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且居且读》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且居且读》的读后感大全

2021-09-12 00:06: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且居且读》的读后感大全

  《且居且读》是一本由艾俊川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元,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且居且读》读后感(一):隐藏于文字与图像之中的真相-读《且居且读》

  什么是藏书家?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藏书家?拥有多少书、什么样的书才是藏书家?一般认为,有一定量书籍收藏的人好像可以称为藏书家。按照网络定义,藏书家其实是指收藏数量具有一定规模、文献价值较高、具有阅读、研究、保存的中外书籍的人。在这个定义之中,“文献价值较高”和“研究”一般是大家忽略的部分。但其实这应该是藏书家真正的标签。

  艾俊川,自谦为“古籍与文史爱好者”,其实是一个拥有上述两个标签的民间藏书家。虽然本职不是古籍研究,但他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还是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鉴定专业委员会委员。多年来,艾俊川投入了很多精力研究古籍与文史,在古籍鉴定上积累了很多经验,努力去发现隐藏于古籍文字与图像之中的真相。他在活字印刷上有着独特的研究视角,所著的《文中象外》已经一书难求。

  《且居且读》是艾俊川的第二本书,是他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文章合集。本书包括了作者近年来在版本鉴定、古籍印刷、内容校勘、文字训诂、辨伪考据上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研究心得和体会,也为读者展示了古籍版本鉴定的难与易,以及古籍校勘的重要性。

  现存的古籍都是真正原始的版本吗?在印刷出版的过程中,这些古籍可能会出现什么的情况,它们能反映真实的历史吗?《且居且读》通过对具体课题研究入手,以翔实确证的史料为基础,一步步为读者展示了鉴定、考据、校勘的详细步骤,从学术上对相关文史资料、古籍版本、内容校勘等进行了仔细的考据和分析,积极挖掘隐藏于文字与图像之中的真相。然而,这些考据分析的内容丰富有趣,没有枯燥的教导,完全能够引起普通读者对文史古籍研究的兴趣。

  互联网时代,如何更快更便捷的开展考据和校勘工作?“E考据”是艾俊川提出的新考据方法,也是《且居且读》的特色之一。《浅谈E考据》和《谁是金德舆的老师?》等从具体的例子入手,清晰简明的展示作者如何开展E考据,在进行E考据的过程中有什么经验、收获和成果,帮助读者了解和学习E考据,为读者开拓了一条便捷可行的文史考据之路。值得注意的是,在介绍E考据的过程中,作者没有任何烦琐开展E考据和过分夸大E考据的倾向,而是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确保引用资料的准确性。

  《且居且读》读后感(二):考据的传统与现代 ——从民间到庙堂

  我一贯主张对于一部新的作品或一个新的领域,读者事先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阅读,而是充分打开心与脑,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来阅读,我把这种阅读称之为零度阅读,与罗兰•巴特提出的零度写作内涵相近。然而在读到本书的题目《且居且读》时,我仍然把其想象成一种展现诗意栖居的散文文体,没有想到打开第一页,就得要求自己做一个“专业读者”,走出阅读的舒适区,接受有难度的内容,因为它的内容与我一直逃避的训诂与考证有关,虽然本人买书也有根据版本来挑选的习惯,然而将版本鉴定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对本人来说还是从未有过的实践,也许这种实践与讲究愉悦的阅读行为相比要更为枯燥一些,但却是一个学者达致渊深厚重的必由之路,何况本书的写作将枯燥的理论与道理通过流畅的文笔与生动的图片形象地展现出来,读来竟然趣味盎然,完全当得起 “且居且读”的书名,且成功地让厌烦考据的许多学者信服了版本鉴定是从技术向学问升华的努力这个结论。

  作者首先用大量资料与考据对一张纸片的版本进行鉴定,说明考证是需要判断版本的文字内容的,作者以“肇解“残叶为例,说明考证无力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观风望气“来解决问题,此时以字体来判断雕版的年代就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看似简单,实则考验的是版本学家的专业素养与判断能力。

