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鱼处于陆》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鱼处于陆》读后感1000字

2022-05-18 09: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鱼处于陆》读后感1000字

  《鱼处于陆》是一本由徐畅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鱼处于陆》读后感(一):后记:站在浮冰之上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感到精神上的焦虑。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一是,现世的生存越来越让我感到困惑;二是,在阅读着的思想著作中,我没能找到一部可以依托的典籍。这一寻觅的过程,就像一只丛林里小心翼翼的螳螂。它一面要找到精神的营养物,一面又要提防无数的观念从身后袭来。

  周作人在《山中杂信》里说,“托尔斯泰的无我爱与尼采的超人,共产主义与善种学,耶佛孔老的教训与科学的例证,我都一样的喜欢尊重,却又不能调和统一起来,造成一条可以行的大路。我只将这各种思想,凌乱的堆在头里,真是乡间的杂货一料店了。”读到这里,这似乎也是一条可行的路了。但是对我来说,不应该是这样的。我更像一个走累的夜行人,需要一处寄宿的旅社。

  产生这样的想法可能与成长的经历有关系。为了讨生活,我的父母在我年少时就去往大城市打拼。与此同时,我开始了差不多十年之久的寄住生活。先是住在镇上爷爷的商店里,后来辗转到了舅舅家。有一回,我在《宋书》上看到谢灵运的传记,说他自小被寄养在钱塘人家,十六岁后回到家中,称自己是客儿。为官后经常不问政事,一日百里游玩,只为找到最险要最美之地。后来我想,他一生诸多奇事大概都跟他内心的郁结有关。他的诗中内心与山水看不到太多的融合。可能就是因为在他那里,山水以及儒家事业都没能解决他内心巨大的问题。看到这里,我很能理解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少时的经历,改变了他们看世界的角度。他们内心充满郁结,对人和事保持着警惕心理。这样的人再去寻找“可以行的大路”的话,应该会更容易迷失。我也是这一类人中的一员。

  这部短篇集便是呈现了这样一个自我的形象。

  小说集由九篇小说组成,从成长轨迹上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成长,以及对个人精神的探索。从结构上来说,短篇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辑侧重于家庭与时代,有《鱼处于陆》《母亲》这两篇;第二辑的主题应该是“得不到的爱”,《良宵》《苍白的心》《山体环绕》《醒来》中的人物困在爱的边缘,不得不转向内心生活;第三辑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从他者身上寻找意义。《窒息》《狐》《安静》描写了三个不同的人物,一个是执着于情欲的小镇女性、一个是回乡解开弟弟谜团的青年、一个是逐渐丧失听觉的诗人。

  这些小说先后在《收获》《江南》《山花》《小说界》等杂志上发表过,是我很喜欢的几篇。短篇集能出版,要感谢花城出版社和我的责任编辑。

  外国人在出书的时候,愿意写“此书献给×××”,如果我也有这样的机会,我愿意将这本书献给我的母亲张良红。她从来没有纵容过我,而是要求我做一个正直的人。

  《鱼处于陆》读后感(二):给徐畅的一封信

  文 / 张楚

  徐畅:

  你好。能以这样一种方式交流,感觉还是有些意外的。我很久没有给朋友写信了,多年以来,我似乎习惯了跟朋友们当面交流关于文学的话题,当然,通常是在饭馆里,在嘈杂的行酒令声中,小声地、秘密地谈论着曾经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文学种种,多少有些意兴阑珊的意味。我记得我们多次见面,酒也喝过几场,不过,没错——即便我们饮了酒,也没有谈论小说,这也算是意外了。

  在我颇为不准确的印象中,你是个少年老成的人。也可反过来说,你看着很成熟,身上却弥散着少年气。少年气弥散到你的小说中,便让小说有种洁净的气味,那种欲望被削减了的气味,使小说呈现出一种爱尔兰作家特有的疏离感。或可说,你的小说中有种周作人散文似的冲淡与冷清,不热闹,犹如河滩里的水草舞蹈,光线浅懒地照在上面。可是对人的复杂性的探讨,对爱与被爱错位的思索,以及那种欲说还休的自甘与委屈,又呈现出一种你自己的形态与体量。你的小说里也有闲笔,但并不突兀,它们出现在小说中,似乎是自行生长,而非一种刻意的搁置与安排,譬如《苍白的心》中消殆的庙宇,玻璃瓶中的蜗牛,譬如《阿联》中亲人们带来的活鸡活鹅,它们貌似是小说中无辜的闯入者,却在延拓小说的内部肌理和情感表述方面发散出奇妙的力量。我喜欢你对短篇小说的理解,我也喜欢你对短篇小说的处理方式——我们对短篇的建构方式和意蕴处理有着明显不同,可我必须得承认,你的方式或许更为有效独特。

