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献诗
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前期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雨果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
雨果年轻时深爱他的母亲。每逢节日或母亲的生日,雨果总要向母亲献上几行激情洋溢的诗。这不光是一种常见的母子之情,还因为雨果的文学天才,最初就是母亲培植出来的。
雨果的老师不准雨果写诗,故意用大量数学题压他。母亲支持儿子抛开习题,去搞诗歌创作,还帮助他寻找诗题。1817年,雨果才十五岁,他以《学习之益》一诗参加诗歌比赛,受到法兰西学院许多老院士的称赞。可是,他那幼小的年龄却使院士们怀疑是否真的出于他的手笔,因此没敢授予雨果奖金,只给予表扬。但是,即使是“表扬”,也足以使雨果的名字在巴黎传开了。
雨果十七岁那年又参加都鲁士学院的诗歌创作奖金比赛。不巧,母亲突患肺炎,雨果与哥哥日夜陪侍,没有能动笔写作。母亲病势稍减后,头一件事就查询雨果的诗寄出了没有。雨果告诉她还没有写,她竟为自己的病而影响了儿子的事业深感伤心。雨果也深感内疚,等母亲入梦以后,就在床边写起诗来。清晨,当母亲醒来时,儿子的诗稿早已奉献在她的床头了。
又过了两年,母亲去世了。十九岁的雨果独自悲哀地站在母亲墓旁,下定了一定要成功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