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精髓:唤醒孩子内心的力量
“王梓荥最近怎么了?像突然开窍了一样!”当开朗的郭老师带着笑意声音洪亮的发出感慨并寻求答案般看向我时,我也正在满脑子疑问的看着操场上奋力向前冲的儿子:是啊,儿子最近怎么了?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我们还是一起还原一下这中间的过程吧,也许就有答案了!
不会蛙跳被淘汰,但他不孤单
儿子学轮滑是我决定的。因为好动的他本应该有一项体育运动来消耗他过剩的体能,也因为刚入学的他正巧赶上了学校成立轮滑班这个好机遇,更因为在成班演出时,从他放光的眼神和连声的“酷”中,我感受到他的喜爱。于是,我毫不犹豫的给他报名了。
但事实证明:理想不等于现实,喜爱不代表能胜任。儿子的曲折轮滑路开始了!
“不会蛙跳?”当看到考核结果时我不自觉的喊出了声,一脸的难以置信。面对即将被淘汰的现实,不知情的儿子还在那炫耀自己的跑步如何如何快,小腿如何如何有力量,对自己进轮滑班没有丝毫怀疑。但我无法避免向他泼冷水,将眼前的情况向他说明。他激动的小脸突然平静下来,央求到“妈妈,我想进轮滑班,我可以蛙跳的”说着儿子做了起来,时不时看向我,期待着我的一个肯定眼神。看着坚持的儿子,我嘀咕着:并没有那么差吗,这个时候他最需要我的支持,我不能退缩,便鼓起勇气向校长做了申请,最终儿子破格进入了轮滑班,我长舒一口气,儿子开心的对我抱了又抱。
关键时候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此刻他最能体会到我对他无条件的爱,体会到“归属感”,这可是激发孩子内驱力必不可少的心理需求。
一直是菜鸟,却一直未放弃
本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原则,轮滑班开展的风生水起,老师们激情似火,学生们也成绩喜人。但儿子似乎不太上心,有几次,别的同学都已经滑了好几圈了,他还在那和几个孩子一边打闹一边换装备,还有一次竟然因找自己的护膝而错过整个训练!上课也经常调皮捣蛋,经常被老师抓典型站到前面,老师见到我也总会无奈的说“这孩子很调皮啊!”我也会时不时的被他的同学围着,被迫听取他在课堂上的种种劣迹……听到气愤处,不免要训斥他几番。好在他那粗枝大条的性子并没有因敏感而自卑。
直到有一次他把别人碰伤,我和他都被对方家长邀请,他有些害怕了。事后我看着沉默的他说:“你也是想超过他所以才不小心碰到他的对不对?”他点点头抱着我哭了!
所以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总不厌其烦的提请他“每天能开心的训练就好,安全第一,别弄伤别人,也要保护好自己!”
“知道啦”他也会不厌其烦的边跑边高声回答我。
只要有时间我都如常去看他, 他也如常是队伍中名副其实的菜鸟。他被学生嘲笑过,被老师批评过,被我抱怨过,也曾喊过累,受过伤,哭过鼻子,但他没有提出过放弃,他在一直坚持,我也在一直支持。要知道坚持,也是体育精神不可忽略的一环。
自己做决定,感受“自主感”
关于儿子的轮滑,我的批评教育太多了,但收效甚微,有时还会有负面效果。原本也只是想着有一项体育项目让他锻炼身体,那就顺其自然吧。
只是有一次,他比划着给我说:“妈妈,平滑队比我们速滑队有意思,有很多花样,还有音乐呢,我们每天就是一圈一圈的转,都要转晕了,哈哈”他没心没肺的笑着,我似乎有了新希望,高兴的问他要不要转平滑,他说:“老师说了,选择了就不能改了。”于是他每天还是屁颠屁颠的按时去转圈。
直到有一次,学校根据训练需求进行平滑速滑大调整,所有成员都可以有一次再选择的机会,心想着儿子这次可以如愿了。但放学回来儿子平静如常,我忍不住问他,他却轻描淡写的说:“我没换,我练这么久的速滑了,已经熟练了,不舍的换了,再说我喜欢速度,速度。”他又皮脸的笑起来!我大跌眼镜,难以置信,心想谁给你的自信。但转念一想,儿子能自己做决定也是好事,便不再过多干涉!后来才知道孩子感到自己可以做决定,还有一个高级的说法叫“自主感”,也是激发孩子内驱力的心理需要之一。
暗藏玄机,小宇宙被唤醒
日子照常进行,儿子的轮滑课也送走了严冬迎来了酷暑。有一天,儿子满头大汗的跑到我身边,眼里嘴里掩饰不住的兴奋“妈妈,妈妈,王怡文换装备了,大轮的,超酷!”他拿起桌上的水一饮而尽,继续说“训练服和头盔都是流线型的超牛,她的护膝和护腕有这么厚太帅了……”儿子滔滔不绝,我却不明就里,“什么情况?慢慢说,她换装备,你为什么没换啊?”他两手一摊,耸耸肩“她是我们班最快的!”王怡文是他们轮滑班的一名小女生,瘦瘦小小的却是他们班速度最快的,也成为第一个换装备的人。我打趣儿子“人家一个小姑娘竟然打败了你们一群大男孩,就没有敢站出来跟她比比的?”儿子若有所思的笑笑说“还真是没有,我们老师说她是最快的,她还真是酷耶。”
临近中考,我的工作忙碌起来,也就没再像以前一样关注他的轮滑课,反倒是儿子每天放学回来都会给我比比划划一番,大多都是关于王怡文的新闻。她鞋子上的流线是金色的(金色是儿子最喜欢的颜色)她大轮转速超快,她的速度由50多秒变成40多秒,她参加了省级比赛等等。我耐心的听着,心里感慨:别人家的孩子啊!
