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古都和文化》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中国古都和文化》读后感1000字

2021-11-14 00:15: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古都和文化》读后感1000字

  《中国古都文化》是一本由史念海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6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古都和文化》读后感(一):古都的记忆

  《中国古都和文化》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的一本论文集,收录的是史先生1986-1994几年间发表在不同期刊、专著中的文章,本欲编为其学术文集《河山集》的第八集,但考虑到这些论文所探讨的问题基本都围绕中国古代都城的兴起、建设、兴衰等内容,因此在傅璇琮先生的建议下更名付梓,最早由中华书局在1998年出版,当时正值中国古都学会成立15年之际,时任古都学会会长的史念海先生相关论文的结集出版,既是对古都学一个阶段研究的梳理回顾,更体现了古都学研究未来走向的展望。本次再版,删去了原版李得贤做的序,新添辛德勇的新序,除此之外并无明显区别,但两次出版间隔20多年,古都学研究也从当年的方兴未艾发展到现在的蔚为大观,这次再版显然也可视作一次回顾与展望。

  初版、再版两书封面图

  中国古都学的创立,史念海先生确有赫赫之功。古代都城研究,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内容,而作为著作等身的著名历史地理学者,史念海先生在历史地理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军事地理、文化地理、民族地理、政区地理等方面都卓有建树,这种学术领域上的广博与其治学过程中的扎实严谨,使得其历史地理学术文集《河山集》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史上的里程碑式著述。而中国古都学的研究,诚如史念海先生所说,“显示的问题颇为复杂,往往涉及许多方面,举凡历史、考古、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水利、建筑、艺术、历史地理等各门学科,无不与古都有关”,这就要求研究者不能拘于门户,需要拓宽学术视野,采众家之长,史先生所提议建立的中国古都学正体现了这一特点。

  古都学这种多学科的属性,使得其内涵相当丰富,《中国古都和文化》中收录的诸篇论文,涵盖了古都学研究的几种切入视角,除前两章旨在从中国古都学的定义为出发点来介绍中国古都学以及中国现存古都(这也可视作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对象)的情况外,后面几章都围绕着中国古都学研究的某个特定方向加一论述探讨。按照史念海先生给出的定义,“中国古都学是研究中国古都的形成、发展、萧条或至于消失,或经过改革成为新的城市的科学。这些都城在演变的过程中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中国古都学不仅研究这些古都演变的过程和现象,而且研究其中演变的规律……”可见,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可古可今、可大可小、可宏观可微观,可形而上可形而下,但无论是探究古代王朝都城选取时的诸多现实、政治因素的利弊权衡,还是厘清历代王朝对于都城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方式,或是关注古代都城不同地域文化融合、传播以及当代文化对古都文化承继融通的现象,或是着眼于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古代都城,抑或是细致梳理并努力还原某个时期某个都城的城市面貌,都离不开古代都城与当时政治隆窳、经济荣枯、社会变化的紧密关系,也不可避免立足当代反思历朝历代古都变迁中的兴衰得失。正如史念海先生所说,“成立中国古都学会,是为了能够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有所贡献”,尽管这一看法难免带有某些时代局限,但其“体国经野之心”和“济世安民之识”,足以见之。

  读史的要义,在知兴亡,“古代都城”与“古都”,表面上看只是遣词上的省写造成字数的细微区别,但前者的前缀“古代”正揭示了其早已在历史中消亡的结局。时至今日,都城早已不像古代王朝那样具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优势,而那些只能以文化遗产的形式存活的没落“古都”,以及那些在现代化建设和遗产保护中不断寻求平衡点的现代“古都”,都是亟待中国古都学研究探索的问题,古都所承载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历史,更是无数人的文化记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都并不拥有内在的记忆,但它一方面将人与物的过往固定在房檐街巷之间,另一方面则提供了一个可供后来者体认过往的场所,浓缩在古都中的文化,是整个族群共通的记忆,今日的中国古都学研究,不只是为了对现代城市建设、社会发展有所贡献,更是为了在自然兴衰和文化变迁之外,找到曾经属于古都、现在属于民族,未来属于人类的记忆转述。

