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溪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小溪

2022-04-24 09:54:52 作者:世界第一天才 来源:世界第一天才推荐 阅读:载入中…

小溪

  古人有诗写此溪光山色,“百尺摩崖天斫成,一弯流水玉飞声”。它所描写的,便是坐落在湖南省祁阳县的历史文化名胜——浯溪。

  浯溪,小小溪流汇入湘江,流向洞庭湖,流向长江,流向大海。

  1963年,国家经济形势度过严重困难,国民经济开始全面好转。10月的一天,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被誉为“党内秀才”的陶铸,乘船从湘江溯流而上到了浯溪,说:“我又回来了!”陶铸是从这里走出去参加革命的,他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回到浯溪不只是轻松一下心情,而是心底怀着对浯溪的爱,与陪同的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等人,商量浯溪历史文化名胜的重新建设。

  这就说到唐代诗人元结。公元763年,元结出任道州刺史,舟过祁阳,登岸于此小憩,发现了这个幽雅之地,便不想走了,后来把家迁到这里,在此住了六年。这里,溪旁的山石上镌刻着他的《浯溪铭》,说:“溪世无名称者也,因自爱之故,命曰‘浯溪’,爱其胜异,遂家溪旁。”“浯”即吾,“浯溪”就是“我的溪”。元结还在溪畔山上,建筑了一亭一台,特别创造了三个字:吾溪加水,吾亭加盖,吾台加山,因之祁阳县城古称“三吾镇”,便由此得名。

  感情这种东西是神圣的,也是神秘的。元结对浯溪“爱其胜异”,“胜异”何在呢?他在《浯溪铭》里说:“山开石门,溪流潺潺”,“水实殊怪,石又尤异”。第一,溪是从“石门”——就是从石头缝里流潺出来的,那种突破十分地不易,非经几番不屈不挠的拼搏不可;第二,水之“殊怪”在于它极其浏亮澄澈。至于石之“异”则可摩崖而书,以写胸怀。元结就写了一篇《大唐中兴颂》,表达这位平定安史之乱有功之臣的心声。他还请好友、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在那“隔溪绝壁”之上,并加以镌刻,成为世称“石奇、文奇、字奇”之“摩崖三绝”。人们赞美:《大唐中兴颂》的摩崖镌刻,表现了元结的“忠、直、方、正”和颜真卿的“忠义大节”,成为浯溪人文景观的思想精华。此后,历代慕名至此览胜的诗人、书画家,唐、宋、元、明、清以至民国共达三百多人,都曾在这里的石壁断崖上题刻志铭,今存诗词书画天然碑刻四百八十五块,成为世所罕有的“摩崖碑林”。

  可以说,元结凭藉这条平常的小溪及其“摩崖三绝”,导演了一部多姿多彩的历史大剧。

  陶铸携张平化等人,来到“三绝碑”前,见碑文由于风雨剥蚀,面目全非,碑林中其他石碑,也有许多字迹不清,说:“要通过整治,把浯溪真正建成一个以碑林为主的山青水秀的游览胜地,为经济发展服务!”省委书记张平化对浯溪的整治工作,做了满意的回答。

  到了山顶,视野十分开阔,看到湘江浩荡北去,船只来往不绝,渡口车辆排成长龙,经济建设在加速发展。陶铸对秘书感慨地说:“我真想作一首诗!”

  像元结一样,陶铸也把浯溪当作“我的溪”。后来,他果然写了一首《东风》诗,成为对浯溪的赞歌,也成为浯溪的另一块碑刻:

  东风吹暖碧潇湘,闻道浯溪水亦香。

  最忆故园秋色里,满山枫叶艳惊霜。

  陶铸乃贫家子弟,1908年1月16日生于湖南祁阳县,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生戎马倥偬,转战南北,然后又建设中南,总摄全国。“文革”爆发时,由邓小平提议,毛泽东把他调到中央,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和“中央文革小组”顾问。他坚持刘少奇不是叛徒,因而受到陷害和摧残,被打成“党内最大的保皇派”,成为排在刘少奇、邓小平之后的第三号“走资派”。1969年10月8日,身患重病的陶铸,被从北京中南海转移至安徽合肥的“秘密病房”。在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陶铸怀着一种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和对“四人帮”倒行逆施的愤怒,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举起一只手掌,以雷霆万钧之力,猛然向墙上一击,“砰”地一声过后,那白色的墙壁上,被汗湿的手掌沾去了一层墙皮,清晰地留下了一个掌印!

  此前,陶铸给夫人的诗《赠曾志》写道:

  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

  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

  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不久,陶铸的的生命之火,便在含冤受屈中熄灭了。

  1978年12月24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为陶铸彻底平反,恢复名誉。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致悼词,对陶铸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次年,广州市委一位老领导派人到合肥,找到当年囚禁陶铸的那间屋子,看看墙上的掌印在否,把它拓印下来。时间过去10年,那个掌印居然奇迹般保存下来,清晰、完好如初。陶铸的掌印被拓下后,镌刻在广州白云山松树下陶铸墓前的巨石上。

  显然,这又是一块碑——无字掌印碑,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现一种大义不屈的人格精神!它的拓样,更应该镌刻在浯溪的天然石壁上,成为千年摩崖碑刻当代最重要的一块!

  元结把家和亲人迁到浯溪,造亭题写“为爱溪清听淑玉,只因亲老怯风寒”,突出一个“爱”字。陶铸《赠曾志》诗“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更是把感情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相融汇,其情怀直“逼云端”!陶铸的“心底无私”,给元结的“忠、直、方、正”和颜真卿的“忠义大节”做了一个归结:只有“心底无私”,才能“忠、直、方、正”、“忠义大节”。这12个字,展现了中华民族古今人文精神的极至,也使浯溪优美的自然景观,在文化品位上获得了高度升华。

  如今,浯溪如陶铸当年所设想的,整治一新,大变了模样:浯溪及其附近的山岭全部绿化,一派郁郁葱葱。浯溪之水,真正地浏亮清澈了。浯溪景点建了围墙,丢失的活字碑大多已搜集回来。《

  大唐中兴颂》石碑前,盖了个偌大凉亭,既可保护石碑不受风雨侵蚀,游人观赏时也有地方休憩。其他石碑,也都清洗修补完整。浯溪已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旅游胜地。

  经党中央同意,在浯溪建了一座陶铸铜像,还修建了陶铸革命事迹陈列馆。馆前的石壁上镌刻:

  心底无私无地宽

  浯溪——我的溪,我的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小溪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