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游戏天性》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游戏天性》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8-18 00:06: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游戏天性》经典读后感有感

  《游戏天性》是一本由[美]凯西·赫什-帕塞克 / [美]罗伯塔·米尼克·格林科夫 /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戏天性》读后感(一):如果父母能对孩子的发展轨迹了如指掌

  理想的育儿是什么样的?

  大概是从孩子出生(甚至从孕期)开始,就完全了解孩子在什么阶段有怎样的发展特征,知道在什么时候该为孩子做什么事。这样就能按部就班,不慌不忙,毫不焦虑。

  然而,现实情况是,父母们往往毫无头绪。我们接收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关于育儿的讯息,观察着身边的其他父母在做些什么,拼命想给孩子最好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鸡娃的现象就这样出现了。

  如果有一本书能告诉父母孩子在每个年龄段各方面的发展特点,一切是不是都会有所不同?

  《游戏天性》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总结了几十年的儿童发展研究成果,详细描绘了0~6岁孩子的能力发展轨迹。

  《游戏天性》可以说是一本改变了我对育儿书的观念的科学教养书:原来育儿书可以既科学专业又切中时弊、易于应用。当然,是作者身为儿童发展学界领头人的背景让这成为了可能。

  这本书开篇就直指鸡娃的弊端:过早让孩子学习他们的发展阶段还不支持他们理解、掌握的知识不仅无效,还会增加孩子的挫败感和焦虑;更重要的是,这剥夺了孩子玩耍的时间,剥夺了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学习的机会。

  很多家长把自己当成孩子大脑的“雕塑师”,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只好自欺欺人地相信孩子就是一块白板,自己如何塑造,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这种观念大错特错——人类经过千万年的进化,孩子的大脑发育有一套自然的程序。

  家长真正需要做的,是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了解孩子发展到了哪一步,充当孩子的脚手架,支架式教学,帮助孩子在现有基础上往前迈进一小步。

  了解孩子发展的情况,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家长们都会为了孩子的各种“第一次”而欣喜万分,但也会注意不到很多能力的出现。你怎么能知道孩子什么时候发展出了共情的能力?这需要知识和方法。

  书中配有很多“发现孩子的能力”专栏,正是指导家长通过实验游戏检验孩子是否发展出了某种能力。通过这些实验,你将会收获更多发现孩子“第一次”的欣喜。

  在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之后,该如何帮助孩子往前迈进一小步呢?当然要采用孩子的学习方法——玩耍。

  很多家长会觉得然孩子玩是浪费时间,但其实孩子在玩中能收获最好的学习效果。

  回顾我的童年,我的父母当然并不懂很多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但我很感谢他们给了我充分的自由玩耍的机会。从水彩笔涂鸦、迷宫游戏、胶泥,到后来的弹珠、象棋、球类运动,妈妈一直允许我花很多时间“不务正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父母为我收集了一些毛绒玩具,我常常在周末的早上醒来后,一个人在房间里用毛绒玩具作为人物编故事,一编就是几个小时。那些经历无疑对我后来的语文学习,以及后来对心理学的兴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通过玩耍,0~6岁孩子的语言、数学、读写、社交、自我认识等能力都自然、快速地发展。

  身处内卷的、充满竞争的环境,即使懂得了这些道理,可能仍会不时感到焦虑。但至少,对于育儿这件事有了一定知识基础,父母可以更有底气,也更有信心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至少可以说服自己,在孩子到达学龄之前,鸡娃都是无效的。

  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

  《游戏天性》读后感(二):尊重孩子的游戏天性

  这是一本今年五月才在中国出版的新书,不过早在2003年获得美国最佳心理学类图书奖。书中谈到美国父母焦虑的场景,正同现在的中国父母,内卷得不行。国家正在整顿教培市场,家长也来减减压,看看这本《游戏天性》。

