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号房间的读后感大全
《128号房间》是一本由[法]凯西·柏妮丹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28号房间》读后感(一):《128号房间》——痛哭之后,笑对生活
好像我们很容易就与书结下不解之缘,这是必然的吧,因为所有喜爱文字的人在情感上都是相通的,而那些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沉情感更值得我们妥善珍藏。
《128号房间》是法国作家凯西·柏妮丹的浪漫之作,讲述了一个由一份被遗失的手稿引发的探寻故事。在布列塔尼海岸酒店的128号房间,安莉丝被一份小说手稿深深打动,她通过一封封往来信件,去寻找手稿的主人,而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与手稿相关的故事也让这份手稿变得意义非凡。
《128号房间》,这个题目带给我们深深的悬念,而当我们打开这本书会发现,故事的主角竟然是一本被遗失的小说手稿,发现它的安莉丝因为职业关系对文字有着极强的敏感,又因为她被这本小说里带有自传性质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于是,执着的她想尽一切办法去探寻这本手稿的主人以及这本小说所经历的一路轨迹。三十三年的时间里,这份手稿都经历了什么?谁遇到了它?有又会给他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
将时间一点点倒推,一个个相关人物出现在我们面前,酒店的调酒师、欧洲事务特派员、扑克职业玩家、因抢劫而入狱的男子、疗养中心休养的女子、儿童画画手、手稿的作者……这份被遗失的手稿,辗转走过了难以置信的路线。而所有与这部手稿不期而遇的人都阅读了这一本本不该出现在自己手里的小说,他们都被故事里纯粹而真挚的情感所感动,依靠着这一份感动,他们打起精神,鼓起勇气,度过了自己人生中的凛冽寒冬。
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人,因为这一本有着联络人心力量的书,因为一位读者的执着,相互之间产生了交集,也带来了许多美好的邂逅。一本被遗失的小说,串联起爱的故事,这就是文字的力量。是的,一部小说可以给我们带来深远影响,感动着我们,影响着我们,也改变了我们。
这部小说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整部小说是用一封封信件串联起来的,没有环境衬托,没有心理描写,甚至没有故事情节的高潮迭起和情感冲突,而我们却在这些信件的对话中,勾勒出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轨迹,以及在这些故事背后那些焦灼的情感。而这些信件串联起来几个人的人生故事那样让我们心潮起伏,这些故事里有遗憾、有悔恨、有痛苦、有犹豫,有坚定、有深情、有感动,有世间的温暖,更有生命的救赎。
“没有人不是留着疤痕继续生活的”,而文字却有着神奇的、超乎常人想象的治愈力量,让我们痛哭之后,笑对生活。
《128号房间》读后感(二):温情悬疑佳作
一本遗失在酒店床头柜的书稿,究竟能牵扯出多少段人生?本书以信件为载体,追寻续写者为线索,一层层为我们揭露相关人士不为人知的过去,以及书稿内容为其带来的积极影响。最终,当续写者的身份渐渐浮出水面,小说创作背后的故事逐渐清晰,作者三十年来的遗憾得以补偿,所有参与者的故事也将归于圆满……
信件体的悬疑故事并非本书作者首创,事实上,与众多悬念丛生、紧张刺激的优秀悬疑故事相比,本书只算得上一本披着悬疑外壳的温情小说。是的,即使文中并不缺少谜题铺设、伏笔制造,但所有的写作技巧都是为了引出一段又一段人生故事,甚至到小说最后,书稿续写者的身份似乎已不再重要,我们更想看到众多登场人物如何从过去的不幸中走出,是否能收获完美结局。或许,这就是本书的魅力所在。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书中人物的曲折经历作为小说故事稍显老套,若是平铺直叙,不免会让读者感叹:“又是一本鸡汤文学来进行说教!”本书信件体的形式与倒推式的悬念设置恰好弥补了戏剧冲突不足的这一缺憾,从技巧上将一个简单的故事变得精彩。同时,本书也敢于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一些情节套路。