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与午夜谋杀案》经典观后感有感
《阿加莎与午夜谋杀案》是一部由乔·斯蒂文森执导,海伦·巴克森代尔 / 阿利斯泰·皮垂 / 布莱克·哈里森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加莎与午夜谋杀案》观后感(一):导演是要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么?
本来是冲着阿加莎来的,一开始还以为是阿加莎的小说改编的,结果原来和阿加莎毫无关联,只不过是借用阿加莎的名头,同时可以营造阿加莎小说中常用的密室手法而已,结果导演不是阿加莎,当让也就写不出阿加莎似的经典。
没写出阿加莎的小说,也玩坏了阿加莎这个名头,阿加莎的形象让我们大跌眼镜,写侦探小说的作家,竟然是一个即将穷困潦倒的老太婆,而且是胆小怕事,马上财政赤字时竟然只想到偷卖书稿,发生凶杀案时竟然总是惊慌失措的想要逃避,同时一点没有显现出推理能力,最后人都快死光了,才突然想到了防空警报的猫腻。
这难道就是导演想告诉我们的一个真理:作家写的小说,往往是对自己向往生活的一种意淫,比如写爱情小说的作家往往是婚姻不幸,写风度翩翩的作家往往是个猥琐的老头,写美女的作家往往自己一脸丑陋,写豪侠的作家往往胆小如鼠。所以,此处的阿加莎胆小怕事,一点不能运用波洛的侦探技能就有点道理了。
《阿加莎与午夜谋杀案》观后感(二):没错,这是一部与预期非常不符的作品
第一眼看到《阿加莎与午夜谋杀案》时,我是非常激动的,理由很简单,我是阿婆的粉丝。
以前我只看过改编她小说的作品,从未想过有一部会关于她本人的作品出现,所以我特别开心。
可能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吧,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觉得它很失败,丝毫没有阿婆的影子。
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场景。熟知阿婆的人知道她的故事通常发生一个密闭的空间里,凶手就在那几个涉案人物里。
有一名侦探波洛通过询问的方式发现蛛丝马迹,并最终抓捕凶手。空间小,人物少,Ta们的关系也很紧密,所以破案会很快。
也就导致阿婆的书不厚,读起来也很容易入迷,是那种跟着侦探破案非常沉浸式的体验。
话说回来,这部电影不是按照小说改编的,是一个虚构的阿婆故事。而这次,阿婆亲自出手化身侦探直面歹徒,这才是吸引我的地方。
可结果,尽管气氛烘托出不错的悬疑格调,但不到一半我就看出了凶手是谁,并不是因为我聪明,是我深知Ta们的套路。
可结尾的真相大白,影片并没有给出很好的解释,给我的感觉是匆匆结尾。更有甚者,生拉硬套去拼凑合理性。
就是女警察和凶手那段,为什么凶手说女警察爱他?他说得深情款款,我却看得满脸懵逼。Ta们一点伏笔都没设置,到结尾处突然说这么一句,就很无理。
最后是凶手和阿婆的对峙。凶手是出于嫉妒阿婆?还是觊觎阿婆的钱财?呈现的原由也是模棱两可。
Ta这么做总得有个动机吧,不告诉观众是怎么回事?让我们去猜吗?我觉得看这种片子已经挺累的了,哪还有时间猜这个,况且真相大白的时候,动机必然也是浮出水面的。
所以结尾太拉垮了。两人还没对话几句,凶手就嗝屁了,没见过这么弱的反派。
很简单,想突出阿婆的厉害,反派一定要成为她最大的阻力,这段部分凶手前半段完成的挺好,就是垮在结尾处。
你想,一个杀了那么多人的凶手,铺垫那么久的氛围,结果竟匆匆了事,这不符合常理吧,大家也不会适应的。
整部片子还不如一口英式英语好听,可咋整?完全是底仿阿婆的小说,连外核都没仿清楚,搬了套公式就来了。
难怪不堪入目,评分低,豆瓣才5.0。伤心啊,把阿婆的故事拍成这样,造孽。
说回电影,个人感觉前些部分还能看,从手稿被偷开始,故事进入主题,到后来的死几个人,剧情都还可以,问题就出现在Ta们开始抱团时,什么幽灵?什么其他人的?很明显就是错的。
而且从这开始,剧情走得很快,匆匆来到结尾。这肯定就是前面的叙事太多了呀,导致后面加快推进,使片子头重脚轻的。
也就失去了侦探片子的权威性,更像是第三只手在操控,而不是侦探带领着观众揭秘了。没意思,就是观影后的第一反应。
因为我喜欢阿婆的书,所以我给这部电影差评,除了名字一样,其它一无所有。
《阿加莎与午夜谋杀案》观后感(三):阿加莎与午夜谋杀案-求新求奇的大烂片
阿加莎小说改编价值早已被榨尽一滴不剩了,最近两年电影把镜头放在阿加莎本人,谁敢打包票说世界推理大师不会是一名名侦探呢?继去年的《阿加莎与伊什塔尔的诅咒》之后今年又推出这部《阿加莎与午夜谋杀案》。
