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ABC谋杀案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ABC谋杀案读后感摘抄

2021-11-03 00:21: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ABC谋杀案读后感摘抄

  《ABC谋杀案》是一本由[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ABC谋杀案》读后感(一):封面

  这个封面真心不好看,就没有一点审美吗,毕竟是精装版,真是够了,其他版本的都还好,人偶显得格格不入,没有悬念感,希望能多绘画出来好看的封面,能够典藏,比较阿加莎属于畅销女王,用心做一下封面,阿加莎的铁粉也会在购买一套精装版的,主要对封面不满意,其他都还好,不如其他封面好看,希望下次出 阳光下的罪恶精装版

  《ABC谋杀案》读后感(二):阿婆的每一篇都是惊喜

  历史上第一次在侦探小说中出现连环杀手,总感觉这一篇的叙事方式没有了阿婆一贯作风,让波洛变得沉默了许多,伟大的波洛先生既不像东方快车里面那样快人快语,也不像尼罗河游轮上那样言辞犀利,沉默的波洛反而让情节变得更加的紧张,读者的心一直再为波洛捏着一把汗,究竟这一次的挑战波洛先生能不能拨云见日呢?面对这样的布局波洛先生怎样拆招?阿婆一直都没有让人失望过,波洛也一样,结局的反转让大跌眼镜,你能猜到第一步决猜不到第二步。这就是阿婆讲故事的能力,这就是波洛的魅力。这样的故事不一口气读完都对不起波洛先生哈哈。

  话说精装版小红书太棒了,捧在手里手感超好。

  《ABC谋杀案》读后感(三):当阿娘写连环杀人案

  夜晚睡前看会儿书,有助于睡眠,使我快速进入梦乡,但我不会在夜晚读阿娘的书,那意味着一夜不眠,比咖啡,绿tea更有效果的提神神器。

  当读过《罗杰疑案》和《东方快车谋杀案》后,我对这本《ABC谋杀案》又有着怎样的期待呢?阿娘又会以何种方式摩擦我的智商呢?连环杀人的凶手往往是因为心里对某件事或某个人极度的扭曲情绪,寻找符合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无辜之人来进行报复,看似无理的疯子却有着很合情理的逻辑。但阿娘笔下的受害人并无共同之处,犯人仅仅是以列车时刻表的字母顺序进行杀害,这是无法理解的疯子所为,还是背后某些不为人知的常人布局?

  波洛侦探与凶手的精彩对决。

  《ABC谋杀案》读后感(四):刚听你说你要来,我就告诉自己,又要出事了

  前天我们在微博发起了一个挑战连续读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30天的活动,希望读者跟我们一起以此纪念阿加莎的生辰(9月15日)。我正好在读上个月才出版的小红壳《ABC谋杀案》,于是1号兴冲冲地参加了“读书打卡”活动,读到123页,感觉已经离赢得奖品只差一步(做梦!),没想到昨天读完,竟然!忘了!打卡!奖品已经与我无缘,幸亏“ABC”的精彩程度足以挽救我一大半儿的失落心情。

  “抓住狐狸,关进笼子,再也不让它跑掉。”

  我对这个故事的喜爱程度远远超越《无人生还》和《东方快车谋杀案》,它非常的“阿加莎”,典型但又不遵循常规,讲的是连环谋杀案。一个会用打字机的疯子给波洛寄信说要他留神一个地方叫安德沃尔(Andover),正巧波洛的挚友黑斯廷斯不远万里从南美的牧场回伦敦处理“非成功不可的有关人情世故的事情”,顺便看看已经“让西葫芦见鬼去”的结束退休生涯的波洛,俩人一番讨论,感到有事发生。果然,一位姓阿谢尔(Asher)的老太太被杀死在安德沃尔。这案子还没查清楚,疯子又来信了,指明第二个作案地点是贝克斯希尔(Bexhill),这回一个叫伊丽莎白·巴纳德(Barnard)的姑娘被勒死了。接着是第三封信——案件发生在彻斯顿(Churston)。寄信的疯子署名ABC,犯罪现场总留下一本新的《ABC时刻表》,这是1853年出版的英国列车时刻表,还附带介绍推荐的线路、住宿、票价之类的信息(感觉是一个早期的《孤独星球》?),而且,ABC就是按照《ABC时刻表》介绍的ABC开头的地点顺序作案的(拗口)。

  下面介绍一下这本很棒的“ABC”里的很棒的ABC(我的英文好棒!)。

  如何使用助手

  陆烨华老师最近提了振聋发聩的一问“为什么侦探的助手总是那么笨?”(详情见《助手的自我修养》)绝大部分走古典路线的侦探们没有助手在身边是无论如何不好意思开门营业的。助手是我们说的,是我们后来给安上去的名头,他们本来的身份往往是侦探的朋友,用诺克斯的话说是“The stupid friend of detective”,按照十诫的规定他们要把心里的想法统统告诉读者,并且智商必须略略低于读者的平均水平(就是又蠢话又多,惨)。