  书中谈到父母育儿有四个误区。

  一、越快越好。这是一个“唯快论”的时代。公司生产也罢、人的发育也好,都讲求速度、增长。打小身体发育更快的孩子,往往得到旁人的羡慕,发育慢的孩子,则背负压力,做父母的焦虑得不行。其实,若干年后来看,那些在儿童早期看起来很大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微不足道。每个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规律。只是在这个社会氛围的影响下,许多父母一门心思要求孩子更早地学知识,更早地向成人化靠近。想一想,我们去菜市场买菜,总是对那些被激素催熟的动物、蔬菜退避三舍,但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我们何尝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智力发展得更快,身体发展得更好,并为此作努力呢?被迫早熟的孩子,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二、珍惜每时每刻。受氛围影响,家长们忙于给孩子安排各种课程和活动,忙于设计孩子的未来,认为如果孩子要成功,就不能浪费一分一秒。孩子上了很多课,但是自由玩耍的时间严重减少。自由玩耍就是孩子主动学习的方式。孩子们通过自由玩耍,可以学到很多重要知识。这种学习是孩子自己主动探索得来,对孩子日后成长非常有帮助。长大成人的孩子,最终要离家独立。如果我们不让孩子有自由玩耍时间,自由探索的空间,他们就无从发展出独立自主必须要具备的主动选择、情绪认知等方面的能力。

  三、父母无所不能。受媒体和商家的渲染,很多家长对自己要求苛刻,生怕没有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孩子行为不端或成绩不好,一定是自己哪方面没有做好。但事实上,父母不是孩子智力和能力的设计者。孩子的成长,家庭是一方面,社会、学校、同伴是另一方面。可以说,孩子是父母生命中的过客,需要父母的养育和陪伴。但是父母不是万能的,不需要对孩子的发展负全责。如果认同这一理念,为人父母的焦虑会有所减轻。只要我们给孩子适当关爱和照顾,把更多精力专注于自我成长,就是好父亲好妈妈了。

  四、孩子是一张白板。孩子是一张白板,但也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孩子一出生就认识周围的事与物,你没有教他什么,他已经知道自己身处何样的环境,周围是些什么样的人。人类进化到现在,每个人都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欲望,但是如今的过度早教、教育制度、考试机制削弱了人类的主动学习欲望,大多数时候都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被动学习的知识很难被消化吸化,仅仅停留于表层,不是真正的学习。孩子们需要的是在玩中学,自主学习。好比父母在生活中对孩子说:“帮我拿一只碗”,也比在黑板上写上一个“一”字的被动学习效果好得多。

  误区之后,作者认为值得提倡的四个原则。

  一、最好的学习是量力而行。人类社会发展至现在,有两个主题一直如影随形,那就是自由与平等。这是个永远都解不开的难题。因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做什么可以让每一个来到世界的人都平等?这不是人自个和自个过不去吗?从育儿方面来说,每个孩子出生的天赋就不同,发展能力不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阶段。好比一粒种子,有晚发芽的,也有早发芽的,你非要拔苗助长,那就不要怪种子长大了成为歪瓜裂枣。做父母的,要了解自己孩子学习到哪一阶段,帮助孩子拓展现阶段学习技能。而不是非让孩子去摘够不到的桃子,这样做的后果无非是让孩子害怕学习,厌恶学习。

  二、强调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家长在意孩子的分数,合情合理,因为这是对孩子整个学习过程的检验,学没学好,从分数可以看出来了。不过,聪明的妈妈一定不能只在意孩子的分数,而是从分数上看到孩子的学习过程。哪些题没掌握?哪里的知识点不牢固?这才是家长更要注意的。不可否认,整个社会各行各业都在重结果轻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有辨别是非的定力,重点看孩子学习过程,没考好,下次努力,激发孩子对学习的热爱。

  三、重视社会情绪能力,而不仅仅是认知能力。简单地说,一个是情商,一个是智商。现在的人都知道情商的重要性,但情商从何而来。除去遗传因素,情商的培养是在孩子的游戏打闹中培养。孩子们在一起玩,就是在训练各种社会文化角色。一个女孩扮演妈妈生气时的情景,实际也是在帮助孩子排解和调节情绪。

  四、情境学习是真正的学习。情境学习是指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比如我们教孩子数学,不必搬块黑板,在上面写上各种算术。我们只要在平时生活中注意引导孩子:帮我拿一只碗来,从下到上数第二个抽屉,诸如此类。情境学习也就是在游戏中学习。孩子玩打抢游戏,感受虚拟世界的冲突,玩医生游戏,感受照顾病人是什么样的体验。

