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辛顿旧事的读后感大全
《肯辛顿旧事》是一本由[英]缪丽尔·斯帕克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肯辛顿旧事》读后感(一):荒诞里的真实,毒舌中的哲理
我怎么也想不到,在这样一本开本小,篇幅短,一眼看上去就觉得会是短小精悍浓缩精华的小书中,会具备如此繁杂的信息含量、紧凑的故事情节以及辛辣毒舌的连篇金句。
但同时,它也有大段的场景描述(开篇便用了好几十页来介绍霍金斯太太的邻居和同事),絮絮叨叨的家长里短,英国人独有的高冷幽默和不能免俗的爱情故事,以至于我差一点就错过了这样一个骄傲独立、真实毒舌、丰富有趣的霍金斯太太。
这就是《肯辛顿旧事》,书中的故事情节其实说来很简单,主线是为人可靠的资深编辑霍金斯太太在被蹩脚文人赫克托反复纠缠之后,一针见血的指出他是“尿稿人”(19世纪法国某位象征主义诗人提出,为了贬斥雇佣文人是“拉”出新闻复制品的小便者,后来法国将写大量蹩脚文章的作者或记者统称为尿稿人)。这一称呼让赫克托备受打击,后来他便在霍金斯太太的生活中阴魂不散,尽管在出版行业换了三份工作,霍金斯太太总是绕不过这位“尿稿人”。
副线则是霍金斯太太公寓中的邻居们的故事,特别描写了一位波兰女裁缝旺达,她在相继收到信件、电话威胁后最终精神崩溃的悲惨结局。
这样看似毫不相关的两条线,竟在全书的末尾以最不可思议的方式交汇到了一起,构成了这本小说最为诡异、悬疑的部分。
但我在这本书中最喜欢的部分,是霍金斯太太那些半真半假、辛辣讽刺的金句哲理,无论是用在出版行业,还是生活琐事,都会让人在会心一笑之后细细思索,像是不经意间突然照亮房间的烛火,百花凋敝后隐约传来的暗香,让我忍不住想要断章取义记录在这里,单方面宣布这便是这本书中最棒的地方了!
因为拒绝帮赫克托编辑出书,霍金斯太太被赶出了出版社,失业的日子里,她每天花很长时间坐在公交车的上层穿梭于伦敦各地,她小心翼翼观察着同行的旅客,听他们关于工作、购物、家人和朋友的谈话。
看着售票员、上下车的乘客,没抢到座位的吵闹学生,结实的母亲,她觉得自己像《维莱特》里的露西·斯诺,在夏夜独自行走在布鲁塞尔欢闹的节日中,人们的脸不断涌现在她身边。
“在清醒的伦敦,没有这样狂热的庆典,但是在我周围的伦敦声音中,在人们冷淡、苍白的脸上,在人们拉长、阴沉的脸上,在人们描画过的漂亮脸蛋上,我体会到了一种抽搐和歇斯底里的窒息感。”
邻居伊泽贝尔未婚先孕,她的爸爸以“要是伊泽贝尔有个母亲就好了”向霍金斯太太求婚,霍金斯太太只是回答说:不。
“我本可以说要是她有个丈夫就好了;我本可以再补充说,我并不想在二十九岁的年纪有一个二十二岁的女儿,还成了外祖母;我本可以告诉他,我没有完全爱上他;但我只说了不。这是我给的建议:当你需要拒绝任何有争论可能的请求时,你就不应该给出理由或者陈述你的反对意见,这样做会招致反击的理由和异议。”
当艾玛劝她别再针对赫克托,告诉她“恨可以变成爱”时,她更是毫不留情地反击了回去。
“也许在欧洲大陆或者拉丁美洲是这样,但你很清楚,在英国,爱和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它们甚至不是对立的。依我看,爱最初来自内心,而恨基本是由于原则。”
每一次霍金斯太太开口或是开始说话,我便会在心里暗暗振作起来:“瞧,金句又要来了”,在忍受了大段的铺垫之后,竟然有如此惊喜的阅读体验,这确实是让我始料未及的。
我非常庆幸没有在前半段许久未见水花便轻易放弃这本书。在荒诞中体现真实,在讽刺中彰显善意,有趣是整本书的底色,这样的书真是太迷人了。
《肯辛顿旧事》读后感(二):敬畏文字,保持着内心操守,一位编辑的修养
对于热爱读书的我,每次读到中西方文学书籍时总会不经意的看看一本书的编辑是谁,时间长了总会记住一些编辑的名称。如《辞海》的编辑巢峰,从事编辑工作都有六七十年了;还有花费十年编辑出《康德著作全集》的杨宗元;还有湖南科技出版社的黄一九先生,近两年我看到的科普类好看的书籍全是他上任之后做出的。
对于国内文学作家很重要,国外文学就是很吃翻译者,但落实到一本好书究竟能不能给出版,肯定就是取决于编辑的眼力,他能不能从一大堆书稿中选择出他们认为值得出版的,并且还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这之中就有太多难以言说的苦痛历程了。因为相信一本书从写作到投稿、编辑审核、筛选、改稿定稿到最后出版复印这一全过程的好奇。每当看到与编辑本身相关的书便是爱不释手,就比如手头这本《肯辛顿旧事》。
