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佐野洋子作品集:孩子的季节》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佐野洋子作品集:孩子的季节》的读后感大全

2021-08-23 00:00: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佐野洋子作品集:孩子的季节》的读后感大全

  《佐野洋子作品集:孩子的季节》是一本由[日]佐野洋子著作,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佐野洋子作品集:孩子的季节》读后感(一):那些年,你还记得吗?

  本书是佐野洋子作品集中的一本,由于我本身家里有个女儿,所以选择了这本《孩子的季节》,想着或许能够获取一些作为一个父亲想了解的女孩成长过程中的内心变化吧。

  本文主要安排如下:六岁 冬;九岁 初夏;十岁 秋;十二岁 初春;十四岁 冬;十七岁 秋;二十一岁 夏;孩子的季节:公主的手指 小小的神明 四方形的天空 白色原野

  本书前半部分写的是作者选择的每个年龄段的一段回忆,或许是值得回忆或者是难以忘怀的事情吧。比如,第一篇描述了作者6岁时期对一个小男生的纯纯的喜欢,我想那个时候应该还不至于谈到“爱”这个词吧。毕竟,刚刚上小学的这个年纪的男生女生,都会对自己特别喜欢一起的小伙伴吧,那时候只是单纯的喜欢而已。可是,作者的这个梦还是碎了。就是因为那一句“洋子真的好强大啊?你能做我的新娘吗?洋子这么强大,可以保护我吗?”或许这只是小孩子真实的想法,可是从我的角度来说,what?你是这么想的?我的心碎了。

  还有9岁这篇其实是让我害怕的,尤其是作为一个有女儿的父亲。毕竟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很多细节的东西,容易被忽略;加之,心理原因和文化氛围的原因,很多难以启齿的东西,或许就不会去说了,但这就是童年阴影吧。记得,曾经听到不是女生谈论小时候被怪叔叔抱过或者摸过之类的,可能当下的小朋友内心是不知所谓的,尤其是遇到脑子不灵光的父母甚至觉得无所谓。我想我的心就要炸了吧。心中一直担心女儿长大过程中的各方面教育问题,尤其是对于自我保护这块,一定要加强。真的,作为一个父亲,还是很担心的,尤其是作为一个男性,太害怕吧。

  后面的故事主要延续了长大之后对于感情理解的变化,我喜欢的人,我玩的好的人,我喜欢的人不喜欢我,我不喜欢的人喜欢我。或许这都是常态,可能那个时候,父亲已经不是最亲密的人了。尤其是近期刷到一个小视频,还是蛮感触的。就是女儿从小时候什么选择都要听父亲的意见,父亲也乐在其中,认为自己是最了解女儿的。直到女儿有了自己陪伴一生的人,她的选择听取的是未来老公的意见,而不再是父亲的意见,那一刻,内心是落寞的。一想到未来女儿要嫁人,我就难受,害怕遇人不淑,害怕被伤害,哎。

  最后说一下,小小的神明这个,其实家里也有这方面的真实案例,从小就听过神神叨叨的,也亲眼见过。所以,从那个一刻起,也就是开始怀疑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啊,不能说相信了,也不敢说不相信,只能说敬畏吧。毕竟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太过诡异,难以去解释。

  《佐野洋子作品集:孩子的季节》读后感(二):从懵懂无知到深有感受,那些关于佐野洋子你不知道的事情

  提到佐野洋子大多数人都会条件反射的说啊,我知道她的那本漫画,殊不知除了漫画,佐野洋子还为我们呈现了很多戳人心扉的随笔,让我们身陷在那个充满回忆的青春岁月里,难以自拔。 在这本《孩子的季节》中,我们看到了佐野洋子关于成长与关于恋爱的一些随笔记录,看到了她从一个曼妙少年成长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的过程,在字里行间 犹如看到了我们未来的踪影。每一位女性都会经历这个过程,她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讲述了那些我们还未曾经历过的事情,向一个知心大姐姐一样分享了她的人生。

