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病房与玫瑰画室经典读后感有感
《五月病房与玫瑰画室》是一本由[英] 玛莉安·克罗宁著作,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月病房与玫瑰画室》读后感(一):我爱星星至深,又何须惧怕黑暗
伦妮是一名17岁少女,毒舌、活泼、吵闹、热心肠、身患绝症时日无多。
玛戈是一位83岁老太,友善、温和、心存童心、时日无多。
当这两个人在医院的玫瑰画室相遇后,加起来100岁的两人变成了忘年之交,她们约定要在最后的岁月画出100幅画,画出自己每一年的人生,用一百幅画讲出一句:
伦妮与玛戈,曾在世上走过。
这本书中,虽然两位主角已接近人生终点,但并不凄苦,甚至看后会让人觉得温馨,心中暖暖的,不时还有点逗乐。
随着一幅幅画作的诞生,伦妮与玛戈的人生也徐徐展开。83岁的玛戈经历了甜甜的初恋、失去挚爱的痛苦、无法得到回应的禁忌之恋……她几次重启人生,去寻找自我,甚至在书的最后,83岁的玛戈在收到曾经的恋人来信后依然想要去穿越国境,对她的灵魂伴侣说出那句“我愿意”。
而17岁的伦妮,虽然只有17年的人生,但她的思想因为终点的迫近而异常成熟。她从没有家人探望,并不是因为家人不爱她,而是伦妮强硬地告诉过于悲伤的父亲,不要天天来了,给自己放个假,去寻找你的自由。
书中除了伦妮与玛戈,还有一位我很爱的角色——医院的神父。年长的神父像父亲一样关爱着伦妮,对总是毒舌的伦妮报以宽容的对待。而全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对话,也来自伦妮与神父。
伦妮:“我为什么就快死了?”
神父:“你这个问题,盖过了其他所有问题。人们常问我‘为什么’的次数比其他任何问题都多的多。但‘为什么’很难回答;‘怎么办’‘、是什么’和‘是谁’我都回答得了,但要回答‘为什么’的话,我连假装知道也假装不了。”
伦妮:“那就直说吧,答案是什么?我为什么就快死了?”
神父:“我能提供的答案,也是我能想到的唯一一个答案,就是你时日无多,因为事实如此。不是因为上帝决定要惩罚你,也不是因为上帝无视你,只不过事实如此。它是你故事中的一章,别无它故。”
书中可以说没有恶人,医院的护士、清洁工、保安,都温柔对待时常任性的伦妮,而抛弃玛戈的初恋、“情敌”,也全都让人恨不起来,整本书充满温情。
最后记录下玛戈第三任恋人送给她的诗句:
我的灵魂纵然扎根于黑暗,却必在光明中涅槃,
我爱星星至深,又何须惧怕黑暗。
“Though my soul may set in darkness, it will rise in perfect light;
I have loved the stars too fondly to be fearful of the night.”
—— Sarah Williams
《五月病房与玫瑰画室》读后感(二):如果死亡来袭
在死亡来临之际,17岁女孩还可以那么乐观,在医院,少女伦妮认识了忘年交玛戈。十七岁的伦妮和八十三岁的玛戈开启了互相治愈的故事。
身患绝症的伦妮在认识玛戈之前,一直在考虑人为什么而活着?她问了神父亚瑟,没有答案。在医院的玫瑰画室里,为了安慰无人照顾的玛戈,善良的伦妮说出这样的提议。
伦妮害怕她的画没有人能够看懂,就结合写下了日记。这本书借伦妮的角度,书写以伦妮和玛戈为主线的治愈故事,玛戈坎坷的一生被展开描述,以及当伦妮被问及父母去哪了,才知道伦妮被亲人遗弃。两个“等死姐妹花”从此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人生的意义,死亡与活着的关系。
五月病房与玫瑰画室
8.4
[英] 玛莉安·克罗宁 / 2021 / 北京联合出版社
伦妮与玛戈完成了他们的百画计划,在医院度过了百年时光,看起来是那么的温暖。这个“时日不多”的女孩却那么善良,去温暖身边的人,读来感觉我也被治愈了。
当读到玛戈坎坷的一生时,我不禁感到难过。痛失儿子,丈夫失踪等,这些是多么让人痛心的事情啊!伦妮被亲人抛弃,却还保持善良,相信爱的力量,这是多么难得啊!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伦妮问的那句“人为什么要活着?”亚瑟神父当时的回答是“你究竟为什么存在?为什么会存活在于世?你的人生意义何在?依我看,死亡也是同理。生不可知,死亦不可知。生与死,尽皆神妙莫测,只有经历过生死,你才会明白。”看到这句话,让我想到余华的《活着》,“人们活着是为了什么?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这个问题根本无解,我们为了什么而活着,有些人为了五斗米,有些人为了信仰等等,当我们活在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应该去珍惜身边的人,去过好每一天,去善待所以的事物。
书中的人都很温暖,少女伦妮,忘年交玛戈,红衣护士,清洁工保罗,神父亚瑟等,他们都是很善良的人啊!玛莉安 克罗宁笔下的人,都像我们展现了人性最温暖的的一面,读来感觉虽然他们的一生很坎坷,却又被这些小温馨治愈,真好!
如果死亡来袭,你是乐观面对还是痛不欲生?都说未来和明天不知道哪一个先来,那么请从现在开始,乐观一些,去温暖身边的人,去珍惜这触手可及的一切把!
