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卫·爱登堡自传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大卫·爱登堡自传读后感精选

2021-11-03 00:15: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卫·爱登堡自传读后感精选

  《大卫·爱登堡自传》是一本由David Attenborough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600图书,本书定价:Paperback,页数:2020-1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卫·爱登堡自传》读后感(一):自然纪录片界的珠穆朗玛峰

  《大卫·爱登堡自传》 还有什么比听一位在世界各地探险了近六十多年的老爷子讲述峥嵘岁月更有意思的事呢? 爱登堡老爷子生于1926年,1952年在BBC开始了自己长达七十年的自然纪录片生涯,被誉为“自然纪录片之父”,甚至被认为是全世界旅行路程最长的人。 在他的自传里,各地的生态环境、奇珍异宝、飞禽走兽、风土人情自然少不了,各种或惊险刺激,或妙趣横生的神奇经历也是接连不断。有着地质学、动物学和人类学专业和纪录片制作背景的老爷子,在讲述这些经历时将严肃与有趣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除此之外,从五十年代电视刚刚兴起就进入这一行业的老爷子,几乎经历了电视这一媒体的发展全过程,甚至在六十年代作为彩色电视的重要推动者活跃在电视界。所以在他的自传里,读者也可以看到电视这一媒介的发展历程,以及各种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细节。作为媒体研究的文献也具有十分宝贵的价值。 当然,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老爷子书中字里行间体现出的那种对于自然纪录片事业的极大热情。 老爷子从五十年代起活跃在一线长达六十多年,甚至以八十多岁的高龄出现在各种危险的野外环境中,目前依旧做着自然纪录片的配音等工作。在中途,老爷子曾经做过八年的BBC高管,并且为彩色电视节目的制作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最后依然选择回到自然纪录片拍摄的一线,可见老爷子对这份事业的热爱。 从他对各种动植物的讲解中,从他对各种旅行见闻的叙述中,从他尝试各种新兴拍摄技术的兴奋中,读者都能看到这位老爷子对于自然纪录片拍摄,对于大自然的无限热忱。 老爷子以充沛的热情、横溢的才华、强健的体魄,在进七十年的从业生涯中主持参与了几十部、数百集的自然纪录片拍摄,并一直保持着极高的水准。在他之前,每人拍过自然纪录片;在他之后,也很难出现比他拍的更多更好的人。老爷子可谓是自然纪录片领域的喜马拉雅山脉,让人们只能对着他那无数高耸入云的高峰,顶礼膜拜。

  《大卫·爱登堡自传》读后感(二):凝望和理解的快乐

  这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书评,是一篇读后小随感。

  自我印象中有纪录片这个概念起,就伴随着一个熟悉的声音。好像有这个声音的纪录片,都能引起我的好奇。当时并不知道BBC,更不知道David Attenborough是个什么人物。2020年邻近暑假时,在洛杉矶,因为疫情被困在了学校的宿舍。大段无法消遣的时间促使我点开了我收藏多年的纪录片片单,点开的第一个就是《Planet Earth Season I》。我不断地看到影片开头的“Narrated by David Attenborough”。我下意识的认为这个人大概就是那个给影片注入灵魂的人。很有幸的,我看到了这本《大卫·爱登堡自传》。从这本书中,我尝试窥探这位我最喜欢的纪录片编者未完的人生旅程。

  本书讲述了爱登堡先生如何机缘巧合地加入了英国广播公司(BBC),如何随着BBC和科技的发展积累经验,实现他对纪录片的想法和计划,有如何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继续在凝望和探索自然的路上步履不停。本书的精彩之处颇多,包括但不限于去圭亚那、新几内亚、和巴拉圭坎坷的经历,制作《部落之眼》、《生命进化论》、《生命的考验》的丰富经验。从办公室内,到地球各处,爱登堡先生慷慨又从容地分享了自己生命中那些跃动的横截面。

  如果说一部好的纪录片会在第一集奠定全篇的基调,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主导全篇的发展,那《大卫·爱登堡自传》的第一篇“加入‘阿姨’”也是如此。也是第一小篇章,让我从对爱登堡先生的尊敬,转为了崇拜。