  《中国古都和文化》读后感(二):一本书带你看懂,关乎国运的都城之兴衰与历史变迁~

  1983年9月,中国古都学会在教育部和民政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在陕西师范大学成立。同时,在首任会长、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的主持下,古都学者就如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古都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历代都城变迁的原因和规律;古代都城的特点和历史分期;不同古都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因素;六大古都的历史与地理、考古与文物、古建与苑囿,古都名称的变迁;历史上非汉族政权建立都城的意义等。该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古都学的诞生。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很大程度上,古都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视为城市科学与历史地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综合性学科。从根本上说,古都本身就是一个贯通古今的概念,它既涵盖了历史上的都城,也包括曾作为古代都城的一些现代城市。因此,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对象应囊括两方面:其一是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都城;其二是曾作为都城的现代城市的历史变迁。从哲学辩证法来说,二者既是同一个对象的不同侧面和阶段,又是互为基础的矛盾统一体。

  在已故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史念海先生的遗作《中国古都和文化》一书中,通过深入的实地考察与研究论证,从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军事地理等宏观地理角度,将三千余年古都的兴衰史融会贯通,并提出中国的古都应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概念。

  概括来讲,广义上的古都指的是:凡是作为一个独立王朝或政权的都城,并已经成为政治中心的就应该被视为古都。经史念海先生反复考证,符合这一定义的古都全国共有187处。狭义上的古都则不仅是独立王朝或政权建立的都城,还应该具有较为长久而不是过分短暂的建都年代,其遗址的现代地理位置应该是确切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推论式臆断,应距现代有关城市较近,而不是相距较远的废墟。经史念海先生具体核定,符合这一定义的古都全国共有65处。

  这一见解在1990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古都学会第八次学会年会上,与会者一致通过。并将这65座狭义上的古都作为今后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对象,同时申报有关部门对65座古都中遗留的珍贵文物加以重点保护。

  正如书中所示,都城作为一国之根本、政权的统治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其研究内容无疑是相当丰富的,涉及跨学科多领域。基于此,其研究方向中的若干问题要尤为注意:

  (1):古都的形成条件及其发展变迁

  (2):古都的建置与沿革

  (3):古都的自然环境及其评价

  (4):古都及其腹地的研究

  (5):古都的经济与文化

  (6):古都的战争史与兵要地理

  (7):古都的整体与局部规划

  (8):古都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地位

  (9):古都的旅游资源及其保护与复原

  随着近年来中国古都学研究内容的不断拓展,从历代建都制度、都城选址原则、都城规划建设、都城具体职能等方面,抑或以某一具体都城为例,从其地理位置、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口、交通状况、对外交流等细微处,我们都可以看到古代帝王对于都城的选址可谓慎之又慎,半点马虎不得。

  《吕氏春秋·慎势》有云:“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那么问题来了,天下之中的所在地该如何选择?又为何要选择天下之中为都城?

  对此,《周礼·地官·司徒》中有着恰如其分的阐述:“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

  用白话文来说就是,用土圭之法测量土深,观其显示的日影长短,求得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之地,也就是“地中”。夏至之日,此地土圭的影长为一尺五寸。之所以作如此选择,是因为“地中”是天地、四时、风雨、阴阳的交会之处,也就是宇宙间阴阳冲和之中心。当然,在不同历史时期中,都城的选址原则虽必须围绕关乎国运这个中心基本点,但却必然会随着时局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譬如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入侵。然而,对于《中国古都和文化》的研究范畴而言,这似乎又是另一个话题……

  《中国古都和文化》读后感(三):长安、洛阳和北京,谁是历史最悠久的古都?