  图1、灵武残片、罗振玉刻本与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

  读到铜版古籍部分,十分汗颜的是,自认为对书籍有一种酷爱,但竟然不知道“铜版“的真意,本人一贯认为的铜版,竟然与铜毫无关系,不过是一个带有譬喻色彩的词语而已。而真正的铜版书是罕见的,它指的是一种用铜制作的印版,是实有其物的,甚至连明代的黄册都不过是抄写的非印刷品,本人对其中一个典故印象十分深刻,那就是苏东坡的唱词:”因此上剑龙嘶凄凉八月舟,到做了楚大夫铜版羞“,此处的”铜版羞“也不过指的是一种”不可改变、难以摆脱的羞辱。”本来对自己的误读感到强烈的羞辱,但《汉语大词典》也都犯了这类错误,也只得边阅读边让自己释然了。

  同样令人汗颜的是,原来在中国,流传至今的标榜“铜版”的科举用书,竟然并不受重视,甚至都不属于藏书家的收藏之列,而在国外则得到了保存和详细的著录,比如德国两家图书馆竟然就藏有多部清代举业书,将这些“铜版”书正名为“监本”,并被视为国子监本的出版形态。

  图2、德国国家图书馆藏《监本诗经全文》

  正是在澄清国子监与“铜版”书的关系基础上,作者随后解决了“天福铜版九经”的问题,从“雕版印刷术”首次应用于《九经》的史实出发,严谨地总结了大规模出版活动的四个朝代,参考王国维的《五代两宋监本考》的“监本兼经注”之辩,再次说明“晋天福铜版本”即“晋天福监本”,从而解决了古代出版史上的“铜版”问题,它不过是一个说明出版物内容权威、质量上乘的广告词,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传说,古时特别是青铜时代并没有条件制作出用来印书的大套铜版,彼时的科举出版圈不过用“铜版”来标榜自己的书籍印刷质量之高而已。

  作者继续用渊博的出版知识和严谨科学的态度澄清了一些公案,比如《红楼梦》的程甲本与程乙本的差异,并说明“东观阁原本”与程甲本的相同之处,仅限于程甲本的文字特征方面,指出某些文章的结论与推论之所以有错误和悖谬之处,是由于作者对古书的出版印刷过程缺乏了解之故,而胡适所藏版本与东观阁原本毫无关系,有密切关系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张冠李戴而已。此后,作者用了许多篇幅来说明某些研究存在的捕风捉影和错误方法,可贵的是,他毕竟也指出了正确的方法与认识,可谓有理有据,旁征博引,比如他指出“认为元碑碑文系明嘉靖时人篡改乃至伪造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而市场上赝作毕现,屡见于展厅和报端,甚至吉行学术领域,是需要有识之士通过科学的鉴定来正本清源的,这既是对古人负责,也是对文本及其作者的尊重。

  作者也发现了网络时代的便利,而为历史上的一些错误进行了辩解,诚实地说明自己有一次只花了一个晚上,作了一些简单的搜索,便为某些书信等文本中几乎所有内容作出注释,甚至订正了若干著作中的错误,这是传统考据无法企及的优越性,同时说明电子考据作为现代文史研究的方法之一,是不可或缺的,作者以“曹雪芹的朋友圈“一例,说明黄一农先生的《曹雪芹唯一存世的画册再现》一文所使用的”寻找间接证据“的工作中,电子考据所发挥的作用,但也细致地考证并研究了黄一农所得结论的不可靠性,提出了电子考据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但也指出了电子考据的重要特点与优势,重在弥补业余学者闭门造车的缺憾,甚至认为电子考据与传统考据相比,有着更为光明的前景,但需要在辨别真伪上下更多功夫,这些观点都算是有创新性的,有时候站在庙堂之外,从民间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未尝不是一种途径。何况庙堂与民间,本就没有径渭鲜明的界限,从这门博大渊深厚实的书可以看出来,时时称自己是民间学者的艾老,却做出了很多身居庙堂的学者没有做到的事情。