影片最精彩莫过于开场拍得十分胆大破天荒,第一个镜头是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正饱受德国纳粹轰炸的废墟之上,昏暗中一名女士不幸被破损建筑物掩埋,用尽力气挣扎伸出一只手求救。就在不远处一位头戴防毒面具的人缓缓向她走来紧紧握住她的手。被困女士等来的不是生命的希望,而是人性中深不见底的贪婪罪恶。看不清真面目的人残忍的割下了女士的手指抢走了宝石戒指。这一幕是战争背景的小说、影视剧中罕见的人性黑暗描写,趁着战争动乱局势图财害命逍遥法外。在朝不保夕随时随地都有生命危险的极端环境下,人心逐渐崩溃激发出了人性蕴藏的无尽的黑暗。这是世人皆知,却不敢言表之绝禁人堕落为畜生,生怕说出来丧失了人追逐美好的信念,堕落进邪恶的陷阱。伴随着防空警报、警察的叫喊声、神秘人的切割动作,恐怖的音乐响起,片名字幕在一片黑暗中打出,直观的告诉银幕前的观众,这将是一部带你领略黑暗的影片,也是致敬2020大灾年影片。同时开场与结尾的揭晓案件始末相呼应。
字幕过后阿加莎登场了。司机一句你像我妈妈,十分清晰的完成了主人公设定,本片中阿加莎已到中年未到马普尔小姐的暮年。古典式马普尔小姐探案与互联网社会格格不入,难以让观众产生共鸣走进电影院。阿加莎与保镖莫名其妙的对话过后,影片终于进展到正题。一对中国夫妇登场,人物丑化我认为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影片中的富豪何尝不是富二代暴发户的真实写照。玻璃心过于神经紧张没有民族自信的人偏要上纲上线认为这是种族歧视无可奈何。随着事中至关重要的防空警报响起,镜头一一交代了出场人物。所有人集中到了地下室,观众的兴奋时刻即将来临密室谋杀案。空袭、黑市、歌曲、古典布景,看得出导演力求在大银幕复原190年的英国,拼命去抓阿加莎小说对于时代描写的精髓。影片流于表面的复原,最终效果适得其反,导演和编剧忘记了阿加莎小说最吸引人的是人心的精彩描写,通过人心这面狭小的窗户窥探整个世界时代的善恶。开头夹杂的低俗笑话台词直接拉低影片品味与阿加莎的古典风格毫不沾边,让书迷感受到了侮辱恶心。
影片的破案推理倒是竭尽所能的模仿阿加莎,逐一揭露每个人的谎言,撕下所有人伪装的面具,对应开场的神秘人的防毒面具,最终会在结尾揪出凶手的真面目。一场混乱过后,中国富豪和酒保同时暴毙而亡,这段悬疑完全被闹剧取代。第一起杀人事件拍的如此潦草,想来后面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了。第一个被排除嫌疑露出真面目的是不懂僵尸鸡尾酒的加拿大逃兵,导演编剧的意图十分明显,想用小人物的故事来展现二战对生活的破坏见一叶而知深秋。可惜的是酒保这个人物一闪而过毫无存在感也没有时间进行人物塑造,这样的人物设计反而有些多余累赘了,还起不到迷惑观众谁是凶手的作用。麻雀一般叽叽喳喳对女警不配合无视后,女警果断掏出一把大左轮手枪,众人终于安静下来。又印证了毛主席的枪杆里出政权至理名言。后面老套到幼稚的脸上写着坏蛋两字的老板被栽赃嫁祸,看到这里观众只要稍微回想动一下灰色脑细胞凶手是谁一目了然。能30秒偷走书稿,能用酒毒杀中国富豪的人,阿加莎无厌其烦的啰嗦自己信任的人没有一次信对过,就差直接打出字幕告诉观众凶手就是唯一满足以上条件的就是阿加莎保镖了。果然又是俗套老套到观众尴尬的凶手自导自演的苦肉计撇清嫌疑。相信影片过半这一小时大部分阿加莎书迷受够了导演编剧自以为是自娱自乐的悬疑了,这是把陈芝麻烂谷子的圈套又翻箱倒柜拿出来戏弄观众。
下一个自己站出来表露真身的是花花公子老爷子,原来是颓废迟暮的国家英雄,两位女士的身份也不用自报家门都明了是情报人员。登场人物没有经过阿加莎小说中的通过谈话捕捉人物细微的自相矛盾,名副其实的抽丝剥茧揭穿谎言,而是选择了在一出出闹剧过后,一个个按耐不住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谁主动站出来表明身份,情节弱智得令人发笑。这时密室中自证清白的老爵士和情人、英国情报二人组、处于崩溃边缘情绪激动的女警、阿加莎,剩下有嫌疑的就是两位保镖,无疑挑明了告诉观众阿加莎保镖就是凶手。结尾又是一出闹剧崩溃举着枪大喊着要杀人,可眼里含着热泪。除了导演编剧自认情节设计巧妙外,观众怕是不会买账。心理脆弱的人怎么可能是杀人不眨眼的连环杀人魔,还在扮演英雄的保镖自导自演终于熬到了结局解放了观众。
不知道导演编剧哪根神经搭错了,过分求新求奇追求在结尾最后一刻营造阿加莎前后对比下的逆袭惊人戏剧效果,全剧刻意把阿加莎丑化。本片中的阿加莎除了最后的三分钟,就是一副愚蠢贪财的形象。凶手把阿加莎玩弄在股掌上操纵阿加莎实施犯罪计划,最无法接受的是阿加莎到了剧终还错把情报人员当做了追缴税款的光荣税务员。一味的追求逆转的镇静效果,却完美地遗忘了人物的完整连贯性,阿加莎成了一个前后十分矛盾不一致的人物,名侦探塑造是彻底失败。凶手和阿加莎把酒言欢自以为大功告成的主动坦白后被阿加莎扮猪吃老虎。电影也在唱片停止防空警报停止中落下帷幕。在阿加莎的小说死亡作为凶手的惩罚并不多见,本片以死亡结束正是对应开头的黑暗死亡,用生命偿还生命。
本片和犯了当今大烂片必不可少的毛病,导演编剧自以为才华横溢拍戏绝对不走正常路,就想着一鸣惊人拍出新奇。过于追求最后一分钟的逆转效果了,最终拍出来结果就是一出肤浅幼稚的闹剧。影片只落得个想法很好,能力不足,标准的大烂片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