比如,在小说开头,女主人公发现书稿后,迅速与三十前遗失稿件的原作者取得了联系。这一情节若放在推理小说中,可能全书就会围绕寻找原作者而展开;若是爱情小说,那么之后肯定是女主人公与原作者在信件来往中暗生情愫,却又面临着世俗压力,不断在分分合合中纠缠……说实话,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一直担心女主人公与原作者会在交往中相互爱慕,好在这样的狗血情节并未发生。当然,爱情是任何小说都无法避免的主题。在寻找续写者的途中,女主人公的好友与书稿的某一任拥有者便产生了美好的爱情。他们之间一见倾心,二见钟情,却因彼此过去的伤痛退缩,两位最终情归何处,有待读者自己去找寻。比情感更重要的是救赎,这也是我所认为的本书贯穿始终的主题。一本未完成的书稿究竟有多大的魔力,能够让每天疲于奔命的职场女性,抛下丈夫孩子,跨越不同国家只为找到一个不知是否存活于世的续写者;让青涩的男孩向爱慕多时的女孩勇敢示爱;让遭受性侵生下孩子却又将其遗弃的母亲开始面对的过去,接纳“陌生”的儿子;让常年奔波于欧洲各国的特派员下定决心换掉工作;让痛失父母的女儿放弃自杀念头,决定好好生活;让数十年过着隐居生活的原作者开始走向外面的世界……当然,那份另所有人痴狂的原稿在本书中并未呈现。我相信,这也是作者的刻意留白,或许,作者是想借这份所谓的原稿告诉大家,有些时候仅需一个契机,人生就会发生重大改变,那份原稿存在与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有想要改变的态度与决心。
诚然,本书也并非没有不足之处。信件体的写作方式固然可以让读者轻易代入每个角色,与他们产生共情,但在阅读之初,我们也很容易被这种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所困扰,在没有任何情节铺垫的情况下,无法在人物登场的第一时间了解其背景,特别是当读者与写信之人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等时,总是会令人觉得一头雾水。比如在信件来往中,女主人公的身份渐渐被人猜出,这个谜团却是在小说结尾才向读者揭露,不免让人有种故弄玄虚之感。不过,这样的疑惑情绪会随着阅读深入而消散,作者会用文字引导着你慢慢探寻真相。也许是受教师身份的影响,作者在创作时极善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再指引读者找出答案。因此,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本书绝对值得二次阅读,在大致清晰故事发展脉络,明了手稿丢失、续写真相之后,对故事情节线索进行复盘,一定会因发现初读时忽略掉的细节而惊喜万分。另外,作者也善于制造矛盾,女主人公和原作者在找寻小说续写者一事上也是几经博弈才达成共识,还有前文提到的女主人公好友的“坎坷”爱情,都为小说增加了不少看点。
正如亚马逊官网上首条评论写道,本书几乎包含了一切元素:悬疑、爱情、亲情、友情……很难想象一部仅有十几万字的小说,在融入众多情节后,并不显得杂乱无章。作者用信件把追寻真相途中遇到的所有人的故事串联起来,令小说看上去并非冗余的故事堆砌。同时,这样的创作方式,也使发生在众人身上的各种离奇故事成功合理化,让读者相信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在续写者身份揭开之时恍然大悟,并认可这样的结局。其实,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还隐藏了不少巧思,在此我仅抛砖引玉,期待读者能提出新奇的看法。在我看来,评判一部小说是否优秀的关键在于情节是否引人入胜,内容是否能令读者保有持续阅读的欲望,除此之外,体裁、格式、甚至写作文笔都只算锦上添花。本书便是这样一本对读者来说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小说,相信所有读过之人都会感叹于其情节设置之巧妙。值得一提的是,《128号房间》是本书的中文版译名,其英版书名为The Lost Manuscript: A Novel,即一部遗失的小说手稿。与英版书名相比,中文版更能体现东方语言的含蓄之美,而纵览全文,译者也尽量在保留原义的基础上对语言表达方式进行了本土化处理,为读者扫清了阅读障碍。所以,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读一读这样一本优秀的小说呢?