  正如本书开篇的序所说,《中国古都和文化》是一本学术论文集,它编录了历史学家史念海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撰写的多篇学术论文。

  虽然是论文,但这本书却意外地好读。一来,这些论文的主题都很明确,紧紧围绕“中国古都和文化”这一论题展开;二来,本书的内容虽然硬核,但却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来呈现,降低了阅读的难度。

  说回本书的主题,中国古都和文化,这个论题和许多历史著作一样,紧紧围绕中国历史展开。但它却采用了一个尤其独特的角度:中国古都。

  史念海先生通过对历朝历代古都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现中国历史的全新视角,同时他也创立了一门新的学问——中国古都学。

  那到底中国古都学都研究些什么?我们又为什么要研究古都?这本书会给我们答案。

  古都,很好理解,指的就是都城,历朝历代要想让王朝历久不衰,选择一个合适的都城至关重要,甚至就连一些游牧民族也会设置都城。

  提到古都,我们脑海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大概是长安和洛阳,以及我们当下的首都北京。那长安、洛阳和北京,到底谁才是历史最悠久的古都呢?《中国古都和文化》中给出了我们答案。

  长安(西安)曾经是6个统一王朝和11个政权的都城,历时1100多年,最为长久;其次是洛阳,先后有10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历史870余年;再次是北京,有6个王朝和政权建都,历时810多年。

  要得出上面的结论并不容易,我们也可以看出,史念海先生在统计古都和政权时,不单单将统一王朝计算在内,同时也包括一些政权,诸如先秦诸国、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以及元朝这些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

  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史念海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用十余年的时间通过“系统爬梳《二十四史》等基本史籍,给中国历史地理学勾勒出一个整体框架,把这门新型的西式学科推送到大家的面前。”(辛德勇语)

  在本书中,史念海先生详细考证了从有史可载的商周朝到明清时,历朝历代的古都,以及其作为古都的年份。许多朝代往往还会迁都,本书中也一一标注了出来。

  除了古都,本书中还研究了古代的陪都。

  陪都制度的建立始于西周初年,形成于三国时曹魏的五都。史念海先生认为,“陪都确是具有都城的地位,但却不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因而不能以之作为古都。”可即便如此,书中也详细探究了陪都的历史。

  根据本书的详细考证,书中得出结论:中国古代内地与周边各地合计,共有古都217处,可知的所涉及的王朝或政权277个。上述古都基本在各个省市都有分布,但分布并不均匀。

  在研究过中国古都之后,大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了“五大古都”的说法,指的是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和开封。约略过了十年,又出现了“六大古都”的说法,新添了杭州。1988年,“六大古都”又改为“七大古都”,安阳位列其中。

  通过缜密的考证,《中国古都和文化》为我们呈现出了古代中国都城的变迁史。那到底历朝历代是如何选择古都的?换言之,要成为古都,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

  在详细梳理历朝历代的古都之后,本书中还探讨了中国古都形成的因素。史念海先生概括为四大因素:自然环境、经济、军事和社会基础。

  书中对这四大因素分别展开论述,由此可见,这不单单是一本历史学著作,其中还涵盖了地理、经济、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也只有从这众多的方面综合来研究古都,我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古都何以成为古都。

  上述因素既主导了古都的形成,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古都的文化。

  在历朝历代,都城都是首善之地,其中的文化最为重要,也最为丰富,这正是我们需要了解它的一大原因。

  本书中对于古都的文化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史念海先生看来,随着历史变迁,历代古都兴废,已经不似当年,但文化源流却从未断绝,一直绵延至今,古都文化,正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一大缩影。

  都城是全国精华的所在,是全国社会的缩影,那从古都的文化我们约略可以看出当时全国的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中强调,都城不仅汇集了全国的文化,也吸取来自域外的文化。书中提及了古代中国与西域诸国的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体现在方方面面的互通有无,比如汉时从西域流入的葡萄,以及诸多胡乐和舞蹈的流入。

  这些不同来源的文化互相交流、逐渐融合,以至于我们当下已经很难分清它们各自的准确来源了。

  古都得益于政治和地域的便利,可以充分吸收地区文化和域外文化,不断丰富自身。但作为古都文化,它还需要进一步综合地区文化和区域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古都文化。

  书中提到了京剧这个例子。现代京剧的形成,可以上溯到清代乾嘉时期,综合几种不同的地方戏形成了这样新的剧种。根据考证,京剧的形成受到了徽剧、昆曲、秦腔等多种地方戏剧的影响。