  内卷年代,你可以选择挤独木桥,也可以选择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这本书不是让我们不要早教,而是不要过度早教,不是让我们不要教育孩子,而是不要过度教育孩子,给创造孩子自由玩耍、自主学习、自我成长的空间。

  《游戏天性》读后感(三):《游戏天性》:还孩子一个快乐玩耍的童年

  《游戏天性》是华章心理新出版的一本书,原本拿来只是准备翻翻看,看里面有什么游戏可以拿来和孩子玩。但是入手之后,却发现自己有点像一个坐在宝箱上的乞丐,明明已经很富有,却要去向他人乞讨。

  所以想赶紧把这本书推荐给朋友们,希望大家不要像我一样浪费孩子身上宝贵的潜能。

  Vol.1

  游戏天性

  《游戏天性》的作者有3位,分别是美国国际婴儿研究协会前主席凯西·赫什-帕塞克、特拉华大学的心理学、语言学和认知科学教授罗伯塔·米尼克·格林科夫,以及著有《母婴联结》等作品的心理学家迪亚娜·埃耶。

  在这本书中作者们指出现代家长们育儿的焦虑心理,害怕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不惜花大价钱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

  而实际上,基于她们40年间有关儿童发展的科学研究,玩耍才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玩耍可以帮助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增强孩子的专注力,并推动孩子的社交发展。

  Vol.2

  我与宝宝的数学之战

  在读这本书之前,栀子很好奇,不知道大家怎么教3-6岁的孩子学算术的。

  反正我家宝宝总是1+1=3,偶尔也可能是=4或者5。更让人惭愧的是,他的数学不是体育老师教的,是他妈妈我教的……

  后来把我逼急了,干脆让他背加法表,1+1=2,1+2=3,1+3=4。背对了就错不了了。不过,纸面上的问题解决了,生活中购物结算的时候,他依旧一点数学概念都没有,抓狂ing……

  而在《游戏天性》的第3章“与数字玩耍”中,我们会发现1+1=2对孩子来说,远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简单。

  首先,要孩子具有能够计数的能力。比如你给他一颗糖,他知道这是1个,而不是2个。

  其次,要孩子具有数数的能力,也就是发现数字序列末位数和个数的对应。甚至孩子“接着数”的能力也会发展的比较晚。

  当一个孩子有3颗糖,再给他2个,问他现在一共有几个。大人通常会接着数4,5,从而得出5个。但是3-4岁的孩子却要从头开始数,1,2,3,4,5,然后得出答案。

  例如孩子可能还要知道计数的与顺序无关原则,也就是如果有5颗糖,无论从哪里开始数,都是5个。但是对孩子来说,他可能需要从固定的那颗数起。

  原来,孩子要做一个算术题,是要克服这么多的认知困难。

  而怎么教会孩子数数和计算呢?很简单,陪孩子玩就可以了。

  例如和孩子玩积木,给孩子3个,引入个数的概念。等孩子用3个积木搭起一个小楼房之后,可以再给孩子3个搭一样高的建筑,这时候就是引入数量相等的概念了。

  以及在吃饭的时候,让孩子布置碗筷。家里有几个人,需要几副碗筷?孩子就可以学会一一对应。

  之后,孩子可以逐渐发展出多少的概念,于是逐渐有了加减法。

  填鸭式教学还是支架式教学?

  什么是填鸭式教学,相信刚刚栀子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拿着一个小黑板,孩子你记住:1+1=2!