  “我24岁了,曾在剑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当时我以为,无论如何,自然科学研究都将带我去往地球上那些遥远而又令人兴奋的角落。”他放弃了一份无聊有稳定的出版社编者。这份对未来的勇气和兴趣的热爱,开始了爱登堡先生的故事,更叩开了纪录片时代的大门。在专业,学历,和热情的加持下,爱登堡先生勇于尝试新的拍摄手法,拍摄设备。在萌新的纪录片领域,制片人们都没有框架的限定,以开放的思想和心态实验和探索,也遵循着行业的道德和规则。在常规的路上,浇灌或许新鲜,或许笨拙的想法,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花。在专业的团队,和优秀的同行们,做自己热爱且有兴趣的事,顺便还能创造财富,给社会带来价值,并源源不断获得快乐,爱登堡先生的这份幸运与笃定一定离不开最初那份坚定的勇气和实力吧。

  文章结尾的最后一句话,我不能再同意了:

  希望看到这本书的读者们也都能找到给自己带来深刻快乐的人或事吧。

  在人物自传中,尤其是爱登堡先生的自传,回忆并不是褪色的,暗黄的,落灰的,或者镀金的,书中这些明明都是无比显眼,明亮,又缤纷的往事! 在他所有的热忱中闪耀着光辉的东西,如同他启程时那样,从未减弱。---- 《星期日邮报》(Sunday Telegram)

  《大卫·爱登堡自传》读后感(三):踏尽天涯,归来仍是少年

  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在《关于自然历史电影如何激励人们》中说道:“人们不愿意去拯救他们一无所知的东西。”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在坎坷艰难的2020年,爱登堡依旧毫无懈怠,10月4日,94 岁的大卫?爱登堡出镜主持、制作的最新纪录片《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登陆美国影院。这是爱登堡 “地球三部曲”(《蓝色星球》《冰冻星球》《地球脉动》)系列纪录片的升华之作。这部悲天悯人的片子记述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地球及地球生命所遭遇的浩劫。爱登堡掷地有声地说:“这部纪录片,是我对地球的证词。”

  如果你看过爱登堡的30多部系列自然纪录片中的任何一集,你一定会对这位精力充沛,热情好奇的大自然探险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近70年来,大卫·爱登堡通过BBC的电视节目娱乐、教育和惊艳了全世界数百万的观众。哪怕镜头前的爱登堡早已白发苍苍,但他依旧像个满怀好奇的男孩,在莱斯特郡的乡下寻找化石,邀请游客来参观他的“博物馆”。

  《大卫·爱登堡自传》首发于2002年,在经过修订和更新的版本中,爱登堡重新叙述了《哺乳动物的生活》《灌木丛中的生活》和《冷血生活》这三个广受好评的系列电影的制作过程,并讨论了野生动物电影制片人今天面临的问题,在这个时代,“观众几乎没有机会从屏幕上推断出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虚构”。为了拍摄《冷血生活》系列,爱登堡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和海鬣蜥一起度过了自己的80岁生日。

  爱登堡在BBC的职业生涯开始于50年代初,虽然他申请的电台工作被拒,但他的简历引起了BBC电视分部脱口秀节目制作人的兴趣,可惜又因为“牙齿太大”,第一次出镜也并不成功。值得庆幸的是那是个影视行业方兴未艾的好时代,BBC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意和热情,而爱登堡体内的每一根血管里都充满了鲜活的创意和激扬的热情。这位剑桥大学毕业的自然主义学家试图通过搞笑来改善单调的谈话类节目。后来,在科摩罗群岛发现了一条腔棘鱼给了他第一次作为制片人的机会,也正式开启了他将野生动物介绍给公众的事业。

  可以将爱登堡在BBC的职业生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他在世界任何一个遥远而危险的偏远地区拍摄的各式各样的动植物;另一件事是他对BBC的发展功不可没,他是BBC2的总监,在此期间,他将彩色电视引入英国,然后又是BBC的节目总监,竭力改变了当时BBC“僵硬和不够轻松”的风格。然而,1973年他放弃了管理工作完全回到制片领域,他写作拍片并成为世界领先的自然历史节目制作人,他制作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BBC系列, 包括《地球上的生命》(1979),《活力星球》(1984),《生命之源》(1990),《植物私生活》(1995),《鸟类的生活》(1998),《蓝色星球》(2001),《哺乳动物的生活》(2002),《地球脉动》(2006)和《冷血生命》(2008)。

  爱登堡讲故事的能力一流,他的故事从英属几内亚到赞比西河,从婆罗洲到马达加斯加,从最黑暗的洞穴深处到最高树木的树冠。带领着读者回顾一生中历经过的无数次惊奇和冒险:他讲述自己如何在委内瑞拉站在老鼠出没的洞穴里,如何与摔跤的鳄鱼对抗,如何在60多岁时从一棵热带雨林的树上滑下来,醒来时一头母狮埃尔莎坐在他胸前时......这位世界上最著名和最受人喜爱的自然学家以他的博学、探索的好奇心和慷慨的智慧著称。即便他对自己的标志性地位视而不见,荣誉和头衔始终如影随形:爱登堡是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荣誉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1985年获封爵士。还是英国最受尊敬、最受信任和最受赞誉的自然历史播音员和作家,倡导保护自然,站在地球物种灭绝问题的最前沿。