《128号房间》读后感(三):爱•书•人:关于书的极致浪漫和理想——《128号房间》的故事
凯西·柏妮丹的《128号房间》被称为法语版的《查令十字街84号》和《岛上书店》,一定要放在一起的话,那这三本书都讲了关于爱、书和人的故事。书将爱书的人们联结在一起,在不同的地方上演着人们爱书和爱人的故事。 一、《128号房间》中的谜题
《128号房间》更像是一本由书信集构成的推理小说,充满悬念,笔者在阅读时头脑中出现了很多问号,这些疑问的侧重点随着故事的展开,也在发生变化。当看到安莉丝愿意为了一本被丈夫判定为被作者遗弃、品相糟糕、没有价值的手稿四处奔波时,当看到一本小说手稿给有缘读过它的人的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时,对小说究竟讲了什么故事是笔者最大的好奇,什么样的文字和故事会有这么大的魅力,使读过它的人的人生发生改变。随着手稿丢失的轨迹的年份逐渐向前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他们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变化,这些人中也包括手稿的作者,笔者的疑问逐渐变为那本小说原稿在流浪漂泊的过程中还给哪些人的生活带来了改变,那些人现在的生活状态怎么样。最后看到小说手稿后半部分的作者出现,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终于露面,笔者好奇的是那些人多年前经历了什么,怎样的美好爱情让作家创作出了一本这样的书,又是怎样的遗憾让这份美好只存在于小说中。因为这本小说原稿或重聚或相识的人,克莱尔和西尔维斯特,大卫和丹妮丝,麦吉和威廉,他们的爱情将何去何从。那些在小说原稿遗失轨迹追寻之旅中相识的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又将如何维系彼此的关系。
读完《128号房间》,对于那本小说原稿的内容也只能大致推测出是年轻恋人的青涩爱情故事。1982年克莱尔和西尔维斯特在香槟区相识相爱,现实让二人知难而退,爱情落幕于秋天。西尔维斯特选择用文字缓解悲伤,克莱尔在身患恶疾时用4年时间补完小说的结尾,实现康复,纪念逝去的爱情。两个人在年轻时错过彼此,1983年到2016年,兜兜转转30余年,青年变老年,因为一群爱书的人,他们有机会重逢,平淡生活有了希望和激情。 二、爱·书·人:关于书的浪漫和理想
一本书真的会改变很多人的生活。这是一个很浪漫的故事,陷入爱情中的年轻人用文字写下的爱情故事打动了有缘读到它的人,给这些人的生活带来了改变,书稿在一个又一个读者手中流传,有缘人寻找书稿丢失轨迹的过程也改变了故事主人公的生活。失去父母的艾尔薇在收拾身为编辑的继父阿希尔的遗物时发现手稿,读完小说后,从酒精和毒品中实现自我拯救,在蒙彼利埃的疗养院认识大卫,将书托付给他。深陷盗窃泥沼的大卫在书中感受到对丹妮丝的爱情,决定重新开始生活,虽然在他决定洗心革面的那一刻迎来了他最长的牢狱之灾,在被捕前一天将书交给丹妮丝。丹妮丝的儿子威廉在收拾父亲的遗物时发现小说手稿,被深深打动,在结尾写下诗作后分享给布鲁塞尔读书俱乐部的朋友。读书俱乐部的艾伦·安东想要将书分享给巴黎的闺蜜,却被女儿遗失在比利时许尔登贝尔赫球场的更衣室。维克多·克莱德在更衣室长凳上获得小说,读完后决定改变自己在两地无休止奔波的生活,将自己的藏书捐赠给罗斯科夫图书馆。酒店服务员罗密欧在图书馆捡到手稿,勇敢向图书馆管理员表达爱情,将书稿留在沙滩上吸引游客阅读。身患抑郁的娜依玛在沙滩上捡到书稿,感受到人的存在的微不足道,从而有了活下去的欲望,将书留在第一次见儿子的布列塔尼勒孔凯市美岸酒店128号房间,希望可以继续传递。安莉丝度假时在128号房间发现手稿,开始了找寻之旅。大卫在信中说,“虽然它对我生活的影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对其他人来说,也许还来得及……所以请告诉这本书的作者,请他把他的书带去学校、医院、监狱……总之任何一个失路之人需要路标的地方”。大卫的人生在1996年因为书稿发生改变,却又陷入漫长的牢狱之灾。10年之后,他再次因为书稿与故人重逢,再次醒来,“往后的时日有了光”。这些被感受到被不断传递的属于书中故事的美好让手稿得以再次回到作者手中,让寻找丢失轨迹的过程得以推进,让更多参与其中的人的生活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不只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爱情,还有亲情和友情,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爱,还有爱书的人对于书的爱和这份爱的扩散。