这本书中便讲述主人公霍金斯太太在做编辑时对工作的认真,对于那些不尊重文字,不尊重文学的投稿人作品的坚决抵制。书中将其称为“尿稿人”。这个词起源于19世纪法国某位象征主义诗人,起初是为了贬斥雇佣文人,形容他们是“拉”出新闻复制品的小便者,后来法国将写大量蹩脚文章的作者或记者统称为尿稿人。在文中霍金斯太太眼里“尿稿人”的主要形象便是赫克托·巴特勒特,文中主要情节也是围绕着霍金斯太太与巴特勒特的斗争展开。
霍金斯太太是位十分负责任的编辑,她在乎自己作为编辑的名誉,也在乎出版社的声誉,她不希望因为某些本不适合出版的文字因为非文字的原因而出版了。而“尿稿人”巴特勒特的文字又偏偏是霍金斯太太审核,在她眼里巴特勒特确实是付出了心血,但是他的作品处于“扭曲、疼痛的状态,扭动,翻转,含糊其词,用语笨拙,都是重复的想象、牵强的赘言和冗长的拉丁文字。”有这样的评价,这本书肯定就是很难过关了。
但我们的巴特勒特怎会轻言放弃呢?他不断制造着与霍金斯太太的偶遇,用自己与当时大火的作家艾玛·洛伊的关系劝说她能同意书籍的出版。不忍受这样骚扰的太太,气急败坏地直接将巴特勒特称为“尿稿人”,此举也是惹怒了他,随后不久,艾玛·洛伊利用自己的关系逼迫太太离职了。
在辞职的日子里,太太不断反思这自己,这位有着至高道德的编辑没有一丁点复仇宣泄的欲望,她对事物的评价方法是:“在内心进行辨别,剩下的交给上帝。”即便她能理解“商无信不兴”,但是人若不诚实,什么生活都无法圆满的继续下去。书中真是太多这样的金句了,斯帕克用一种缓慢的笔法将霍金斯太太的想法一一呈现,配上这些经典语句,呈现出的便是一种英式幽默小说既视感。而这种幽默的背景便是基于二战后的英国世界,书中呈现的是战后众生相,我还是喜欢聚焦某一两个人来谈谈,毕竟贪多嚼不烂。
最后摘录一段斯帕克对编辑工作的介绍作结,愿每位编辑都能遇到一位尊重文字,尊重他们的好作家。“编辑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是拒绝。也许是十之八九。至少在那些日子里,不仅要拒绝手稿,还要拒绝似乎每天都会走进我办公室的那些想法,忧郁的男男女女用审慎的面部表情谈论着这些残缺不全的概念,比如乐观主义者/悲观主义者、性格外向者/性格内向者……他们把这些无聊的蠢话用在艺术、文学和生活上,结果把所有的快乐、才华和好奇心的乐趣全都榨干了。”
《肯辛顿旧事》读后感(三):肯辛顿旧事:现实有时就像小说一样荒诞
然后我就给他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如果你非常想集中精神在一些问题上,特别是一些写作或者文字工作上,你应该养一只猫。我解释说,当猫和你一起待在工作的房间里,猫总是会跳到你的办公桌上,在台灯下平稳地安定下来。——《肯辛顿旧事》
放下《处心积虑》,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肯辛顿旧事》,想看看这次作者能给我们讲述什么样的故事。
《处心积虑》是一部元小说,那么《肯辛顿旧事》呢?同样是一部元小说。
《处心积虑》讲述的是一位想成为作家的文学爱好者,没想到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手稿就被盗走,虚构进一步照进生活。《肯辛顿旧事》同样讲述与文学有关的故事,这部书中有资深编辑,有胖嘟嘟的霍金斯太太,有阿谀逢迎的蹩脚文人。这里面写了很多与文学有关的事,如雇佣文人,如奉承文字,如文人相轻等等。文学领域中一些突出问题,如出版社过于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创新意识等。作者通过霍金斯太太的直言不讳,将无端邪恶和权力滥用,与毫无真实性可言的糟糕写作,展现得淋漓尽致。
文学圈子为何会略显复杂?原因就是有一些自称文人的人,自我感觉良好,对别人的文字极其挑剔,而自己的文字却不推敲,喜欢与一些阿谀之人为伍,就是满足其被夸赞的虚荣心,为此,他们甚至能对一些毫无故事性,毫无内涵的文字也进行推荐,目的就是建立自己的文学圈子,造成一些真正热爱文学之人渐渐疏远创作之路。还有一些文学大家,只为了自己的成就,不培养新人,也不提携新人,每天躺在自己的光环里自娱自乐,完全失去了文人的风骨与传承。