  而支架式教学这个概念是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的。

  支架式教学是指,成人经常通过支持孩子的努力来帮助孩子达到更高的水平,让他们做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时,知道如何应对。

  很多时候,妈妈和孩子都在谈论数字,还会自发地玩一些数学游戏。随着孩子对数字了解得越多,游戏和数字的相关讨论也会越来越复杂。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有时间教孩子做数学题的家长,如果在与孩子进行自然地互动时提供敏锐的支架,是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数学能力、为孩子日后在学校取得数学成就打下基础的。

  另外,也有研究表明,孩子在与一个支持他的成人互动以后,独立能力会有所提升。

  关于支架式教学与儿童社交,如果您感兴趣,欢迎关注我。我后期会继续介绍父母如何加入孩子的游戏,在游戏中促进孩子的社交智力发展。

  《游戏天性》读后感(四):游戏天性:游戏是孩子认识世界最好方式

  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爱学习的。可是许多人并不赞同这个观点。 正如本书所述的观点一样: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那么也必然得出个悲观的结论:孩子天生就是爱玩的,他们就是抗拒学习。不要说孩子,大人也一样,这就不是人性的弱点嘛。 事实真的如此吗? 《游戏天性》这本书,是美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终身成就奖得主的经典著作,也是儿童学习与发展奠基之作。曾获得美国美好生活图书奖最佳心理学图书。这本书更是提出了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爱玩的孩子更聪明? 我们很容易觉得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是一本看似讲“游戏”的书,其实是讲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我想这也是为何有书友评论为何看起来绝对反对“鸡娃”,又在游戏的引导中体现出一定功利性的目的。有时候我们更应该问问自己:是不是我们对游戏有些误解呢? 你真的知道什么是“游戏”吗? 啥是游戏?不夸张地说,1000个人会有一千个答案。 在孩子诞生的最初,我们总是喜欢逗他们,妈妈最喜欢的就是“躲猫猫”了。妈妈对着宝宝笑,然后,把自己的脸用手挡住,或是藏起来。妈妈在宝宝的世界里消失了。接下里,妈妈移开了遮挡的手,妈妈又回来了。宝宝笑了。 这是多么美的画面,谁能说这不是游戏,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和成长的意义呢? 到底什么是游戏,本书中给出了这五个条件: 1、玩耍必须是愉悦享受的过程,不需要前仰后合、但是要充满乐趣 教育学家曾经提出一个观点,不想让孩子做的,那么就去强迫他。没有人喜欢被强迫,孩子也是一样。我们会发现,我们总是在说:“不要玩了,赶紧去写作业。”写作业这个事情被妖魔化了,写作业写作业怎么总是写作业?写作业有什么用?这些孩子的幼稚的语言难免让我们感到愤怒,你说有什么用?是你的作业,还是我的作业? 是呀,孩子在玩的时候感受到了愉悦,正兴趣盎然呢,突然被打断,当然不开心了,这是人之常情。 而他们所说的也都是实话,他们真的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写作业吗?可能真的是,老师让我写,爸妈让我写,我又不能不写吧? 2、没有任何外在目标 现在的孩子,随便拎出来一个,身上一定背负着几个兴趣班。奇怪的是,这样遍地开花的兴趣班,没能培养出几个出类拔萃的孩子。他们一定会想尽办法让孩子们喜欢上这项“学习”,通过设置关卡游戏、兑换积分。我们也很容易观察到,孩子在最初兴趣很浓,但是越往后就越没有什么尽头。 是呀,这样的把戏,聪明的孩子早就识破了,何况每个兴趣班都是这样呢? 他们都明白了,一开始感到新鲜的这个“游戏”就是圈套啊。更不用提后续的打卡和练习作业了。他们完全就是老妈让我完成的。 但是如果是自己真正喜欢、又适合自己的。他们就会沉浸其中。但是这种情况少之又少。 其实,期望太高也确实是,压力更大。因为兴趣班已经交了一笔不小的费用,不可能半途而废呀。怎么也得学得差不多点,可是在这个目标下,这个过程,恐怕就不那么顺利了。 3、玩耍自发自愿自主选择 超级富豪埃隆马斯克有个悲惨的童年,母亲离开家暴的父亲之后,不得不带着三个孩子独自生活。为了养育三个孩子,她不得不出去工作,忙碌的生活让她无暇顾及孩子们。成年以后的埃隆马斯克说:“当你有一个事业女性的老妈,这太棒了。” 是的,他的母亲没有给他报任何兴趣班。像运载火箭这样的目标都是埃隆小的时候,自己找到的。小时候的一切都要自己决定,他的每一步都按照自己的目标去完成。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小时候的某些幼稚的游戏和玩耍,孩子们认识世界的游戏,一直在发生。