  《且居且读》读后感(三):艾俊川《且居且读》:古籍与文史爱好者的心血结晶

  如果说理想国的译丛书M系书单是代表外国优秀社科丛书出版的标杆,那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煮雨文丛”则是代表了中国古典美的闲雅出版文化。年初,笔者有幸拜读了该书系的其中一书,谢其章先生的《文饭小品》。就读到了一个收藏家那种带有古代小品文那种人性化强和幽默,以及包容和自由的特点,其中谢先生也展现了自己的民国出版刊物的私货,是是难得一见的独家第一手资料,而更重要的是此书是思想性和出版物收藏文化气息重,也代表着该书系的高逼格。

  无独有偶,最近笔者也有幸读到了该书系的另外一部好著作,那就是艾俊川先生的著作《且居且读》。事实上,该书系是从2008年开始就推出文献类的丛书了,至今已经13年,出版方能够始终如一地秉着“倾心于古,相约于书”初心为读者出好书,实乃读者的福气,更是出版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这里读到的这本《且居且读》,作者艾俊川先生乃是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也是相关古籍文献协会的成员,但作者还是自谦只是文史爱好者,这无疑是谦谦君子的风范,而更重要的是他的文史考研文风也是有趣实用,富有新意,有理有据,不骄不躁,实为文人雅士之又一典范。

  此书一共有30余篇关于文献学的考研之作。内容涉及版本目录、藏书校勘、文字训诂、辨伪考据,是为其多年对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之集成。如开头第一篇,作者就拿出了看家本领,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古籍版本鉴定的“两条路线” 一种凭借眼力观察的“观风望气”法,另外一种就是“以考证为自身的主要方法”,在作者看来,不管是直接观察法还是考证法都是相互相成,不排斥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有力深入补充和验证。这就是作者从专业的角度让读者正视文献的版本鉴定的科学态度。

  而在中国出版史上的铜版传说和真实含义的部分,作者就用科学的论证,去说明了现存的“铜板”举业书均非铜质书版所印。原来,所谓“铜板”只是一种修辞,而不是书籍的实际印刷方式。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木刻版和铜雕版的区别作为对比,就说明了在科举用书市场,铜板印本并不存在的事实。而所谓铜板在古籍中的含义就是“国子监全本”的意思,即“国家定本”“正确无误”的意思。如“天福铜板”就是五代监本。

  除了提到铜板书籍外,作者也跟随谈到了鉴定金属活字印本的几个方法,以此说明此书从某个意义讲就是学习古籍版本鉴定的实用手册,是非常有使用的。如书中就提到了五大方法,是非常有教学意味的,其中在第三个方法中,作者也是用了对比的方法,去说明木头和金属吸附墨汁之别,去突出了金属活字的美感。

  之后,作者就谈到了《红楼梦》中程甲本和程乙本各不相同的原因。原来所谓程甲本是由程伟元、高鹗主持的活字印刷之书,而当时出书后的70天萃文书屋就从程甲本进行修改就有了程乙本。该两个版本是珍贵古籍,一本程甲本就可以拥有成交价200万元。紧接着,作者就谈到了世间本无没有“刘锡敕”的情况,文章中也深入浅出地说明这一点;作者也谈到了明高氏藏书之家与《百川书志》、房山十字寺元碑上的锦衣卫题名。

  而此书之所有除了实用性,还有就是它也是一本增加文史知识的趣味读本,如在《剽窃者“李时珍”,老成人“汤显祖” 》一文中便可见一斑。我们知道李时珍是明代医药学家,名气可大着呢,于是就有骗子挂李时珍的名气来行骗,如文章中就提到一个中心论点为何说“李时珍隶书”即使临摹了胡用中的诗歌呢,原来路出马脚的地方就在于多了一个“款”字,还有就是将“万暦”错写成“万歷”,实在是有点滑稽,闹出笑话的。无独还有偶,还有“徐霞客”的书画大展也亦然闹出笑话,尽管在笔者看到那首“皎皎日月出,峨峨松石间”古诗歌非常优美。之后作者也继而谈到了傅山致魏一鳌手札编年、吴芝瑛书法的真笔和代笔的情况。