  六岁。一切都是懵懂的。 我们会因为一次不愉快的游戏经历而对一个男孩子产生不好的印象,会向对方脱口而出我再也不喜欢你了。当佐野洋子把小健画的洁白的新娘那幅画放进火炉里烧掉时也意味着对于小健的一份最为纯粹的小孩子之间的友谊也画上了句号。佐野洋子那句我不会成为小健的新娘的,是告别也是安慰,更是对于未来的一份渴望。 十二岁。一切似乎在冥冥之中有了变化。 十二岁的佐野洋子肩负起了照顾妹妹的责任,但自始至终仍旧是孩子,会因为玩伴阿宏的呼唤而打破自己原本计划的事情,会慢慢的和男孩子走的近一些,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起哄而羞红了脸,会因为一次不愉快的玩闹而赌气,会因为在乎的男孩子偷看别的女孩子而吃醋生气,这便是最美好的豆蔻年华。

  二十一岁。一切都在慢慢蜕变。 有了不一样的经历,有了不一样的朋友,有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还是原来的那些人,我们有了自己的爱好,为了我们的小事业孜孜不倦的奋斗着更在不遗余力的憧憬着未来的日子。 小小的神明。 一次离奇的游戏经历,一次谁都没有放在心上的事情。但是结局却令人瞠目结舌,那个向佐野洋子和哥哥炫耀神明的孩子离奇的死亡,吓坏了两个小小少年。但一切又在不经意中给出了答案。

  综合来讲,读过佐野洋子不同年龄阶段的故事会让人不由得回想到自己的过去,回想到那些年陪伴我们一起上学,一起玩耍,一起探险的朋友是否还陪伴在你的身边呢?

  《佐野洋子作品集:孩子的季节》读后感(三):不要为了成为大人而遗憾

  佐野洋子《孩子的季节》-成为大人

  最近也在写关于一个男孩的小说,写得我很头痛。

  虽然和洋子一样,被人说过:“你可真像个男孩子啊。”但要完全想象自己变成那个还未发育成熟的男孩,到底有些难。

  不知不觉长大成人,我好像也忘记了还是孩子时的心情,用力地一点点回想,好想都只剩下了一些碎片式的画面。我不敢使劲去想,怕最后串起来的人生是用自己假想的谎言拼凑的。

  《孩子的季节》里,六岁的洋子,面对五岁的小健,想要成为他的新娘,也想要尽自己的可能让对方称赞一句:“洋子好厉害。”

  在纪德的《窄门》中,作为主角的男孩也是因为喜欢的人,拥有了让自己变得强大的心情。

  少年时期的情感储存是总在快要决堤的状态,我会被这种心情所感动。不止一个朋友对我说,自从开始长大、工作,慢慢的就没有心动了,也绝不会为谁改变。

  听到这样的话我总觉得很遗憾。

  小健在白纸上用白色的蜡笔做画,画了白色的自己与自己的新娘。但因为战后遣返,洋子与小健最终还是面临永远的分离。每个家庭都在准备离开。“回到日本,那东西要多少有多少。”——妈妈卖了能卖的所有的衣服,爸爸烧了旧书旧唱片。而洋子——我烧掉了我的玩具,还有那张白色的画。

  洋子写下的成长过程中的感受——朦胧的喜欢谁,讨厌谁,即使不明白,也敏感的察觉到的危险的感受。除了温情与闹哄哄中的寂寞,洋子也没有忽略残忍。

  长大了之后就有了更多残忍。

  印象很深的就是二十一岁的时候,洋子在预备校里遇到的刚刚成年的姑娘们。

  总穿着幼稚衣服,和养父亲关系不清楚而被养母排挤的小夜;有点书呆子,对被爱情抛弃的问题自问自答的小黑;时间在她身上缓慢流动,亲吻了美术雕像的史子;在床上抱着两只枕头叫着打滚的和江……我很佩服洋子可以用短短几句话将一个人的状态描述地呼之欲出,女孩子的样子似乎在笔下能生出千千万万个来。

