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读后感精选
《空城计》是一本由呼延云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5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空城计》读后感(一):至少这一次,光明占了上风
自2017年出版的《复仇》以来,呼延云老师似乎进入了创作的新阶段,接连为读者奉上了三部杰作。2020年出版的《扫鼠岭》堪称该系列的集大成之作,这几年里和朋友们聊天谈及推理时,也经常聊起这部作品。正因如此,这次的《空城计》打一开始就令我格外期待。
呼延云老师早先的作品,时常被评价为是“奎因+迪弗”式的风格。早先也正是一位朋友对此的极力鼓吹导致了我开始阅读他的作品。而呼延云老师近年来的小说,则被贴上了更为人瞩目的标签:本格推理和社会派的结合。
我的朋友柳荐棉在读完《空城计》后写的感想文中,将这种风格上的“转变”称之为“社会派转向”的同时,也批判了用“用‘社会派’这个日本推理的历史名词来广罗所有现实主义推理(甚至非推理)作品”的现象。嗜读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的读者,在采用“社会派”这个词来描述呼延云作品时往往会抱有某种违和感吧。其原因大概在于,呼延云作品中被称为“社会派”的内容,并非是受到日本社会派作品直接影响的产物,事实上,两种作品在风格上存在着相当微妙的距离。那么这部分内容究竟起源于何处呢?
数年前在《新民周刊》对呼延云的采访中,呼延云谈及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时,举出了柯南·道尔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短篇黄金时代和黄金时代的侦探小说,较之今天的作品时常更着重“侦探”形象的刻画,因此部分作品呈现出“英雄文学”的特征。自然,侦探小说是关于“谜”的文学,侦探角色自然便是追求“谜”之“真相”的角色。但在作为英雄文学的侦探小说中,侦探对“真相”的追求,往往会与侦探对“正义”的追求相互交织。嗜读推理小说的读者,想来无需翻书,便能回忆起歇洛克·福尔摩斯或是赫尔克里·波洛多次在知晓了“真相”之后,为了“正义”依然放过了犯人的行为吧。
我想,呼延云老师正是在这种作风的刺激之下,塑造出了多个作为“追求正义的英雄”的侦探角色。再加上了他对鲁迅文学的热爱、他在报社的工作经历以及十余年写作生涯的沉淀,逐渐形成了这种虽然同有社会批判、却与日本的社会派作品有着微妙距离的风格。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呼延云作品的“社会派转向”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此类内容一开始就在他的作品里占有相当篇幅(例如出道作《嬗变》就有关注教育的桥段),而随着作者在这十余年的积累,笔下的社会批判也由单纯的愤怒宣泄变为更加纯熟更加冷静的现实刻画了。
呼延云作品里对“正义”的追求,往往存在着两种途径。一种来自民间的侦探角色,通过“推理”发掘“真相”,用“真相”去打击邪恶。另一种则来自体制内坚守正道的官员,正确地使用“权力”去正本清源。两种途径在呼延云的作品里合流,在剧情上往往能出现令人击节称快的桥段(虽然未必真实)。
而在前作《扫鼠岭》(2020)中,事情却突然出现了转变。作者虽然对体制内的解决仍充满信心,也通过侦探的行为查明了一切的真相,但在最后相对无力的情况下依然安排了一个暴烈的、血腥的收尾。《空城计》则完全是《扫鼠岭》中所述事件之余波。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读者们或许会惊奇地发现,即使是《扫鼠岭》最后有了那么一个暴烈的结尾,即使是在那个结尾之后不少人做了极大努力,在前作中所提及的“黑暗势力”(这个词稍嫌轻薄,但为了防止剧透想来读者也能理解的吧)却仍然死而不僵,甚至依旧拥有相当的势力。如果是连续阅读两作的读者,想来会为本作的“现实”感到无力吧。而在本作中,面对着追名逐利的雷磊、作恶多端的卓童等角色,系列前作里时常出现的“上级领导当头棒喝正本清源”的桥段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侦探角色和其他正面角色的“智斗”,这种情节上的微妙变化,大概也是本作的一大要点吧。
呼延云作品的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对细节的极度追求。《空城计》里涉及到的儿科急诊,呼延云描写起来像是信手拈来一般。我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实在是难以想象一个没有医疗背景的作家能写得这么细致。问过医学生出身的柳荐棉后,才发现他也对此惊叹不已。这种程度的描写,想来是记者出身的呼延云老师费尽心力取材后才能写出来的。这种对细节的追求,体现在了全书的每一个角落。
小说的最后,“真相”虽然被发掘,“正义”似乎得到了伸张,侦探角色也安然脱身,但是胜利的还是“他们”。“他们总是不断胜利,而我们……”,戛然而止的话,永远也没能告诉读者,“我们怎样?”