  而值得大家尤为学习的地方就是,就是作者那富于新意的文史写作技巧,他是采用了E考据方法,展示E考据成果,分享E考据心得,带领读者入门考据,走进文史。这里就有《对小莽苍苍斋藏札的几则E考证》《浅谈E考据》,就说明了作者对E考据的看法。我们知道所谓E考据就是充分利用电子资源进行考据的方法,具有多、快、杂、巧的特点。在网络时代,我们收集资料就要不过这样的E考据。于是作者也不例外,在以上两篇文章中就谈到了E考据对作者做研究提供了方便,也表明了我们离不开E考据,说明E考据的重要性。毕竟我们时间有限、读书有限,图书馆利用率低,自然E考据就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另外,E考据不仅是在于搜,还在于交流,人网络论坛是可以弥补闭门造车的缺陷。

  而在古代算书中的“投”和数学解题时的“设”、希堂未能认出的两个字这些文章中就可以他文史知识之深厚,令人敬佩。这些学术文章无不体现了作者考证扎实的态度,其中以上两篇文史考据札记,就是从实证入手,史料翔实,考据扎实,富于学术价值。

  另外还有趣的文史知识,如在于《释“饺子”》一文,就让我们读到了最早的打包的来源,刘昌诗《葫蒲笔记》“包裹谓之打角”就是打包的意思。还有就是在《戏说“中发白” 》就简述了麻将的发展史,从明代的打马吊,然后加上了“中发白” 以及东西南北中,就形成了近现代的麻将,在作者看来,麻将就是货币文化,如从作者对麻将中的“中发白”的解释就是体现这一点,看了这篇文章的你,是否会在下一次和亲朋们开台打麻将的时候,会卖弄一下这样的文史知识呢?想必你是会的。

  之后,作者也再次有理有据地谈到了“商学”一词并非郑观应首创的事实,也在《不至异国,当得异书》谈到了1861年,作为美国驻厦门总领事的弥俄礼对出口西方的中国书所作出的贡献,其中作者也在《弥俄礼收藏的太平天国路凭 》,说明了路凭的重要性,原来路凭不仅相当于现代的护照,还是防止奸细的有力举措。此外,作者也谈到了《从欧洲回流的插增本水浒传残叶》,说明《水浒传》书叶丛中国到欧洲,再从欧洲到中国的传奇经历,凝聚了400年来中欧文化学术交流的盛缘。而其中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作者也侧重介绍了郑振铎、马幼垣对《水浒传》的孜孜不倦的付出。作者也结合前辈的学术成果,以及自己的考据,说明了分散在欧洲各地的插增甲本,原来共属于一套书。

  最后,作者也在《北大五四“三人组”》谈到了刘半农、钱玄同、林纾对文献学的付出和贡献,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为林纾地点赞的,虽然林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从保守转到反对“五四”新文学运动。但他为古文护法,对古文的情感是一种信仰,这对于文献学而言,是可敬可佩的。而作者也还不吝啬分享了自己宝贵的私货,如作者收集的集中油印本书就是可以一探作者的兴趣爱好和真性情的。当然还有关于曹操能不能被称作“魏武王”? 和疑惑难消的“三场葬礼”的文史之事,都是可以开拓我们读者的视野的。

  煮雨文丛推出的丛书都是文化精品,不仅有鉴赏性,还有实用性,十分值得大家一阅,而这类的书还装帧考究,十分适宜收藏。而艾俊川先生这次的这本《且居且读》如谦谦君子温文儒雅,笔调轻松,有理有据之余还行文生动有趣,有着“倾心于古,相约于书”的雅趣,十分值得品读。