  我也很喜欢她写“煤渣”的故事,那个在她青春期里抹不去的怪人,整个人的形象是在给家乡的朋友美智子的信中完成的。唯一的遗憾的是腰封,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出一个日本作家的书,必须要强调她热爱中国的意识形态。

  我看到挺多毫无逻辑的言论,第一遍的时候有在文章中提出,但系统提示有违禁,不让发出来,那么我就不说了吧。

  有洋子这样的艺术家存在不就是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到被我们忽视的爱与温情吗?什么时候那种让人感觉遗憾的言论和想法能够消失呢?

  花虽芬芳终须落。

  美好的东西会消失的,那些险恶的东西一样会吧。

  《佐野洋子作品集:孩子的季节》读后感(四):成长中的“爱”

  因为《活了100万次的猫》,所以知道了佐野洋子,《活了100万次的猫》很多孩子都看过,但是很多人却不了解作者佐野洋子这个人。

  这位日本“童书界才女”,其实和中国是有很深的渊源的。她于1938年出生于中国北京,她曾对读者说:“北京是我的家乡,我是北京人。”佐野洋子在北京长到六岁,后来全家搬到大连住了一年,随后回到了日本。

  《孩子的季节》是佐野洋子怀念少年时光的半自传式随笔,书中记录了她从六岁至二十一岁的生活片段。按照文字的描述,第一章“六岁 冬”估计她就是生活在北京的时光。六岁,留在一个孩子心中的记忆并不多,但是却总有一些难忘的片段让人终生怀念,它们深藏在记忆里,也许时不时就冒出来,能记住的,通常对孩子来说也是美好的。

  六岁的孩子,单纯的心思,小小的懵懂,和小伙伴过家家。男孩对女孩说:你当我的新娘!因为太小,太多的不能自主,所以这只能算是孩童之间没有承诺的游戏,很天真也很纯净,是孩子之间纯洁的“爱”。

  九岁,孩子们笑话那个叫在她看来精气神十足的阿姨,他们叫那阿姨“疯癫子”,可是“我”却和大家想法不同,也不会叫她疯癫子。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多样的,她会觉得戴女士手表的铃木很下流,孩子会有莫名的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可能在别人看来还不错的铃木,在她看来却恶心、可怕。孩子的直觉应该是对的,明明铃木喜欢的是杂货店的怜子姐姐,但是他和“疯癫子”之间却出事了,通过“妈妈”的嘴说出了他们之间的故事。可能孩子记得不太清或者大人也不想让孩子知道太多,所以轻描淡写,但是能让人猜出几分。

  在孩子的成长中,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爱”,有的是让人安心的,有的是病态的爱,有友情,有亲情的爱,有对别人的敬佩,也包括着自爱……

  明辨不同的“爱”,远离那些可怕的“爱”,《孩子的季节》带孩子正视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爱”,这本书还有个标题叫“恋爱论序说”。在这些不长的散文中,虽然不一定都是真实的故事,但是能从这些故事和孩子的心理里看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看到什么样的“爱”,他们的心里留下了哪些记忆。

  除了这些,佐野洋子的这本散文集里,还有很多回忆停留在北京,比如那篇《四方形的天空》,想必是她小时候住在北京四合院里故事,那时候的“妈妈穿上天鹅绒旗袍”,还有“门上的铁质六闩上插上了粗粗的木棍”,“门是六角形的”这些都是中国记忆。

  《佐野洋子作品集:孩子的季节》读后感(五):恋爱需要学习,每一阶段的每一份感情都值得被珍藏

  今天读的是一本散文随笔——《佐野洋子作品集:孩子的季节》。

  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它的内容非常特别,记录了一个女孩子从六岁到二十一岁的生活片段,从小时候到青春期的情感,以及孩子的季节。