也许,这已经远远不是一本推理小说所能回答的了。至少,这一次,光明占了上风。
下一次呢?
《空城计》读后感(二):空城退敌,扫鼠岭后的冲破黑暗
《空城计》作者@呼延云的推理世界 阅读完 打分五星好评★★★★★,和扫鼠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完全没有早前被人诟病的“玛丽苏杰克苏” “呼延云个人英雄主义”的影子,国产推理小说里非常优秀的社会派推理。 以下书评涉及剧透!!慎点!! ………… ………… ………… ………… ………… ………… ………… ………… ………… ………… ………… 最后颅内高潮之后的一段不长的缓冲,一直到全书结尾,反而觉得有点怅然若失,就这么结束了,胜利了吗?好像胜利确实没在正义者这边。从第一本《嬗变》到今天第九本《空城计》,这种对现实的无奈和不再侧重推理者大显神威挫败黑恶势力的趋势越来越重。出现了很多前作中的人物,并且还是这本书中的主要角色:陈少玲和张大山结婚了,丰奇个田颖互生情愫,生死相依。 但是 除此之外就没有呼延云推理宇宙中的人了,呼延云只在开头的闪回视角和别人的口中出现了,刘思缈只出现在了结尾,马笑中在开头出现了一下用以交代丰奇的人物,蕾蓉,楚天瑛,郭小芬,林凤冲等人就完全没有出现。最重要的是呼延云完全没有成为本书的推理者,多少有点遗憾,想来是作者呼延云为了淡化推理者呼延云的个人英雄光环,和“玛丽苏杰克苏人物画风”等历史遗留问题吧。总之我是一直期待着他们出现并大显身手的桥段,希望在小十中能看到他们吧! 没有正面描写老张就是林香茗,但是已经是赤果果地明示+暗示了。身手了得,曾在警官大学授课,犯罪现场勘察专家,过去曾犯下重大罪行,并且最重要的是他多年前“曾和呼延云一起去长安大剧院看过空城计”。我在早前知道林香茗要回归的时候,设想过很多事情,比如主角团会怎么面对他,他会在这个故事里如何跟呼延云携手力挽狂澜,怎么面对苦守他多年都刘思缈,《嬗变》以后他经历了什么。 都没有,只字未提,甚至连主角团的人都没出现。只能等待小十里有可能出现这些内容了(甚至可能要等更久)。这确实令我觉得很遗憾,扫鼠岭后等了两年呼延云的新故事,结果这部里没有呼延云! 但是林香茗就是林香茗,作为一名优秀的前刑警,在危城六小时里真的做到了他一语成谶的描述 “大军压境,敌众我寡,在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凭着超卓的勇气和非凡的智慧,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逆转全局,反败为胜!” 那么热血沸腾!即使整个故事都充斥着焦虑,紧张,冰冷,黑暗,无奈和挣扎。然而林香茗的出现,正如书中所说“百年暗室,一灯破之”。一人完全扭转了整个局面,那句“我料你不敢登城!”点题的同时把全书气氛带向最高潮。犯罪者都动机,计划,一步一步都在他的掌握之内。推理和刑侦的结合,让人大呼过瘾。 整个故事的题材人儿科医生艰难的处境现状。这也是我一直很钦佩作者呼延云的一点,一直以来都把社会上需要关注的话题融入小说主题,比如《不可能幸存》中的老年人保健品,《扫鼠岭》中的慈善机构黑幕,《凶宅》中房地产的勾心斗角。儿科医生这个话题这些年频频出现在热搜,越来越多的案例揭示了这个行业的艰难:医闹最多的科室,医患纠纷最常见的地方,诊断工作最难的患者,无不在劝退着相关从业者和即将入行的医学生。我想应该是作者呼延云自己作为一名父亲,早些年作为一名记者,也多少经历过这些无奈的事情吧。 这部故事中设定了一个在此之上还难之又难的处境:载着儿科医生主力的中巴车坠河,车上的医护人员全部罹难,几十小时没休息还刚刚被免职的女主临危受命,带着仅有的几个人坚守在儿科。