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西效应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乖乖去幼儿园,给你买好吃的》,每次看到关于幼教的文章,就会很感兴趣。今天的这篇文章,看到题目,我就想到了现实中,好像这都是我们的口头禅。我们经常为了哄孩子,选择给孩子买东西作为交易。在这篇文章中,我学到了一个新的词语,叫作“德西效应”。
什么是“德西效应”?简单来说德西效应就是指孩子在对待外部刺激时,不仅不会是孩子前进的动力,甚至还会变相的削弱孩子自己内部原本存在的前进动力。简单说,就是适度的刺激会激励孩子获得前进动力,但是过度的刺激就会增加孩子的欲望,使其慢慢失去动力。由此可见适当的给孩子一些刺激可以,但是不能太多,否则物极必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这个新词语。我们经常会遇到幼儿园孩子早上上学闹情绪,家长为了让孩子乖乖去幼儿园,就采取了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答应给孩子在路上买最爱吃的东西”,没想到这种方法挺见效的、挺管用,孩子真的就乖乖去上幼儿园了。但是很快就发现了问题了,那就是孩子慢慢欲望上涨了,开始谈条件了,一开始是想要,一周多加一个,后来居然发展到每天都要给他加,不加就又哭又闹的。家长的奖励,并没有达到让孩子主动上幼儿园的目的,反而给孩子创造了变本加厉索要东西的机会,这就是没有用对方法。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德西实验:德西当时的实验很简单,他找了一些小孩,并且将他们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让一部分孩子答题,没有奖励。第二部分,让另外一部分孩子去答题,答出来给1美元奖励。第三部分,在两部分孩子都答完题后,将他们聚在一起休息,此时告诉他们可以继续答题。结果德西发现,在第三部分答题时,只有在前两部分都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在第三部分的时候才会去答题,由此德西得到推断,那就是得不到奖励并没有阻挡孩子的欲望,恰恰相反,那些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在第三部分时反而更加积极了。
所以说物质奖励,并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只会有一个暂时性的效果,并不会持续太久。针对刚才孩子早上入园闹情绪的情况,不是一个吃的东西就能解决的。我们必须分析孩子为什么早上会闹情绪?是因为没睡好?还是没有好朋友?还是有心事?只有对症下药,适时引导,才能从源头上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孩子一闹,就买东西哄,可能当时确实有用。当孩子一旦了解了家长的心理,反而会故意闹情绪,以此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家长的奖励反而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消沉。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一定要注意奖励的方式,适当奖励,不可过度。我们的奖励可以是作为对孩子良好行为的肯定,切记不可成为鼓励孩子进步的前提。我们一定让孩子获得归属感,无论自己成绩如何,只要自己用心了,努力了,同样需要被认可。做的不够好,家长要帮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鼓励孩子。同时还要让孩子有信心,做一个自信阳光的人。过程是什么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努力的过程。还要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无论如何,家长都要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奖励没有错,但是一定要定量适度,有些看似管用的奖励方式,实则是孩子成长的障碍。真正想要帮助孩子进步,就要去了解清楚每件事情发生的根本原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