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碧奴》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碧奴》的读后感大全

2021-10-23 00:45: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碧奴》的读后感大全

  《碧奴》是一本由苏童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碧奴》读后感(一):碧奴: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很奇怪 老版多嫌新版多誉)

  阅毕。既然“重述神话”这一套小说已入,后面我就会定期的以一周一本、一月一本的速度去填坑,不过事先约束自己,绝不站在伪客观的视角评判作者的写作风格,只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毕竟先前也没有阅读过这些文学健将的作品,更是冲着了解的目的买了这个系列,装通透、装优越实在无趣。

  我印象中的神话是带有一丝神秘、灵通,植根于民间现实的风俗,可超自然之力又在隐隐作祟的故事。本书的前半段,大致是过青云关之前,那种想象世界中奇幻和现实混合杂糅的滋味仍可品尝到,门客的怪力、眼泪的奇异、似人非人的存在,背景中好像一直飘散着一缕迷烟,阻碍读者去直面真实的世界,此般感觉很合我认为的神话。可过关后,随着碧奴进入五谷城,迷烟散去,社会中的烟火气竟愈发浓厚,人欲的贪婪、人性的卑贱、人心的善意,搞不懂,咋就从神话的绮丽构思快进到现实的阴郁遭遇了呢?刺客被抓、国王驾崩、暴民掠城,再到碧奴爬向大燕岭,这一切的发展仿佛脱离了联系,仅仅是丰富故事的拼凑。好在,最后的泪滴显神、山崩墙塌让故事重新抹上神话的色彩。

  碧奴作为主人公,全程毫无成长的单一性格多少让读者有些失望,于我而言更难受的是,既然本书改编自“孟姜女哭长城”这一秦朝背景的传说,能否别让故事里的世界如此混搭,神话模糊了的是主人公与现实的距离,又不是生活年代,五谷城中有的片段完全可以换皮近现代社会了。

  谈不上喜欢、也绝不认为苏童把这个传说毁了,只是真的没有感受到什么更深、更柏拉图式的存在。

  《碧奴》读后感(二):传奇的神话,悲伤的人生

  文|继芳翎馨

  神话,是飞翔的现实,有它的厚重感。作为故事,它的传播性本身就有着必备的特性。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听说,小时候会惊叹:“一个人的泪水得有多大,才能将长城都哭到呢!”

  同时,在我的脑中也曾勾勒过孟姜女的形象,那必定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在暴戾的制度和政策下的孤立无援,唯有泪水能缓和她的情绪,她没有任何扭转乾坤的办法,只能哭泣。

  而在苏童著的这本《碧奴: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中,我看到了更广的人性,更残酷的现实,也忽然地意识到原来人生还能残酷到这样的境界,在神话的世界里,原来不仅仅只有神奇的力量,有神来之笔,还有更多的是无法逾越的现实。

  碧奴出生在北山,北山的人因为给信桃君哭丧,导致被国王处罚,整个山区许多的人都因此丧生。因为哭,就被杀了,所以北山的人学会了不用眼睛流泪,用身体的其他部位流泪,有的人用嘴巴流泪、有的人用耳朵流泪、有的人用乳房流泪、还有的人用头发流泪,就像碧奴。

  碧奴的人生一开始就很苦,她母亲教她哭泣,用更可爱的方式哭泣,可是她学不会,只能用头发哭泣,这让她被很多人嘲笑,而且她连嫁人也还是被人不太看好的。

  她嫁给了万岂梁,这个不被所有人看好的男人,她爱这个男人,也为他做了一个妻子该做的一切。当她知道了自己的丈夫在长城可能回不来时,一个从来没有走出北山的女人,一路往丈夫的方向走,她一路扛着压力,扛着别人对她的误解带着死在路上的心,去给自己的丈夫送温暖。

  在这一路上,她经受了很多的困难,她没有多少钱,她也没有工具,只能一路去求助。可是人性在这个时候真的很可怕,也许是因为大家都很苦,又或许是生活已经不再值得这些人产生怜悯,每个人都为了活着而麻木着。

  在这一路上,碧奴被伤了一次又一次,她躲过了成年人的创伤,却被孩子们抓了起来,孩子们看她像是看一个破娃娃,又像是看一个怪物,只为研究,不去想她到底还是一个人,还需要人的情绪,人的性情。

  阅读这本书,看过之后是一种无力感,你清楚地知道碧奴一路走去会遇到一系列的艰辛,会经历的是一连串的悲伤,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是你阻挡不了她的路,甚至你都没办法为她解决任何的问题,你只能看着她一步步地走向毁灭。

  越是看到后面,我的脑中就越会浮现出那一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或许一切对于达官贵族来说很简单,维权也好,探望也罢,不过是距离和时间的问题,可是对于贫苦大众而言,却需要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才能收获那么一点点的内心慰绩,甚至还需要怀着必死的心去追溯这件事,实在让人有些心酸。