时值冬天的跨年夜来就诊的患儿比平时更多,偏在这段时间里,一起又一起针对儿童的袭击案接踵而至…… 全书504页29.1万字,而主要故事的时间线前后仅仅六个多小时,这意味着情节描写几乎会事无巨细地向读者展示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事情。于是一个又一个的阴谋,一场又一场针对儿童群体的袭击,一个又一个仿佛解决不完的问题,一次又一次无尽的绝望感会压在角色头上,当然也压在了作为读者的我头上,作者呼延云对这样情节的把控,经历了前八本书的历练后,已经驾轻就熟(成功让我跟着紧张了六个小时,真有你的!)阅读《扫鼠岭》的时候还没有这种感觉,反而让我想起了读《凶宅》的时候刘思缈要面对那三个密室时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越沉重,推理者的出现就越爽,虽然作者呼延云似乎已经舍弃了那种把破案写成爽文的方向,但是这种爽感是随着情节推动而与之俱来的,是一种很踏实的,不同于爽文那种一次性的,不会令人反感爽感。畅快淋漓,畅快淋漓! 无论是作者呼延云还是书中的推理者呼延云,都是很反对“滑轮吊线主义”的,因此诡计的部分完全不“本格”,甚至都不能算是全书的重点,而与推理的部分分量相当,甚至多余推理部分的刑侦描写,似乎是作者这几部作品以来越来越偏爱的,应该是作者向自己最喜欢的推理小说家——杰夫里迪弗——的刑侦推理不断致敬吧。在此之上,对于故事本身的创作要精彩,同时不能只顾讲故事而忽视了诡计的设计和推理的部分,都是作者曾经在怪异电台谈到过的创作理念。读完这本《空城计》,由衷地说,完成得很好。 不过对于第一本就从《空城计》开始看的读者来说,前作的很多人物,包括人物关系都不太了解的情况下,直接阅读多少会有点摸不着头脑,或者说少了一些阅读乐趣。还有就是本书推进了三分之一多的时候,推理的部分仍然聊胜于无,不知道会不会有读者要提意见了。不过作者呼延云这九本书以来有个比较明显的个人风格就是:把核心诡计的推理解谜部分放在全书最后,在此之前,也会有推理的描写,不过不会特别多,至少不至于把主线诡计泄底。我个人是很喜欢这种讲故事的风格,至于有些人因此就把这样的叙事风格开除出“推理小说”的行列,属实大可不必。 顺便一提,我很喜欢呼延云式的“反转”,比如《扫鼠岭》里的“那辆车不是在你们手里吗?我帮你们找什么?”,还有本书中的“可是——老张已经把那支枪给我了啊。”令人忍俊不禁,眼前一亮。特别喜欢这种峰回路转的感觉。 回到开头,这本书的结尾令我觉得怅然若失,不光是因为呼延云一直没出场,还有很多地方:旧城区的儿科医院问题结论了吗,没有,还是要等待搬迁到新区。雷磊的罪行被揭发了吗,没有,他还得到了嘉奖。林香茗的故事还会继续吗,不确定,至少在这本书里是开放性的结局,谁也不知道林香茗还会不会回来。种种社会问题,人物走向,和人性里最朴素的惩恶扬善,邪不压正,似乎都没有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 但是作者同时也给我种下了一个光明的种子,这就是他在书中,甚至是前作中反复提到过的信念。 “他说:‘真正能够让一个在乌盆中苦苦挣扎的人,获得解脱和新生的,不是杀戮,而是推理。’” ‘turning face only towards the sun’——朝着唯一有光的方向。 “百年暗室,一灯破之” 这便是名为“推理”的希望,只要还有推理,光明就永远不会消失。[/cp]
《空城计》读后感(三):时隔两年,这紧张刺激又来了!