  《且居且读》读后感(四):艾俊川《且居且读》:古籍与文史爱好者的心血结晶

  如果说理想国的译丛书M系书单是代表外国优秀社科丛书出版的标杆,那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煮雨文丛”则是代表了中国古典美的闲雅出版文化。年初,笔者有幸拜读了该书系的其中一书,谢其章先生的《文饭小品》。就读到了一个收藏家那种带有古代小品文那种人性化强和幽默,以及包容和自由的特点,其中谢先生也展现了自己的民国出版刊物的私货,是是难得一见的独家第一手资料,而更重要的是此书是思想性和出版物收藏文化气息重,也代表着该书系的高逼格。

  无独有偶,最近笔者也有幸读到了该书系的另外一部好著作,那就是艾俊川先生的著作《且居且读》。事实上,该书系是从2008年开始就推出文献类的丛书了,至今已经13年,出版方能够始终如一地秉着“倾心于古,相约于书”初心为读者出好书,实乃读者的福气,更是出版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这里读到的这本《且居且读》,作者艾俊川先生乃是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也是相关古籍文献协会的成员,但作者还是自谦只是文史爱好者,这无疑是谦谦君子的风范,而更重要的是他的文史考研文风也是有趣实用,富有新意,有理有据,不骄不躁,实为文人雅士之又一典范。

  此书一共有30余篇关于文献学的考研之作。内容涉及版本目录、藏书校勘、文字训诂、辨伪考据,是为其多年对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之集成。如开头第一篇,作者就拿出了看家本领,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古籍版本鉴定的“两条路线” 一种凭借眼力观察的“观风望气”法,另外一种就是“以考证为自身的主要方法”,在作者看来,不管是直接观察法还是考证法都是相互相成,不排斥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有力深入补充和验证。这就是作者从专业的角度让读者正视文献的版本鉴定的科学态度。

  而在中国出版史上的铜版传说和真实含义的部分,作者就用科学的论证,去说明了现存的“铜板”举业书均非铜质书版所印。原来,所谓“铜板”只是一种修辞,而不是书籍的实际印刷方式。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木刻版和铜雕版的区别作为对比,就说明了在科举用书市场,铜板印本并不存在的事实。而所谓铜板在古籍中的含义就是“国子监全本”的意思,即“国家定本”“正确无误”的意思。如“天福铜板”就是五代监本。

  除了提到铜板书籍外,作者也跟随谈到了鉴定金属活字印本的几个方法,以此说明此书从某个意义讲就是学习古籍版本鉴定的实用手册,是非常有使用的。如书中就提到了五大方法,是非常有教学意味的,其中在第三个方法中,作者也是用了对比的方法,去说明木头和金属吸附墨汁之别,去突出了金属活字的美感。

  之后,作者就谈到了《红楼梦》中程甲本和程乙本各不相同的原因。原来所谓程甲本是由程伟元、高鹗主持的活字印刷之书,而当时出书后的70天萃文书屋就从程甲本进行修改就有了程乙本。该两个版本是珍贵古籍,一本程甲本就可以拥有成交价200万元。紧接着,作者就谈到了世间本无没有“刘锡敕”的情况,文章中也深入浅出地说明这一点;作者也谈到了明高氏藏书之家与《百川书志》、房山十字寺元碑上的锦衣卫题名。

  而此书之所有除了实用性,还有就是它也是一本增加文史知识的趣味读本,如在《剽窃者“李时珍”,老成人“汤显祖” 》一文中便可见一斑。我们知道李时珍是明代医药学家,名气可大着呢,于是就有骗子挂李时珍的名气来行骗,如文章中就提到一个中心论点为何说“李时珍隶书”即使临摹了胡用中的诗歌呢,原来路出马脚的地方就在于多了一个“款”字,还有就是将“万暦”错写成“万歷”,实在是有点滑稽,闹出笑话的。无独还有偶,还有“徐霞客”的书画大展也亦然闹出笑话,尽管在笔者看到那首“皎皎日月出,峨峨松石间”古诗歌非常优美。之后作者也继而谈到了傅山致魏一鳌手札编年、吴芝瑛书法的真笔和代笔的情况。