  从你的提问中,我发现你对小说的思考多出于宏观角度,其实在我看来,小说作为一门艺术,技术层面(微观)的探索可能更为耗费我们的精力、耐心,无论怎样,这些问题在持续的创作过程中都会自行消解,哪怕在机械性的写作过程中,我们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构建方式,如果将这些构建方式比作蜻蜓翅膀的纹路,那么,横、竖、横竖交叉的纹络的组合让造物主呈现出拙劣或精妙的面孔,这个面孔诞生的过程,可能就是小说写作的一种意外欢愉,它细小,却足以支撑我们在炎热的夏日夜晚与神灵对话,或虔诚,或油滑。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个人认为,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审美方式写下去至关重要。在我写作初始,我遇到过很多才华横溢的同龄人,他们在写作上流淌出来的光芒让我羞愧,意外的是,他们只走了那一段路,就转向了,当然,我没有权利评判他们的选择,腹诽他人的选择是愚蠢的,我只是为他们没有珍视他们的才华而感到惋惜,甚至比他们自己还要惋惜。所以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真的热爱写作,就像个傻子一样一条路走到黑吧。别回头,也不要探起身子张望,带好你的行李干粮,没白日没黑夜地走吧,没准,好运气正在等着你。

  就到这里吧,中年人的饶舌总是让人无奈。非常之年,自行珍重。有机会了闲聚,纠结三五知己,喝点小酒,若是微醺了,谈点文学,也算是荒年惬意了。

  祝夏安。

  张楚

  《鱼处于陆》读后感(三):未老先衰或倦怠:评徐畅新作《鱼处于陆》

  文 / 蔡岩峣

  “我每天待在昏暗里,点一盏不亮的灯。除了看书和工作外,完全是一个消极的人。刚过三十岁,就有了未老先衰的症状。有时走在街上,看到忙碌的车流和人声,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只是不是屠格涅夫式的,而是能自食其力的多余人。”这是小说《苍白的心》中主人公的一段自白,小说出自徐畅的最新小说集《鱼处于陆》。当我读到这段自白时,有些震动,因此放下书本,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也已经早早地加入了这场悄无声息的未老先衰的过程。

  除《苍白的心》以外,这部小说集中我比较看重的篇目还有《良宵》《山体环绕》《安静》《醒来》。这些小说的主人公,多为20至35岁的青年男性,有学生、职员、丈夫,身份不同,但都处在一种茫然、停顿、纠结以及匮乏的状态中。小说集后记,作者坦言,《鱼处于陆》是一场关于自我内心的探索,因此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大致分为少年、青年和成年以后的经验写作。但我却不想这么看,不想依作者的解释,去作一场关于徐畅个人精神史的还原,而是想把“他”,那个小说集里频繁出现的“主体”泛化,作一场关于更多的我们同时代“青年”的幻想。

  还是先回到《苍白的心》吧,这篇小说讲得其实是一场爱情的错位。“我”爱上了舟舟的女友陈怡,当舟舟带着她来到“我”家准备治疗肺部肿瘤时,爱意泄露,因此友情和爱情(无法实现的)迅速终结,“我”重新回到了“苍白”的处境中。这篇小说让我想起徐则臣的另一篇作品,《我们的老海》。那也是一篇让我非常钟情的小说,主人公同样是“我”,同样是一次情感错位,只不过与徐畅不同,徐则臣笔下的“我”是一个“闯入者”。“我”去到胡小鱼——我的旧爱所在的鲨鱼镇,在鲨鱼镇的老海边,“我”得逞了“我”的“爱”。爱以一场非道德的肉体结合的形式完成,迅速、直接、激烈,但就像老海的潮汐,高潮来临之后又很快退去。小说的结尾同样以“离开的悲剧”作结,只不过这次离去的人是胡小鱼的丈夫海生,为了救“我”,海生溺水而亡。

  同样的不圆满,但却有不同的对待爱的力量。《苍白的心》中“我”的无为、消极、倦怠,与《我们的老海》中“我”的主动、冒险、试错形成了某种对比。这并不是简单的小说细节处理上的差异,而是能反映出相差10岁左右的两代作家,在他们的故事里如何不同地使人物面对世界,并处理他们自身的存在。