  爱登堡从不轻易向岁月屈服,从他的第一次探险去塞拉利昂旅行寻找难以捉摸的秃头岩鸦开始,他总能找个理由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爱登堡的生活并非没有悲伤。在传记的开头,他回忆起杰克·莱斯特的英年早逝,他是爱登堡早期从伦敦动物园招募而来工作伙伴之一,爱登堡的解释不掺杂过多感情。同样的。关于妻子简的突然去世,他也只是花了不到一页的篇幅,“那是我们结婚47周年纪念日的前夕,”他简洁地写道。在爱登堡的自传里看不到他倾诉悲伤,这也许与爱登堡在工作中向来保持坚韧的人生哲学有关。他更推崇一种“喜悦与崇敬”的态度,一种幽默而达观的性情。

  《大卫·爱登堡自传》读后感(四):《大卫•爱登堡自传》编辑手记

  想想我做这一行这么多年,做了那么多书,《大卫·爱登堡自传》可以算得上是历时最长的一本书了。这本书入库之后,我给外方权利人发信通知他我们的中文版终于出版了,顺手搜了一下,2015年11月,我发出第一封询问版权的信,五年过去了,中文版终于出版了,就这本书,我和外方权利人的往来邮件有224封。

  为什么要做这本书呢?首要原因当然是因为“爱自然”。我做的书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自然博物类的书,为什么选这些书呢,因为我自己爱自然,这份爱有两个源头,一是因为上小学的时候参加了学校的生物兴趣小组,遇到了很好的启蒙老师,带着我们上山下河去做自然观察;二就是因为看了爵爷的纪录片。

  《大卫·爱登堡自传》这本书的译者是何毅,他之前曾经帮我翻译过一本《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植物学指南》(这本书在2016年5月出版,出于意料地卖得不错,至今已经6印了)。《植物学指南》翻译交稿之后,何毅来我的办公室拜访过一次,然后说起来他为什么大学志愿填了北师大生物学院的植物学专业,就是因为太喜欢爵爷的《植物的私生活》这部纪录片了,爵爷的纪录片从某种程度上说影响了他的人生。我说我看过爵爷的一本自传名叫Life on Air, 很棒,但是太厚了,四百多页,不知道这样的书引进出版会有市场吗?何毅非常坚定地说:我来翻译吧!一定要做!我的那一分犹豫就这样被打消了,说做就做吧。

  在回重庆之前,我在北京是做版权代理的。做了这么多年版代,查起版权来当然驾轻就熟,在决定要做这本书之后,很快我就找到了书的权利人,发信去询问简体中文版权的版权情况,收到的回信让我非常震撼,原来爵爷的出版人也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爷爷了,老爷爷名叫Michael,他给我的第一封回信就是——我在这行干了57年了,从来没有跟中国出版社合作过,因为你们那里书价太低,印量太少,我们没有利润可言。

  我给他的回信像一个小迷妹,哇塞!!57年!!我太崇拜您了!!我也希望我能这样子。

  然后就开始了漫长的“笔友”通信,一来一往,刚开始是不授权,后来又要求在指定印刷厂印刷,也讨论过合作出版的可能……时间过得飞快,直到2017年的11月,两年过去了,老爷爷终于决定把简体中文版的版权以翻译版权授权的形式给我们了。(很希望有机会也应该写一写和Michael爷爷的通信,那又是另外一篇文章了。)我是指,两位老爷爷,Michael和David。David说他很喜欢大学出版社,这本书在美国就是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但拿到授权还只是一个开始。

  2019年夏天,译者交稿了,译者翻译得很辛苦,交稿时的word统计字数有34万字,这也是我做过单本文字量最大的书之一了。这本书的翻译难度也确实挺大,里面充满了大量的物种名、人名、地名、摄影器材、技术,涉及专业知识,但是文学性也很强,大卫爷爷的语言和他的解说风格很像,这本自传读起来虽然令人感到酣畅淋漓,比读小说还过瘾,但是翻译起来可真是不容易。译者交来的稿件质量虽然不尽如人意,但也没有办法了,人家毕竟不是学语言专业的。大量的句子都是带有翻译腔,倒装,等等问题,没办法,只能当编辑的自己改,自己一个人改不过来,熬着夜都改不过来,为了赶出版进度,又拉着好朋友们一起改(在此对帮我一起改稿的亲闺蜜们表示衷心感谢)。