《肯辛顿旧事》讲述了“二战”后的英国伦敦文学出版界的故事,书中的霍金斯太太金句频出,其实就是说了很多真话,日常人们不想说或者不敢说的话。编者说:从表面上看,作者的叙事描写是完全现实主义的,但其实正如加西亚·马尔克斯书中魔幻之事近在咫尺,现实有时就像小说一样荒诞。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评价说:一瞬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肯辛顿旧事》中的情节,还是我们自己生活中的情节,机缘巧合及误解如何与人性共谋,创造出那被称为“命运”的东西。现实中,人们顾忌得太多,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致使很简单的事弄得非常复杂。
作者的写作方法没有变化,如果你是初次读她的小说,一定会觉得书中的主角总是絮絮叨叨,反反复复说一件事,或者与这件事相关的事,令你产生作者江郎才尽的感觉,为了写小说而写,但是,当你熟悉了作者的写作方法,你又会觉得这种反复的讲述中,又多像一个人的生活,每天看似重复的人生,每一天又都是不一样的。
《肯辛顿旧事》围绕霍金斯太太的生活与工作展开,从她租住的别墅到她工作的办公室,从那个濒临破产的出版社到那些想在出版行业找工作的人。霍金斯太太是非常善良的人,她经常会给那些遇到问题的人一些提示,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对方,让那些迷茫的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部小说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空有文学梦想的赫克托·巴特勒特,他自身能力很差,却拥有鸿鹄之志,为了实现文学梦想,他极力攀附有实力的作家,不放过每一个与他们交流、共处的机会,目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名望,好让更多的人觉得他有资源,有实力,至于提升创作能力,他并不上心。
这个人物太接地气了,现实中好多这样的人,不脚踏实地,想走捷径,即便混入这个圈子,最终也不会有任何建树。我就看到一位,他经常录制与明星一起喝名酒的视频,并声称那些名酒都是朋友送的,那些明星都是他的哥们,他声称在平台上如果某个陌生人成为他的粉丝,给他刷够多少钱,他就会以同样规格礼遇在大都市宴请这位陌生人。我还真就看到一位年轻人,听了他的话后,一会功夫就刷光了自己当月的积蓄,竟然还没达到他的要求,我都觉得这位年轻人可笑,为何要把自己的钱给一位陌生人呢?有那么多钱自己吃喝不香吗?人家录制那些视频就是引诱想攀高枝的素人,人家撒网,你主动往里钻,结果就是人财两空。
这部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恰如其分地讲述现实中的一些人。即便作者说这是一部虚构的小说,相信很多读者都能在这部小说中找到现实中的原型,我们都说小说是荒诞的,其实现实中的人更是荒诞的。
就如加缪《局外人》中的默尔索这个人物,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以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莫索尔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正是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死亡前夜,他第一次敞开心扉,他觉得自己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也是幸福的,他至死都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他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荒谬,但至死幸福。加缪评价说笔下的莫尔索:“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
《肯辛顿旧事》中的一些人物同样是荒谬的,做出的事令人唏嘘,然而,作者想告诉读者的是,这些人物与现实中的人对比,他们反而更真实,没有扭捏,没有虚伪,就那么真实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奔向自己想达到的目标。反而现实中那些明面上冠冕堂皇,暗地里鸡鸣狗盗的人才更让人觉得恐怖,甚至荒谬,如皇帝的新衣一般,尽显虚伪、愚蠢。