  《良宵》中那个蜗居在逼仄出租屋里的化学硕士“我”,唯一的任务就是在实验室制造一种带有香味的剧毒液体。从传统社会阶层的角度分析,他并不处在一个受压迫的地位,他已经进入了某种被肯定的社会身份秩序当中,这在与他情人的男友,那个叫吴强的进城农民工的对比中就可以看出来。面对吴强,他是不屑的,在最初的耻感出现以后马上转为优越。但这依然不能阻止他陷入一种精神的贫乏,过度的无意义劳动——制造“毒药”,已经将他耗尽,在自我剥削的无望之中他只能打开手机免提,让推销员自顾自地讲上三十分钟,就为了消除房间里过于“噪音化”的沉默。

  《醒来》中的李棚也是如此,当他打破了象征性秩序的禁锢抛妻弃子寻找情人而无望回归时,是肯定性的力量将自己淹没。“去吧,寻找爱情,那是真爱”,世界仿佛给了他一种泡影般的允诺,让他不断追求却又求而不得。而当他回来时,他渴望自己被捆起来,重新获得某种“禁止”,就像小时候为了报复父母不告而别而把自己用毛线狠狠地缚住一样,自虐,心甘情愿地去做一只铁笼子里的猪。

  但很奇怪的是,当我们分析这种普遍的,弥漫在我们周围的倦怠感,以及求问这场倦怠旅途的起点时,我们并不知道它源于何处。好像不知不觉之间,人们就已经形成了某种共识,无望、疲惫、累、找不到方向、无意义感、躺平、内卷……一个根本性的难题在于,我们对世界所知太多,而可供实践的余地又太少。因此,那种“激励”的话语被怀疑,那种舍我其谁的时代使命感被拒斥。当家国叙事向个人叙事转变以后,这种叙事本身又被当成了一种“神话”而遭到解构。因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青年”不过是一个被现代性建构起来的幻影,当现代性本身冰消瓦解之时,“青年”叙事的合法性也自然香消玉殒。由此,我注意到一篇有些奇怪的小说《安静》。在这篇小说里作者没有花费多余的笔墨去讲故事,而是着重描述一个渐聋人的心理。主角孟夏自少年时就开始损失听力,换过5副助听器以后,终于在30多岁时因听障辞掉工作回家。他的世界从少年开始即是不完整的,此后又加速陷落,就像可辨音的音域一样越来越窄。更让人感到不解的是,他对于这一逐渐失聪的事实并没有反抗和怀疑,没有奔溃痛哭也没有歇斯底里,甚至有一丝主动迎和的意思。他录下了在常人听来刺耳的噪音反复播放,但却并不想真正地去医院里做一番检查。耳疾,这代表了生命衰弱的病症,就这样发生在了一具尚未变老的年轻躯体之上。或者我们也可以从一种现代性的批判视角去看,是城市的“现代性”使他的病症发生,但事实恰恰相反,面对最爱的自然时,孟夏也同样希望这个世界是安静的。一种别扭的心理就像这本小说集的标题“鱼处于陆”一样,使主人公永远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那是在童年时期就开始的营养不良,而当长大以后营养突然过剩起来,人还是只会无限地遐想和缅怀,并且坠入于过去的那段时光。当然,小说里的“青年”并非一定无路可走,生命还没有彻底地宣判死刑,就像我们的前辈一次一次地抱怨自己所处时代的不幸,却总有人走过了那片峡谷一样,岸上的鱼如果不是死了,也有可能进化成“人”,最后活下来。

  在徐畅的小说里,我最看重的,正是我上面所描述的这些“倦怠”的青年主体。这种较新的人物形象在之前作家的作品里似乎还较为少见。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倦怠”的青年形象,正好对应了我们当下部分青年人的精神状态,作为一种同代人的写作,我们无疑需要作家真诚地表达出这种声音,即便它是刺耳的。不过对于徐畅本人来讲,他可能并没有如此明晰的意识要为所谓“一代人”立传,对于作家来说,首先需要寻找的肯定是某个故事,或某个人,而非某类概念。因此我上面所作的分析,希望不会被作者当成是过度阐释的胡言乱语。文本是危险的,特别是在一个时时刻刻想用自己的眼睛扭曲它的读者这里,不过好在,我的阅读和写作者的写作一样,还算得上是诚恳。

  蔡岩峣: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在读。曾发表小说、文学评论若干。作品见《广州文艺》《作品》等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