  老爷爷这本传记从26岁写到了90岁,这也是我读到过时间跨度最长的自传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不仅仅是一本个人的自传,更是一本跨世纪的自然人文行思录。因此,还有一点在翻译过程中难度很大——文化背景差异,比如原书书名Life on Air,虽然只有三个单词,但是真的很难翻译出来呀。再比如,打开书第一章,章节名叫 “Joining Auntie” ,看得人不知所云吧,考虑再三,我们在中文版中加了一些编者注,比如这一处的编者注就是:英国广播公司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被很多英国人称为“阿姨”(auntie),据说是由于公司往往显露出一副老派的“阿姨最懂”(Auntie knows best)的态度。虽然知道这样加注可能吃力不讨好(想想杠精读者还是会觉得瑟瑟发抖),但是还是把这个工作做了(可见是真爱哈)。

  这本厚厚的自传开始于一个令人气馁的场景——1950年,一个20出头、刚从剑桥大学毕业并在海军服完役的年轻人,坐在能眺望圣保罗大教堂大钟的窗边发呆。大卫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教育出版社做编辑。面对桌上的校样,他自己感到备受煎熬,难道这辈子就要这样度过吗,和很多新加入工作的年轻人一样迷茫。

  在《泰晤士报》的招聘专栏上,大卫看到BBC在招一位广播谈话节目的制片人,于是他写信去应聘,两周后收到拒绝信。又过了一段时间,他接到BBC一位女士(亚当斯夫人)的电话让他去面试,BBC要发展电视事业部,但大卫家其实没有电视,他也没怎么看过电视,但是他还是去了。亚当斯夫人说目前只能暂时提供一个为期三个月的实习机会,而且最多也只能付一千英镑的实习工资。大卫真的很可爱,他写道:“这是我在出版社一年工资的两倍呀!我大吃一惊,差点儿从椅子上跌下来。我结结巴巴地说着谢谢,离开的时候好像走在棉花上。” 看出来了吧,幽默是这本自传的底色之一。看这本书的时候,千万别一边看一边喝水,真的会一口气把水笑喷出来。我得说,这是我读到过笑点最多的一本书,也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幽默是一种美德。

  看过爵爷这么多的纪录片,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这些经典纪录片拍摄背后的故事,其精彩程度丝毫不逊色于那些纪录片。我做书其实很少做腰封,但是这本书忍不住为它做了腰封,做了一个如实评价的腰封——自然纪录片之父,最精彩的纪录片 其实是他的一生,乐观、幽默、专业、勇敢、热忱,用生命解说大自然,不枉此生。我和设计师讨论了好多次,我们要怎么做中文版的封面,到底做精装还是平装,讨论了很多方案和各种各样的可行性,最后还是决定就用英文平装版封面的这张照片。我跟设计师说,以后我要把这本书放在我办公桌上,就放在那里,让人看了就觉得充满力量的。

  几乎一稿就过了封面。大卫爷爷看了之后也表示很满意,他很喜欢。

  做封面

  立体封

  快要出版之前,我去联系了一些著名的公众号,希望可以合作首发,这些媒体像约好了一样都拒绝了,而且给出的理由都一模一样:这样的书没有流量。(流量是个什么鬼?)不过,看过了老爷爷的书,对于拒绝也能坦然接受了,BBC最初也拒绝过他嘛,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继续联系呗。最后三联生活周刊的公号做了这本书的首发,两天时间文章的阅读量就近10万,销售也非常不错。

  衷心希望有更多人看到这本精彩的自传,从26岁写到90岁的自传,记录了传主对自然的热情与致力于理解自然的毕生渴求。今年9月,大卫爷爷最新一部作品《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上映,看着镜头中白发苍苍的九旬老人,令人感动得鼻子发酸,这是一种怎样的热爱呀?在这本传记的最后一段,大卫爷爷这样写道:“然而,我之所以用这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且不愿停下制作节目的脚步,最根本的原因只是,我不知道这世上还有比凝望自然世界并尝试去理解它,更为深刻的快乐。” 太感人了~~~~

  作为一个编辑妈妈,每年小宝过生日,我都会选一本我这一年做的书送给小宝,那么今年毫无疑问绝对要选——《Life on Air: 大卫·爱登堡自传》。无论小宝长大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老母亲都希望你像大卫爷爷这样,乐观、幽默、专业、勇敢、热忱,不枉此生,哦对了,还有,爱自然!

  Daisy @ 2020.12.26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