  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的作家佐野洋子,生于北京。

  绘本《活了100万次的猫》的作者就是佐野洋子,这本书还曾被誉为超越了世代的名作呢。

  《佐野洋子作品集:孩子的季节》是非常小巧的一本书,787*1092,32开,作者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自己成长与恋爱的过程。

  六岁的时候,我会和小健用树叶玩伊吕波歌的游戏,也会和聪子玩抢地盘的游戏。爸爸会把滑冰鞋改成雪橇,小健回国了,聪子也回国了。

  九岁的时候,我看到开钟表店的铃木先生戴女士手表会觉得不舒服。

  十岁的时候,我已经上五年级了,学校终于有了专业的音乐老师。我们要去参加音乐比赛,于是在放学后练歌,可是小敦的红色总被纠正,于是比赛时,他被中村先生要求对口型。后来音乐老师辞职了,上了火车就离开了。

  十二岁的时候,我会小心地给妹妹换尿布,再给她穿上内裤,固定好尿布,用带子绑上,背到自己背上,就可以和阿宏去玩抢地盘游戏,结果阿宏推了我,我踩了阿宏的新蜡石。

  同时我也会在意班上山口君,我会关注他,但是他只会看着夏目。我不知道自己如果穿上漂亮衣服,山口君会注意到我吗?我不知道自己如果落榜,山口君也会安慰我吗?我不知道,因为他没有看到我,而我也没有落榜。

  十四岁的时候,我会和小典,桃代一起讨论喜欢野村君的人有三十六个。毕竟他是田径选手,还是独生子,家里条件好。而我喜欢的海野君,处处不行,所以目前我还没有一个情敌。

  十七岁的时候,我不喜欢课外活动。于是课外活动在琴枝的提议,我们班打扫厕所,多与众不同的活动。

  我也不喜欢体育课,我会注意到琴枝,是因为她在平衡木上做得可好了,同学都在佩服地看着她。我的视线会不自觉地追随她。

  二十一岁的时候,在预备学校,我认识了小夜。她说自己是养女,还有可能上不了大学,奇怪的是衣服是妈妈让穿的。我觉得突然透过衣服,看到了真正的小夜。

  幸田君喜欢油画专业的女神顺子,还自己做了年表,写下了未来美好的一切。顺子看到了,在年表最前面写了幸田宏失恋。

  通过整本书,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不同时期的不同情感,会因为这个人长得好看而关注这个人,也会因为这个人某个特质吸引了自己,更会因为这个人对自己说了内心话而注意到这个人。总之,这些情感随着成长,而不断地变化。

  我们每一个人对别人释放出来的情感,都会收到反馈。有时候,只是我们不知道如何表达,那种不舒服的情感,那种别扭的感觉,那种心跳加速,那种想要靠近对方的想法。

  但是当我们长大后,回过头来看,方能明白。当翻开这段时间,看记录下来的故事,我们都能体会那种懵懂的情感,那种暗恋的滋味,那过去的时光,那记忆里的时光。

  《佐野洋子作品集:孩子的季节》可以说是一本关于成长和恋爱的随笔,我们看到作者自己从不懂到懂,慢慢修练了爱这个课程。

  这本书适合成人,回想过去的情感,不忘初心;适合青春期的孩子,每一份感情都值得被珍藏,恋爱是门功课,要用心学习,用心修练。

  《佐野洋子作品集:孩子的季节》读后感(六):【2021/08/12】『那一定还是会有粉红色的泡泡的~』

  【2021/08/12】

  #做手不离卷的阅读者#

  [日]佐野洋子 孩子的季节

  『那一定还是会有粉红色的泡泡的~』

  2021年阅读之BOOK87

  晚上吃完饭之后坐在了民宿的大堂里,因为民宿坐落在山上,所以环境很好。恰逢今天外头下着绵绵细雨。可以看到玻璃上时而出现的那种小雨滴,并不算密集,但是会聚在一起滴落下来的时候还是会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分量。

  也许有点像佐野洋子在书中的表达。也会在她的文字中试图寻找到自己是否拥有一样的经历,或者说是相似的心情。那些看上去是对过往童年时光的追忆,年长之后回忆起来,真的已经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那些似乎那些曾经的纠结都在此刻变得轻飘飘的了,可是谁又能说那时候的感情是不真挚的呢?