  神话故事,构建了一个让人心酸的世界,你以为她会变得更好,可是现实却也告诉你,没法更好,所以你只能接受这份结果,没法再去追求什么其他的,这份无力感会让人感到无比的惋惜,感到无比的难过。

  但是,不得不吐槽的一点是,这本书的对话的标点符号实在是不规范,如果能把标点符号更规范,或许能更让人觉得省心,更能看进去吧。

  《碧奴》读后感(三):《碧奴》:魔幻世界的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生存还是死亡是个问题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孟姜女,我对孟姜女的认识其实也是对一个性别的认识,对一颗纯朴的心的认识,对一种久违的情感的认识,我对孟姜女命运的认识其实是对苦难和生存的认识,孟姜女的故事是传奇,但也许那不是一个底层女子的传奇,是属于一个阶级的传奇。”

  小时候经常听到一首歌曲《千古绝唱》,里面有一句歌词旋律至今仍然萦绕心间、久久不能忘却,“孟姜女,哭长城,千古绝唱谁人听”。作为中国四大悲剧爱情传说之一,孟姜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这次“重述神话”系列,就把这个中国的故事也加了进去,就是这本《碧奴》。作家苏童,把孟姜女的故事从新进行了改编,让传统故事更有了魔幻色彩,也更符合重述的需求。

  《碧奴》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孟姜女的故事了。作为中国传统故事,孟姜女留下来的更多是一种情感,一种能哭倒长城的感天动地魄力,我们为她的爱情所感动,为当时的暴政而遗憾,但关于这个故事的细节,我们却知之甚少。而苏童的重述,就是着重于细节的处理,对于结果反而不是那么的在意了,那只是整个事件发展到最后的必然结果。

  苏童在这个故事中着重突出了“泪”这一意向,可以说这一本书都围绕着泪在写。无论是桃村的不能流泪,之后的碧奴自认为流泪会死,到做好的哭到长城,泪在这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营造了这部小说悲凉的氛围,在生与死之间,在泪与泪之间,是孟姜女的传奇,是生存和苦难的煎熬。到底怎么活,活着的终极意义是什么?相信通过碧奴的整个旅程,我们可以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小说《碧奴》中,苏童给我们营造了魔幻的世界。世界的起点就是哪个北山,作为信桃君的忠诚者,很多人因为哭泣而被杀,所有这里的人都学会了隐藏自己的哭泣方式。在碧奴所在的桃村,有泪也是不能轻易表现出来的。苏童通过想象展示了很多奇特的流泪方式,可以通过耳朵来流泪,可以通过嘴来流泪,可以用乳房来流泪,而碧奴用头发来流泪,就是不能通过眼睛来流泪,这是一种绝对的社会压制。但碧奴也有一个例外,她无法掩饰自己的泪痕,她有着太多的泪,她才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一个人,她才能做出千里寻夫的举措。当丈夫万岂梁被抓去了北方之后,冬天快要到了,碧奴走上了去往北方之路,去给丈夫送冬衣,她的魔幻旅程开始了。

  先是有了旅伴,碧奴的旅伴竟然是一只青蛙,一只去寻找儿子的青蛙母亲。碧奴千里寻夫的故事也在他的旅途上被传开了,但没有人相信她能完成这个任务,甚至有人当她是疯子。碧奴有着一个坚强的信念,冬天到了,在北方的丈夫万岂梁岂能没有冬衣,她一定要送过去,不能让亲爱的丈夫受冻。

  碧奴一路奇遇不断,恶作剧的孩子、马人、鹿人、甚至被当成刺客同伙而被抓,对于一个女子,在这个魔幻的世界里,单身上路是一种极大的冒险。碧奴历经各种磨难,九死一生,在这些过程中,碧奴也想到了死,因为流泪的缘故,她认为自己必死无疑了,甚至有着一个孩子成为自己的埋葬着。但碧奴毕竟死不了,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在被当成刺客等待杀头的时候,碧奴都能得到了一个奇幻的赦免,国王薨了,所有的人全部都散了,碧奴又恢复自由,又可以往北,去找自己的丈夫。

  碧奴终于到了大燕岭,我们都知道她见不到她的丈夫了,她所能见到的就是这么几个字“青云郡,万岂梁,采石场,两干两稀”,在修长城的人中,人命真的是太不重要了,死是最正常不过的事,而孤身在外,思念家乡也是最正常的事情。哭,在大燕岭是绝对的禁忌,这种扰动人心的力量,一旦引发就具有毁灭性的力量。碧奴的哭更是决绝的,岂梁岂梁,你不出来就让我进去。风云变幻,山崩地裂。万岂梁他们从地下跑出来了。

  苏童用他魔幻的笔触给我们勾勒了如此悲凉的世界,在他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就有着如此“悲”的感觉。这是一个扭曲的世界,活着的人不能好好的活着,而死是一种最无奈的寻找。正常的哭都不能够,为了生存必须成为马人、鹿人甚至于野猪人,而且还有很多人趋之若鹜。这样的世界,活着只是为了活着,就像书中虽说,就是“熬日子”。但死呢?死好像很容易,而且真的死就是死了,不会留下任何生活的记录,素芹就是被记录的最多的一个死人,但书中,再也没有人记得他,他的命运就是被丢在路边被人遗忘,这就是苏童构筑的世界的处世法则。而碧奴就是那个世界的希望,因为有了她,虽然她和万岂梁和长城一起毁灭了,但谁又能说她不是同时毁灭了她所在的哪个世界呢?