  而值得大家尤为学习的地方就是,就是作者那富于新意的文史写作技巧,他是采用了E考据方法,展示E考据成果,分享E考据心得,带领读者入门考据,走进文史。这里就有《对小莽苍苍斋藏札的几则E考证》《浅谈E考据》,就说明了作者对E考据的看法。我们知道所谓E考据就是充分利用电子资源进行考据的方法,具有多、快、杂、巧的特点。在网络时代,我们收集资料就要不过这样的E考据。于是作者也不例外,在以上两篇文章中就谈到了E考据对作者做研究提供了方便,也表明了我们离不开E考据,说明E考据的重要性。毕竟我们时间有限、读书有限,图书馆利用率低,自然E考据就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另外,E考据不仅是在于搜,还在于交流,人网络论坛是可以弥补闭门造车的缺陷。

  而在古代算书中的“投”和数学解题时的“设”、希堂未能认出的两个字这些文章中就可以他文史知识之深厚,令人敬佩。这些学术文章无不体现了作者考证扎实的态度,其中以上两篇文史考据札记,就是从实证入手,史料翔实,考据扎实,富于学术价值。

  另外还有趣的文史知识,如在于《释“饺子”》一文,就让我们读到了最早的打包的来源,刘昌诗《葫蒲笔记》“包裹谓之打角”就是打包的意思。还有就是在《戏说“中发白” 》就简述了麻将的发展史,从明代的打马吊,然后加上了“中发白” 以及东西南北中,就形成了近现代的麻将,在作者看来,麻将就是货币文化,如从作者对麻将中的“中发白”的解释就是体现这一点,看了这篇文章的你,是否会在下一次和亲朋们开台打麻将的时候,会卖弄一下这样的文史知识呢?想必你是会的。

  之后,作者也再次有理有据地谈到了“商学”一词并非郑观应首创的事实,也在《不至异国,当得异书》谈到了1861年,作为美国驻厦门总领事的弥俄礼对出口西方的中国书所作出的贡献,其中作者也在《弥俄礼收藏的太平天国路凭 》,说明了路凭的重要性,原来路凭不仅相当于现代的护照,还是防止奸细的有力举措。此外,作者也谈到了《从欧洲回流的插增本水浒传残叶》,说明《水浒传》书叶丛中国到欧洲,再从欧洲到中国的传奇经历,凝聚了400年来中欧文化学术交流的盛缘。而其中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作者也侧重介绍了郑振铎、马幼垣对《水浒传》的孜孜不倦的付出。作者也结合前辈的学术成果,以及自己的考据,说明了分散在欧洲各地的插增甲本,原来共属于一套书。

  最后,作者也在《北大五四“三人组”》谈到了刘半农、钱玄同、林纾对文献学的付出和贡献,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为林纾地点赞的,虽然林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从保守转到反对“五四”新文学运动。但他为古文护法,对古文的情感是一种信仰,这对于文献学而言,是可敬可佩的。而作者也还不吝啬分享了自己宝贵的私货,如作者收集的集中油印本书就是可以一探作者的兴趣爱好和真性情的。当然还有关于曹操能不能被称作“魏武王”? 和疑惑难消的“三场葬礼”的文史之事,都是可以开拓我们读者的视野的。

  煮雨文丛推出的丛书都是文化精品,不仅有鉴赏性,还有实用性,十分值得大家一阅,而这类的书还装帧考究,十分适宜收藏。而艾俊川先生这次的这本《且居且读》如谦谦君子温文儒雅,笔调轻松,有理有据之余还行文生动有趣,有着“倾心于古,相约于书”的雅趣,十分值得品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