  从六岁懵懂时候那种轻而易举就可以说出的海誓山盟,到十二岁时候的娇羞,再到成年之后因为有了不同经历开始产生的不同心境,看似平淡的文字中藏着的却是她深深的怀旧。

  我们渴望被爱,我们害怕去爱,我们又总是在爱。

  《佐野洋子作品集:孩子的季节》读后感(七):“我”的青春,“我”的旧时光

  每一个孩子都会有奇奇怪怪但又可可爱爱的成长碎片,随着春夏秋冬的季节变换,一些记忆被模糊忘却,但总有一些经历像是闪闪发光的星星一样,变成了旧时光里的珍珠。

  翻开这本书,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一篇又一篇的小文,像沙滩里的珍珠般,唤醒了我许久不曾想起的往事。《孩子的季节》是日本作家佐野洋子的随笔集,之前的名字叫做《恋爱论序说》。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文笔细腻,真诚坦率。

  佐野洋子生于1938年,当时的女性在经期使用的是月经带,还没有现在的卫生棉之类的卫生用品,但是除开这个背景,佐野洋子的文字似乎适用于现在每一个女孩子的少女时代。

  看这本《孩子的季节》,我一直处于怀念青春的状态,似乎抓住了一丢丢青春的尾巴。书中有六岁到二十一岁的片段,作为读者,我似乎也看到了我对应的那个季节的童年和青春。

  佐野洋子在不经意间成为真正的大人,也在不经意间重复学习着“爱”这门课程。我们又何尝不是。最令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作者是日本作家,是20世纪40年代的人,她的少年时光的生活片段,居然大多数我这个中国平原农村的普通孩子也经历过。

  递给上门乞讨的乞丐白面馒头,学生时代联合同学偷偷对抗老师,初来例假的惶恐和懵懂,对某个男同学的暗恋和难为情,和童年玩伴的渐行渐远渐无书。这本书让我想起了距离我越来越远的旧时光,怀念曾经的小伙伴,哪怕记忆里连一个模糊的长相都没有了的小伙伴,现在想起,也能不经意间让人扬起嘴角。

  都说人的记忆会欺骗自己。会根据自己想要记忆的内容去擅自更改和变换。刚知道这些的时候,我觉得很魔幻,世界似乎不是我认识的世界了。但现在随着吃过的盐越来越多,随着自己变成了一个越来越复杂的人,我也越来越有包容的能力来和这个世界的秩序和解。佐野洋子在写这些半自传式随笔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因为记忆性偏差而自带滤镜,但是没有关系,好的、坏的,都帮助自己修习了人生课程。如果我在我年老的时候,也能写出这么可爱又从容的文字,那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孩子的季节》直白地重温了自己从孩子成长为大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时刻。读来真实而又亲切。我们一辈子有多少机会听一个人这么温柔地描述自己的少年时光呢,又有多少人会拣拾自己的真实经历对你娓娓道来。在这充满焦虑的时代,简直是屈指可数了。

  日本诗人古川俊太郎评价佐野洋子为了写好不被称为“爱”的爱,使出了浑身解数。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一丝丝为了写而写的嫌疑。《孩子的季节》这本书稍微有点袖珍。却绝对没有堆砌的痕迹,这仅仅是一个文艺家的半自传式随笔。八万多字就撑起了一个孩子属于自己的成长的季节,算得上是极简式的描述了。