《五月病房与玫瑰画室》读后感(三):《五月病房与玫瑰画室》:17岁女孩83岁老人的终点倒数与忘年倾诉
带着孩子的稚气,也有着成年人的果敢,十七岁的伦妮是个孩子,也是个大人了,却也是个活在人生最后阶段的沧桑老人了,她是个绝症患儿。
临近生命终点的苍凉悲伤背景下,《五月病房与玫瑰画室》里的17岁患病女孩伦妮,拥有了一段特殊的人生。
玫瑰画室,这个透露着浪漫热情的名字,画室里不同身份年龄背景的画友,成就了一段真挚感人温馨的相互救赎之旅。
红发护士给了伦妮的细心呵护
身体极度虚弱的伦妮,需要借助轮椅行动,而红发护士则是负责推着她走动的人。不同于怎么哭都无法打动别的护士 ,红发护士是最顺着伦妮的人。
她会在伦妮的床上吃零食,俩人一起聊天,细心地照顾伦妮的身体和小心呵护着她的心灵,是个不可多得的好朋友。
还有画室里的画友,清洁工。他们都给予了伦妮尽可能的爱护。
慈爱的神父给了伦妮精神支持
在红发护士的帮助下,伦妮才得以去见神父。在医院教堂里的一个慈祥的老人。伦妮喜欢与他对话,尽管她总是带着调皮意味地故意刁难神父,那些时不时冒出的幽默让神父应接不暇。
对于孤独的伦妮,亚瑟神父成了她可以倾诉的对象,精神支柱,她的好朋友,也是胜似家人的家人。
伦妮这个五月病房里的绝症患者,不久就会死了的事实,伦妮想问“为什么我快要死了?”没有人知道答案,靠近上帝的神父不知道,其实上帝也不知道。
神父还是给了她莫大的精神支持。去教堂见伦妮成了伦妮生活变得有盼头的开始。神父也会来到伦妮的病床前关心她。
八十三岁的老人玛戈给了伦妮心理安慰
在书中,玛戈的回忆故事占了大半,从她的故事中, 伦妮看到了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人和事,那些听来的故事,也成了她的回忆。帮她在有限的时间里,经历着更多的人生。
玛戈经历过丧子、失婚、一段畸形的爱和幸福浪漫的婚姻。她的故事里有巨大的悲伤也有令人羡慕的浪漫。
玛戈是个慈爱的老人,也是个内心充满想法的病人。她在引领伦妮的想法,也在相互拥抱,相互陪伴。
也许只有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人们对于爱和生活的感受才会如此强烈和赤裸裸。爱,陪伴,在即将离世的阴影下,她们坦诚相见,也彼此感激。
玛戈给予了伦妮父母都无法给予的温馨的爱和温暖的拥抱。
时刻面临死亡的伦妮,孤单、无助、迷茫、悲伤,但当遇到他们之后,她开始变得坦然、果敢,甚至调皮。
她的心境发生了变化,她最后的人生也发生了变化。不是等待死神来临,而是在回忆过去和记载故事的中,留下了百幅画作。这是她和玛戈最后的人生计划。
玫瑰画室建立后, 17岁的伦妮与83岁的玛戈,成了忘年交,两个人加起来刚好100岁的人,惺惺相惜。她们用回忆画出100幅画的人生大计划,得到了周围人的肯定和鼓励。
有了新的目标,伦妮和玛戈的生活开始有动力地积极起来。伴随着她们画画的进度,她们也在回忆每一年里那些对自己重要的事情。
《五月病房与玫瑰画室》这部小说,正是用现在和回忆穿插的讲故事方式,将回忆一点点呈现的同时,也给我们看到她们对于过去的释怀,对自己心灵创伤的修复。
娓娓道来的文字,让我们看到其中每个人的人生里那些精彩和无奈。把伦妮时而勇敢,又时而恐惧的心态刻画得真实又让人动容。
故事中对于家庭、感情和死亡的话题探讨,也让我们思考,在有限的人生里,该如何照顾家人、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心灵。
伦妮和玛戈完成了他们的百幅画作,在医院里过了百岁生日,共同庆祝他们在世间度过的百年时光,那是漫长的一生,也是短暂的一生。
伦妮在她满一百岁零一天的时候走了,朋友们心酸心痛地跟她告别,一直守在她的身旁。玛戈还在讲述她的人生,和她与伦妮的相遇相识,一起画画一起微笑的日子。
像电影里的回放,只是转换了镜头,让我们通过玛戈的讲述看到那个十六七岁的穿粉色睡衣的瘦削女孩,她有着淘气的脸庞、灿烂的金发,带着远超同龄人的自信、坚毅。
故事看完了,但是伦妮的形象却挥之不去。虽然在开始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就知道伦妮时日无多,但真到那一刻, 还是觉得万分惋惜。
女孩最后香消玉殒,是上帝的安排,还是命运的不公,她没有在家庭里获得的温暖和关爱,在医院里找到了。她年轻又美好地让人悲伤,她的故事平凡又那么地不平凡。
《五月病房与玫瑰画室》这部小说作者玛莉安·克罗宁用了六年多的时间写完。虽是虚构,却是那么真实。作者讲创作这部作品是始于自己对死亡的恐惧。
而这部小说里时时透露着死亡的威胁,伦妮母亲的离开,父亲的不在,玛戈儿子的夭折,丈夫的失踪,若即若离的米娜,玛戈丈夫的老年痴呆……在一段段画面感极强的描述中,让读者感同身受,也让我们警醒,每一捋清晨的阳光,可能是很多人昨夜的梦想,只是,他们永远都看不到了。
想起书中那个久久不能忘怀的片段,亚瑟神父只剩最后一周要离开教堂时。神父抬头凝望教堂的玻璃窗。说道:“这扇彩窗我已经看了这么多年,现在我有点担心,我对它是不是不够珍惜。”
岁月在每一个平平无奇的日子中流逝了,回头想想,是不是对它们不够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