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娃儿》经典影评有感
《街娃儿》是一部由那嘉佐执导,李九霄 / 余皑磊 / 沙宝亮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街娃儿》影评(一):社会现实下底层人的无奈
北京的老炮儿,香港的古惑仔,成都的街娃儿,都在反映着繁荣城市下,“道“上的那么一群人,这是被生活所迫、来不及喊疼的一群人。影片并没有评判他们,很现实,通过他们几个的生活展示着社会中个体的迷失与茫然。
电影体现出生活和命运的无奈,主角为了父亲选择留在小镇,九儿对不满的婚姻做出斗争,四哥却为爱情所苦,希军试图保护爱人。这可能就是生活,就如: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同时命运总是在不同选择下做出改变。
影片有着深刻的故事内容,独特的电影气质,沉默无声的电影情绪,比较容易让人代入“他们”的世界,镜头表现也很有个性,在寂静中恰到好处的展现了人物的情感。
影片的问题可能也是这个片子的好处:深沉。如果不思考的话,比较难理解导演要具体表现什么样的世界观,会让人感到只是在讲故事,所要表达的东西也在台词上并没有深刻的刻画,很平淡也很真实。
《街娃儿》影评(二):难能可贵的经历,和耀眼的光环
又是一年平遥。 怎么说呢,这片子很惊喜,对于一部处女作来说已经是80分往上的好作品了。
片子在最近的各大电影节收了不少好评,隐约记得在哪里看到有国际影人称赞导演:那嘉佐不属于任何架构,也不受任何拘束限制,他就像是一个「野孩子」,身上有真实的地气。文化人的赞美和我写的确实一对比就天上地下了。 导演的艺术造诣不仅仅是摄影,据说导演是摄影出身,但本片在配乐的水准也是高于基准线。 我能感觉到这部电影传递出来的精神力量,来源于导演本人的经历:无论世上的路有多么难走,我也不会停下脚步。 难能可贵的经历,和难能可贵的光环给本片加了不少神秘感。但如果,把关注放回影片本身,你只会更喜欢这个片子。
《街娃儿》影评(三):不愧是入围第74届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的片子!
算是挽回了一点本届戛纳华语片的颜面。
很漂亮,是一部充满忧郁色彩和粗犷性格的电影。是导演那嘉佐的处女作。监制是管虎。
主人公是一个债棍的喽啰,压力来自于社会、领导(说老大好像更合适一点)、自我和家庭。心理和生理的多重压力,人物出场就是带戏的,是一部充满社会暗面的犯罪元素的,中国独立电影。
我个人认为它和其他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很像,但前者更多地从一个社会老手、英雄迟暮的角度讲故事,《街娃儿》却从一个年轻人、横冲直撞的角度去展开这个故事。
它们的相似点是,主人公似乎都是边缘人,都奉行一套不合时宜的原则,看起来都是轴的,都不符合向前走的社会。
都让人难受。
《街娃儿》影评(四):“野孩子”
街娃儿,西南官话,四川方言,成都话。通常念作gāi wá ér,一般指少年或中青年男子。意为不着调的,不靠谱的人。
本片最独特的地方就是,导演把年轻混混的内心世界被展示得淋漓尽致:被压迫的,渴望变化的,迷茫的。 新生代导演拍小混混就和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完全不同了,导演是个难得的,有品位也有才华的人,第五代第六代通常更关注社会,关注小混混们的生存状态,但本片更关注的是,他们的内心世界。社会给他压力、家庭使他奔溃,似乎还遇见了看似没有终点的爱情,大家的生活似乎都不怎么样,在21世纪到来之际,大家都很迷茫。 但那又怎样呢?我是不靠谱,是无家可归,是不知归处,但我也资格去爱,去撒野。 这是作者的野性,也是本片最打动我的地方。
《街娃儿》影评(五):新生代导演的佼佼者
是很典型的新生代导演作品,和第六代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导演是自己艺术想法的人,我国独立电影似乎逃不开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子,题材也不外乎各自中年危机。
