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团体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团体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12 00:2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团体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读后感大全

  《团体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一本由林孟平著作,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4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团体咨询与心理治疗》读后感(一):对于普通人来说也非常值得学习的一本心理学书籍

  本书正如名字所提到的,是一本讲述团体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书籍,是一本比较专业的心理学相关著作。整本书分为了八个章节,依次讲述团体咨询成功的要点,文字通俗易懂,逻辑清晰,举出的例子很容易引起读者感同身受。对于心理咨询专业的老师、学生,以及心理咨询行业的从业人员,这是一本入门必读书。 但是在我看来,这一本书不仅对心理学相关从业人员非常的有用,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非常的值得学习。书中对于团体咨询中心人物组长的要求,其实也同样适用于普通人。

  作者指出团体咨询的关键在于组长本身的修养,并且总结出成功的组长拥有十一项特征,比如说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拥有自爱和自信,敏锐的自觉、具自我的肯定等等。这些成功的组长所拥有的十一项特征,也可以说是一个优秀的人所拥有的特征,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些特征不只是说这些专业的心理从业人士,毕竟担任组长的也是人,所以对于我们普通人也可以同样适用。 还有作者举出在团体中组长应该如何应对出现的各种情况的建议,其实对于我们人际交往来说也非常值得学习。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或者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许多情况其实和作者举出的例子都大同小异。 我觉得本书最大的亮点就在于第六章难以处理的组员,在这里作者举出了十四种比较常见的类型,即导师和顾问动者、满怀敌意者、垄断者、沉默者、自卫者、代罪者、自义者、依赖者、操纵者、拯救者、开门者、讲故事者和抗拒者,这其中的每一个类型都让作者耗尽心力。

  仔细想想这些难处理的组员类型,其实就是生活中一些类型的代表,在每个工作单位或者学校班级中都有这些类型的人,在这章节中作者具体分析了这些类型是什么样的表现以及应该怎么样的处理,而且还试着阐述为什么这些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其实都是有原因的。我能在这些例子中的看到曾遇到过的某些人的影子,这对于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借鉴作用挺大的。当然作者最后还是强调团体咨询中组长的作用,组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要理性的对待每一种情况,不要带入自己的主观因素。 总的来说不仅对于心理学相关者非常的有用,对于我们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团体咨询与心理治疗》读后感(二):团体心理咨询很神秘,想揭开它的面纱吗?来阅读林孟平专业的讲解

  团体咨询是心理咨询、个人成长中的一种方式,它与个人咨询相比有着天然的优势。 团体咨询一般是多人形成小组共同面对心理咨询活动,也就让心理咨询的受众放大很多倍,让更多的人可以接受咨询,这在心理咨询师相对较少的我国也更加有益,也对心理咨询的普及起到很好的作用。 即是用来疗愈,团体咨询也有着相应的优势。团体咨询是一群人共同面对同样一个话题,很多团体都是同质性团体,大家有着相同的经历、相同的创伤体验,彼此之间也就更容易理解和包容,更容易在团体中找到共鸣,找到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而团体咨询也容易让完成个人痛苦经历的一般化过程,也就更容易让来访者接受自己并非特例,并非生活中的唯一受害者,这一过程就会跟来访者以信心,以很好的疗愈效果,这是团体咨询比个人咨询优势的地方。 即使不是同质性团体,异质性成长团体咨询有着先天优势,因为团体本就是社会的缩影,大多数社会问题在团体中都能够碰到,而在团体中学习到的相关心理模式、相应应对技巧,也更容易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完成自我的成长。

  团体咨询如此重要,那团体咨询对于心理咨询师是否有着更高的要求呢?对于参加团体的来访者是否有影响呢?最早在中国内地普及心理咨询培训的林孟平教授,他用这一本《团体咨询与心理治疗》来给所有想了解这一领域的读者以专业的指导。 《团体咨询与心理治疗》面向的读者更多是想成为团体心理咨询师的专业人士,但作为我们普通读者,来阅读这样一本书,也一样有益。心理咨询本就是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互动的模式,而来访者能够了解心理咨询的相关常识,那就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团体咨询与心理治疗》详细介绍了团体心理咨询师的个人修养,而这既包括咨询师的专业能力也包括其人格素养,甚至个人素养甚至还超过专业能力。而且团体咨询师并不是掌握了个人心理咨询技巧就可以的,团体对于他们的要求也更高、更具体。 而团体咨询的准备工作、具体目标、促进团体成长的动力学因素和过程,以及团体咨询过程中会碰到的各种问题,林孟平教授都有着详细讲解。想成为团体咨询师,《团体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一本必读书,而如果只是想了解团体咨询,这本书也是不错的选择。

  《团体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性很强,虽然作者也有着实例介绍,但在阅读这本书的同时阅读李仑的心理咨询小说《忘忧十二夜》,这是一本以真实团体咨询的案例为蓝本的小说。两者合二为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是相得益彰。