  “活在这短暂的生命里”总有不足为外人道的情愫和纠结。翻开一本书,发现哪怕国籍不同,年代不同的人,竟然会有那么相似的喜怒哀乐。瞬间就觉得生活没有那么糟糕了,我的某一种情感或许身边的人都不能理解,但总有那么一个人会和我感同身受。世界那么大,我的感知并不孤单。

  愿你能静下心来感知《孩子的季节》,愿你自己的旧时光里也有珍珠般的孩子的季节。

  《佐野洋子作品集:孩子的季节》读后感(八):佐野洋子:真爱很难找?其实我们遇到过很多次,只是我们忘记了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广告词:钻石恒久远,真爱永流传。

  于是我们认为真爱应该也像钻石一样,美丽、坚硬、永恒,可这样的爱情又能有多少呢?

  所以人们又说:真爱就像遇到鬼,谁都相信它的存在,但是谁都没有见过它。

  机缘巧合下拿到佐野洋子这本《孩子的季节》,读完发现,也许我们一直误解了“真爱”的意思。所谓真爱,也许就如《卡萨布兰卡》里的那句: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

  真爱其实没有什么严格的条件,只要那一刻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而我恰好爱上了你,就足矣。

  作者佐野洋子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人,关于她有一段经典介绍:

  1938年,佐野洋子出生在北京,这个年份很特殊,因为7年前九一八事变发生,中日战争爆发了,可不一样的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洋子却深深地爱上了中国,长在四合院里的她多次称自己是“北平的女儿”。

  她是一个和蔼又直爽的老人,洋子的代表作是《活了100万次的猫》,据说这本书卖了1000万册,日本政府还给她颁发了在日本文化艺术界分量极重的“紫绶褒章”。

  大家以为洋子一定很喜欢猫,结果面对记者的采访,洋子说:“ 其实我并不喜欢猫,之所以画猫,仅仅是因为画狗我担心画不好,而猫比较好画。”

  洋子有很多有趣的采访,最喜欢的是她关于真爱的,有人问洋子,她是否找到了生命中的真爱?洋子是这样回答的:爱情经常是这样的。当你遇到时,你以为是真爱。可过了三年,你突然发现原来那不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遇到过好多次的真爱。

  是呀,谁说真爱一定要像钻石一样坚硬而永恒呢?只要那一刻“真”地“爱”你,那便是真爱了。

  《孩子的季节》是佐野洋子的自传,记录了她从六岁到二十一岁,从稚嫩儿童到青春少女再到为人母亲不同时间段的爱情,洋子说,这是一本关于成长与恋爱的随笔集,直到最近,我才知道自己是在不知不觉中修完了如何爱人的课程。

  六岁的时候,爱情是我有玩具第一个想分享给你玩,是我不想有人说你坏话,是在你面前出了丑我会感觉自己的心就像被洋槐树枝划到一般火辣辣地疼。

  十二岁的时候,爱情是我想和你一起补课、一起考学,看到你为别人伤心而伤心,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头栽进了滚烫的热水里,而我却看不到我的身后也有一个人栽进了滚烫的热水里。

  十四岁的时候,爱情是班里女生都喜欢打篮球的男孩子,而只有我觉得书生气的你无精打采的样子很帅,没有别人喜欢你,真好,因为这样我就没有情敌了。

  二十一岁的时候,爱情是你喜欢我,可你一直不说,和我绝交好多回总是反悔,又告诉我你有了喜欢的人,却也不告诉我名字,到底是自尊心下的谎言还是真的没有等下去我一直都不知道答案,唯一确定的是我俩之间再也没有了别的故事。

  读这本《孩子的季节》的时候会觉得每一个字都那么温柔,就像吃着西瓜的夏天,有清风拂过脸颊。洋子是在讲自己的故事吗?也许不是,她在讲我们的故事,每个人的青春都遇到了好多次真爱,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当我们回过头细数那些过去的日子,就会发现真爱真的就像钻石一样在我们的生命中闪闪发光。

  合上书,不禁会心一笑,原来真爱无处不在呀!

