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社交网络媒体使用者
我离开社交网络媒体已经有一段时间,但绝大部分我所关注的人都还在那里玩。因此,我得以从参与者变成旁观者,看到一些当年我不曾注意到的现象。
都说社交网络媒体破坏专注力,极化个人判断和情绪反应,我看下来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这些的确都有,但应该算作是现象。现象背后有起因,而我认为起因是社交网络媒体对人的内心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训练方式。
接受到外界刺激,心产生反应,正常人需要一段时间。比如看脱口秀现场,笑声总是会参差不齐。心念转动快的人,在演员还在铺垫的时候就已经想到最后会如何抛梗,于是抢先一步笑出声来;心念转动慢的人,在大家都爆发出大笑之后,要再想几转,方才明悟笑点在哪里,然后慢半拍一拍笑出声来。更不用说巨大的悲伤或者强烈的喜悦,因为对心造成的冲击过大,人就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全接受,并且做出对应的情绪反应。
社交网络媒体上不是这样,这种刺激-反应模式是时刻不间断的,而且对时间的要求极高,基本上是所见即所感,训练一个人的内心对外界刺激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然后这个刺激过去,换上下一个,继续要求做出反应。这样从早到晚,不断地重复训练内心。在刺激-反应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空间留给感受和思考。
设想这是一家公司,你是去那里上班。那么你所经历的事情是大清早来到公司,立即被领导叫过去训斥一通,一脸沮丧出来又看见同事正在下跪求婚,你跟着大家鼓掌欢呼抹眼泪,这时边上有人悄悄告诉你因为业绩不好,交通费和餐补从本月开始取消。你才说出半个“我去”,前台通知你快递,你想起这是你期待已久的限量版运动鞋。你拿着鞋子走回来骄傲地展示给同事们看,有人开始非常雄辩地证明这是一双假货……所有这一切,大概是上班之后半小时发生的事情,你经历了沮丧、感动、失望、期待、欢欣、得意、羞辱等等情感。
把这半小时放大到一整天,把这家公司变成社交网络媒体,那么这就是一个人在上面每天需要经历的事情。心是可以训练的,通过这样频密的训练,它的反应快速而强烈,然而每一种反应又来得极浅且转瞬即逝,让人从被动接受刺激,变成主动找寻刺激,以此维系这个反应过程不停。
我观察到的重度社交网络媒体使用者,他们在行为上会不断发布和转发,在心态上会变得焦躁且暴躁,目光聚焦在极小的事情上不肯移开。原因是他们发布和转发消息之后,会吸引更多人前来互动,互动内容无法预测,于是带来了新鲜刺激。他们随后又对互动内容再次反馈,很快放大了争议,然后又卷入了更多参与者。这时他们就自行创造了一个事件,让自己位于事件风暴中心,由此不断得到正面负面的刺激,如同饥饿的婴儿叼住了奶头从此不愿意放嘴。
稍微后退拉开一点距离观察,人往往会发现那些都是极小的事情,但是却可以完全占据一个人的心神,让他们不间断地投入时间精力,反复辩驳,相互攻击。仔细去看,维系这个过程的又不是纯然的仇恨或者是敌意,而是各方合谋让这种热闹持续下去,因为一旦熄火大家就会失去刺激源,内心反而感觉到空空落落,不得不去重新找寻或者郁闷地等待下一个刺激的到来。这是个不能停的盛宴,连续5分钟刷新没有新内容,人就会陷入焦躁不安。因为心已经如此训练成熟,它迫切地等待着立即给出点什么反应。
传统上,我们从一本书,一件事,一个人那里得到某个结论,听不懂或者不认同是正常的。然后我们花费了很长时间在人世游历,在某一个时间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了悟,或者是改变了先前的想法,又或者是终于找到了反驳的坚实证据---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充裕的时间让一个人反思考虑,不断经历,慢慢沉淀。因此,心就获得了一种持久力,可以持续思考和观察一个问题很长时间,而且来得比较透彻而全面。在这个过程中,情绪几乎不会起多大作用,因为即便一时有,却没有办法长期维系。这同样是一种对心的训练,但它是慢速的,安静的,超越情感和反应的,指向个人认知和个人感悟。它不会反复而快速地激发出不同的心相,心相又产生出许多情绪反应,最后和周围的世界相互放大刺激和反应,变成反复震荡的回声。
那我会认为后一种针对心的训练要更好一些,因为我们终归是要回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并不存在那种半小时内要转换六七种情绪的所在,也并不需要任何人做出这样快捷的反应。凡事有时,生活有另外一种节奏,更多时候需要人们摈除各种小扰动造成的干扰,以此保证有足够专注力而达成事业,而不是对所有小扰动都做出反应。在我看来,应该作何反应的排位不高,排第一位的永远是“这是什么”。而要确定这一点,总需要一段时间去想。心没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就会感觉到局促,局促的心让人坐卧不安,忍不住老想跳起身来。所以在网络社交媒体上,每天都能看到无数袋鼠在起此彼伏地跳跃前进,仿佛没有力竭的时候。那些心波彼此激发震荡,置身其间如同漂流在风暴来袭的大海。让人悲伤的是,这并非因为强迫或是诱骗所致,而全然是因为自我训练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