  显而易见,因为侦探和读者视角的天生不公平,这么做是为了让读者“显得”更聪明一些,让侦探的出场更体面一些,所谓助手——读者的安慰剂,作者的工具人。但“人”到什么地步,全看作者的功力。“人性流”作家阿婆真正把助手往“人”的道路上越写越精彩。

  柯南与黑斯廷斯上尉亲切握手——《招财三色猫事件》

  阿瑟·黑斯廷斯上尉,大侦探赫尔克里·波洛忠实的“傻”朋友,在叙述故事方面的功能先不多说,这非作为波洛的助手,而是作为阿加莎的助手干的事情。黑老师对波洛来说最主要的作用是——吉祥物!(?大雾)

  “黑斯廷斯,你知道,我在很多方面把你看成我的福星。”

  “是吗?” 我说,“在哪些方面?”

  波洛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继续说:

  “刚听说你要来,我就告诉自己,又要出事了。”

  (好想一键送你俩德云社出道啊!)

  虽然黑斯廷斯在波洛嘴里从没讨到过便宜,但他在两个方面对波洛有着长足而深刻的影响。一是对事实的认知上,二是友情上。众所周知,助手的“笨”通常体现在选择性失明失聪(明摆着的事也看不到,反而容易撞破人家偷情偷钱偷偷哭),但事实上,除非是林肯·莱姆,偏向逻辑推理的侦探总是那个“想太多”的人,正需要的是能观察事实本身的人的协助,虽然波老师评价黑老师那种普通人看事情的视角(只看得到明摆着的事实,可这不才正常吗!)时总语带讽刺(可波洛的哪句话不是嘲讽呢?),但这个“特质”正是黑斯廷斯是“人”而非推进剧情的“工具”的一面,是作为“非名侦探”的人类从正常人性出发对事件的一个观察,一个有用也有成长进步空间的技能,所以在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波波洛洛的洗礼之后,黑斯廷斯能在《帷幕》中有精彩表现,并且因为有成长而共情于波洛作为名侦探的孤独与不安。

  黑斯廷斯在破案方面的成长对应波洛“去侦探化”的过程,可以说他俩在互相内化(怎么感觉有点儿恶心)。在“ABC”中,波洛对案件分析的突破,也因为受到了黑斯廷斯在陈述事实时天才般的“清晰而闪亮的话”的启发。

  连环杀手作案

  “ABC”讲的是连环杀手的故事,这是推理小说家的挚爱题材。两起脑部击打,一起绞杀,一起刺杀,这个连环杀手在今天各类小说中猎奇血腥匪夷所思的杀人手法对比下看来简直太平平无奇,甚至有点儿无聊。但是在阿加莎写成这本书的时候,甚至还没有”连环杀手”这一词汇的诞生。我们体会一下,阿加莎借波洛之口对于连环杀手的描述: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未知的人,他在暗处,而且努力要留在暗处。但事情的本质是,他又忍不住把光投在自己身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对他一无所知;而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又知道了很多。他的样子在我眼前隐约成形——这个人会用打字机,而且很熟练,他买优质的纸张,渴望展现自己的个性。我感觉,童年时的他可能被人忽视,不被理睬,他是怀着自卑长大的——与一种不公平感作斗争……我看到她内心有强烈的欲望要维护自己,想让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而且,这种冲动变得越来越强烈,却被许多事情和环境压抑着,可能让他心中堆积了更多的羞辱。在他的内心深处,火柴势必要点燃导火线。”

  精准,可信,我简直觉得这个连环杀手就站在了自己面前,我知道他要干什么,却不知道他是谁。

  叙事结构

  双线叙事好像已经从一件值得一提的有意思的事变成了“怎么是本推理小说就要搞双线!”。“ABC”也写了两个视角——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的叙述者是黑斯廷斯(有黑斯廷斯在你们其他人没机会下笔),第三人称叙述来自一个叫亚历山大·波拿马·卡斯特的人。受到她最爱的作者查尔斯·狄更斯的启发,阿加莎用这本书实验了一、三人称视角切换的手法。

  但我可以明明白白地说,这个双线叙事并不是为了满足叙述性诡计的目的,你大胆地读吧!从第一次出现卡斯特这一人物你就会不断地怀疑,推翻,再怀疑,再推翻……直到你从波洛的嘴里得知真相。(他的名字叫A·B·C我有什么办法!)阿婆设计了一个你不知道的“你知道她知道你知道“的陷阱(真机灵!)。而且她还有办法,把《底牌》和《帷幕》的线索诡计埋在“ABC”的对话里。

  绝了——是对本书的最终评价,像波洛形容黑斯廷斯一样,在这个故事面前“你的想象力不值得一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