  我是小满,读书是一件一辈子的事,期待与你相遇在下一本书。

  《佐野洋子作品集:孩子的季节》读后感(九):成长中的四季,离不开情窦初开

  《孩子的季节》是佐野洋子作品集中半自传体的随笔,从六岁到二十一岁,截取了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为读者展示作者的成长。

  成长分懵懂―茫然―确定―错过,然后清醒过来发现自己经历过这个过程。

  每个人似乎都一样,小时候不知道“爱”只知道“喜欢”。

  喜欢和谁玩,不喜欢和谁玩,并不带其它情绪,六岁的佐野洋子和小健,感觉长大离自己还有很远,他们每天只想明天玩什么,然而在战争时代,离别是必然的,最后她烧掉了和小健送得画。

  这个时候的小健会因为和女孩子玩游戏被男生嘲笑就故意不去找佐野玩,这是一份注定不成熟的感情,也只是一个开端。

  到九岁,她看到了一些自己不是很能理解的事情,像妈妈藏起来的书,疯癫子的故事,铃木先生的眼神。她感受到了某种蠢蠢欲动的感情,可无法准确知道。十岁时的中村先生和音乐老师之间的事情加剧了这种感觉。

  爱情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心智未健全的小孩子会认为这是一种很难理解的东西。只知道,他们之间相处的时候会有些不一样。

  爱这个不明物体随着时间,慢慢从迷雾后出现,只露出迷人又神秘的一角,由那一角我们会想象完整的它的样子。所以我们往往会忘记事物的多样性。

  就像以前流行伤感文学和青春爱情电影,它们以不成熟的男女主错过为结局,为漫长又短暂的青春画下句号,此后就是艰难的成年世界。

  十二岁的佐野洋子遇到了个讨厌的男孩,也有了自己喜欢的男孩,自己喜欢的男孩却喜欢新来的女主。如果按照套路来说,最后自己喜欢的男孩会喜欢她,她又喜欢上喜欢自己的男孩。

  生活没有套路,对于十二岁的小姑娘来说,她的人生还长,不可能就此停留,以后还有更多的可能性,最最重要的是学习。

  注定不会被拖累脚步,这个时候的爱情是莫名其妙的,因为什么奇怪的理由都有可能喜欢上一个人,也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忘。

  这段时期会持续一段时间,中间还包括成长时身体的变化,她们慢慢了解爱情,也会有喜欢的一个人的标准,学校里也会有校花校草的评选,有了耀眼的人和平凡的人。

  也有了其它的烦恼,同学之间的相处的困难和会偷偷崇拜谁。

  这些是必不可免的经历,每个人不同的性格也会在这个时期展露。

  十四岁的她还在担心成长必要的变化,十七岁已经有了自己崇拜的人,是个女生。

  她在佐野心里很强大,有许多跟班,做事也不像她们那个年龄的人。这种崇拜在她发现原来那个女生也是个普通人结束,她崇拜的只是包装起来的假象。

  经历过这段内心世界兵荒马乱的时期,成长中生出的杂枝,也会慢慢剪掉,在努力修正和尝试中慢慢迎来了二十一岁。

  这个时期的爱情,又到了新的一个境界,佐野已经知道了爱情这个东西的真实。她依旧没有男朋友,只有一个粘着自己的男生。

  她喜欢的人貌似也有喜欢的人。

  这和十二岁时期的不一样,她不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感情,她只是没有对那个男生动心。也许是自己没有意识到,但从作者的描述中,佐野虽然清楚了爱情,但是实质上她还比较单纯,并不会把事情想的太复杂,感情也比较明确。