  《团体咨询与心理治疗》读后感(三):心理咨询师的新赛道

  团体咨询,有组长进行组织把握(网图侵删)

  过去的所谓社交都是面对面的交流,现在网络时代,很多社交都是线上社交,未来出了“元宇宙”那很可能我们所有的爱恨情仇都将发生在虚拟世界。我读这本书《团体咨询与心理治疗》并非要当心理咨询师,我关注它的价值点,在于,团体咨询与心理治疗这种形式,跟现在的微信群聊,非常像,想必大家也参加过大大小小的微信群,家庭群、朋友群、工作群、兴趣群等等,这些群聊中,不同角色所面对的困境和问题,都跟团体咨询这种心理治疗形式上很相像的。这些情况都可以对等起来分析学习。我觉得共同之处非常多。大家在工作生活中也都会面对“组织”或“参与”一个微信群聊的时候,如何让自己更加游刃有余、轻松自在、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就成了实际中的社交需求。

  书籍给我的整体印象是非常务实的,而且结构非常清晰。首先第一节就对“成功心理咨询师的特征”进行了规范。能成为心理咨询师,并非读过多少本经典著作学会多少催眠方式就能对咨询者进行治疗,开篇作者就对咨询师本人,给出来非常高的要求,“成功的辅导员有高度的创见和充沛的精力。他们不介意自己的成就,不重视阶级的分别。。”反思一下,咱们有谁能做到么?天天上班累得跟狗一样,谁有充沛的精力?天天面对群聊中但凡有一点点过人之处的人,或者社会地位高于自己的人,就“大佬,大佬。。”的叫着,这样的人,可以做到“不重视阶级的分别么?那么如果你参与一个微信群聊或者你自己就是一个微信群主,你是否具备一颗能hold住的心呢?从这个角度讲,你可以把这本书看成一本“教你如何hold住社交群体的书”,无论你是群体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能从中吸取经验。

  本书对于心理咨询师自己的心理压力和身心健康,都有更完善的说明要求,这点跟刚刚出版的国内意象疗法心理治疗的专家朱建军老师新书《你有几个自己》《自知》内容提到的很像,在做意象疗法的时候,如果咨询者想象出了一些恐怖的鬼,咨询师自己如果内心不够强大,反而会被吓到,从而让咨询者更加深陷恐惧之中,换而言之,心理咨询师本身一定要够内心强大内心健康。书里对于成功心理咨询师的特征有总结,列出了10项成功心理咨询师的特征,作为心理咨询师成长的目标,作者的口吻,并非虚假的“猜测推断”,他的要求和目标,不容置疑的列出来了,这种“稳”的感觉,让人相信这是一本值得确信的好书,也怪不得,能从出版至今流传20年(1992年出的第一版)。

  让我感觉这本书实操性,非常的强。有多强呢,我这里简单说几句,比如每次团体咨询的规模,是3个人好?5个人好?还是7个人。。10人以上。。。?不同人数的团体咨询所面临的困难,问题,会是什么呢?团体咨询的时间,应该如何把握,3天一次?一周一次?马拉松式的?甚至连团体咨询聚会时候坐什么样子的椅子,都有详细的说明,告诉读者,那种方式是最优选择。说白了就是人家辛辛苦苦在无数次实践之中总结出来的干货,都原原本本不绕弯子的在书里说明了。团体心理咨询,咱们常见于各种外国电影电视剧,但是国内鲜有人知,国内心理治疗领域方兴未艾,更多能接触到的是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而这种团体咨询,几乎很少。所以对于心理咨询师,这个领域本身就充满了巨大的机遇,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往心理咨询师方向发展的读者,不妨接触一下这种形式,也许会让你脱颖而出,找到新赛道吧。

  团体咨询中可以席地而坐

  从书籍制作角度来说,有一点我觉得不大理解的地方,这书没有最外层的护封,只有精装的封面,对于收藏经典书籍的人来说,这本书是1992年第一次出版,一直有不断再版,我拿到的是2022年三联书店和光尘文化做的新版本,品质挺好的,圆脊精装书,线装的,纸张克数挺高,细腻厚重感,翻页时候手感挺好,内容上图文并茂,配图的地方都是彩色插图,字体很漂亮,阅读的畅快感是有的,很适合收藏。

  《团体咨询与心理治疗》读后感(四):《团体咨询与心理治疗》:实操手册+生活指南

  物质财富爆炸的年代,人们的精神状态日渐堪忧。从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派开始,心理治疗走入人类视野,但最初的心理治疗价格昂贵,几乎仅服务上层社会。数十年过去,心理咨询才真正走入大众。心理学流派众多,作者林孟平师从美国心理学家帕特森教授,与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一脉相承。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年1月8日-1987年2月4日)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首创非指导性治疗(案主中心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