  《中国古都和文化》中说,古都文化不仅使各处地区文化能够都有其向心力,而且其本身也还具有一定的凝聚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古都文化在各处的传播,这种凝聚力就更为容易显示出来。

  正如上面所说,随着历史变迁,历代古都兴废,已经不似当年,但文化源流却从未断绝,一直绵延至今。

  在考证之后,我们可以将古都和现在的城市对应起来。但它们不仅名称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其具备的历史、地理以及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意义已然不同。有的古都几近变迁,面部全非。有的古都延续至今,依旧是重要城镇,也有些古都早已荒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迷雾当中。

  古都兴废是无可避免的,历朝历代皆是如此,即便有些朝代沿袭旧制,采用了前朝的古都作为都城,但内里免不了改朝换代,呈现一番新气象,因此究竟还是不同的。

  但和古都兴废相对应的是,文化不绝。古代中国的文化绵延至今,是最让我们引以为傲的瑰宝。但如何了解瑰宝,保护瑰宝,是我们当下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现代化的当下,许多地方早已看不到历史陈迹,越来越多的古迹败于现代建设之下。但正如史念海先生所说,“和历史文化等方面有关的,却需要尽量地保护。如果盲目地毁掉这些应该保护的文物,哪还有什么悠久文化可以称道?”

  本书关于中国古都和文化的研究,正是为了促进对历史和文化的保护。中国古都学可以通过考证和研究,为需要保护的文物提供理论依据。这一点再次呼应了历史研究的一大意义,不单单是为了访古,更是为了鉴今。

  《中国古都和文化》读后感(四):新中国的首都为什么选在北京?这才是最靠谱的答案!

  毛主席和王稼祥

  1949年1月,西柏坡。

  “我们即将迎来全国的胜利了,我想听听你的意见,我们的新政府定都在哪里?”,毛主席操着一口浓厚的湖南口音问王稼祥。

  时任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长的王稼祥,与主席的交情颇深,曾在遵义会议的时候,王稼祥投给了毛主席最关键的一票,面对主席的这个话题,王稼祥思索了一阵,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客观角度来说,南京虽然是一个不错的地方,可是理东海沿海太近,不适合布防,依照国际形势来看,假有外侵来犯,南京也是根本守不住,所以南京不适合在当首都。

  再看西安,它的地理位置相当的偏西,没有丝毫中心的特点,从经济方面来讲,西安也已经过时了。

  如今的经济繁华地带,在东部沿海地区和江南等地区,所以西安不适合再建都。

  唯有北平地区,是一个经济繁华的地带,作为明清两朝国都,北平的经济基础高,文化底蕴也是相当的深厚。同时其地理位置也极具优势,紧靠蒙苏,又是扼守连接东北和关内的咽喉地带,战略位置相当的重要,所以将北平选作首都,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非常的具有优越性。

  毛主席深以为然,在随后召开的第一届政协会议时,毛主席便提出了这一意见,在参会代表的讨论下,最终将北平确定为新中国的首都。

  这座曾经被元、明、清定为国都的古城,再度成为新中国的首都,北平也由此改名为北京,在党的领导下,迎来了新时代的辉煌。

  都城是一国的心脏,也是一国的缩影。在数千年的岁月中,产生了大大小小两百多处古都,其中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杭州、安阳被誉为“七大古都”,这些古都的选择,是出于怎样的选择?

  《中国古都和文化》

  由著名历史学家史念海先生创作的《中国古都和文化》,对历代古都进行了梳理统计,从自然、经济、军事、社会等因素深入考察了古都的形成、发展、繁荣、萧条甚至废弃,进而揭示出王朝的治乱兴衰的根本原因

  01自然环境对首都的影响

  就地势、山川、土壤、气候、物产等方面而言,自然环境对都城的选择影响深远,中国的地势是西北高而东南低,从这个意义上说,西安地处关中,地势居高临下,北京背临燕山,其他地带显然没有这样的优势。