《查令十字街84号》同样是爱书的人之间的书信集,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它没有什么悬疑色彩,更多的是爱读书的人关于书的跨越国家和大洋的交流。海莲居住在美国纽约,靠写书写剧本为生,德尔居住在战后萧条的英国伦敦,开一家旧书店,一个买书一个努力找书,从未见过面从未通过电话,通过信件往来彼此信任20年。他们在信件中,分享彼此的生活,未曾谋面,却如老友一般熟稔。《岛上书店》讲了一个在小岛上开书店的人的故事。A.J中年丧妻自暴自弃愤世嫉俗,一成不变的生活因为被遗弃在书店的女婴玛雅发生变化。他开始爱人,有了爱人,不再是孤岛,不再孤单。爱丽丝岛的居民很喜欢小岛书店,故事的结尾虽然悲伤但也充满希望,书店得以保存,新的热爱书的图书采购员来到了书店。
三个故事都极致浪漫,浪漫到会有人嫌弃是心灵鸡汤,可读一些关于书的浪漫故事,不失为美好的享受。这三本书把关于书的美好理想发挥到了极致,一份书稿在30余年的辗转中改变了有缘读过它的人的生活;两个未曾谋面的人凭借对书的热爱,维系20年的友情,建立最高的信任;人对书的信任唤醒了人对人的爱,这份爱将人从孤岛中解救出来,书店通过书将爱传播。在这个世界上,好像真的没有比安静读一本书更让人向往的事情了。阿米莉娅离开小岛书店时写道,“我全心全意地爱着小岛书店。我不相信有上帝,我没有宗教信仰,但这家书店对我来说,是最接近我这辈子所知道的教堂的地方。”
小岛书店和查令十字街84号这样的书店,阿米莉娅这样的图书采购员,德尔这样的书店店员,安莉丝这样的图书编辑,克莱尔和西尔维斯特这样的作者,无数诸如海莲、大卫、娜依玛这样热爱读书的人们,共同书写了这些充满爱的关于书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故事。
《128号房间》读后感(四):《128号房间》发现奇迹之书,用温馨的故事打破心墙,治愈孤独
看到N号房间这种标题,我最近总会联想到不好的事情。看到《128号房间》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因为刻板印象,以为它也是一个令人心生恐惧的故事,可是当我翻开这本书,我才发现它其实是个牵动人心的温暖的故事。
《128号房间》围绕一部内容不得而知的手稿展开。
手稿的作者是西尔维斯特·法默尔,二十多年前他写下了一个悬而未决的爱情故事,还没来得及出版就弄丢了手稿。
安莉丝·布里亚尔在旅途中无意间发现了他的手稿,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生活的启示,提炼出关于幸福的秘诀。并且,有感于这个动人的故事,她下决心找到手稿的作者。
安莉丝根据书中夹着的地址,尝试着寄出了手稿和第一封信(这正是《128号房间》中的第一封信),没想到这封信被成功地送到作者手中。于是,又有了《128号房间》中的第2二封信。这一来一往的信件,引出了十几个人,就诞生了84封信,串成了《128号房间》中的故事,真是无巧不成书!
《128号房间》不是故事本身,也不是故事的线索,它是手稿被发现的地点,安莉丝在这里发现了手稿,才是故事的起点。读完本书,我感受到一些不同,安莉丝原本可以不多事,完全可以不去管这部手稿,但她不但看了,还因强烈的好奇心的驱动开始了探寻作者之旅。这不得不让我去思考生活中一些被我忽略的事情。
在我接受的教育中,有一条法则叫做“不要多管闲事”,而我也一向遵守这条法则,因此生活的波澜不惊。假如在128号房间中,发现手稿的不是安莉丝,而是不多管闲事的我,那么接下来大概率的事情是:我根本不会去碰一下这部手稿,更不会将寻找作者的想法付诸行动。也就没有了《128号房间》这个温馨治愈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有一系列巧合,对故事的进展起着推动作用。
二十年间,看过手稿的十几个人,都很珍惜它。有人续写了后半段故事,有人为它作诗,有人把它推荐给爱读书的人。手稿与主人离散的二十年间,非常幸运!