他们通过游戏来认识世界。不断地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排除自己不喜欢的,也不断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有时候就像科学家那样,尝试成功和失败,并乐此不疲。 4、积极参与,自己想玩游戏 “任何带有课堂迹象的玩具都不受欢迎。” 近些年,益智玩具销量增长的特别快,我们每个家庭都不能免俗地买回来许多的“益智玩具”。可以提升孩子各方面能力,我们也很自然地认为,孩子既喜欢玩,又能帮助开发智力,这是多么好的事情。 但本书的观点认为,这些玩具为孩子设定了学习目标,决定下一步怎么做的不是孩子,而是玩具。 我们自己想想,这样的事情其实也蛮恐怖的,原来孩子们想要做自己,是这么难的事。 5、玩耍中包含一定的想象的成分 想象力是什么?一个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孩子们的回答就代表了他们各自的想象力。“这个是0啊,这都不认识。”“胡说,这个个是字母O。”但是没有学习过数学和英语的,再低幼一点的孩子,会有五花八门答案。这是甜甜圈,这是嘴巴,这是蛋糕,这是呼啦圈......这显然是我们喜欢的答案。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是平庸的,可是超越平凡卓越的人,都需要点与众不同的想法。 可是我们为了早点让孩子智力开发,容易被忽视的想象力,可能就早早地思维定势了。 孩子到底是天生爱学习,还是天生爱玩? 我父母那一代人,特别喜欢把学习和游戏分开。确切地说是把学习和玩分得特别清楚。我小时候经常听见和现在我的孩子经常会听见的话就是:你咋就知道玩呢?就不能看会书吗?就不能学会习?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和游戏就被对立起来了。在这种非此即彼的排斥关系中,我们当然会做出选择,游戏当然是开心的,学习是痛苦的,我不要学习,我抗拒学习。 有个非常扎心的教育观点是这样讲的:儿童天性有成长的动机,自身有学习的本能。没有不愿意“学习”的孩子,只有剥夺孩子“学习”欲望的家长。 我们这个时代的妈妈,每个人都大概混迹多个妈妈群。甚至是各大自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都被一些高知妈妈惊到,3岁背唐诗,5岁能读书,幼儿园口语交流无障碍。我们被虐得体无完肤,对别人家的娃娃望尘莫及,对人家的父母顶礼膜拜。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在80后这一代,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当年那些成绩最好的学生,并不是到后来混得最好的。这也曾一度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当年的学霸进了科研所,一个月拿着几千块的工资,而发小连高中都没考上就下海经商,早已身家千万。成年人的内卷,早就蔓延到了娃娃身上,那个被说烂的“输在起跑线”上的老梗,大家都不爱提了。可是谁又不是受了点刺激就暗自较劲,偷偷给娃又多报了两个班呢? 虽然我们举例子总是爱举这样极端的例子,而硬要杠当然也会说,现在的各界大佬,名企CEO哪个又不是学霸出身呢? 然而我们讨论重点当然是对于大众都已习惯的养育模式,提出的质疑。别人都报班,我们也不能落后。可是我们有想过,孩子到底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吗?我们说现代教育里英语是必备技能,我们是希望他在高考拿到高分,还是将来用这门语言交流。我们说学习物理很重要,仍然是做题高手和成为未来解决问题的技能性人才的不同思考。 写在最后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离世,都是一个成长与学习的发展过程。不管我们想怎样度过这一生,人人都免不了要学习要发展。顺应天性的发展,可以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和快乐的人生。而不顾儿童本质意愿的“鸡娃”,怎么说都是以某种天性的剥夺为代价。世界变化多端,竞争异常激烈,鸡娃与快乐育儿到底谁才是正确的,总是没有定论。但是本书可以为我们打开一种思路,顺应儿童的天性,并不是放任自流,对孩子不负责任,而是有的放矢,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更“优秀”的人。

  你知道,我们这样苦口婆心地讲述游戏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并不是要说解放天性,就是要培养一个任其“疯玩”长大的孩子。我们要顺应天性,最起码不能过度压榨一个孩子的自由。把游戏还给孩子,等同于把快乐和心理健康还给孩子。 把你要做的这件事,变成我想做。 当然,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所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