  《碧奴》中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希望的世界,碧奴就是用她的泪,她的血,她的死亡来成为毁灭她的那个世界的总结者。

  《碧奴》读后感(四):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作家苏童为孟姜女塑造了另一种人生

  古老的神话传说,总是动人心弦的,承载着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回忆。而在这种口口相传的方式中,故事的内涵也会逐渐变得丰富起来,最终形成我们所熟悉的那个版本。记得小时候,就听妈妈讲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那时候并未想太多,只觉得故事本身很有意思。

  后来,在学校课本上再次看到这个故事,就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对孟姜女的遭遇深表同情,因为这样的人生太过凄美。没想到的是,如今又在机缘巧合之下,读到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也就是“重述神话”系列作品中的《碧奴: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人类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能够把梦想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作为中国当代作家,作者苏童深知重述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难度有多大,可是他最终挑战自己,塑造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并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真实而又沉重的世界。

  伤心时流眼泪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在多年前的北山,这里有三百人因为为信桃君的哭灵而被残忍杀害。从此,北山附近的村庄,就对眼泪有一种莫名的恐惧,甚至把眼中流泪看成是死亡降临的预兆。

  为了避免眼中流泪,这里的村民纷纷另辟新径,通过身体其他部位流泪。其中,桃村的碧奴就通过头发流泪。因此,她的头发总是湿漉漉、乱糟糟的,让人见了就不喜欢。更奇妙的是,葫芦变的碧奴嫁给了曾经被遗弃在桑树下的孤儿岂梁。

  然而,成婚后不久,岂梁就和其他男青年一样,被抓到大燕岭修长城了。于是,才有了后来碧奴千里迢迢去给丈夫送冬衣,并哭倒长城的故事。在整部书籍中,眼泪的存在是贯穿全文的,它既是碧奴真实情感的表达,也被作者赋予了特殊的魔力。

  既然碧奴给岂梁送冬衣是注定不能成功的,那么重述神话的意义就在于如何讲述的送冬衣路途中发生的一切。对于从未出过远门的女子来说,碧奴一直是渴望与人同行的,但讽刺的那些知道她出行目的人,都觉得她太傻太天真,不仅直接拒绝了她,还在明里暗里地做出轻蔑的举动来。结果,唯一陪伴她上路的是一只瞎了眼的青蛙。

  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最让人觉得崩溃的是,尽管碧奴熬得住辛苦,舍得豁出命来去找自己的丈夫,但最后却输在了一群孩子手里,不仅没能护得住冬衣,就连她自己的性命都被掌握在别人手里,连死都死不成。明明是岂梁的妻子,却活着成为他人的未亡人,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反过来想一想,碧奴对周围人是失望的。然而,正是因此,才让碧奴越来越坚定去大燕岭找岂梁的的决心,而这种信念又支撑着她挺过一次又一次的绝望。当碧奴历经重重苦难,终于来到了大燕岭长城下,却得知岂梁早已死去,又怎能不心碎!这时,碧奴的眼泪和死亡,则成为了一种必然,带来了艺术的升华。

  人是复杂的,社会也是复杂的。或者说,正是由于人的复杂,才造就了社会的复杂。虽然这部作品描绘的古代的神话传说,但是有许多情节却能让人做到感同身受。在那些时刻,人性的本质也就彰显出来。

  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百春台发生的故事。一开始,百春台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世界,衡明君自以为是这里高高在上的主宰,手底下招揽了一群混吃等死的门客,平时以打猎(其实是戏弄马人和鹿人)为乐。

  不过,随着钦差大臣的出现,一向和谐的门客、马人、鹿人之间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明明都是同样的身份地位,非要分出个高下对错来。于是,一部分人成为了牺牲品,就连无辜的碧奴也被牵扯其中。不过,这在大部分人看来,却无伤大雅,这种明目张胆的做法,着实让人觉得疯狂。

  我觉得,在《碧奴: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一书中,很多细节性的东西处理得很好。它揭露了一个麻木的时代,在这里,主人公碧奴更像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和经历者,而无声胜有声的眼泪则是最后的呐喊。那么,像碧奴这样的人,究竟能不能唤醒迷茫的民众呢,这就又是个饱受争议的话题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