有其自身的形态。形态学和解剖学完全不一样,虽然他们看起来都好像是把小龙虾给拆解了,但两者研究的目的完全不同。

  第五章,鳌虾的比较形态学。

  这一章在第四章的形态学上面又更加的升级了。这一章写了小龙虾与其他生物的结构和发育对比。

  如果和其他生物做对比,那么研究的就是小龙虾的形态和其他动物的形态相比起来,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中有什么样的优势,为什么会形成这个形态等等。

  比如说和小龙虾相似的螃蟹,甲虫他们有类似的生活环境,但为什么会长成不同的形态呢?

  第六章,小龙虾的分布与原因。

  这一部分其实分析的就是小龙虾的生存环境了。我们都知道小龙虾在我们国家是属于入侵型的生物,虽然最后都进了人们的肚子,但小龙虾的主要分布地并不是中国。看到这里我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小龙虾在中国碰到了如狼似虎、视小龙虾如命的中国人之后,小龙虾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中会不会自我进化呢?这是一个未解之谜。

  总的来说,《小龙虾传:动物学研究入门》虽然看上去十分的硬核,但是翻译者翻译得很好,所以整本书看起来除了专业上的不懂之处之外,语言上是非常流畅的。

  赫胥黎写这本书并不是为了真的彻底地去研究螯虾这个类目,而是为普通的生物爱好者打开了一扇动物学的大门,让他们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知道该从怎样的方面去观察一个动物,去研究一个动物。这真的是一本非常好的生物科普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