  在冷兵器时代,依托高山形成的天然屏障,可以有效地拱卫京师,防御意义不言而喻。

  河流的作用也不可小觑,中国七大古都中,河流较多的当属开封和杭州,开封附近的汴河、蔡河、五丈河,都是人工开凿的运河,都是从开封城辐射出的水上交通要道,而濒临钱塘江北岸的杭州,因为连接江南运河和浙东运河,也成为水道交通的枢纽。

  北京作为元朝的首都,附近有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以及高粱河,虽然不及杭州那般汇集,但足以连通来自山东的船只,保障了京城的物资供给。

  西安古城

  除了交通运输,河流还有灌溉农田的便利,如此也能解决都城人口聚集产生的粮食问题。

  至于依托长江天险的南京,更多依托的是河流的军事作用。

  在以农业为经济主体的封建时代,土质也是影响都城选择的元素之一。因为肥沃的土壤,显然更适合农耕,而且土质也也决定了物产的富饶程度,除了赖以糊口的庄稼,例如矿产、丝织、木料等资源,也是古代的经济物资,以此为例,同为古都,洛阳的物产就没有关中那般丰饶,而北京的鱼、盐、枣、栗等物资,自战国起便名闻天下。

  综合比较,如果将北京选作首都,满分十分的话,在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大约可占七分。

  而安阳作为备选,就只能被排除在外了。

  02经济对首都的影响

  首都必定是人口汇聚之地,如何解决社会生活必需品,也是一项挑战。

  要取得生活必须的物资,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拥有开阔的地域以满足物资生产,也就是基本的粮食种植;开阔的运输通道,以便于外界的物资运输。

  西安和洛阳,四面均被群山环绕,在人口尚未饱和的封建时代,当地产出的物资勉强可以保证人口供给,但对历经了几十年战乱的新中国而言,建国后急需人口投入恢复元气,而西安和洛阳的生产能力,显然不能适应这样的需求。

  中国地形图

  而且四面环山的地形,也不便于外界物资的进入。

  仅此一项,出于平原地带的开封,有充足的物资供给和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令西安和洛阳只能望其项背。

  然而,开封没有山川可以倚重,这在战争时期是非常致命的危险,这又涉及到影响古都的第三项因素--军事。

  03军事对首都的影响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这样的论点:首都有了优良的经济条件,不至于因为粮食不足而发生恐慌,,再加上勇武的军队,则百姓心安,首都也可以保持下去。

  然而仅依仗军队的数量,对现代化战争是不够的,必须还有坚固的防御能力,才能保证首都的安全。

  从夏、商、到北宋,都是因为定都于一马平川的地带,缺少了险要的防御,而遭至亡国。

  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虽然先进,但没有了高山的屏障,敌军的机动性会得以发挥,也更容易对目标形成军事合围。

  事关政权安危,开封当然要被除名,剩下的就只有三个选项:杭州、南京、北京。

  先说杭州,虽然有山川,但杭州附近的山川地势偏低,仅比开封稍胜一筹,难以起到滞缓敌军攻势的作用。

  而依仗长江天险的南京,虽然倚山临江,但在敌方一旦封锁水路,容易形成军事绝地。1864年,湘军将领曾国荃封锁长江围困太平军,最终令太平天国灰飞烟灭;1937年,日军封锁长江口,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可见作为首都,仅仰仗长江天险,在现代化军事战争面前,南京的防御作用很有限。

  剩下的北京,军事防御能力就就远甩杭州和南京了。

  首先,明代为防止瓦剌的侵袭,修筑了沿山海关至嘉峪关的长城防线,虽然在热兵器面前,长城的作用被削弱,但这条长城经过北京以北的燕山和军都山,燕山和军都山都以险峻闻名,由山海关西出来的长城通向河北,由渤海另分出一支经八达岭向西南通往山西,如此山西境内的太行山一脉又可以作为拱卫京城的屏障。

  其次,北京的地理位置,居中国中心偏北,这样的布局,对内有总揽四方的作用,对外还可以有效维护北部边境的安全。

  紫禁城

  综合比较下来,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既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也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

  时移世易,当年的都城如今已成古都,然而抚昔思今,通过对古都文化的探寻,我们能从中破解王朝兴衰的密码,这无论是对文化的传承,还是对未来的思考,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