它被每位读者温柔以待,才能得以在穿越茫茫人海的过程中保存完好。在如今这个年代,一部手稿能妥善保存二十年不啻于一个奇迹。这部手稿几乎就是一本奇迹之书。
作者在书中叙述探寻手稿作者的过程时,采用按信件往来的时间顺序的笔法,又沿着手稿流转的时间倒叙手稿流传的经历,让读者很容易理顺手稿流落在外的过程。
手稿在什么时间流落到什么人手中,又通过什么方式找到下一个幸运读者,在84封信的往来中,一点点揭开谜团。
阅读本书的前半部分时,我对手稿本身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感到十分好奇,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反而觉得手稿内容本身并不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手稿中的故事带给人的启发,和随后激发的人的行动。
从信件中,读者可以了解到手稿的读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安莉丝和与她共同经营公司的兄弟——巴斯蒂安不合,她的朋友麦吉因为车祸失去心爱的男人和腹中的孩子,128号房间的前一位房客娜依巧因被性侵未婚先孕抛弃了孩子,威廉因为婚姻生活不愉快冷落了妻子导致她因抑郁自杀身亡……
他们内心有都有一堵看不见摸不着的墙,让他们在面对生活时少了一些热情,多了一些不快乐。
可是,当他们读完手稿之后,居然都能从中汲取力量,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产生了改变的欲望并付出行动。
我想,这正是奇迹之书的力量之一——学会倾听内心的呼唤,遵从本心行事。
娜依巧的遭遇令人心痛,她明明是刀尖下的受害者,却在受伤后欺骗自己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然而真的能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吗?母子连心的痛,就是会在她意想不到的时刻,提醒她发生了什么,让她悔不当初,消沉颓废。
直至她读了手稿,才从一蹶不振中解脱出来。她选择与自己和解,听从心声的指引找到了被他人收养的儿子,也找到了生存的动力。
从书中信往来中,可以推断出手稿其实并没有写什么大道理,否则安莉丝不会用“幼稚的言论”来评价它,然而正是年轻的那种淳朴的发自内心的情感才能让读者内心产生共鸣,由内而外地生发出与自己和解的欲望,并催生出实际行动。
这是奇迹之书的力量之二——学会打破内心的墙,与自己和解。
手稿的力量之三在于——催生内心的需求,并引领行动。
如果你想要做什么事情,那就去做,不要等错过才后悔。所以,安莉丝读完手稿,变得更加有行动力,变得更加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麦吉读完手稿,跟威廉袒露自己真实的情绪,勇敢追求一份新的感情;就连手稿的主人西尔维特斯本尊也收到手稿的鼓舞,和亲人更好地维系情感,并开始全新的创作。
也有人说,冒冒失失地行动,失败了怎么办?我倒觉得大可不必提前操这份心。
如果担心不成功,那就提前想好处理事情的方法,想到应急措施,可以冒失,但不要冒进。当你用认真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这世界必将报之以歌。
即便失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你走到一条路的尽头,才有可能看见前面的转弯的路。
《128号房间》是我本年度读过的161本书中相当特别的一本,它通篇没有大道理,却处处都给我人生的启示。我觉得人生并不必须在挫折中成长,在故事中通过潜移默化地熏陶,给我带来的成长更令人愉快。
我喜欢这本《128号房间》,希望你也一样。
《128号房间》读后感(五):《128号房间》发现奇迹之书,用温馨的故事打破心墙,治愈孤独
图文 / 沸腾的泡沫红茶
看到N号房间这种标题,我最近总会联想到不好的事情。看到《128号房间》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因为刻板印象,以为它也是一个令人心生恐惧的故事,可是当我翻开这本书,我才发现它其实是个牵动人心的温暖的故事。
《128号房间》围绕一部内容不得而知的手稿展开。
手稿的作者是西尔维斯特·法默尔,二十多年前他写下了一个悬而未决的爱情故事,还没来得及出版就弄丢了手稿。
安莉丝·布里亚尔在旅途中无意间发现了他的手稿,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生活的启示,提炼出关于幸福的秘诀。并且,有感于这个动人的故事,她下决心找到手稿的作者。
安莉丝根据书中夹着的地址,尝试着寄出了手稿和第一封信(这正是《128号房间》中的第一封信),没想到这封信被成功地送到作者手中。于是,又有了《128号房间》中的第2二封信。这一来一往的信件,引出了十几个人,就诞生了84封信,串成了《128号房间》中的故事,真是无巧不成书!