  个人形成论

  9.2

  [美]卡尔・R・罗杰斯 / 2004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曾读过罗杰斯的著作《个人形成论》(On Becoming A Person 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集合了演讲和短文,内容并不学术,但闪烁的智慧光芒又让人欲罢不能。作者在书中也数次提到了欧文·亚隆(Irvin Yalom,1931年6月13日生),他与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Emil Frankl)和罗洛·梅(Rollo May)并称存在主义治疗法三大代表人物,代表作可就太多了,如《当尼采哭泣》《诊疗椅上的谎言》《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自传)。他擅长写心理学小说,从故事中传递个人理念,通俗又富含深意,值得多读。

  当尼采哭泣

  9.2

  2017 / 机械工业出版社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

  8.7

  欧文·亚隆 / 2015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就我个人来看,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取向的理念非常温柔,普遍强调人本身的重要性,以人为主,也就意味着他们重视共情、真诚、尊重。欧文·亚隆并不认为前来咨询的人是患者,他将其称为“当事人”,这一点令我深受感动。行为主义流派相当强硬,如脱敏治疗,总觉得缺乏一点人情味,人本主义就像是一阵温柔的风,她时时在你身边,日日鼓励你探索自己。

  知道了这些,我们可以预见这本书的风格——温暖、真诚。

  这更像是一本非常详细的团体治疗操作手册,从目录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作者从团体治疗的组长需要具备的特质说起,说到挑选团员的重要性。团体组建完成后,有不同发展阶段,见第五章。这种阶段性类似于日常的人际交往。面对陌生人,无论我们表现得多么热情、多么开放,心中都隐约有所戒备,随着交往的日渐深入,才卸下防备,真诚交流。挑选好合适的组员,就万事大吉了吗?并非如此。即使你精挑细选,也可能有人阻碍团体治疗,作者在书中提到了14种类型,如导师、沉默者、拯救者、依赖者(见第六章)。

  相较于个人心理咨询,团体治疗的优势何在呢?主要是团体本身的意义,如果能处在一个安全温暖有反馈的环境中,接受帮助也帮助他人,益处往往多于单打独斗。在团体中,你可以看到“同”——原来别人也有这种困扰,也可以发现“异”——原来别人的思路与自己不同,发现一般性与特异性之后,你可以更快地接受自己,更好地理解他人。更为详细的介绍见第四章。此外,团体组长若能处理得当,团体治疗会是一种相当经济又广泛的方式。

  书中给出了组长可以使用的有效语句,用来鼓励个人开放表达和交流,比如,你为什么会参加这个团体?为什么现在要参加团体?过去三个月,有没有任何经历与你今次参加团体有关?是什么经历?倘若每个人只可以用两个形容词来协助团体认识自己,你会选择哪两个词?不仅在专业的团体心理治疗中可以使用这种技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借鉴。但要始终记得,无论何时要保持真诚、尊重对方的心态,否则无论语句如何有效,对方都有可能因为你提出问题的语气而感受到被攻击、被诘问。什么叫真诚呢?

  这警醒了我。青春期时,我拥有强烈的控制欲和占有欲,同时性格自卑,凡事藏在心里,又希望他人发现我的不安和悲伤,这样我就能故作坚强地说一句“我真的没事”。听起来非常中二,但事实如此。因为性格的别扭,我的人际关系反复而动荡。一位同学劝我,你要把心中所想说出来,这样别人才能知道。你猜,我做到了吗?

  我的确做到了,只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说出一切——因为我认为这是真诚。听了他人的劝解并切实做到之后,我期待良效,但可想而知,再次失败。为什么我如此真诚,却依然无法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答案正在于帕特森的解释。我的“真诚”过了头,在团体治疗中,如果组长的真诚并无助益,那么这就是无效的,甚至是反效果的,在日常人际中,如果我的真诚使对方受到了伤害,这就是失去初心的。把真心捧出来,并不意味着真心无武器,那些隐藏着锋芒的匕首,或许你自己都未曾发现。你叫喊着,我那么真诚!

  几年前,同理心这个词非常火。到底什么是同理心?同理心类似于共情,而共情正是书中说的“同感”。作者在书中分享了同感和了解的区别,同感和同情的区别,在这里摘录如下。

  用我自己的话来解释。作者指出,了解是主观上的明白,同感是客观上的明白。一件事发生了,“了解”的人可能会说,“我明白,但是……”,“同感”的人可能会说,“我明白了一些,你愿意分享更多吗?”这样看来,认为自己了解的人往往会表达否定,真正做到同感的人并不做价值判断。再说到同感和同情,差异主要在于心理地位的高低,“同感”在于平等,“同情”在于高对低、上对下。也就难怪身患重病的人能在病友中寻得安慰,却难以在亲朋好友中找到支持。要注意自己的关心方式,尽量不要让对方感受到同情的意味。

  读完这本书,还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太少。书中写道,一位社会工作者参加过一次失败的团体治疗,因而充满防备,这令人感到悲伤。一个肩负黑暗的人,因有了翻越此山便重获光明的希望,才寻了助人者,岂能料到有的助人者会在路上绊自己一脚呢?

  唯愿每位心理咨询工作者不断精进,增强责任心,而我们自身,也要努力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