  这种到了一定年龄对感情方面迟钝的人很多,她们往往有自己的目的和追求。喜欢她的人又害怕失败或者不太懂她的心思,而错过最佳告白时期。

  感情的事情谁能说得准,有些人会经过一件事猛然醒悟,有些人永永远远徘徊在感情的边缘。

  作者选得这些片段,很好体现出她的一个成长过程。

  这些片段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也有可能发生过,人的成熟轨迹大多相同,在里面总能看出熟悉的影子,用最简单的文字,写出共鸣的文字。

  《佐野洋子作品集:孩子的季节》读后感(十):爱,是每个人必经的修炼

  “世间很多书,难得的是亲切”,最早看到止庵老师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对这样的评价不以为意。

  直到打开佐野洋子的书,读着如涓涓细流的文字,才体会到其难能可贵。

  《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是佐野洋子为人所熟知的作品,因为喜欢绘本是关于“爱”的主题,所以这套书里,我也首先选择了这本《孩子的季节:恋爱论序说》,关于爱恋,也关于成长。

  阅读这本书,似乎又和佐野洋子一起,重温了自己的从孩子成长为大人的各种时刻。

  6岁的佐野洋子,想要成为隔壁那个男孩的新娘,怀着细小的单纯的爱恋。

  那个年纪的爱是什么?是玩游戏的时候故意让你赢、是新买的玩具分享给你,是想要长大后嫁给你,尽管连什么是婚姻都还不理解。

  但童年时的爱,似乎是用不完的。爱爸爸妈妈,爱爷爷奶奶,爱表哥表姐,也爱隔壁家那个总和我一起上幼儿园的男孩。

  十二岁的初恋,大都无疾而终。

  像一树樱花热烈地盛开,但又在某一个时刻,一齐掉落。

  他是照进心理的一束光,只要见到那个人,整个世界都是灿烂的;但看到那个人和别人在一起时,自己孤独地像一颗矗立在旷野上的树。

  洋子的文字不娇柔、不刻意。这些人、这些事就像发生在你身边一样,跟着作者一起经历着悲喜;

  年轻时少女的心啊,隔着文字满溢出来。

  二十一岁时满眼都是爱的人,往往忽略了自己也在被爱。

  那个叫“煤球”的男孩是个很少很神奇的人,但也是唯一欣赏“我”才能的人。一直在身边 ,给我鼓励、指导......但也没有被“我”认可,还不断地绝交。

  洋子的文字只是记录着,故事里人物的情感,似乎只能读者自己去揣测。

  “我”到底有没有意识到“煤球”的感情?而这样的感情,究竟是友情还是爱情?

  当读到“我”告诉“煤渣”自己有喜欢的人后,“煤渣”也告诉“我“一直都喜欢一个女子美术大学的女生”。

  我在怀疑着,这是真的吗?是自我安慰,还是在喜欢的人面前最后的倔强。

  而那天送我回宿舍后,“煤渣”却故意跳进水池里.......

  直到洋子说:“我二十一岁了,连男生的手都没有拉过。”

  谷川俊太郎在最后写到:感觉也好,感情也罢,原本都是没有名字的。我们为了整理这些感情,就去寻找合适的词语来给他们命名。

  佐野洋子的文字在情感描写上很细腻,又充满想象力。

  心痛是什么样的感觉?

  无助是什么感觉?

  当被原谅的时候:

  看着自己爱慕的人关心着别人:

  听说喜欢的人有了青梅竹马:

  《编舟记》里说“辞典,是横渡词汇海洋的船。人们乘坐辞典这艘船,搜集漂浮在漆黑海面上的点点星光。只为了能用最恰当的措辞,准确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传达给别人,如果没有辞典,我们只能伫立在这片浩瀚的大海前,驻足不前”

  看这这些文字,年少时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一下子找到了归宿。这也是文字魅力的所在吧。

  佐野洋子的文字,很容易读,读来也很亲切。就像涓涓细流一般,沁润着内心;

  打开这本书,跟着她一起,从六岁到二十一, 从中国到日本,从女孩到女人,从懵懂到懂得,修炼爱人的课程。

  by:小青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