《128号房间》不是故事本身,也不是故事的线索,它是手稿被发现的地点,安莉丝在这里发现了手稿,才是故事的起点。读完本书,我感受到一些不同,安莉丝原本可以不多事,完全可以不去管这部手稿,但她不但看了,还因强烈的好奇心的驱动开始了探寻作者之旅。这不得不让我去思考生活中一些被我忽略的事情。
在我接受的教育中,有一条法则叫做“不要多管闲事”,而我也一向遵守这条法则,因此生活的波澜不惊。假如在128号房间中,发现手稿的不是安莉丝,而是不多管闲事的我,那么接下来大概率的事情是:我根本不会去碰一下这部手稿,更不会将寻找作者的想法付诸行动。也就没有了《128号房间》这个温馨治愈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有一系列巧合,对故事的进展起着推动作用。
二十年间,看过手稿的十几个人,都很珍惜它。有人续写了后半段故事,有人为它作诗,有人把它推荐给爱读书的人。手稿与主人离散的二十年间,非常幸运!
它被每位读者温柔以待,才能得以在穿越茫茫人海的过程中保存完好。在如今这个年代,一部手稿能妥善保存二十年不啻于一个奇迹。这部手稿几乎就是一本奇迹之书。
作者在书中叙述探寻手稿作者的过程时,采用按信件往来的时间顺序的笔法,又沿着手稿流转的时间倒叙手稿流传的经历,让读者很容易理顺手稿流落在外的过程。
手稿在什么时间流落到什么人手中,又通过什么方式找到下一个幸运读者,在84封信的往来中,一点点揭开谜团。
阅读本书的前半部分时,我对手稿本身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感到十分好奇,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反而觉得手稿内容本身并不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手稿中的故事带给人的启发,和随后激发的人的行动。
从信件中,读者可以了解到手稿的读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安莉丝和与她共同经营公司的兄弟——巴斯蒂安不合,她的朋友麦吉因为车祸失去心爱的男人和腹中的孩子,128号房间的前一位房客娜依巧因被性侵未婚先孕抛弃了孩子,威廉因为婚姻生活不愉快冷落了妻子导致她因抑郁自杀身亡……
他们内心有都有一堵看不见摸不着的墙,让他们在面对生活时少了一些热情,多了一些不快乐。
可是,当他们读完手稿之后,居然都能从中汲取力量,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产生了改变的欲望并付出行动。
我想,这正是奇迹之书的力量之一——学会倾听内心的呼唤,遵从本心行事。
娜依巧的遭遇令人心痛,她明明是刀尖下的受害者,却在受伤后欺骗自己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然而真的能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吗?母子连心的痛,就是会在她意想不到的时刻,提醒她发生了什么,让她悔不当初,消沉颓废。
直至她读了手稿,才从一蹶不振中解脱出来。她选择与自己和解,听从心声的指引找到了被他人收养的儿子,也找到了生存的动力。
从书中信往来中,可以推断出手稿其实并没有写什么大道理,否则安莉丝不会用“幼稚的言论”来评价它,然而正是年轻的那种淳朴的发自内心的情感才能让读者内心产生共鸣,由内而外地生发出与自己和解的欲望,并催生出实际行动。
这是奇迹之书的力量之二——学会打破内心的墙,与自己和解。
手稿的力量之三在于——催生内心的需求,并引领行动。
如果你想要做什么事情,那就去做,不要等错过才后悔。所以,安莉丝读完手稿,变得更加有行动力,变得更加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麦吉读完手稿,跟威廉袒露自己真实的情绪,勇敢追求一份新的感情;就连手稿的主人西尔维特斯本尊也收到手稿的鼓舞,和亲人更好地维系情感,并开始全新的创作。
也有人说,冒冒失失地行动,失败了怎么办?我倒觉得大可不必提前操这份心。
如果担心不成功,那就提前想好处理事情的方法,想到应急措施,可以冒失,但不要冒进。当你用认真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这世界必将报之以歌。
即便失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你走到一条路的尽头,才有可能看见前面的转弯的路。
《128号房间》是我本年度读过的161本书中相当特别的一本,它通篇没有大道理,却处处都给我人生的启示。我觉得人生并不必须在挫折中成长,在故事中通过潜移默化地熏陶,给我带来的成长更令人愉快。
我喜欢这本《128号房间》,希望你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