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生活变得更好
为了能吃到皮蛋,我多次把团购链接分享到几个小区业主群,后来到早晨就差3份了,于是我准备一鼓作气全部买下,加上自己已经买了2份,一共5份150个皮蛋,自己也能慢慢吃了,结果就在那么一瞬间,收到短信——“拼团时间超过5天没成功,几天之后退款”,很emo。
其实吃不吃皮蛋我也还能忍,但是真的有一种被刺激到的感觉,为什么我不早一点把剩余的皮蛋都买了算了?
当然也有一种在特殊环境下又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恍惚感,处处都需要批发,不满足一定的量你就无法拥有商品,或者你无法用小成本自由的选择商品。
我合伙人前两天在小区里还团购了一个理发师,在小区楼下的公交车站,一张椅子,简单理一下,几十块,没有任何个性化需要,只满足最基本的长短需要,这就是满足最基本生活需求的样子。
上海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很多人过着这样的生活,也逐渐适应了这样的节奏,处处靠团购,没有零售,只有批发。
过去的日子里,我参加团购牛奶都是四盒四盒的买,批发豆制品是两大份,山姆会员店团购都是盲盒式的参加,不知道有什么,但是只要有团购,先买了再说,真遇到不喜欢的东西私下里小区业主群里转让或直接送给朋友同事。
还有好几次没有成功的团购,比如玉米,比如贝果,比如这次我挺想吃的皮蛋。
我在京东下单的皮蛋被困在武汉的仓库里迟迟没有发货,都快十天了,你看当正常的商业秩序打破后,其实效率变得很低,资源被错配,被浪费。
这次疫情因为冰箱容量有限,前不久托人买了一个冰柜,还算顺利运了回来,现在冰柜里也放了一半的冻品,很多都是一时半会吃不完的,只是要么是团购买来的,要么是邻居分享的,还有朋友送来的,如果在一个正常的生活环境下,不需要囤这么多物资,现在是没有办法,很大的安全感来自于最基本的生活物资的充沛程度。
所以在过去的这段日子里,大部分上海人都回归到马斯洛需求里的最低的两个级别,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当然生理上的食物满足要占更大的比例。
我在拼多多买了一单货,已经20天了终于发货到了上海,结果被困在离我小区几公里外的物流园区,目前送不出来,我找人去取也不行,这种浪费只有我们自己买单,当然商家也一起承担损失,快递公司也不爽,多方皆输。
希望今天这些看似荒唐、不合理和奇怪的事情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被反思、思考和改进,我们的愿望仅此而已,希望生活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