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贤逛巴剎》经典观后感有感
《阿贤逛巴剎》是一部由Jason Yeoh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马来西亚 Malyasia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贤逛巴剎》观后感(一):人情在巴刹
Today:《阿贤逛巴刹》
这个纪录片是由马来知名记者阿贤主持的,丰富的物产、多元的种族和宗教以及当地人对美食的传承和钻研汇集在巴刹,通过巴刹的美食来反映地区的特色,反映当地的历史发展,反映城市化下传承断层民俗流失的问题,反映当地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共同家园的重要性。
这个纪录片最大的特点是人情味,它不是单单介绍巴刹的,它更像是你陪着主持人走走逛逛,感受商贩的乐观和知足,和邻里街坊谈谈笑笑,坐着喝茶吹水。
BTW南洋这些美食本广东人真的看了会馋死了……
“传统菜市场和摊贩都逐渐走出了社区生活的重心,人们采买的场景都改为了霸级市场或者是连锁超市,而这带来的影响除了是消费选择变少、场景场景变单调之外,一个巴刹所承载的生活历史、记忆及文化也会逐渐地消失,当然更不用说的事是,原本菜市场内顾客和摊主之间的街坊情谊也会随着这种趋势逐渐变成超市内纯粹的商品与金钱之间的交易而已。”
《阿贤逛巴剎》观后感(二):消失的味道
看到了各式各样的传统菜市场,老市场,还有很多露天摊位,早市,夜市等,感受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其实中国也有,但由于城市化,管理变的规范起来,小摊小贩渐渐消失了,传统小吃也很难见到了。城市变的整洁,但也缺少了人情味。
老市场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在经营,很多老人还在外面摆摊讨生活,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所以这些小摊贩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就显得弥足珍贵。不过,现在想要传承下去,一个字——难。都是小本生意,又辛苦又累,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做这样的工作。
如果想要感受这份淳朴和生活气息,去东南亚,南亚旅游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没有中国快,变化慢,有时还能看到几十年前的东西,老手艺保存的比较好,一切都有迹可寻。而中国经济发展快,变化快,有些东西消失的快,淘汰的快,失去了历史的见证和儿时的记忆。
加上南亚,东南亚面积小,人口多,显得拥挤热闹,和中国相似,文化也相近,不少华人,另外热带气候,其实也很适合度假。疫情前,新马泰的航线真的超级火,可以玩得开心,吃得实惠,比国内游更划算。
怀念可以自由出行的日子。
《阿贤逛巴剎》观后感(三):《阿贤逛巴刹》逛的不仅仅是巴刹,是历史人文
我也不知道自己竟然能看一个人去逛了马来西亚13个菜市场,主持人阅历非常丰富,自己的妈妈原籍是福建人,曾经也是一名熟食小贩,有这样的家庭背景,加上他极具亲和力的沟通能力,丰富的阅历见地,很快就能和巴刹里面的挡主门聊开来,话里看着市井日常,也是满满的人情味,而且他会马来语,闽南语,潮汕话,粤语,普通话,英语,在沟通中,几种语言自由切换,超级厉害。马来西亚的巴刹很多是在解决矿工胶工的温饱需求上发展开来的,以前很多广东广府潮汕福建的人下南洋讨生活,所以在阿贤逛巴刹的时候,会觉得很有亲切感,有广府的濑粉,烧猪,福建的干面,潮汕的青草,粥,粿条,粿,客家的板,很多都是古早作法,和现在不一样,阿贤也有游历原乡的经历,会对移民和原乡的食物做一个对比,例如马来西亚福建的干盘面加酸辣酱,福建这边叫干捞面,加花生酱,当场就给出对比,有文化同根,但又有地域的区分,观众很快就能从他的三言两语中得知信息。
这里面的巴刹有些有六七十年的历史,档主很多是二代三代继承,看着普通的小档口,对顾客的负责,也更多是承担家庭的责任,第第一集的巴刹主席把自己的香料档口命名为已逝父母的名字,表示对父母的感恩,客家炸肉饭的小哥哥含泪说出他接手生意就是看到父母亲辛苦把他们养大,体谅他们的辛苦也想继承父亲的理念,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人的传承,但是,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年轻人已经不逛巴刹,更别说经营巴刹生意了,所以很多巴刹也即将面临着生意减少甚至可能走向关业的可能,有些遗憾无奈。
里面看着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档主门起早贪黑干活,但是很务实,每个人表达出来都是务实知足常乐的心态,特别明显的一点是马来西亚的印度人面相看起来比印度本土人更温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就是这个地方的神奇之处了,所以整个纪录片看下来,特别踏实。
曾经觉得,去一个地方,菜市场最能看到当地人的饮食生活习惯和状态,厕所最能体现文明素质,但是真的没想到,《阿贤光巴刹》呈现出历史变迁,风土人情,人文关怀,包罗万象!
疫情还未消失,就先看看纪录片让眼睛旅个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