讲青年人的很少,所以这部片子显得特别珍贵。能先好好讲述故事、能好好做配乐、摄影也在线,看完回味很久。
(导演那嘉佐长得还挺帅 有味儿 最中间色调和大家不一样的那位)
演作品来自于俄罗斯和中国,还盛赞了那嘉佐的影像风格与不凡美学。
总体来说确实是很让我惊喜的一部片子,能收获这么多好评是实至名归的,表示恭喜,期待公映~
《街娃儿》影评(六):青年演员和青年导演的碰撞:迫于生活却只靠纯粹的情感维系
前几天看的一本热门网络小说,作者把角色刻画得很惨,但是碰见了很好的爱人,于是爱情成为角色一生的救赎。
某种程度上讲,《街娃儿》是部属于街头的电影,电影本身有很多巧妙的点,我个人认为,最巧的一定还是那条爱情线。
黄米依饰演的是一个纹身店的老板,清瘦、漂亮、脆弱又聪明,这样的女人,是能让男人产生保护欲的。
李九霄的角色,困在家庭里,困在上下级关系里,困在社会里,偶然又必然地救了企图自杀的女孩,然后坠入爱河。
(从左到右依次是 男主 导演 女主)
他们俩的情人关系,是源于生活所迫的开头,但维系却只是单纯的因为感情。
导演刻画街头混混的角度是从一个青年人的视角出发,所以让我感觉更亲切些。
电影一开始从视觉效果上就深深地吸引到我,美术摄影一定是没话说,但我现在回忆起来,昏暗的城市里,爱情的微弱却是最打动我的东西。
《街娃儿》影评(七):川渝 川渝
帮助演员进入角色和塑造人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其实是布景。
影片在川渝地区取景。
导演的自我阐述里说,川渝符合两种特别的美学导向,一是绿水青山,是个被山围绕的盆地,充满“仙气”;二是喧嚣、市井、充满烟火气。
川渝这两年是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频出的一个地方,特殊在它很极端,导演解释说“他们出不去”,因为盆地的封闭感,因为影片中经常出现的令人感到逼仄的场景,比如狭窄的街道,配上昏黄的灯光。
这些东西造就了置景上的质感,有人说记录演员的时刻是制作团队的工作,但我认为创作这些时刻是制作团队的工作。
《街娃儿》影评(八):在脏乱差的环境里闪闪发光
终于看他演了一次主角。
网友说他戏好却不红、说他是难得的好演员、说他和黄政民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实际上,就像娄烨导演讲的:好的演员是能够按照他的逻辑来说话、做事情的。
我看完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片子很酷,其次,这是一部很适合余皑磊的电影。每个演员都会有一个转瞬即逝的时刻,片子里那根抽到一半的烟,那件又脏又丑的花衬衣,他既是自己,同时也是角色。
他是个戏路很广的演员。他可以演伟光正,可以演阴险狡诈的坏人,也可以演邋里邋遢的罪犯。
拍犯罪片不容易,我们面临审核,面临各种各样的制片压力。
但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它让我看见了2000年代,让我看见了尘埃里的人性,然后还让我看见了各个角色的可能性,和镜头背后的演员内心的样子。
我认为记录这些时刻是制作团队的工作,而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记录的时刻。
《街娃儿》影评(九):看完除了喜欢不知道能说什么
置景很漂亮,美术是花了心思的,摄影也在线。导演和编剧是同一个人,故事发生地图上的西南,四川。毫不夸张地说,这片子各方面条件都远超合格线,甚至能达到优秀。
2000年左右,四川省一个日渐衰落的河边小镇。二十出头的男孩,背负重病的父亲,给黑老大非法收债,意外救了纹身店老板,柏拉图式的爱情。
故事听起来是个很单调的故事,但实际上拍得很漂亮,美术和摄影功不可没,暖色的光线和冷色的光线,一道墙隔开的两个世界,从日常琐事和家庭压力中寻求喘息,各种意义上的压迫。
调色很舒服,去过一趟拍摄地四川,思考是否这个省份的各个角落都长得如此相似,这个城市和哪个城市相似,看完想了想,大概是导演的刻意设置。
男孩是男孩,男孩还存在在世界的各个地方,是个现实主义题材的片子,我却看出点少年的意思,真奇怪。
镜头语言值得琢磨,有机会一定会二刷,特此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