这些年通宵看完的书不少,作为推理小说爱好者,拿起来就放不下非得求个真相大白才能睡觉的经历太多了。而我清楚记得,上一次挑灯夜读后哇哇大哭,是2020年的《扫鼠岭》。这次,仍然是吹着空调的夏夜,读到手心冒汗,发根直立,还是呼延云的书,《空城计》。
平州市儿童医院旧区急诊科的诊室,在一座有绿格玻璃大窗的老式建筑里。
下午四点多,急诊科主任周芸突然被免职,手下的几位得力干将也被调到新院区,这时病人已经逐渐多起来,急诊室马上就要进入繁忙的夜间门诊。
五点多,刚回到家的周芸接到院长电话,载着旧区急诊科大部分医护人员前往新院区的商务车遭遇事故,坠河了,初步判断,全部人员遇难。
六点左右,周芸重回急诊科接管工作,这时的急诊大厅里人挨人、人挤人,摩肩接踵、推天抢地,充斥着家长们的呼喊声、叱骂声、哀号声和孩子们的哭闹声。急诊室炸了窝。
六点半,四个学生即将被送进急诊,他们吃了餐饮公司送来的盒饭后中毒,有人往食品中添加了过量的亚硝酸盐。这时,急诊大厅来了十几二十个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举着白色条幅,奏着哀乐,哭天抢地。
七点左右,周芸被砍伤,在医院执行任务的警员遭枪击。
快八点,投毒者闯入游泳馆的池水循环设备间,把一瓶次氯酸钠消毒液倒进酸性中和剂桶里,产生大量致命性氯气和氯化氢,造成正在游泳馆内训练的六个学生和一名教练中毒。
九点半,本应在两个小时后登台表演的小天鹅舞蹈学校的孩子们遭遇突如其来的大火和歹徒的追杀。
……
一个多月前,PICU的护士李河清值班时被杀害。
这个冬夜的急诊室里,除了病患、医闹和小流氓,还出现了几位奇怪的人物。自称综合治安办公室主任的警察雷磊,做“虐人直播”的恶魔主播卓童,执行秘密任务警官丰奇和田颖,以及在医院工作了两年的“边缘人”保洁员老张。他们各怀目的,在这无比混乱情况百出的急诊室暗暗较量。一桩桩袭击儿童的案件与护士被杀案是否有关?急诊室的一系列不寻常事件是巧合还是有人安排?在急诊室楼上秘密进行的任务究竟是什么?
《空城计》编织出一张巨大的网,每一丝之间都互相拉扯、牵制,最后网中捕获的除了令人意外的凶手,还有“侦探”。作者将本格推理小说的诡计布局揉捏进欧美当代犯罪小说的架构,在故事行至尾声之前,我们看到的只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不断升级的犯罪;只有故事急速发展的六个小时之内,侦探和连环杀手明争暗斗见招拆招,而没有传统本格推理小说中案件→调查→结论的定式。
用文中那位高深莫测的“扫地僧”的话说,就是“对普通犯罪,以抓捕凶手为首要工作,而对连环犯罪——特别是对‘正在进行时’的连环犯罪,抓捕凶手是次要的,首要任务是遏制犯罪的进一步恶化或升级。暂时忽略犯罪嫌疑人的真实身份和面目,根据他对犯罪地点的选择、遗留在犯罪现场的证据、具体采取的犯罪手法等要素,分析他的犯罪模式,找出他在一系列连环案件中表现出的最具体、最直接、最核心的共同点,从而锁定他的行为规律,进一步预测出他可能实施犯罪的下一个场所,进行紧急的布控或设伏,将他驱赶或抓捕。”
简单来说:侦探要预判罪犯的预判。
这样的写法,虽然全篇都在探讨令人心惊的社会问题,虽然在结尾处仍然有“呼延云式”的标准的逻辑推演,但却更加模糊了我们所谓本格派和社会派的界线,行云流水中只有两个字:好看!
回看呼延云的处女作,2007年开始创作的《嬗变》,是标准的本格推理之作,发生案件,逻辑推演,发现真相,抓捕变态连环杀手。所探讨的皆为“凶手杀完了人,进入一个空无一人的病房,他的目的无非两个:或者是拿走什么,或者是放下什么”这样经典侦探小说爱好者喜闻乐见的问题。
呼延云曾说:“假如在新时期原创推理中寻找最能代表历史变迁的‘模板’,我想我和我的作品是可以忝居一席的。”确是如此,从《嬗变》开始,呼延云创作了不少叙诡、物理密室、心理密室等等不可能犯罪的作品,两年前的《扫鼠岭》是诸多前作累积之上的一次蜕变,是去掉了分类标签,把一切令人兴奋且信服的推理小说元素巧妙结合,直击人心的作品。
《空城计》则是将《扫鼠岭》做了一次升级。对细节的追求更加极致——对儿童医院急诊室描写之真实,信息之精准,怕是不在其中蹲点儿一年半载是无法写成的;对人物的把控更加老练——《扫鼠岭》中主要着墨于为周立平画像,而《空城计》则是长镜头下的群像戏,有些角色以三言两语就立于纸上,有些角色润物细无声逐渐深入人心,“英雄式”的人物仍然存在,但已不像《嬗变》中初登场的推理者们锋芒毕露,也不似周立平“孤胆悲壮”,而是有一种卸下光环后更令人信服的专业姿态;对社会问题的探讨更加有力量——并非仅仅抛出问题,将读者置于阴影之中,而是让读者目睹这黑暗之后,再思考、再摸索,寻求走入阳光的道路。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周芸感慨:这首诗的结尾还是非常的伤感和无奈啊。”
老张笑道:“您只要把最后一句颠倒过来念,就完全是另外一番意境了。”
这大概就是《空城计》的意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