直到有一次我路过操场,远远的被他的训练老师郭老师喊住:“等会,看看你家儿子的比赛!”说着他拿出孩子们的测试成绩本,开朗的他声音洪亮的跟我说“不知道怎么回事,王梓荥最近突飞猛进”说完便亮堂的笑起来“你看,之前的成绩不堪入目,现在是男生组最快的。”正说着,郭老师抬头大喊一声“好,不错,保持住,身子下去……”孩子们像训练有素的国家级运动员,一个个齐刷刷的冲到终点。“第一,第二,第三……”郭老师记录着成绩。“王梓荥第一名48秒”郭老师激动的说,“你看,他一直在进步,速滑队一年级男生中唯一一个能滑到50秒内的”说着他翻看着成绩本,突然略带感慨的大声说“在没有换装备的情况下,他和王怡文就差了0.3秒……”郭老师显然有些兴奋“这样一来,王梓荥也可以换装备了”他稍停顿了一下,略有思考的说“等我再看看他的基本功,综合考评一下吧!”
真是神奇,我淡出了他的训练,他反而进步了,这暗藏的玄机,不得不引起我的好奇和反思。
停不下来的“胜任感”
放学回家的路上我问儿子“你怎么可以那么快?”“妈妈,我告诉你,我发现一个加速的方法,就是超人的时候可以这样……”他煞有介事的示范给我看,“说不定这些技巧你们老师之前都讲过,只不过你没好好听课。”我又端出为师者的腔调教育他。“还真是有可能,嘿嘿”他绕着我滑了一圈。“妈妈,刚才老师说我和王怡文一样快吗?”“差一点”“我比他差一点吗?”“是的。”“她还真是快呢!”“你能超过她吗?”“可能会有些难,我还没有换装备……”“你是不是很喜欢那套装备?”“嗯,嗯,超酷!”“你是不是很想超过王怡文?”“是啊,我每天就追追追,可是她现在不和我们一个道,她在速滑道”他一边说,一边自顾自滑着。“咳,我们班男生一个换装备的都没有”他停顿了一下,“我想成为第一个”他抱着双臂,歪着头看向我。我知道他又在耍酷了,不过这次是真酷,我也就不怕他骄傲的告诉他“你们老师说,再对你进行考察,合格的话你也可以换装备了。”“我知道,我都听到了,嘿嘿。”说完他左右晃动几下,便飞出去老远,接着划出一个大大的圆弧转过身来看着我大声说“放心吧,我一定可以的!”这停不下来的“胜任感”啊,原来也是激发孩子内驱力的心理需要之一啊。
后续:苏格拉底父亲的智慧
回过神来,看着一路领先的儿子,我笑着对郭老师说:“你们班王怡文给了他很大的动力。”就像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精髓正在于此:唤醒灵魂,激发孩子内驱力。
当代动机理论有重大影响的两位心理学家Deci和Ryan认为,所有的人,包括孩子,都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因此,激发孩子内驱力,正应该从这三点入手。
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个著名的石匠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的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塑师?”“看!”父亲说,“以这只石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狮子,我只是在唤醒它!”
作为父母,作为老师我们都应该学习苏格拉底父亲的这份智慧,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唤醒孩子内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